破敗不堪的綠皮火車上像沙袋一樣堆滿了人,漂浮著動物屍體的河流上卻有人在洗衣遊泳,走在馬路上的女人隨時可能被強姦。這三幅圖景,構成了大部分中國人對印度的印象。總之,對待印度,很多人的自信心是衝出宇宙的。
所以,可能有人要質疑我們的標題「輕鬆秒殺中國」,「你憑一部我沒看過的電影就說印度電影秒殺中國?還輕鬆?」如果再把這樣的質疑,放在「中國電影大崛起」的數據(下圖)之下,就更有底氣了。
今年一季度,我國電影市場票房更是累計超過96億元,相當於「一天一億元」。這麼喜人的局勢,還有什麼好悲觀的?
再從全球看印度的情況,我們更該樂觀?今年3月,《美國電影協會年報》發布了2014年全球電影票房數據,共計375億美元。其中,中國獨佔48億美元,僅次於北美(美國和加拿大),連續第三年蟬聯全球第二大票倉寶座(見下圖)。而印度呢?只排在第六。
在看完印度電影《我的個神啊》後,一位坐在前排的爆米花大媽說:「嘖嘖,印度也能拍出這麼好的電影。」(在一些影評網站,也有部分網友這麼說)這到底是諷刺印度呢,還是表揚電影呢,我們不去揣測,反正,大家不太能接受印度電影比中國強的現實。
其實,由印度電影出手,顛覆國人自信心的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上一次引起巨大轟動,發生在《三個傻瓜大鬧寶萊塢》走進中國時。而且,印度電影起步早(僅比歐洲晚半年)、發家快(20世紀40年代,印度電影即進入繁榮期),最關鍵的是,印度電影在國際上是有影響力的:在1992年的第64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印度導演薩蒂亞吉特·雷伊被頒發終身成就獎(他深深影響了前段時間在坎城奪魁的中國臺灣導演侯孝賢)。
那麼,在中國內地電影市場急速膨脹的這8年(2006至2014),我們有什麼代表作,向誰輸出過什麼價值觀?
印度能拍出好電影,並無不可授人的獨家秘笈題材百無禁忌印度是一個宗教國家,而且是一個多宗教的宗教國家。宗教問題,很多國家碰都不敢碰,避之如虎,可《我的個神啊》,幾乎把印度所有的宗教都諷刺了個遍。這部電影去年在印度上映時(今年5月才被引進中國),曾在印度國內引發巨大爭議,印度人民黨所在多個地區領導人曾公開呼籲抵制電影,他們當時就電影審查委員會的「不作為」感到不滿。
可是不滿歸不滿,抵制歸抵制,這部電影的宣傳、上映計劃一點未受影響,創造了印度電影票房的新紀錄(悲傷地提一句,2014年我國國產電影票房記錄的創造者是《心花路放》)。甚至,前短時間印度總理訪華時,《我的個神啊》主要演員還隨團訪問為該片造勢。
印度電影對題材的大膽突破,尤其對爭議性題材的突破,無論是種族問題、宗教問題,抑或政局,已經從「不碰」發展到「必碰」,這已經成了印度電影的一個標誌。
談電影題材的擴寬,不能不提電影審查制度。印度也有電影審查機構(印度電影審查委員會),簡稱CBFC(Central Board of Film Certification),隸屬於印度中央政府信息與廣播部。電影製片人在向市場發行其影片前,必須經過審查委員會批准。雖然號稱「審查」,但該委員會一般只幹評級工作(印度的電影分四級,從「老少皆宜」到限制級),罕有影片未能過審的例子。
想像力不靠錢堆很多人對印度電影的認識,還停留在「歌舞劇」的層面上。「文革」時期,曾有這樣的口號「中國電影新聞簡報,越南電影飛機大炮,朝鮮電影又哭又鬧,印度電影又唱又跳。」確實,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印度電影都缺乏想像力,「印度電影就是歌舞片」的認識就是這樣形成的。
但這種情況早已改變。據《三傻大鬧寶萊塢》的導演拉庫馬·希拉尼介紹,「僅僅只有歌舞片」那是十年前的事情了,現在大約30%的電影已經沒有了歌舞段落。而剩下的電影中,歌舞篇幅也大大減少,只在必要的時候才用。
取而代之的,是印度電影對想像力的追求,對改變的痴迷。給你一隻蒼蠅,讓你拍一部電影你會怎麼拍?推薦你看印度電影《功夫小蠅》,講述一對戀人被一個黑幫老大拆散,男主人公被害死後變成蒼蠅復仇的故事,其中女主人公對蒼蠅的訓練,對蒼蠅的裝備,沒有豐富的想像力是絕對拍不出來。
中國電影在想像力上的缺失,體現在兩處:1,完全沒有想像力;2,以為用錢造出的特效,就是想像力。關於第一點,有一個思考拿出來說說:我們的電影,越來越不敢拍「鬼」(原因你懂的),所有的非常態化現象,全部用「神經病」來解釋,這是無法用來描繪生命之壯闊的;第二點,以為電影中要出想像力,就要砸錢,就要特效。但所有的特效,都是輔助呈現想像力的,它本身並不能帶來想像力。
不懼「方言市場」印度是一個能自給自足的電影國度。這一點,中國正好相反。2014年,中國內地電影票房前10位中,有5部好萊塢電影(見下圖),而在2014年印度的電影票房前10位中,全是印度國產片。
這其中的原因,和印度電影十分看重「方言市場」或者說「城市電影」有關。比如上文提到的印度電影大師薩蒂亞吉特·雷伊,一輩子就熱衷用北印度方言拍攝電影。能夠支撐他以及其他印度導演這麼做的,是印度觀影人群的分布。
在中國,電影受眾的80%,是15到35歲的都市青年人,他們紮根城鎮,已經無所謂什麼方言;而印度佔據總人口70%的農民,才是電影的主流觀影群體,他們熱愛方言。注重電影的方言市場,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從最底層培養民眾對電影的熱愛和品位。
所謂方言,在印度電影中的體現,絕非語言之別這麼簡單,而是「印度+民族+本土」的文化戰略,若放在中國身上,其實是指可以挖掘更多屬於中國人的如宗法文化、儒家倫理等專屬文化標識。從這方面來看,中國的電影市場還大有空間可為。
另外,千萬不要認為,印度注重方言市場,就忽略了「走出去」。2014年北美外語片票房前10名中,有5部來自印度,有0部來自中國(見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