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學同班大樹先生特別喜愛歷史,每次見到我都會主動談起中國歷史上的那些早已化為塵土的帝王將相的悠悠往事。如果我願意認真聆聽,他也正好沒有什麼要緊的事情,那麼大樹先生可以如數家珍地從秦皇漢武講到唐宗宋祖,從同治光緒談到特魯多和川普。
如果是第一次遇見這樣的民間奇人,可能很多人都會相信能夠擁有這樣淵博的歷史知識的大樹先生,他一定是每天努力閱讀很多書籍報刊雜誌,否則怎麼會滔滔不絕地談歷史、講時政呢?但是事實恰恰相反,大樹先生不僅平時很少讀書,而且他的絕大多數歷史知識和時政要聞都是來源於電影電視。
我曾經勸大樹先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某段歷史、某次事件或某位人物,然後廣泛搜集文獻資料和專心閱讀辨析下去,或許十年之後能成為小有成就的專家學者。否則現在了解和記住的無非都是一些支離破碎的歷史知識,除了喝茶聊天或喝酒吹牛時可以炫耀於眾人面前,其實在接受過學術訓練的人們眼中,這些來自電影電視的所謂歷史,只能屬於娛樂知識、宣傳教育和戲說性質。如果某個人真相信了某些電影電視提供的歷史知識,特別是近現代史,那麼他的言行思維和文明世界的距離,可能要遠遠超過從地球表面到月球表面的30萬公裡。
例如:18年前的9月11日,當現代傳媒把某個城市裡的兩座大樓倒塌的畫面傳送到全球億萬觀眾面前時,絕大多數國家裡面的大學生們在震驚之餘,立即為死難者點燃蠟燭祈禱。但是有些國家裡面的大學生們卻在當晚的校園裡面狂歡慶祝,甚至燃放鞭炮。
18年後的今天,當許多人為某個城市裡面的一座古老的鐘樓因為大火焚燒倒塌而悲傷和流淚時,仍然有一些人拿出某個城市外面某處皇家花園的遺蹟來幸災樂禍地喊「這是報應啊」!
其實只要稍加留意當時人們的筆記資料就會知道,這處皇家花園裡面發生過的大火焚燒、瘋狂搶劫和故意毀壞,除了某支軍隊出於懲罰某位皇帝的背信棄約、伏擊使團和虐待俘虜而給予的報復性懲罰之外,至少一半以上的暴行都是當時的守護人員、破落貴族和地方流氓幹的。當然幾十年後,所有的罪行都是某支軍隊的官兵們幹的。
即使國內已經有歷史學者用詳實的資料再現了焚燒某處皇家園林的真實經過,某些人依然不會相信,因為他們早已沒有獨立思考能力了。
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是怎樣徹底失去的呢?
在我看來,從秦孝公聽信商鞅的意見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方案之時就開始了。
今天要如何重新恢復獨立思考能力呢?
我個人認為要從認真學習《商君書》內容和閱讀相關的研究專著開始。
只要把腦子裡的邪惡清除了,人就會變得善良了;
心裡的狼性死了,原來的狼人也就變成正常人了。
--
一、文獻
商鞅:《商君書》,臺北:世界書局,1955年。
商鞅:《商君書•四部備要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商鞅:《商君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商鞅:《商君書》,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
貝遠辰:《新譯商君書》,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陳啟天:《商鞅評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陳啟天:《商君書註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陳啟天:《商君書校釋》,臺北:文聽閣圖書公司,2010年。
丁毅華:《商君書語》,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
丁毅華:《商鞅的人生哲學─霸權人生》,臺北:揚智文化,1997年。
馮惠民:《商鞅》,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高亨:《商鞅書註譯》,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賀凌虛:《商君書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蔣禮鴻:《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賴長洪:《商鞅成敗說》,北京:金城出版社,2001年。
湘瑤:《鐵血霸業魂-商鞅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
嚴萬裡:石銳譯:《商君書新校正》,臺北:世界書局,1955年。
嚴萬裡:《商君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嚴萬裡:《商君書箋正》,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
楊鶴皋:《商鞅的法律思想》,北京:群眾出版社,1987年。
朱師轍:《商君書解詁定本》,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朱鴻儒:《戰國鐵相商鞅》,新北: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張覺:《商君書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鄭良樹:《商鞅及其學派》,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鄭良樹:《商鞅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二、專著
曹旅寧:《秦律探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曹大林:《中國傳統文化探源-先儒墨法道比較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陳啟天:《中國法家概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陳恩林:《先秦軍事制度研究》,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陳文德:《秦公司興亡史》,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戴東雄:《從法實證主義之觀點論中國法家思想》,臺北:三民書局,1982年。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書局,1990年。
高柏園:《法家的管理哲學─寫給領袖》,臺北:漢藝色研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侯家駒:《先秦法家統制經濟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5年。
黃中業:《秦國法制建設》,遼寧:遼瀋書社,1991年。
蔣伯潛:《諸子通考》,臺北:臺灣正中書局,1961年。
李增:《先秦法家哲學思想-法理、政治、哲學》,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
李存山:《商鞅評傳-為秦開帝業的改革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慄勁:《秦律通論》,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
林聰舜:《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臺北:大安書局,1991年。
梁啓超:《諸子考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7年。
梁啓超:《中國六大政治家》,臺北:正中書局,1963年。
柳立言:《中國史新論—法律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年。
劉澤華:《中國傳統政治哲學與社會整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劉澤華:《中國的王權主義—傳統社會與思想特點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劉海年:〈秦律刑罰考析〉,《雲夢秦簡研究》,北京:帛書出版社,1986年。
欒梅健:《皇帝股肱─中國十大宰相》,臺北:旗磊文化,2001年。
羅根澤:《諸子考索》,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馬書輝:《鐵血宰相商鞅》,臺北:實學社,2002年。
錢穆:《先秦諸子系年》,臺北:商務印書館,1975年。
錢穆:《秦漢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秦彥士:《諸子學與先秦社會》,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施治生、劉欣如主編:《古代王權與專制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沈家本:《歷代刑法考》,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蘇南:《法家文化面面觀》,山東:齊魯書社,2000年。
孫開泰:《法家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4年。
孫哲:《獨裁政治學》,臺北:揚智文化,1995年。
王壽南:《中國歷代思想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王曉波:《先秦法家思想史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1年。
王贊源:《中國法家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
王紹東:《秦朝興亡的文化探討》,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4年。
文釗、陳娟:《呼風喚雨宰相錄》,臺南:笙易有限公司文化事業部,2002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臺北:時報出版社,1985年。
徐衛民、賀潤坤:《秦政治思想述略》,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許建良:《先秦法家的道德世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姚蒸民:《法家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楊玲:《中和與絕對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楊鴻烈:《中國法律思想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楊鶴皋:《商鞅的法律思想》,北京:群眾出版社,1987年。
楊柳:《先秦遊士》,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年。
楊陽:《王權的圖騰化-政教合一與中國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虞祖堯:《先秦經濟思想史‧法家的經濟思想(二)─商鞅及《商君書》的經濟思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餘宗發:《先秦諸子在秦地之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餘宗發:《雲夢秦簡中思想與制度鉤摭》,臺北:文律出版社,1992年。
曾振宇:《前期法家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年。
周密:《商鞅刑法思想及變法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張有智:《先秦三晉地區的社會與法家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張林祥:《商君書的成書與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張易:《法家的智慧》,臺北:文經閣,2006年。
鄭良樹著:《商鞅及其學派》,臺北:學生書局,1987。
鄭良樹著:《商鞅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鄒國良:《圖解法家管理智慧》,香港:中華書局,2011年。
趙小雷:《早熟路徑下的法家與先秦諸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三、學位論文
蔡文彥:《從商君學派的法治思想看秦王朝的政經情勢》,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建義:《先秦法家重農輕商思想研究》,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彥良:《先秦法家制度思想研究》,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戴晉新:《戰國時代列國的變法》,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傅榮珂:《秦簡律法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語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顧邦猷:《戰國至漢初關於「大一統」的思考》,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黃建誠:《先秦法家思想之國家觀研究》,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黃紹梅:《商君反人文觀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黃良升:《商鞅與王安石治國思想之比較》,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黃漢文:《春秋時代秦穆公稱霸西戎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金善珠:《秦律的形成與發展》,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康佩:《商君書與商鞅治道之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李宗澤《商君書政治思想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林俞學:《春秋戰國時代秦國重要人物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4年。
柳維鈞:《國家權力的軌跡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盧星廷:《政經改革與國力增長關係之研究─以秦商鞅變法為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丘立崗:《論秦的統一戰略:一個結構化分析的個案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策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孫明芸:《秦漢勞役刑與財產刑之研究》,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王志成:《商鞅農戰政策之研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王家仁:《商君書思想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王淵源:《商鞅的政治思想》,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徐文彩:《管、商、韓的法治思想》,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徐舜彥:《商君書法思想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許老雍:《商君書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
謝美珠:《戰國時期秦與東方六國變法的比較》,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謝文琪:《先秦法家法政思想演變之探析》,高雄師範大學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張鉉根:《商鞅的政論及變法》,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張菀崢:《西漢前中期「秦亡於法家」之說的檢討》,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朱心怡:《秦法家思想之發展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鍾永發:《秦帝國霸業的奠基、發展與完成---以秦穆公、秦孝公、秦始皇為中心的探討》,彰化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