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近蕭邦(一)丨他為何要「把痛苦、苦難、和絕望傾倒給鋼琴」?

2021-02-26 每晚古典音樂會


米開朗傑利演繹蕭邦《搖籃曲》

   編者按:據說有鋼琴老師給學生布置了蕭邦的《搖籃曲》,家長反問:「蕭邦沒有孩子?他的《搖籃曲》算哪門子搖籃曲?」這首《降D大調搖籃曲》(Berceuse in D-flat Major Op.57 ,行板,6/8拍)是蕭邦創作的唯一的一首搖籃曲,他將這一古老的音樂題材加以藝術加工和提高,使之散發出奪目的光彩和詩意。曲中的和聲、旋律以及伴奏音型都極其簡單,只用了兩個和弦,在不變的主音持續低音上,每一小節變換著主和弦與屬和弦的和聲,不斷重複同一伴奏音型模仿搖籃搖動的節奏,這一音型不斷重複了68次之多。最初的3次變奏,我們能清晰地聽到搖籃曲的旋律在不斷反覆吟唱著,並在曲調下方加上了陪襯聲部,使旋律音響更為豐富,後來的幾個變奏,旋律的加花裝飾越來越複雜。蕭邦在這些變奏中,樂思如潮般自如地展開著,恰如其分地用上裝飾音、花腔式的走句、顫音、或有時添上半音階性上行的旋律,或變成華彩段落,使鋼琴發出了豐富多彩的音響。直到第十變奏,樂思又回到開始時的搖籃曲的主題音調,這溫柔的歌聲綿綿不絕、繚繞耳邊,猶如慈愛的母親,輕輕推動著搖籃前後搖蕩。最後,樂曲在充滿撫愛的寧靜氣氛中結束。由於蕭邦得心應手地不斷運用鋼琴化的旋律進行,使得樂曲內容非常充實。其主題變化重複達16次,但並不像一般的裝飾變奏那樣段落分明,而是將其織成一支自始至終連成一體的扣人心弦的抒情旋律。雖然蕭邦用了各種「裝飾」型的變體手法來改變這個帶民間色彩的迷人的旋律,但始終保持音樂的總的溫柔詩意、寧靜安謐的「親切」的性質。自從這首樂曲於1843年問世以來至今,在同類體裁的的鋼琴作品中還未有可以相媲美的作品。蕭邦把歌唱性的旋律在固定音型的伴奏烘託之下通過華麗的裝飾加以變奏,而同時又保持了音樂自始至終寧靜安謐的性質。這與其說是一首搖籃歌,不如說更像一首敘述孩子夢中仙境的富於詩意的故事。

   回到正題,今天為大家分享一篇題為《貼近蕭邦》的文章,很多人都認為Chpin譯成「蕭邦」要更有意境,所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倒也部分偶合邦的意境。喜歡蕭邦的音樂是否要了解蕭邦其人?這個問題一旦提出,蕭邦就永遠不僅僅是樂譜上、錄音裡的蕭邦了,而是一顆很難用簡單的語彙涵蓋卻又不得不去追求理解的靈魂。貼近蕭邦,便是去貼近這無可名狀的靈魂——太熱切希望快一點貼近這顆令人著迷的靈魂了!距離蕭邦越近,其實也就越能反觀自身的靈魂的形象——這是怎樣一顆靈魂呵,我們自己的靈魂又是什麼樣子呢?越理解自己的靈魂,也就越有助於理解蕭邦,這實在是一個相輔相成的事情。

   我相信真正偉大的藝術和藝術家,最終都是讓人來發現自身的,而不是在美的陶醉在忘乎所以、迷失自我。那麼我們通過蕭邦的音樂和人生經歷,最終體會的,仍將是我們自己的心裡的酸甜苦辣;所要影響的,也只能是我們每個人自己的生活體驗和行事方式。貼近蕭邦,便是一種音樂帶給我們的人生選擇——是在藝術的沉思中追求嚴肅的生活態度呢,還是隨波逐流,在多元時代以娛樂的態度對待生命。我們對音樂、對蕭邦了解的遠遠不夠,因此要多讀,因為了解的不夠,我們也就對自己、對生命了解的不充分,因此不能多讀了……那就開始讀吧!

Valentina Lisitsa演奏蕭邦《搖籃曲》

貼近蕭邦(一)

   蕭邦生于波蘭,長於華沙。在波蘭度過了他的童年、青少年時期。閱讀他波蘭時期的信件,絲毫掩飾不住他的風趣,幽默,喜歡做小惡作劇。同時也可以瞅見他完美主義的萌芽以及高標準的甚至是苛刻的藝術鑑賞品味。他內斂,真誠的性格也可以通過一系列的事情,比如在德國遇見孟德爾頌卻不敢向他介紹自己;以及熱切地揪心地關心中學好友的病情:「你為什麼不給我回信?這裡的人們都以為你已經死了!我為你哀哭,頭疼了一早上。連義大利語課都沒上成。你想想,要是我死了,你會有什麼感覺?」包括對康斯坦尼雅的愛戀之情都感受到,他溫柔,浪漫,友好的一面。 但是,從康斯坦尼雅對蕭邦對她的感情絲毫不知,是等蕭邦死後,閱讀他的信件才知道這份感情,並冷漠的拋下一句:「不過,他不一定比我現在的丈夫更能使我幸福。」也可以窺探到蕭邦豐富的內心世界以及善於掩飾他豐富內心世界的平靜的外表。


19歲的蕭邦


蕭邦的初戀,康斯坦尼雅

   當波蘭革命失敗,整個國家被迫投在沙俄的「仁慈」之下飽受蹂躪時,蕭邦則怨恨自己甚至不能去戰場上打鼓。他做夢夢見自己的媽媽沒有麵包,姐妹被欺辱。一個飽受故園離別之苦,憂愁,焦慮同時脆弱的孩子的敏感的心被突然到來的災難深深地觸碰。同時,他在維也納的職業生涯也不像期望中那樣風順。「有時我只有對鋼琴施加暴力,發洩我自己,把我的痛苦,苦難,和絕望傾倒給鋼琴……」「在這一刻,多少母親正喪失掉自己的孩子,孩子正失去他們的母親。我躺在床上,冰冷。像殭屍一樣。我和殭屍在此時此刻有什麼區別呢?一樣蒼白,冰冷。我存留在這個世上有什麼意義呢?如果死亡對一個人來講是最好的選擇,那麼我有權利厭惡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上嗎!」


蕭邦的鋼琴

   蕭邦,這樣一個溫柔,浪漫的藝術家曾在歷史的書卷下寫下這樣沉重的彷徨,疑惑,怨氣和痛苦。


青年時期的蕭邦

   巴黎,1831年,歐洲藝術文化的中心。「你不會見到比這裡更多的鋼琴家和下三濫。更多的塵土。」蕭邦感嘆著,沐浴著巴黎的生活。他在這裡結識了李斯特,舒曼,海涅,雨果等一系列在歷史的衝刷下沉澱下的傑出人物。但當霍亂席捲整個巴黎,蕭邦又開始為他的生計擔憂。他很快發現自己的性格不適合開大型的音樂會。「噢!在我的音樂會開始的前三天,對於我,是多麼大的折磨!」幸運的是,友人把他介紹給了巴黎的上層社交圈。他按李斯特所說,儼然把他當作一名王子般的相貌舉止一下擁得了許多貴族太太小姐們的青睞,她們紛紛成為了蕭邦的學生。


23歲王子般的蕭邦

   「我好像是在這條蒸汽船上的蒸汽——我在空中逐漸消失……而且我感覺我的一部分去了巴黎,另一部分遊蕩到了我遙遠的故土,我的親人身邊。」就像蕭邦的遺願是讓他的姐姐把他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樣。蕭邦始終一邊過著有男僕、私人馬車、白手套等巴黎最精緻,優雅的生活;另一邊卻飄向他夢裡,心裡,深深惦記的美好的波蘭,甚至是比波蘭這個形象更美好的,屬於他的國度。

   可惜巴黎時期的大部分信件毀於戰爭、動亂。僅剩的殘枝敗葉不足以向我們展開他完整的心裡感受和思想。


蕭邦的巴黎時期的信件

   大概在蕭邦二十幾歲時,他外出度假,遇到了童年的多才多藝的老好友瑪麗亞小姐,兩人一起彈琴,散步。蕭邦終於打破沉默,向瑪麗亞求婚了。瑪麗亞的母親親切地把蕭邦稱為自己的「親愛的弗雷德裡克兒子」,但她說結婚的事需與丈夫商議。於是雙方達成一致,蕭邦注意控制作息時間,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同時等待進一步的消息……


蕭邦的未婚妻,瑪麗亞小姐


瑪麗亞所畫的蕭邦

   這段姻緣的失敗至今還是個謎,只知道,蕭邦把所有關於瑪麗亞的信件,連同瑪麗亞給他的玫瑰,綑紮好,上面寫道「我的憂愁」(又作「我的悲劇」),再系上一條淡紫色的帶子。


「我的憂愁」

   如果沒有這件事帶來的衝擊和打擊。蕭邦,這樣一位仿如簡奧斯丁筆下的達西一般的高貴,講究的青年,也許永遠不會走進喬治桑這樣一個風流、矮小、出格的女子,並相伴她近十年。


喬治桑畫像

   喬治桑在她把蕭邦寫進去的小說中說過。卡羅爾王子在遇到盧克萊西亞之前,曾有一位未婚妻,露西公主。但公主不幸死了。王子終日沉浸在對露西公主的甜蜜哀傷的回憶和憂傷中。


28歲,蕭邦在彈琴

   這大概是喬遇見蕭邦時他的狀態吧。

   還有,瑪麗亞小姐很快結婚,又很快離婚,並且終身沒有再碰鋼琴。她和蕭邦的感情,熱烈、真摯、純潔的愛情從這裡可以看到。

   接著,便是蕭邦與喬治桑和蕭邦與孤獨相伴的時間了……(未完待續)


德拉克洛瓦所畫的蕭邦與喬治桑


往期蕭邦:1、旅德舞蹈家邱思婷演繹「足尖上的蕭邦」;2、一位初一男生給蕭邦的信丨"《波蘭主題幻想曲》會令我想躺在大地上,然後靜靜地凝視著夜空中那輪金色的月亮和不計其數的閃亮星星。"3、魯賓斯坦、郎朗、季古諾娃演繹蕭邦第二諧謔曲;4、來聽三位老人演繹的二十歲蕭邦的《升c小調夜曲》是何種滋味!普萊斯勒、傅聰和電影《鋼琴家》的原型席皮爾曼;5、李雲迪「蕭邦傳奇音樂會」視頻丨用傳統文化彈蕭邦,學會委婉地去釋放,就像太極;6、致蕭邦的一封信丨「聽了您的樂曲,登時胸口發緊,感慨萬千,思了數日,僅有小悟,又參數日,雖沒徹悟,但也似心中一輪明月升空。 」7、蕭邦傳記電影《愛的渴望》;8、霍洛維茨談蕭邦丨「蕭邦的馬祖卡舞曲一首比一首好,是純金。」9、魯賓斯坦演繹《蕭邦第二鋼琴協奏曲》;10、每晚古典紀錄片丨傅聰蕭邦比賽真貴視頻丨獲蕭邦大賽第三名的內幕;11、每晚古典音樂會丨元傑鋼琴獨奏會丨「夢回巴黎」:一場邂逅蕭邦和舒曼的旅行;12、蕭邦的《f小調幻想曲》(Op.49)丨「此曲充滿了蠱惑、怪異,這是蕭邦的天才達到最高階段的產物。」13、一位高二女生寫給蕭邦的信丨「雖然時隔兩百多年,但我明白你的悔、你的恨、你的不甘、你那濃烈的愛國熱情和報答祖國的渴望。」

歡迎關注每晚一張音樂CD,講述音樂大師的故事

以及西方音樂評論,為您提供好玩的古典音樂研究文章

點擊閱讀原文關注公眾號推薦書目

古典微信群聯繫微信179747611

北上廣音樂會轉票群開放

閱讀往期節目請點擊以下連結:

   鋼琴作品:《「黃河」鋼琴協奏曲 》巴倫勃依姆丨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音樂會朱曉玫《哥德堡變奏曲》音樂會齊默爾曼的蕭邦與舒伯特鋼琴作品音樂會李赫特、奧伯林演繹「六月船歌」阿勞演繹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阿勞演奏莫扎特第八號鋼琴奏鳴曲丨貝多芬第32號鋼琴奏鳴曲王羽佳韋爾比耶音樂節鋼琴獨奏音樂會齊默爾曼與伯恩斯坦演繹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顧聖嬰彈奏舒曼歌曲《奉獻》王羽佳演繹舒曼沈文裕《時間都去哪兒了》陳薩演繹王西麟鋼琴協奏曲家裡的李雲迪王羽佳演繹蕭士塔高維奇《第一鋼琴協奏曲》但昭義學生王雅倫演奏卡巴列夫斯基《D大調鋼琴協奏曲》王雅倫與郎朗丨郎朗與巴倫博伊姆丨四手聯彈舒伯特《軍隊進行曲》元傑、王羽佳、白巖峰演奏《彼得魯什卡》卡蒂雅、魏森伯格和弗裡德爾演奏《彼得魯什卡》王雅倫、 郎朗以及吳樂懿演奏賀綠汀《牧童短笛》每晚古典單曲丨巴赫《西西里亞舞曲》元傑鋼琴獨奏會沈文裕全國巡演天津站音樂會沈文裕演奏張朝改編版《義勇軍進行曲》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魯賓斯坦演繹《蕭邦第二鋼琴協奏曲》魯賓斯坦、郎朗、季古諾娃演繹蕭邦第二諧謔曲魯賓斯坦、郎朗、格裡莫演繹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席夫演繹巴赫《英國組曲》張昊辰《百鳥朝鳳》霍洛維茨最後的音樂會霍洛維茨)、王羽佳演繹《卡門主題幻想曲》每晚古典單曲丨洪雪、白仁浩四手聯彈薩蒂最美的愛情歌曲《我需要你》古爾德為什麼能夠成為巴赫在20世紀的最佳代言人黎卓宇的柴可夫斯基比賽視頻每晚古典課堂丨郎朗大師課上黎卓宇彈奏《向陽花》米凱蘭傑利、郎朗、演奏德彪西《亞麻色頭髮的少女》夏天聽薩蒂會很涼快盛原《殘餘的探戈》

相關焦點

  • 他是「臺灣的蕭邦」丨江文也名言合輯
    【舒曼往期分享】:1、音樂短札丨舒曼,總有一種理由被銘記丨「人們感受著舒曼非凡的想像力,而很少在其中體味到幻聽症和精神分裂給他所帶來的痛苦與折磨。」 你是我的靈魂、我的心,你是我的歡樂、我的悲傷,你是我的世界」;9、鄧泰山: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Op·54);    10、蕭邦的作品不可能是一門門大炮,舒曼和我們都誇張了蕭邦和音樂自身;11、他用音樂傳達「豐富多彩的生活印象」丨舒曼《童年情景》(Kinderszenen Op.15);12、什麼樣的音樂才是好音樂?
  • 2017「蕭邦紀念獎」香港-國際鋼琴公開賽(賽事介紹)
    蕭邦從小就表現出非凡的藝術天賦,六歲開始學習音樂,7歲時就創作了波蘭舞曲,8歲登臺演出,不足20歲已出名。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蕭邦一生的創作大多是鋼琴曲,被譽為「鋼琴詩人」。「蕭邦紀念獎」香港-國際鋼琴公開賽將每兩年舉辦一屆。
  • 《未完成交響曲》的兩個樂章分別反映了悲嘆痛苦和希冀光明丨聆聽百部偉大交響曲(16)
    創作有六百多首歌曲、八部交響曲、六首序曲、四十二部室內樂、二十一首鋼琴奏鳴曲和許多鋼琴曲、四首小提琴奏鳴曲、十九部歌劇以及許多舞曲和合奏曲等。他的音樂創作主要集中在藝術歌曲上,被譽為「藝術歌曲之王」。而在他創作的交響曲中,《b小調未完成交響曲》是最具特色的一部。作品以它獨特的兩樂章的結構、雄偉的氣勢、以及作品所表現出的完整生動的形象,成為了永恆的經典。
  • 以《g小調第一敘事曲》為例丨解讀蕭邦鋼琴音樂的浪漫主義創作風格
    蕭邦被譽為「鋼琴詩人」,他對浪漫主義創作手法的開創和他特有的浪漫主義創作風格成為音樂史上永遠綻放的光彩,本文最後以《g小調第一敘事曲》為例具體進行了風格闡述。一、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起源於中世紀法語中的「羅曼蒂克」一詞,它意味著感情豐富、多愁善感。
  • 為何古爾德的《哥德堡變奏曲》最貼近巴赫?
    在眾多演奏版本中,加拿大鋼琴家格倫·古爾德的演奏可以說是最具代表性的鋼琴版本。文章通過對古爾德的兩次錄音和演奏特點的分析來簡述最貼近巴赫理念的同時又真正屬於古爾德自己的《哥德堡變奏曲》。 往期古爾德精選:1、有的人為了出生而死去丨古爾德在自己的葬禮上「出生」!
  • 內田光子訪談丨「每一天都要探索新東西」
    為了掌握它們,你必須一遍又一遍地傾聽,讓它迷住你。要打開自己的大腦和耳朵來發現那裡有什麼。作為一個音樂家意味著每一天都要探索新東西。即使我已經演奏了30年的音樂也需要重新傾聽,我忍不住要去探索——演奏就意味著傾聽。 在欣賞勳伯格、伯格的作品時,聽眾沒有辦法預測下面的音符是什麼,因此他們感到六神無主。
  • 金氏世界紀錄鋼琴家教你肖練密笈
    6月28日與7月11日晚上8:00,凱音雅樂邀請日本鋼琴家 橫山幸雄Yukio Yokoyama 為學員演出並講解蕭邦練習曲,作品10與作品25最難也最耳熟能詳的其中各五首     日本金氏世界紀錄鋼琴家,橫山幸雄出生於1971年,畢業於法國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鋼琴與室內樂最高演奏文憑,他是1990年華沙蕭邦鋼琴大賽第三名,以及蕭邦奏鳴曲詮釋獎得主,當年冠軍從缺
  • 聆聽鋼琴大師(八)丨威廉·卡佩爾丨他是一個技巧奪目的演奏家,其演出以燦爛光芒和戲劇性著稱.
    浪漫、狂熱,充滿鬥志的鋼琴家    任何偉大的作品都有許多不同觀點,而詮釋者無可避免地會放入他自己的看法也許是他的抱負,也許是他的痛苦。我們對在職業生涯迷戀,在於他獨特的藝術性,也在於他留給我們那不確定、散漫的音樂世界。而無疑他的鋼琴藝術中最重要的是:我們只能對於那些珍貴的晚年演出所展現的成熟度和深度瞠目結舌,那個時期他的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蕭邦奏鳴曲和許多其它的作品,不但是令人狂喜的、美好的,而且是明確的。
  • 一口氣聽完蕭邦二十七首鋼琴練習曲丨與李斯特的鋼琴練習曲異同
    這兩位作曲家留下的練習曲,技巧高難,音樂內涵極為生動且深刻,堪稱是鋼琴藝術史中的兩塊瑰寶。本文作者張波洋,原載《劍南文學:經典閱讀》, 2012年第八期;往期李斯特老師:1、喬治亞美女鋼琴家卡蒂雅的《李斯特》;2、音樂短札丨淺析李斯特的鋼琴曲《嘆息》丨他的晚期「作品在具有高難度技巧的同時,也具備人文關懷和深厚的藝術底蘊。」
  • 阿格裡奇演奏蕭邦《第一、二號鋼琴協奏曲》丨她的技藝已經步入了「自由王國」的境界!
    蕭邦竭力為鋼琴獨奏曲的技巧和形式開闢新天地,但在寫作鋼琴以外的音樂時,他依然遵循傳統形式。他在創作這兩首鋼琴協奏曲時,就是遵循傳統,參照胡梅爾(Johann Nepomuk Hummel) 的協奏曲為圭臬(當時他還未接觸莫扎特和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
  • 音樂書評丨鋼琴女王阿格裡奇的孤獨丨「她逃避一切,除了愛情」丨評《童子與魔法:鋼琴女王瑪塔·阿格裡奇傳》
    而所謂魔法,指的是她與鋼琴的神奇關係。《童子與魔法》原本為一出兒童獨幕歌劇,講述一個頑童與魔咒的故事。阿格裡奇的故事,一開始就是童子與魔法的翻版。這句話或許能夠說明阿格裡奇作為一個鋼琴家具有迷人魅力的同時又為何帶著巨大矛盾性。阿姐是天生的鋼琴家,但她終其一生,都在試圖與這個世界上最反人性的藝術形式抗爭。世人眼中,鋼琴演奏家大概是世界上最浪漫和輝煌的職業,殊不知卻是最孤獨最辛苦的一行———如巴倫博伊姆所說,獨自一人守著一個龐大的傢伙,日復一日地打磨技術,每天要證明自己是大師。
  • 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曲式作品分析
    引子部分,自我精神與現實的壓力所造就的矛盾衝突,伴隨著痛苦、嘆息與絕望,也暗示著對自由未來的幻想和希望。呈示部的主部主題以積極的節奏不斷運動,不可一世。表現作者內心精神追求。副部主題優美動人。展開部分簡練中蘊含了新的感情細節,可以聽到悲慘的呼吸,急躁的衝動和鋼鐵般的意志。 結構:c小調,快板,奏鳴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組成。
  • 維若妮卡音樂故事連載|「因為蕭邦——第一場鋼琴獨奏會:蕭邦故居」
    視頻丨維若妮卡Veronica Yen鋼琴曲獨奏——蕭邦升C小調夜曲我緊張又興奮地按了門鈴,仍不敢相信自己有此殊榮,來到蕭邦住過的屋子,用浪漫派時期的鋼琴來演奏他的音樂,就在他逝世紀念日的這天—十月十七日。 這是一間還活在十九世紀的歐洲客廳,火爐燃著暖的溫度,維多利亞式的椅子、 地燈、 落 地窗簾及波斯地毯⋯⋯,並非十分貴族式的華麗裝潢,但是舒適又有氣質。
  • 他是嚴氏新世代鋼琴家!一天或舉辦三場鋼琴獨奏會!
    鋼琴家嚴俊傑開首例,一天將舉行三場鋼琴獨奏會,分別演出貝多芬、蕭邦以及拉赫曼尼諾夫的鋼琴獨奏作品。嚴俊傑表示,他想推出「一日音樂節」的概念,一天內帶著樂迷橫跨300年,探索三位鋼琴巨擘的畢生精華。音樂與體力 大考驗    「我自己有三年沒有開獨奏會,這次要開,就希望有突破,一天三場對自己是一個音樂上與體力上的大考驗,也是學習。」
  • 演出推薦丨王思穎鋼琴獨奏音樂會
    18、埃格納鋼琴三重奏訪談丨你有父親、母親和孩子,等我們長大了,孩子就會成為父親和母親,這就是室內樂想要闡明的觀點!19、華裔小提琴家侯以嘉訪談丨「沒有技巧就沒有表達的自由;但只關注技術,很快會變得無聊或疲勞,並失去練習專注度。」
  • 帶你了解浪漫樂派鋼琴音樂的情感風格特徵丨以舒伯特、舒曼、蕭邦、李斯特為例
    14、「給她們創作四手聯彈鋼琴作品」是舒伯特教學的「最佳方法」;15、戀愛中舒伯特的無限惆悵丨獻給其單戀學生的《f小調幻想曲》丨德慕斯、斯科達演繹;16、對舒伯特鋼琴作品的四大偏見丨要有誠真、單純和敏感的心,才能彈好舒伯特;17、特朗斯特羅姆《舒伯特風格》丨賈然演奏舒伯特《a小調第16鋼琴奏鳴曲》D.845 第一樂章;18、舒伯特《死神與少女》丨對於某人,音樂比世界上任何東西都要現實!
  • 因為絕望與痛苦常伴,我們才更要努力的活著.
    因為絕望與痛苦常伴,我們才更要努力的活著。文丨雨人這一生或許短暫, 寥寥數載。或許綿長,至垂暮之年,如明日黃花。或許也曾戎馬天涯,光芒萬丈。又或許碌碌無為,甘於沉寂在平庸歲月的風雪之中。我始終不能理解,如此善良而優秀的人,他還這麼年輕,為什麼就偏偏要承受不應屬於他的命運。他甚至才剛剛戀愛,工作步入正軌,人生最輝煌的時期正要到來。我深信這世界上本沒有平等的命運,我也深知意外和明天不知道誰會先來的意義所在。可我依舊恨這個世界,甚至痛苦不堪。因為它讓我感到無助和絕望,也因為他曾給過我希望。
  • 鋼琴詩人傅聰病逝他鄉,網上卻有人批他為「叛徒」
    波蘭蕭邦協會29日在官網說,傅聰過世,意味「蕭邦傳統中極為重要的一頁闔上了」。當世界各國的人們緬懷著這位藝術家的時候,在我國的網際網路上卻也有人抓住了文革前傅聰赴英國的選擇,批他為「叛徒」。傅雷家書——先做人 、最後才做鋼琴家1955年3月波蘭首都華沙,二十歲出頭的中國鋼琴家傅聰帶著父親的家書背井離鄉,他以這段演奏拿下最佳詮釋蕭邦音樂的瑪祖卡獎及蕭邦音樂大賽的第三名。
  • 「音樂之光」出新作丨布倫德爾《鋼琴音樂大師課》
    作為首位錄製貝多芬鋼琴作品全集的鋼琴家,被譽為「最權威的德奧鋼琴作品詮釋者」。自2008年告別演奏舞臺之後,布倫德爾致力於舉辦各類音樂演講和大師班,將其畢生的藝術成就傳播給更多的音樂學習者和愛好者。    本課程是布倫德爾2010年在薩爾茨堡音樂節的三場音樂演講,分別為「古典音樂必須要非常嚴肅嗎?」、「音樂的特性-以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為例」及「光與影的詮釋「。
  • 蔡雋廷鋼琴演奏:浪漫主義的詩情與幻想,音樂給予人類溫暖和力量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勃拉姆斯間奏曲Op.117》+《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第三十一首Op.110》」這一組鋼琴曲由琭璟讀書會鋼琴王子蔡雋廷演奏。《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第三十一首Op.110》創作於1821年。此時,貝多芬已經完全失聰。該曲風格深沉,情感深厚、凝重,同時又充滿矛盾的對立:痛苦與希望、明朗與陰霾、動搖與堅定。包含了貝多芬暮年所經歷的煩惱、痛苦、憂慮和絕望,以及他為克服這一切苦難所做的艱難掙扎。鋼琴演奏家肯普夫認為,這是貝多芬的自白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