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鋼琴大師(八)丨威廉·卡佩爾丨他是一個技巧奪目的演奏家,其演出以燦爛光芒和戲劇性著稱.

2021-02-13 每晚古典音樂會

   威廉·卡佩爾(William Kapell)1922年出生於紐約,1953年於加州半月灣飛機失事過世。先後在紐約追隨杜蕾莎.安德森.拉佛麗特及在費城追隨奧麗嘉.薩瑪羅芙學習,後來進入茱莉亞音樂學院就讀。1942年贏得費城管弦樂團的青年大賽和華特.W.儂博格基金獎,後者贊助他在紐約的首演。1942年他演出哈察都量的協矽策惜獉轟動,從此他的名字便永遠和這部作品連在一塊。在他國際演奏生涯中,他建立了一套相當多採多姿的常備曲目,包括巴赫、史卡拉第、莫扎特、貝多芬、蕭典、門德爾頌、舒伯特、舒曼、李斯特、德布西、拉赫曼尼諾夫、浦羅柯菲夫和蕭士塔高維契,以及一些美國作曲家的作品。繁忙的演出排程並沒有留給他太多時間灌錄唱片。卡佩爾是一個技巧奪目的演奏家,其演出以燦爛光芒和戲劇性著稱。

浪漫、狂熱,充滿鬥志的鋼琴家

   任何偉大的作品都有許多不同觀點,而詮釋者無可避免地會放入他自己的看法也許是他的抱負,也許是他的痛苦。我們對在職業生涯迷戀,在於他獨特的藝術性,也在於他留給我們那不確定、散漫的音樂世界。而無疑他的鋼琴藝術中最重要的是:我們只能對於那些珍貴的晚年演出所展現的成熟度和深度瞠目結舌,那個時期他的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蕭邦奏鳴曲和許多其它的作品,不但是令人狂喜的、美好的,而且是明確的。然而,我們喜愛卡佩爾的程度不只如此:他那藝術旅程和他所到達的境界同樣意義非凡,以此觀點我們可以視他的一生為一種藝術,正如他的音樂一般。

   雖然後世常常把卡佩爾的命運和命運多舛的李帕第這位傑出羅馬尼亞鋼琴家相提並論(後者於1950年以三十三歲之齡死於血癌),但是這兩者的藝術是大相逕庭。李帕第是溫和的歐洲風格:傳統、謹慎而文雅;卡佩爾本質上是美國的:浪漫、好鬥而狂熱;在他死後數十年,他似乎代表了美國因二次大戰成為主流藝術和政治勢力,所呈現的理想主義和樂觀主義一個顯然沒有極限的世界。對他來說沒有任何目標是遙不可及的(在1943年寫給他第一位女友索薇格.梅德遜的信中,敘述他在一周半的假期內,學會拉赫曼尼諾夫的帕格尼尼狂想曲和d小調協奏曲,以及蕭邦e小調和布拉姆斯降B大調協奏曲!)

   他的完美主義毫無止境,而他僅僅視此為一個出發點:「能夠輕鬆彈奏蕭邦b小調詼諧曲的人不代表就會演奏它!至今,我仍未具備能夠平坦地演奏它的足夠的技巧,但我能夠以我的內在演奏它,我才不在乎那些能夠輕易演奏它的油嘴滑舌的傢伙。」他感覺到加諸於身上的責任的重量,拼命的練習,並視偉大的音樂家為一種精神上的動機。卡佩爾永不疲於捍衛他視為巨匠的那些演奏家和作曲家,無畏地在媒體上和私底下批評樂評和經紀人(樂評傑.哈裡遜就嘗到過苦頭:他寫了一篇負面的評論批評霍洛維茲卡佩爾視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最偉大的鋼琴天才」結果差點在一次宴會上被卡佩爾飽以老拳)。作曲家維吉爾.湯姆森讚美的:「他無所畏懼,因為他有一顆純淨的心 」在這些之外,卡佩爾那沉思的英俊外表,與美麗的安娜.路.梅爾森的婚姻和兩個小孩,也同樣受人矚目。

 正當美國人的傲氣被本土鋼琴家卡佩爾的音樂才華鼓舞而起,他仍持續地挑戰現狀。今日演奏者和現代作曲家的關係似乎是永遠而宿命的,我們回首他和音樂會經理人及聽眾之間爭戰不息,為的是他所支持的現代音樂傑作也能受到公平看待。「哈察都量」.卡佩爾的名聲(令其不安的)和那首令他事業起飛的龐大俄羅斯演漫樂派晚期的協奏曲緊緊相連,但是他在1953-1954年樂季演出了兩場剛全由美國作曲家作品組成的演奏會,曲目包括柯普蘭、塞興士、艾伍士、拉果斯、湯姆森和其它作曲家的作品。他在音樂上的反抗不限於對音樂會經理人在曲目上的幹涉,而是對於正在腐化所有藝術的不良風氣:「今日音樂界主要的危險是盲從因襲的態度,我們所生存的這個因循年代正在腐化所有藝術中的創造力。這個國家有一個偉大的演員:馬龍·白蘭度,但他被當作一個瘋子,就因為他做他想做的事、表現他所想要表現的舉止。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健康的環境,對任何藝術家來說。」這些大膽無懼的言論出自於一位未滿三十歲的人!

   在這個充斥著類似演奏的現代,我們對於卡佩爾鋼琴演奏中的張力是更易感的。以其技巧原則和燦爛音色來看,我們當然視他為現代鋼琴家,而他自己則永遠在追尋一個不同的時代,一個演奏者特質對聽眾來說和作曲家同樣重要的時代。安娜.路提及在一場演奏會後的宴會場合中,卡佩爾遇到一位伊利諾州當地的鋼琴教師,後者曾是匈牙利裔法國鋼琴家伊西多.菲利普的門生,因此卡佩爾努力地向她討教她對於法國鋼琴學派傳統的觀點。他的老師奧麗嘉·薩瑪羅芙、偉大的茱麗亞音樂學院教育家及雷波德.史託科斯基之妻,在1945年一封情感真誠的信中,責備他演奏低音音符時,悖離了偉大蕭邦詮釋者阿弗列德.柯爾託和伊格納齊.弗利德曼那懂高度主觀風格的旋律線:「我從來沒有聽過比你獨奏會中更美麗的音色,只除了當你的低音是黯然無色而遠離旋律線的時候。你知道帕德列夫斯基演奏時雙手離得很遠,但是低音永遠都在旋律線前。」卡佩爾死前六個月,在電視節目「公共馬車」上演出了三首短曲,包括在史卡拉第E大調奏鳴曲K380富有啟發性的演出,那是我們唯一能夠親眼目睹卡佩爾本人的影片。在那引人的片段中,似乎暗示了他那藝術的永無休止將會引令他到達的境界;為了強調其古代性及擴張其紋理,他自由地運用琶音,並在低音加上類似吉他撥弦和雙震音的不諧和音程,他精心潤飾的這份演出令人回想起十九世紀的編曲。這種宜古宜今的特質在他不斷地拓展的演奏中比比皆是,佐以他那高度的鋼琴水平,足以解釋為何對我們來說,他是個繼承「黃金時代」大師如拉赫曼尼諾夫或霍洛維茲技藝的天生好手。

  就像許多在早年就達圓熟之境的藝術家一樣,卡佩爾似乎是極度自我創造的。生於紐約市的他將自己的技巧歸功於少年時期的老師杜蕾莎·安德森·拉佛麗特(及阿農教學法)。他追隨薩瑪羅芙夫人的進階學習,加上阿圖.·魯賓斯坦間歇地指導、阿瑟·許納貝爾和魯道夫·塞爾金的課程(在他決意拓展古典常備曲目後,這業課程變得更頻繁),使其琴藝更加突飛猛進。十九歲那年領取的儂博格獎金令他的事業迅速起飛,而由於他的意志力,即使在接踵而至繁重的演奏會、錄音和教書排程下,其藝術性依然有著長足的進展。在1941年他籤下一紙內容包括和費城管弦樂團固定合作三年的合約,翌年和紐約愛樂合作演出哈察都量鋼琴協奏曲,並和RCA籤下錄音合約繼卡佩爾的第一份錄音哈察都量協奏曲所獲得的巨大成功後,他繼續為RCA錄製了三首主要的俄羅斯協奏曲。第一首是錄製於1949年的浦羅柯菲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這是卡佩爾「鋼鐵」手指和「橡皮」關節的驚人展示,也是他對廿世紀音樂的投入和愛好的最佳證明。同樣引人注目但容許更正h個別表現機會的,是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和《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分別錄製於1950年和1951年。事實上,的確很難想像會有較此更激情、更剛健的對拉坊第二號協奏曲的領悟:演漫,但一點也不感傷。卡佩爾添加了無數個人化的觸感,如劇烈的反轉動態(拉赫曼尼諾夫也善於此道),這在裝飾奏和第二樂章是特別明顯的。在協奏曲付梓後四十年才創作完成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被以一種更客觀、幾乎是兇暴的方式演奏,不過在著名的第十八段變奏則仍是個性化、最狂想的卡佩爾。佩爾在1945年的錄音中,類似地賦予李斯特《梅菲斯特圓舞曲》兇暴的詮釋,這份演出中的卓越演奏技巧永遠是令人震撼的;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在1947年錄製的《佩託拉克的十四行詩》中所展現的李斯特抒情詩意的面相。他最好的錄音之一的1951年錄音中,他也恰當掌握了第十四號匈牙利狂想曲吉普賽靈魂,同年他開始錄製蕭邦b小調奏鳴曲的個別樂章,後來在1952年完成整闕作品,這份錄音在發行時立刻成為經典,以深度發掘的、衷心的首樂章和無與倫比的旋風般終曲著稱。卡佩爾的錄音中,存在著一些不常和他的職業生涯關聯在一起的作曲家作品,如1945年錄製的阿爾班尼士的《伊貝利亞》,又或者是更令人驚喜的巴赫第四號組曲。錄製於1952年和1953年初的這首D大調組曲是正在成為本世紀最偉大的巴赫詮釋者之一的卡佩爾,完全成熟的藝術風格的展現,其語法的清晰度像是預言葛蘭·顧爾德的出現,不過情感深度方面則是全然卡佩爾的;這份因為舊金山那起飛機失事意外而無法完成(少了最後的吉格舞曲)的錄音,像鬼魂一樣以其深刻的探討糾纏迷惑著我們。在卡佩爾最後的澳洲巡迴中,他首次排定演出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而他也經計劃錄製舒伯特的即興曲和其它鋼琴保留曲目上的重要作品。卡佩爾專心於呈現他那霍洛維茲式的技巧並研究最嚴肅的那些常備曲目,而巴赫組曲裡的表現清楚地預示他本將會成功地轉型為最廣泛的鋼琴家。我們將會永遠驚嘆於他的錄音遺產、在每一個音符裡,而對一個嘗試高飛的天才而言,三十年是不夠的,對我們亦然。

歡迎關注每晚一張音樂CD,講述音樂大師的故事

以及西方音樂評論,為您提供好玩的古典音樂研究文章

古典音樂微信群開放,請聯繫微信179747611邀請

閱讀往期節目請點擊以下連結:

   古典音樂:西本智實《波萊羅舞曲》《「黃河」鋼琴協奏曲 》阿姐生日快樂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蕭士塔高維奇《第1大提琴協奏曲》約書亞·貝爾、鄭明勳、馬祖耶夫演繹舒曼《夢幻曲》克拉拉·舒曼的幾部作品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特米卡諾夫指揮聖彼得堡愛樂每晚古典單曲丨小提琴超女安·梅耶演繹巴赫&古諾 《聖母頌》柴可夫斯基之夜陳妤穎演繹《來自星星的你》主題曲每晚古典單曲丨亨德爾《降B大調豎琴協奏曲》每晚古典單曲丨德彪西《阿拉伯風格》11歲的李傳韻演奏巴赫和帕格尼尼十大青年小提琴家音樂會阿巴多的俄羅斯俄羅斯之夜音樂會丨鋼琴埃萊娜·格裡莫亨德爾《水上音樂》布裡頓《戰爭安魂曲》《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音樂會寧峰、呂思清、宓多裡(小澤徵爾指揮)演繹薩拉薩蒂《卡門主題幻想曲》丨科茨、王霄、 Fukuda演繹瓦克斯曼版《卡門主題幻想曲》穆特、莎拉·張、米蘭科維奇演繹薩拉薩蒂版《卡門主題幻想曲》穆特、馬友友演繹勃拉姆斯《搖籃曲》穆特、鄭京和、梅紐因演繹孟德爾頌《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穆特、林昭亮、帕爾曼演繹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帕爾曼、巴倫博伊姆演繹勃拉姆斯《第一小提琴奏鳴曲》朱莉婭·費舍爾、梅紐因、阿紹特演繹維尼亞夫斯基 《D大調華麗波蘭舞曲》

   鋼琴作品:《「黃河」鋼琴協奏曲 》巴倫勃依姆丨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音樂會朱曉玫《哥德堡變奏曲》音樂會齊默爾曼的蕭邦與舒伯特鋼琴作品音樂會李赫特、奧伯林演繹「六月船歌」阿勞演繹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阿勞演奏莫扎特第八號鋼琴奏鳴曲丨貝多芬第32號鋼琴奏鳴曲王羽佳韋爾比耶音樂節鋼琴獨奏音樂會齊默爾曼與伯恩斯坦演繹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顧聖嬰彈奏舒曼歌曲《奉獻》王羽佳演繹舒曼沈文裕《時間都去哪兒了》陳薩演繹王西麟鋼琴協奏曲家裡的李雲迪王羽佳演繹蕭士塔高維奇《第一鋼琴協奏曲》但昭義學生王雅倫演奏卡巴列夫斯基《D大調鋼琴協奏曲》王雅倫與郎朗丨郎朗與巴倫博伊姆丨四手聯彈舒伯特《軍隊進行曲》元傑、王羽佳、白巖峰演奏《彼得魯什卡》卡蒂雅、魏森伯格和弗裡德爾演奏《彼得魯什卡》王雅倫、 郎朗以及吳樂懿演奏賀綠汀《牧童短笛》每晚古典單曲丨巴赫《西西里亞舞曲》元傑鋼琴獨奏會沈文裕全國巡演天津站音樂會沈文裕演奏張朝改編版《義勇軍進行曲》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魯賓斯坦演繹《蕭邦第二鋼琴協奏曲》魯賓斯坦、郎朗、季古諾娃演繹蕭邦第二諧謔曲魯賓斯坦、郎朗、格裡莫演繹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席夫演繹巴赫《英國組曲》張昊辰《百鳥朝鳳》霍洛維茨最後的音樂會霍洛維茨)、王羽佳演繹《卡門主題幻想曲》每晚古典單曲丨洪雪、白仁浩四手聯彈薩蒂最美的愛情歌曲《我需要你》古爾德為什麼能夠成為巴赫在20世紀的最佳代言人黎卓宇的柴可夫斯基比賽視頻每晚古典課堂丨郎朗大師課上黎卓宇彈奏《向陽花》米凱蘭傑利、郎朗、演奏德彪西《亞麻色頭髮的少女》夏天聽薩蒂會很涼快盛原《殘餘的探戈》

相關焦點

  • 聆聽鋼琴大師(七)丨喬治·博列特丨他演奏李斯特時「擁有霍洛維茲般的指鍵與列文涅的音色」.
    有多少鋼琴家真正能將《降D大調雨滴前秦曲》輕鬆愜意而充滿音色細微差別之美地「唱」出來?在第八首(前拉赫曼尼諾夫式旋繞與燦爛的樂曲)、第十、十四、十六號,這二十四首當中的大部分,波雷都能如此細膩地注意架構、平衡與和諧。在這裡波雷以報復狂怒般的氣勢揮灑出大師的騷動,而且增加低音的份量與蕭邦「激烈的快板」裡無拘束的快意,讓聽眾提早忘情地鼓掌。
  • 聆聽鋼琴大師(九)丨紀新(基辛)丨鋼琴是他表達自我情感以及個人溝通的工具,音樂並沒有破壞而是豐富了整個童年.
    十五歲的時候,由於紀新的年齡還不能參賽,他應邀在1986年第八屆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大賽中以特別來賓的身份演出。在開幕演出中,紀新選擇彈奏普羅高菲夫第六號鋼琴奏鳴曲。這是當年他在音樂會巡迴演出中(包括日本)最常排出的曲目之一,也是他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首度登臺的樂曲。
  • 偉大演奏家與鋼琴技術風格演變(上)丨在現代鋼琴誕生兩百年的表演和技術風格變化,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時期.
    而且各個時期風格特徵的變化也不是一夜之間的事,而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下面我們就以這四個時期為時間單位,依據文獻資料或唱片錄音,對這二百年中最重要的鋼琴大師作以介紹。當時他的視奏和即興演奏能力極強,但演奏方法卻不很正規。在車爾尼的悉心教導下,他學習了大量古典樂派作曲家的作品,並曾在貝多芬面前演奏,受到了大師的親吻以示讚許。1823年他遷居巴黎,幾年後開始嶄露頭角,並受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神奇技巧所影響,力圖在鋼琴技巧和音色方面有所突破。
  • 最喜歡的巴赫演奏家丨三十天鋼琴作品推曲挑戰:第十二天
    ,我們之前就不知道推薦過多少,比如:1、閱讀古爾德丨音樂「必須以建築的方式來構想」;2、十二年,他才把全本無伴奏大提琴搬上舞臺丨卡薩爾斯生命的六個瞬間;3、席夫的巴赫讓人感到生命的溫馨;4、佩拉西亞丨「我不是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但在音樂裡我是!」
  • 古爾德的巴赫給我們哪些啟發丨他的巴赫,只能聆聽,不能複製.
    而鋼琴演奏家格倫・古爾德(Glenn Gould,1932-1982)是20世紀詮釋巴赫音樂最具代表的人物,本文通過分析爾德對巴赫鍵盤作品的獨特演繹等來論述屬於他的巴赫世界。 個短片》丨【問答】為何古爾德偏愛錄音而非演出?
  • 聆聽鋼琴大師(六)丨阿什肯納吉丨無論李斯特還是拉威爾,阿胥肯納吉的表現就像一位傑出的雕塑家,其它詮釋者則是壁畫家.
    阿胥肯納吉的演出曲目廣從莫扎特到蕭斯塔科維奇,但是以蕭邦為重心。他的錄音數量相當龐大。近年阿胥肯納吉以指揮為重心,他和世界許多知名樂團合作(1987年擔任英國皇家愛樂音樂總監,1989年成為柏林廣播交響樂團首席指揮)。除此以外,阿胥肯納吉也是現今俄羅斯鋼琴學派傑出代表人物之一。
  • 「音樂之光」出新作丨布倫德爾《鋼琴音樂大師課》
    作為首位錄製貝多芬鋼琴作品全集的鋼琴家,被譽為「最權威的德奧鋼琴作品詮釋者」。自2008年告別演奏舞臺之後,布倫德爾致力於舉辦各類音樂演講和大師班,將其畢生的藝術成就傳播給更多的音樂學習者和愛好者。    本課程是布倫德爾2010年在薩爾茨堡音樂節的三場音樂演講,分別為「古典音樂必須要非常嚴肅嗎?」、「音樂的特性-以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為例」及「光與影的詮釋「。
  • 演出推薦丨王思穎鋼琴獨奏音樂會
    10歲時,在星海音樂廳舉行《琴韻童夢——王思穎鋼琴獨奏音樂會》,全場爆滿,並獲得專家和聽眾的一致好評。其演奏錄音入選《中外名曲經典》(中國唱片公司)唱片。 思穎總是主動地、有創意地把自己的想法編織到作品的詮釋中,加上嚴格的訓練,已經成長為一個具備堅實的音樂基礎和巨大潛力的音樂人才。 思穎的才華、非凡的音樂聽覺和出色的音樂理解能力,以及追求完美的精神, 為她成為傑出的鋼琴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聽他用鋼琴表現夜鶯鳴叫的情景丨李斯特《夜鶯》賞析
    李斯特具有超群的即興演奏才能,他還將鋼琴的技巧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同時在鋼琴上創造出了管弦樂的效果,開創了背譜演奏法,享有「鋼琴之王」的美稱。——古典音樂說明書丨李斯特《嘆息》 李斯特把一生都奉獻給音樂創作和音樂改編,有大量的他本人的作品和改編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改編的音樂的種類繁多。
  • 從鋼琴演奏的八個方面看貝多芬與莫扎特
    聲音:古典主義時期鋼琴的聲音與古鋼琴完全不一樣,莫扎特、海頓的聲音更清晰,他們更強調手指的顆粒性、清晰度和透明度。而貝多芬聲音結實、雄厚,因為他的音樂內容常常是富於戲劇性的,他要求聲音的音量和厚度大大地超過莫扎特和海頓。 和聲:古典主義時期主調音樂代替復調音樂,以「旋律與和聲背景」為主體的主調音樂佔據首要地位。
  • 音樂書評丨鋼琴女王阿格裡奇的孤獨丨「她逃避一切,除了愛情」丨評《童子與魔法:鋼琴女王瑪塔·阿格裡奇傳》
    阿格裡奇的一生,像一部情節曲折、精彩絕倫的小說———大部分的鋼琴大師都竭盡全力把自己的故事描寫成一部偉大的史詩或者塑一座經典的豐碑。但是阿格裡奇相反,她往通俗裡寫,朝邊緣化走,她逃避一切,逃避母親,逃避鋼琴,逃避演出,逃避經紀公司的奴役,她不逃避的,唯有愛情,所以她一次次地戀愛、結婚,將感情和藝術混為一談,寧願把自己活成一個緋聞女王。
  • 魯賓斯坦的鋼琴藝術
    在20世紀的鋼琴藝術史上,有一位大師的光芒異常璀璨:為了表彰他對表演藝術的傑出貢獻,美國政府曾授予他自由勳章;英國王室曾授予他二級騎士勳位;荷蘭皇室曾賜予他荷蘭拿索騎士團榮譽,並將一種新培植的鬱金香以其名命名;1971 年,他榮獲丹麥年度音樂獎與法國雷吉昂·德·努彭勳章;1972年,他又獲得法國藝術院院士頭銜…這位集諸多光環於一身的鋼琴大師便是:美國《時代》周刊在評選20世紀最為傑出的四大鋼琴演奏家時名列榜首的現代鋼琴泰鬥
  • 豎琴上的沃爾塔瓦河丨看法國演奏家梅斯特(Xavier de Maistre)如何賦予豎琴新生命!
    梅斯特以其敏銳的開創精神,改編傳統曲目;也演奏當代作曲大師如克裡斯託夫·潘德列茨基(Krzysztof Penderecki)、卡佳·薩莉亞諾(Kaija Saariaho)專門為他創作的現代作品;還能以讓人驚嘆的準確性演奏本為大型交響樂團演奏的交響作品改編版,這是梅斯特之前的許多作曲家從未曾設想的。
  • 孟德爾頌音樂思想初探丨 他是浪漫派作曲家中的抒情風景畫大師,他被華格納稱為「大自然的風景畫家」,大自然主題貫穿了其一生的創作.
    他出生於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父親是成功的銀行家,母親具有很高的文化素養。這位被舒曼稱作 「莫扎特式」的音樂神童,4歲學琴,9歲開鋼琴獨奏音樂會,10歲作曲,16歲即寫出《弦樂八重奏》,17歲時創作的《仲夏夜之夢》序曲使他一舉成名。當然,孟德爾頌的成功還離不開全面的家庭教育和一流音樂教師的悉心指導,尤其是柏林音樂學院院長策爾特對他的影響很大。
  • 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的創新之處
    1906―1908年他住在德國的德勒斯登,潛心埋頭作曲。1908年拉赫瑪尼諾夫回到俄國,第二年赴美國旅行演出。這首協奏曲就是在這段時間內完成的。作者自己也說,這首樂曲是「特別為美國而作的」,《第三鋼琴協奏曲》可以說是作者在20世紀最初十年中創作的極至。這首作品在風格上和第二協奏曲基本相同,但有些新的特徵:戲劇性更強、織體更加複雜、技巧性的段落更多。
  • 每天一首巴赫丨細說巴赫的古鋼琴協奏曲丨格倫·古爾德演奏巴赫《第七鋼琴協奏曲》(BWV1058)
    上次和大家談了J.S.巴赫的小提琴協奏曲,今天我們一同來欣賞他的鋼琴協奏曲。在每個琴鍵末端,有一個木製的薄片上嵌有一個翎管制成的小彈片,演奏者按下琴鍵時薄片因拉力上升,彈片上的翎管便扣撥琴弦,放開琴鍵時薄片回到原位,同時薄片上附著的止音絨布會觸到琴弦以停止發聲。因此它的音色聽起來纖細、輕盈,與現代的鋼琴雄渾有力的風格有相當大的不同。最初古鋼琴只有一排琴鍵,之後因為作曲者編曲上的要求,漸漸展到三組琴弦,達到音量音色變化上的需求。
  • 以《g小調第一敘事曲》為例丨解讀蕭邦鋼琴音樂的浪漫主義創作風格
    他的音樂通常以主調音樂為主,貫穿以復調音樂的技法。半音性、不協和音、裝飾音的處理、出人意料的和聲及轉調使得他的音樂更富於情感表現力。同時他還是研習巴赫音樂的復調大師,細心的讀者會發現蕭邦的左右手旋律中經常存在著隱伏旋律,這些驚喜只有用心體會和觀察它的讀譜者才能體會。就好像一個心思縝密的姑娘,只有你對她的良苦用心才能換來姑娘的賞識,才能享受她帶給你的歡樂和衝動。
  • 鋼琴家魯普演奏特色簡析丨「他把刮鬍子的時間都用在練琴上了」?他為何要用帶靠背的椅子演奏?
    當時評審之一的馬加洛夫多年後告訴我,當他聽過魯普的演奏後,心想一個新時代已經來臨了!得獎後的魯曾往倫敦首次演出,按著即展開其演奏生涯。魯普曾與當今著名指揮家與樂團合作,如巴倫博伊姆指揮克裡夫蘭管弦樂團、朱裡尼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梅塔指揮洛杉磯愛樂、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等。他的專長曲目是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舒曼和勃拉姆斯等人作品。
  • 鋼琴上的《第九交響曲》丨淺析貝多芬《降B大調第29號「槌子鍵琴」鋼琴奏鳴曲》(Op.106)第一樂章
    他既是一個精神上的孤寂者,但又樂意與一些親密朋友交往。他的另一晚期作品——鋼琴奏鳴曲作品 110 號,在這部作品第一樂章的主題片斷部分,也運用了這一手法。在鋼琴上,運用指尖貼鍵的方式,並運用手臂的重量,指尖藉助手腕的重心配合,把這些旋律連貫地發出來,並把這些小連線有結構地組合成大句子,使之具有邏輯性地綿綿不斷地奏出。在這一段中,我們似乎聽到了另一古典大師莫扎特大師作品中所特有的、充滿詩意般的優雅而美好的音樂。
  • 席夫談巴赫丨巴赫的音樂是空氣而非生日蛋糕丨談古爾德丨他帶來了新生命但也很危險丨音樂的內涵沒有限度,不管走多遠,總能看到更遠……
    安得拉斯·席夫(Andras Schiff)1953年生於布達佩斯,自幼接受音樂及鋼琴教育。1968年贏得匈牙利電視臺青年演奏家大賽首獎。先後跟隨卡多薩、拉多斯與馬爾科姆學琴,1972年於布達佩斯首度公演,按著在歐洲、美國和日本演出。先後在莫斯科(1974)和英國裡茲(1975)鋼琴大賽獲獎,隨即在世界各大音樂中心展開演奏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