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鋼琴大師(七)丨喬治·博列特丨他演奏李斯特時「擁有霍洛維茲般的指鍵與列文涅的音色」.

2021-02-23 每晚古典音樂會

浪漫派復興功臣丨喬治·博列特

 波雷(Jorge Bolet,一般譯作博列特)1914年生於哈瓦那,卒於1990年的加州。7歲開始向他的姐姐學習鋼琴,12歲與哈瓦那交響樂團首度公開演奏莫扎特《d小調鋼琴協奏曲》,1927到1934年在美國寇帝斯音樂院向戴維.沙伯頓學琴。後來到歐洲旅行,在維也納、倫敦、馬德裡、柏林與巴黎等地舉行獨奏會,1936年回到寇帝斯音樂院擔任塞爾金的助教。後來辭掉教職轉往外交事業發展(1942到1945年曾擔任古巴駐華盛頓文化大使,1946年也曾在東京指揮吉爾伯特與蘇利文的《如此天皇》日本首演),後來重新踏上音樂會與錄音的活動,尤其致力於浪漫樂派的作品,他演奏李斯特時「擁有霍洛維茲般的指鍵與列文涅的音色」,最著名的就是他華麗的唱片錄音。波雷的藝術喚醒了今日的偉大藝術美學,一種就像他說的,不是拘泥於樂譜的音符,而是借著心靈感受的藝術。

     1974年2月25日不僅是波雷演奏生涯的重要日子,對整個鋼琴演奏史來說也是意義重大的一天。這天在卡內基廳有個音樂會,波雷拋開他所有的保留與護慎,用十分奔放的氣勢演奏,在這裡他的美感與獨特的莊嚴結合,溫暖與情感貫穿所有聽眾的全身,在夜晚帶給他們歡呼!

 關鍵性的轉折點是在他面臨挫折的幾年後,當時雖然有音樂同伴們的傾力支持,波雷始終無法真正的成名,依照他的實力,他早該有如此身份與名望,而某種程度的一本正經、頑固地拒絕為通俗藝術演奏,會讓有時候本來應該出現更多盛讚的情況淡化許多。波雷的音樂似乎有許多地方比「令人興奮」更為值得聆聽,雖然他缺乏魯賓斯坦迷人而較易接近的美、或是霍洛維茲著魔以了的演奏。「你彈得很快,但是聽起來卻不怎麼快」,阿布蘭·查辛斯在公開場合如此對他大聲讚揚。


 當然,也會有一些特例,把波雷本身潛藏、受抑制的力道與藝高膽大的華麗技巧釋放開來。他在1970年的杭特學院音樂會,與1972年艾麗斯杜莉廳的音樂會(曲目包括蕭邦的四首敘事曲與李斯特的《b小調奏鳴曲》)的確讓他受到注意與讚賞,然而這些幸運的事件並沒有為他兩年後真正聲名大爆地成功鋪路。因為過去多年對事業的疏忽,使得波雷累積了他的實力,就像睡醒的雄獅猛然一撲,直往天際咆哮出牠的宏偉。

 懷著一股毫不妥協的浪漫性,波雷花了很多心力在改編作品身上,史特勞斯/陶西格、史特勞斯/舒爾茲-艾弗勒、華格納/李斯特等改編作品,是他的節目單裡的常客「演奏巴哈/布梭尼的《夏康舞曲》時,他以遠遠超過人性的勁道開頭,沒有滲入自私的花俏與短視的自我風格,即使在其間出現類似伸縮喇叭聲響的新穎效果,為了表達多樣化的情緒與架構,基本上他的變化還是在整體的秩序中遊走,最後則是將第一主題彈奏出寬大廣闊的美感,建立壓倒往的寬度與徵服感。按著是蕭邦的《24首前奏曲》,每首之間有著狂想式的情緒變化,與隨之釋放浪漫精神所再創造的速度步調,聽聽這些波雷同步演奏的雙手如何訴說出最充滿活力的雄辯性格,而不是偽造出來的效果(尤其是第二、四、六與十三首)。有多少鋼琴家真正能將《降D大調雨滴前秦曲》輕鬆愜意而充滿音色細微差別之美地「唱」出來?在第八首(前拉赫曼尼諾夫式旋繞與燦爛的樂曲)、第十、十四、十六號,這二十四首當中的大部分,波雷都能如此細膩地注意架構、平衡與和諧。在這裡波雷以報復狂怒般的氣勢揮灑出大師的騷動,而且增加低音的份量與蕭邦「激烈的快板」裡無拘束的快意,讓聽眾提早忘情地鼓掌。

 但是這場獨奏會才剛剛開始,巴哈/布梭尼與蕭邦都只是為了接下來的曲目熱身而已。就好像觸電似的了,波雷以雷電似的驚悸,製造一個以後似乎都不可能再出現的現場熱力,繼續演奏史特勞斯被改編的曲子。很少有人能夠同時擁有那麼卓越的才能,而將它那麼大方慷慨地贈予給聽眾。就如同我在其它地方所寫:「如此有威嚴的雙手,才能彈奏出闇暗而無法無天的史特勞斯/陶西格《華爾茲》,就好像預言以後拉威爾《圓舞曲》出現一般,一個對傳統維也納懷舊之情漸漸感到衰微與顛倒的世界。」同樣地,在史特勞斯/舒爾茲-艾弗勒的《藍色多瑙河》裡,不管是開始部分圍繞在空氣中的閃亮音色、或是結尾的八度巨響,波雷的演奏使得約瑟夫·列文涅的版本都相形失色(真不敢相信我敢這麼說)。我第一次接觸波雷的演出是他彈奏華格納/李斯特的《唐懷瑟序曲》,當場就被他那股不可阻擋的衝擊力所震懾住(他的風格也是完全具有個人化的特色,與祈弗拉和霍洛維茲的技巧大不相同)。

 我記得曾說過會單純地聆聽演奏家個人世界裡的偉大美感。今日即使波雷已不在我們身邊,這種想法更為加強,抓住了某個明顯不同於所謂「鍵盤樂器所表現出天鵝般音色」的特質。再一次聆聽他留給我們數量眾多的獨奏會,比起大部分的鋼琴家,他更只能在舞臺上向聽眾展現他的快樂,我們可以在他的安可曲,莫什科夫斯基《遊唱詩人》與魯賓斯坦《斷奏練習曲》裡聽到這股氣氛。然而就是會出現例外,才能證明法則的存在似的,你可能會發現在波雷彈奏門德爾頌/拉赫曼尼諾夫的《仲夏夜之夢》詼諧曲出現了些微的小心翼翼,然而他在獨奏會裡,每首拉赫晏尼諾夫改編後作品裡的每個音符,都證明他是個「鍵盤樂器領域裡最了不起的技術師」。董尼才第/李斯特的《露琪亞瘋狂場景》也是如此,壯觀而快活的演奏有如最具熱忱的歌劇迷所希望見到的。幾年之後波雷以溫和、更精煉的外交手腕面對大眾,但在1974年,在改述莎士比亞的句子時,他很有可能會說:哦!擁有巨人般的力量是傑出的,而要像個巨人般使用這些力量才是具有美德的。

   高貴的舉止讓他得到「鋼琴貴族」、「強壯的農場主人」、「高貴的紳士」、或「愉快的大地主或領主」等形容詞。平靜、沉著且完全能克制自己,這也是這位出生於古巴的鋼琴家的完美出色。活在過去時光、感受到鋼琴浪漫派演奏傳統不只影響到波雷的鋼琴演奏,還有他的一生。一般認為,波雷也把這樣的傳統傳續給他在印第安納音樂學院、布盧明頓大學及費城寇帝斯音樂院的學生。他起先在寇帝斯音樂院擔任塞爾金的助教,後來接續他的職位。


 波雷對鋼琴的觀點是柔順、豐富的音色結合清楚闡釋作品結構的能力,讓音樂的細節全盤透明化。不過,這樣的概念與欣賞波雷在笛卡錄製的李斯特作品印象有些分歧;而波雷在世界著名音樂廳舞臺上的演出,特別是現場演奏李斯特作品時,比錄音更重視塑造音樂氣氛。波雷在唱片上的表現比起現場演出較為克制,就如波雷所言,現場演出時,他所詮釋音樂會更加自由無束且具自發性。雖然對波雷而言,輕鬆與嚴謹並非不能共存,但是波雷有時候會重視李斯特音樂中的技巧展現更基於詩意也是公認的事實,有時候他的音樂會因為縱容技巧而完全失去詩意。

 波雷不能歸類成為反對而反對、想盡辦法彈奏出與眾不同詮釋的鋼琴家,音樂的結構是他詮釋的根基。簡而言之,他不是專注在如何為作品重新下定義的藝術家。舉例來說,他在1983年於笛卡留下廣受好評的錄音被認為是出類拔萃之作,波雷讓主旋律的聲音總是站在最顯眼的位置,儘可能抑制自己使用彈性處理,或許這樣的處理正是波雷的演奏最具說服力之處。波雷的詮釋是非常典型的嚴謹、智性與精密。

 這種詮釋方法使用在李斯特的這些作品上的效果更佳,從旋律到和聲都有各別的觀點,但也有人認為這樣的演奏方式在李斯特感傷性較高的作品,如:《愛之夢》或《慰藉曲》會變得不可理解。不過,波雷對於演奏風格的直覺、對於樂曲整體構思的感受性以及響亮、優美的演出效果,確保了這些作品不致於流落到這樣的宿命。另一個關于波雷這一類演奏技巧的好例子就是他的李斯特第二號匈牙利狂想曲錄音。

 儘管波雷也是位著迷於音色細膩變化的鋼琴家(鋼琴響音宏亮的時候,他依然可以清楚強調聲音的細節與華麗,並從作品引遵出新的色彩),但是他在受訪的時候一再強調觸鍵的重要性,即使是在演奏炫技作品。最明顯的例子就在李斯特(選自《巡禮之年,義大利》)。波雷演奏的這首作品包含了不可思議的聲音色彩以及取之不無盡的想像力,賦了予音樂新的意義。這裡不只有美麗的音色,還有具東方色彩的旋律、如歌的段落以及朗誦般的樂旬,讓音樂成為無可抗拒的詮演。

 波雷的詮釋也有忠於原譜的極高價值。對他而言,「詮釋」意謂著重現作曲家的意念以及由於譜上註記有限而未能的表現出來的訊息。雖然無論在當時或現在,波雷概念中的忠於原譜無可避免會造成其它人接受更寬廣詮釋方法的阻礙。舉例來說,在《送葬》進行曲風的樂段裡,右手機械化的節奏會讓聽者受到束縛。以《鍾》為例,波雷過份壓抑的結果只是讓音樂不是那麼有說服力。

 巴洛克音樂,如巴哈的作品對波雷從來沒有特別的吸引力:「將來我會為自己彈奏巴哈,但永遠不會在音樂會上演出。」一次他這麼說。波雷對現代音樂也有類似的抗拒,儘管他擁護二十世紀某些較不知名作曲家的作品,如奧地利的馬爾克斯(Joseph Marx)與美國的拉蒙頓(John La Montaine)。波雷在音樂會上演奏海登、舒曼、法朗克、佛瑞、貝多芬與蕭邦的作品,然而李斯特還是最貼近他的內心。他對李斯特的崇敬是有名的,而且是早從這位匈牙利作曲家還不受到重視的時候就開始,包括非李斯特原創的歌劇鋼琴改編曲。波雷沒有把這些作品視為二流樂曲,他深深被這些從管弦樂世界改編至鍵盤的作品所吸引。他欽佩李斯特的改編,以《弄臣改編曲》為例,波雷讓他的技巧如脫韁野馬般飛馳;在《唐喬望尼幻想曲》中,莫扎特歌劇裡的不同角色都在他的演奏中一一出現。

 早在1935年首度在歐洲(阿姆斯特丹)登臺演出,以及五零年代在柏林開始揚名時,波雷都是以彈奏德布西的作品得到重視。但是直到八零年代,波雷才被一般人普遍認為是「鋼琴家」,才有機會定期在法國與德國演出,1988年才首度在瑞士與蘇黎士市政廳管弦樂團合作。八零年代末期,波雷已經有更多機會在歐洲音樂重鎮露面,這樣的改變似乎影響到他的演出:他的音樂愈來愈沉著寧靜,一般人都把這樣的變化歸因於年紀增長。如果仔細聽,會近乎悲傷的平靜,甚或是聽天由命的情緒出現在波雷的音樂中。但是別誤會,波雷驚人的技巧依舊存在,雖然偶而會出現失誤,但是基礎仍然相當穩固,能夠表現每一首作品的不同觀點。

編者按:此為Philips 二十世紀偉大鋼琴家系列Jorge Bolet第一卷說明書。


歡迎關注每晚一張音樂CD,講述音樂大師的故事

以及西方音樂評論,為您提供好玩的古典音樂研究文章

古典音樂微信群開放,請聯繫微信179747611邀請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本公眾號推薦閱讀圖書

閱讀往期節目請點擊以下連結:

   古典音樂:西本智實《波萊羅舞曲》《「黃河」鋼琴協奏曲 》阿姐生日快樂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蕭士塔高維奇《第1大提琴協奏曲》約書亞·貝爾、鄭明勳、馬祖耶夫演繹舒曼《夢幻曲》克拉拉·舒曼的幾部作品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特米卡諾夫指揮聖彼得堡愛樂每晚古典單曲丨小提琴超女安·梅耶演繹巴赫&古諾 《聖母頌》柴可夫斯基之夜陳妤穎演繹《來自星星的你》主題曲每晚古典單曲丨亨德爾《降B大調豎琴協奏曲》每晚古典單曲丨德彪西《阿拉伯風格》11歲的李傳韻演奏巴赫和帕格尼尼十大青年小提琴家音樂會阿巴多的俄羅斯俄羅斯之夜音樂會丨鋼琴埃萊娜·格裡莫亨德爾《水上音樂》布裡頓《戰爭安魂曲》《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音樂會寧峰、呂思清、宓多裡(小澤徵爾指揮)演繹薩拉薩蒂《卡門主題幻想曲》丨科茨、王霄、 Fukuda演繹瓦克斯曼版《卡門主題幻想曲》穆特、莎拉·張、米蘭科維奇演繹薩拉薩蒂版《卡門主題幻想曲》穆特、馬友友演繹勃拉姆斯《搖籃曲》穆特、鄭京和、梅紐因演繹孟德爾頌《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穆特、林昭亮、帕爾曼演繹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帕爾曼、巴倫博伊姆演繹勃拉姆斯《第一小提琴奏鳴曲》朱莉婭·費舍爾、梅紐因、阿紹特演繹維尼亞夫斯基 《D大調華麗波蘭舞曲》

   鋼琴作品:《「黃河」鋼琴協奏曲 》巴倫勃依姆丨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音樂會朱曉玫《哥德堡變奏曲》音樂會齊默爾曼的蕭邦與舒伯特鋼琴作品音樂會李赫特、奧伯林演繹「六月船歌」阿勞演繹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阿勞演奏莫扎特第八號鋼琴奏鳴曲丨貝多芬第32號鋼琴奏鳴曲王羽佳韋爾比耶音樂節鋼琴獨奏音樂會齊默爾曼與伯恩斯坦演繹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顧聖嬰彈奏舒曼歌曲《奉獻》王羽佳演繹舒曼沈文裕《時間都去哪兒了》陳薩演繹王西麟鋼琴協奏曲家裡的李雲迪王羽佳演繹蕭士塔高維奇《第一鋼琴協奏曲》但昭義學生王雅倫演奏卡巴列夫斯基《D大調鋼琴協奏曲》王雅倫與郎朗丨郎朗與巴倫博伊姆丨四手聯彈舒伯特《軍隊進行曲》元傑、王羽佳、白巖峰演奏《彼得魯什卡》卡蒂雅、魏森伯格和弗裡德爾演奏《彼得魯什卡》王雅倫、 郎朗以及吳樂懿演奏賀綠汀《牧童短笛》每晚古典單曲丨巴赫《西西里亞舞曲》元傑鋼琴獨奏會沈文裕全國巡演天津站音樂會沈文裕演奏張朝改編版《義勇軍進行曲》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魯賓斯坦演繹《蕭邦第二鋼琴協奏曲》魯賓斯坦、郎朗、季古諾娃演繹蕭邦第二諧謔曲魯賓斯坦、郎朗、格裡莫演繹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席夫演繹巴赫《英國組曲》張昊辰《百鳥朝鳳》霍洛維茨最後的音樂會霍洛維茨)、王羽佳演繹《卡門主題幻想曲》每晚古典單曲丨洪雪、白仁浩四手聯彈薩蒂最美的愛情歌曲《我需要你》古爾德為什麼能夠成為巴赫在20世紀的最佳代言人黎卓宇的柴可夫斯基比賽視頻每晚古典課堂丨郎朗大師課上黎卓宇彈奏《向陽花》米凱蘭傑利、郎朗、演奏德彪西《亞麻色頭髮的少女》夏天聽薩蒂會很涼快盛原《殘餘的探戈》

相關焦點

  • 「我的小蕭邦呀,如果我年輕貌美的話,會讓你做丈夫,李斯特做情人.」
    蕭邦《降E大調夜曲》Op.9 No.2    一晚,李斯特演奏了一首蕭邦的夜曲,自作主張地添加了一些花哨的音符。蕭邦終於忍不住說:「親愛的朋友,求您了。下次您賞臉彈我的作品時,可否按照原譜呢?    李斯特慍怒地站了起來。    這時,一隻飛蛾落在燭臺上,蠟燭熄滅了。人們正準備重新點蠟燭,蕭邦叫道:「熄滅所有的燭光吧,有月光就夠了。」    然後,他開始演奏。    當他起身的時候,人們黯然流淚。    李斯特也深受感動,上前擁抱蕭邦,說:「我的朋友,你是對的。
  • 聆聽鋼琴大師(六)丨阿什肯納吉丨無論李斯特還是拉威爾,阿胥肯納吉的表現就像一位傑出的雕塑家,其它詮釋者則是壁畫家.
    助他衝鋒陷陣的戰馬是練習曲,特別是作品25的十二首以及蕭邦晚期作品,如第四號詼諧曲與第三號鋼琴奏鳴曲。阿胥肯納吉演奏蕭邦的技巧幾近完美,我還記得他在卑爾根彈奏練習曲作品25-4時,以威儀簡潔而又高貴的音樂丰采讓聽眾大感震驚而獲得一面倒的好評。
  • 為何為什麼霍洛維茲是「最後的浪漫主義大師」?
    當李斯特演奏舒曼的《幻想曲》給作曲家本人聽時,舒曼聽到了意料之外的東西,高興極了。蕭邦曾說過:「我想『搶劫』李斯特演奏我的練習曲的方式。」鋼琴演奏鑑賞家們常常自豪地吹著牛,說即使蒙上眼睛,聽一兩個樂句,就能分辨出他們最鍾愛的鋼琴家的演奏。安東・魯賓斯坦曾說過:「我在獨奏會中漏彈的音符足夠開另一場獨奏會了。」這些錯音並不是因為技巧不到位,而是因為他的演奏風格。
  • 聆聽鋼琴大師(八)丨威廉·卡佩爾丨他是一個技巧奪目的演奏家,其演出以燦爛光芒和戲劇性著稱.
    在這個充斥著類似演奏的現代,我們對於卡佩爾鋼琴演奏中的張力是更易感的。以其技巧原則和燦爛音色來看,我們當然視他為現代鋼琴家,而他自己則永遠在追尋一個不同的時代,一個演奏者特質對聽眾來說和作曲家同樣重要的時代。
  • 噩夢般的超技練習曲丨李斯特《鬼火》的創作背景與音樂形象分析
    這位匈牙利埃斯泰哈齊親王府低階官員的兒子,在其漫長的音樂生涯中卻尊若君主,堪稱浪漫主義時期最富傳奇性和偶像效果的鋼琴大師。他對鋼琴演奏技藝的瘋狂熱情,源於對當時的另一位技巧大師――小提琴奇才帕格尼尼的崇拜。
  • 弟子眼中的李斯特丨沒有教學系統的鋼琴教育大師
    ,忘了曾經多討厭過他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哪幾首演奏最多?※《<李斯特鋼琴練習曲>教學與演奏詮釋》:本從作品背景、技巧難點以及音樂特點等方面入手,系統而全面地總結了李斯特的鋼琴練習曲。《<李斯特鋼琴練習曲>教學與演奏詮釋》將按照李斯特《音樂會練習曲》——《帕格尼尼練習曲》——《超級練習曲》的脈絡,按照難度,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簡明扼要,緊抓重點,既可作為教師鋼琴教學的備課資料,又可作為學習演奏的重要參考。
  • 浪漫鋼琴演奏傳統的最後一人丨鋼琴家切爾卡斯基
    △舒拉·切爾卡斯基鋼琴精選    舒拉·切爾卡斯基曾師從約瑟夫·霍夫曼。據說他在練習鋼琴時經常用「半速」去演奏,力求精準的控制鍵盤和彈出絕妙的音色。這也是他的演奏一直很慢的緣故。切爾卡斯基後來在英國逝世。他的經歷和另一位同樣出生於烏克蘭的超級大師霍洛維茨驚人的類似。這不能不讓我們發出一些感嘆。東歐,只有東歐,才能誕生這樣偉大的鋼琴家,尤其是演奏同樣來自東歐的鋼琴作品時。
  • 聆聽鋼琴大師(九)丨紀新(基辛)丨鋼琴是他表達自我情感以及個人溝通的工具,音樂並沒有破壞而是豐富了整個童年.
    因為對紀新而言,鋼琴正是他表達自我情感以及個人溝通的工具。因此只要有人提到紀新可能因鋼琴而失去童年生活時,他總會表示自己喜歡坐在鋼琴前練習更甚於和其它孩子玩耍,音樂並沒有破壞他的童年,而是豐富了整個童年。
  • 一口氣聽完蕭邦二十七首鋼琴練習曲丨與李斯特的鋼琴練習曲異同
    輔助聆聽的這篇文章便是主要從二者練習曲的創作背景、創作手法、演奏技巧等方面進行分析,試圖從更深的層次上對二者的練習曲有所了解。弗雷迪·肯普夫演奏蕭邦練習曲op.25 *他的介紹可看古典音樂放映廳公眾號11月29日的推送「練習曲」原是作曲家們為學生練習某種演奏技巧而創作的曲子。它往往是依據單一的音樂動機寫成的。
  • 聽他用鋼琴表現夜鶯鳴叫的情景丨李斯特《夜鶯》賞析
    李斯特具有超群的即興演奏才能,他還將鋼琴的技巧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同時在鋼琴上創造出了管弦樂的效果,開創了背譜演奏法,享有「鋼琴之王」的美稱。——古典音樂說明書丨李斯特《嘆息》 李斯特把一生都奉獻給音樂創作和音樂改編,有大量的他本人的作品和改編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改編的音樂的種類繁多。
  • 鋼琴家魯普演奏特色簡析丨「他把刮鬍子的時間都用在練琴上了」?他為何要用帶靠背的椅子演奏?
    時時把背部靠在椅背上會違反一般人對發出良好音色的認知:因為如果把背靠在椅背上,那麼手臂重量就會移向椅子而不是琴鍵上。魯普這個習慣不是故意作怪,也不是因為他的背有問題,而是得自他追尋創造特殊音色的研究心得,結果是,他演奏的音量並不特別大,但另一方面,他音色的細微變化卻特別豐富,以致他可以創作出如光影變幻般的明暗對比。
  •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指南丨演奏得最多的兩首解讀
    他一生從事鋼琴演奏,還擔任過樂隊和歌劇指揮,其音樂活動影響著當時整個歐洲樂壇。李斯特進行了不同體裁的音樂創作,他的創作涉及到鋼琴作品、交響樂作品、聲樂作品等。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鋼琴作品,其鋼琴作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而且將鋼琴技巧發揮到了極致,具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他的創作和演奏將鋼琴音樂推入一個黃金時期,對後世鋼琴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蕭邦《雨滴前奏曲》丨連綿不斷的雨滴聲,好像他多愁善感的心靈跳動……
    在19歲的時候就獨創了《f小調鋼琴協奏曲》。1831年到法國,與著名作曲家李斯特相識,並又結識了小說家喬治·桑,蕭邦的靈感在這個時候突然被激發了,創作了很多體裁的音樂作品,有前奏曲、幻想曲、夜曲、舞曲、諧謔曲、即興曲、奏鳴曲等,著名代表作有《蕭邦前奏曲集》、《波蘭舞曲》、《蕭邦革命練習曲》、《離別》等。 「前奏曲是一種通常供樂器演奏的樂曲,或者為後面的作品作引導,或者獨立成篇。
  • 別列佐夫斯基演奏全套李斯特《超技練習曲》S.139
    從技巧上看,李斯特的這12首作品難度過分艱深,仿佛是鋼琴演奏藝術的象牙塔尖,在20世紀鋼琴大師如過江之鯽的年代,也很少有演奏家敢於挑戰。但在如今已逐漸常見於各鋼琴演奏會中。在曲目安排上我們可以發現,李斯特的這十二首練習曲均不同調性,而且是按照五度下行的次序排列的,這也可以在某個程度上反映了李斯特原打算將此超級練習曲集寫成二十四首不同調性的作品的計劃(後未能實現)。
  • 帶你了解鋼琴結構與演奏方法的演變
    18世紀,法國的羽管鍵琴大師弗朗梭瓦-庫泊蘭主張演奏時腕、手要在同一高度,手腕放平不能高,他的音樂傾向發揮羽管鍵琴輕巧精緻、明晰純淨的音色。相反,另一位法國的羽管鍵琴大師讓-菲利普-拉莫演奏上強調手指的獨立性,要求手指儘可能抬高,放鬆而靈活,他的作品織體比較宏大,喜歡富有激情的戲劇性片斷。——庫普蘭鍵盤作品演奏入門丨「我們的音樂似乎總要表達某種感情。」在羽管鍵琴和古鋼琴盛行的時代就已形成「手指彈奏法」,要求演奏者除了手指外,身體其他部位幾乎保持紋絲不動。
  • 奧地利女鋼琴家海布勒丨專為莫扎特而生丨她像操控木偶般演奏丨深知木偶的優雅與脆弱丨她不會刻意求新求變丨只是誠摯地面對內心之美.
    海布勒以莫扎特鋼琴作品及舒伯特鋼琴奏鳴曲全集唱片得到世界樂壇的肯定,水晶般的音色與對古典作品的傑出感受力非常適合維也納大師們的鋼琴作品。海布勒的詮釋有如雨果·沃爾夫歌曲般的美麗,從第一首樂曲就能綜觀整部作品的架構,在纖巧的音色變化與舒曼樂思的漲落之間,海布勒帶給聽眾的是一個可以在自己心中描繪的夢幻世界。海布勒在詮釋舒曼時融入了自己的觀點,而她的觀點正好與一般傳統的演奏手法不同。
  • 讀懂此文,李斯特的《鍾》就不難了!
    他將鋼琴的演奏技巧發展到無與倫比的程度,有評論家說他「培育了一代鍵盤巨人」。李斯特作品數量龐大,音樂作品多達700餘首。 他的早期作品多為鋼琴曲,其中包括大量的鋼琴改編曲。這種鋼琴曲不但起到了傳播歌劇與交響樂新作品的作用,更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他的另一個突出成就表現在創造了一種全新的音樂體裁―交響詩,他主張標題音樂,為作曲開闢了新的途徑。 《鍾》創作於1831年。
  • 李斯特及其《匈牙利狂想曲》
    表明他在19世紀歐洲音樂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 弗蘭茲・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人,是19世紀傑出的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以及教育評論家。他一生從事鋼琴演奏,還擔任過樂隊和歌劇指揮,其音樂活動影響著當時整個歐洲樂壇。李斯特進行了不同體裁的音樂創作,他的創作涉及到鋼琴作品、交響樂作品、聲樂作品等。
  • 帶你了解浪漫樂派鋼琴音樂的情感風格特徵丨以舒伯特、舒曼、蕭邦、李斯特為例
    「歌唱般的聲音」是舒伯特對鋼琴音樂的理想。他的鋼琴小品即是他為鋼琴音樂所寫的「歌曲」。他的8首即興曲和6首音樂的瞬間最能代表他這種理想。舒伯特的第一組4首即興曲(D.899)集中體現了綿延悠長的抒情性表達。
  • 偉大演奏家與鋼琴技術風格演變(上)丨在現代鋼琴誕生兩百年的表演和技術風格變化,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時期.
    他十四歲時開始成為受人矚目的沙龍鋼琴家,這對他日後演奏風格和藝術品位的形成有所影響。他的國際巡演始於1830年,足跡遍及歐洲各地。1836年他在巴黎舉辦獨奏會,獲得了「爆炸性」的成功。在此後的許多年中,他的聲譽直逼李斯特,這還引出他與李斯特之間的論戰及演奏比賽,最後以他們和蕭邦、車爾尼等六人合寫了一首變奏曲而友好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