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派復興功臣丨喬治·博列特
波雷(Jorge Bolet,一般譯作博列特)1914年生於哈瓦那,卒於1990年的加州。7歲開始向他的姐姐學習鋼琴,12歲與哈瓦那交響樂團首度公開演奏莫扎特《d小調鋼琴協奏曲》,1927到1934年在美國寇帝斯音樂院向戴維.沙伯頓學琴。後來到歐洲旅行,在維也納、倫敦、馬德裡、柏林與巴黎等地舉行獨奏會,1936年回到寇帝斯音樂院擔任塞爾金的助教。後來辭掉教職轉往外交事業發展(1942到1945年曾擔任古巴駐華盛頓文化大使,1946年也曾在東京指揮吉爾伯特與蘇利文的《如此天皇》日本首演),後來重新踏上音樂會與錄音的活動,尤其致力於浪漫樂派的作品,他演奏李斯特時「擁有霍洛維茲般的指鍵與列文涅的音色」,最著名的就是他華麗的唱片錄音。波雷的藝術喚醒了今日的偉大藝術美學,一種就像他說的,不是拘泥於樂譜的音符,而是借著心靈感受的藝術。
1974年2月25日不僅是波雷演奏生涯的重要日子,對整個鋼琴演奏史來說也是意義重大的一天。這天在卡內基廳有個音樂會,波雷拋開他所有的保留與護慎,用十分奔放的氣勢演奏,在這裡他的美感與獨特的莊嚴結合,溫暖與情感貫穿所有聽眾的全身,在夜晚帶給他們歡呼!
關鍵性的轉折點是在他面臨挫折的幾年後,當時雖然有音樂同伴們的傾力支持,波雷始終無法真正的成名,依照他的實力,他早該有如此身份與名望,而某種程度的一本正經、頑固地拒絕為通俗藝術演奏,會讓有時候本來應該出現更多盛讚的情況淡化許多。波雷的音樂似乎有許多地方比「令人興奮」更為值得聆聽,雖然他缺乏魯賓斯坦迷人而較易接近的美、或是霍洛維茲著魔以了的演奏。「你彈得很快,但是聽起來卻不怎麼快」,阿布蘭·查辛斯在公開場合如此對他大聲讚揚。
當然,也會有一些特例,把波雷本身潛藏、受抑制的力道與藝高膽大的華麗技巧釋放開來。他在1970年的杭特學院音樂會,與1972年艾麗斯杜莉廳的音樂會(曲目包括蕭邦的四首敘事曲與李斯特的《b小調奏鳴曲》)的確讓他受到注意與讚賞,然而這些幸運的事件並沒有為他兩年後真正聲名大爆地成功鋪路。因為過去多年對事業的疏忽,使得波雷累積了他的實力,就像睡醒的雄獅猛然一撲,直往天際咆哮出牠的宏偉。
懷著一股毫不妥協的浪漫性,波雷花了很多心力在改編作品身上,史特勞斯/陶西格、史特勞斯/舒爾茲-艾弗勒、華格納/李斯特等改編作品,是他的節目單裡的常客「演奏巴哈/布梭尼的《夏康舞曲》時,他以遠遠超過人性的勁道開頭,沒有滲入自私的花俏與短視的自我風格,即使在其間出現類似伸縮喇叭聲響的新穎效果,為了表達多樣化的情緒與架構,基本上他的變化還是在整體的秩序中遊走,最後則是將第一主題彈奏出寬大廣闊的美感,建立壓倒往的寬度與徵服感。按著是蕭邦的《24首前奏曲》,每首之間有著狂想式的情緒變化,與隨之釋放浪漫精神所再創造的速度步調,聽聽這些波雷同步演奏的雙手如何訴說出最充滿活力的雄辯性格,而不是偽造出來的效果(尤其是第二、四、六與十三首)。有多少鋼琴家真正能將《降D大調雨滴前秦曲》輕鬆愜意而充滿音色細微差別之美地「唱」出來?在第八首(前拉赫曼尼諾夫式旋繞與燦爛的樂曲)、第十、十四、十六號,這二十四首當中的大部分,波雷都能如此細膩地注意架構、平衡與和諧。在這裡波雷以報復狂怒般的氣勢揮灑出大師的騷動,而且增加低音的份量與蕭邦「激烈的快板」裡無拘束的快意,讓聽眾提早忘情地鼓掌。
但是這場獨奏會才剛剛開始,巴哈/布梭尼與蕭邦都只是為了接下來的曲目熱身而已。就好像觸電似的了,波雷以雷電似的驚悸,製造一個以後似乎都不可能再出現的現場熱力,繼續演奏史特勞斯被改編的曲子。很少有人能夠同時擁有那麼卓越的才能,而將它那麼大方慷慨地贈予給聽眾。就如同我在其它地方所寫:「如此有威嚴的雙手,才能彈奏出闇暗而無法無天的史特勞斯/陶西格《華爾茲》,就好像預言以後拉威爾《圓舞曲》出現一般,一個對傳統維也納懷舊之情漸漸感到衰微與顛倒的世界。」同樣地,在史特勞斯/舒爾茲-艾弗勒的《藍色多瑙河》裡,不管是開始部分圍繞在空氣中的閃亮音色、或是結尾的八度巨響,波雷的演奏使得約瑟夫·列文涅的版本都相形失色(真不敢相信我敢這麼說)。我第一次接觸波雷的演出是他彈奏華格納/李斯特的《唐懷瑟序曲》,當場就被他那股不可阻擋的衝擊力所震懾住(他的風格也是完全具有個人化的特色,與祈弗拉和霍洛維茲的技巧大不相同)。
我記得曾說過會單純地聆聽演奏家個人世界裡的偉大美感。今日即使波雷已不在我們身邊,這種想法更為加強,抓住了某個明顯不同於所謂「鍵盤樂器所表現出天鵝般音色」的特質。再一次聆聽他留給我們數量眾多的獨奏會,比起大部分的鋼琴家,他更只能在舞臺上向聽眾展現他的快樂,我們可以在他的安可曲,莫什科夫斯基《遊唱詩人》與魯賓斯坦《斷奏練習曲》裡聽到這股氣氛。然而就是會出現例外,才能證明法則的存在似的,你可能會發現在波雷彈奏門德爾頌/拉赫曼尼諾夫的《仲夏夜之夢》詼諧曲出現了些微的小心翼翼,然而他在獨奏會裡,每首拉赫晏尼諾夫改編後作品裡的每個音符,都證明他是個「鍵盤樂器領域裡最了不起的技術師」。董尼才第/李斯特的《露琪亞瘋狂場景》也是如此,壯觀而快活的演奏有如最具熱忱的歌劇迷所希望見到的。幾年之後波雷以溫和、更精煉的外交手腕面對大眾,但在1974年,在改述莎士比亞的句子時,他很有可能會說:哦!擁有巨人般的力量是傑出的,而要像個巨人般使用這些力量才是具有美德的。
高貴的舉止讓他得到「鋼琴貴族」、「強壯的農場主人」、「高貴的紳士」、或「愉快的大地主或領主」等形容詞。平靜、沉著且完全能克制自己,這也是這位出生於古巴的鋼琴家的完美出色。活在過去時光、感受到鋼琴浪漫派演奏傳統不只影響到波雷的鋼琴演奏,還有他的一生。一般認為,波雷也把這樣的傳統傳續給他在印第安納音樂學院、布盧明頓大學及費城寇帝斯音樂院的學生。他起先在寇帝斯音樂院擔任塞爾金的助教,後來接續他的職位。
波雷對鋼琴的觀點是柔順、豐富的音色結合清楚闡釋作品結構的能力,讓音樂的細節全盤透明化。不過,這樣的概念與欣賞波雷在笛卡錄製的李斯特作品印象有些分歧;而波雷在世界著名音樂廳舞臺上的演出,特別是現場演奏李斯特作品時,比錄音更重視塑造音樂氣氛。波雷在唱片上的表現比起現場演出較為克制,就如波雷所言,現場演出時,他所詮釋音樂會更加自由無束且具自發性。雖然對波雷而言,輕鬆與嚴謹並非不能共存,但是波雷有時候會重視李斯特音樂中的技巧展現更基於詩意也是公認的事實,有時候他的音樂會因為縱容技巧而完全失去詩意。
波雷不能歸類成為反對而反對、想盡辦法彈奏出與眾不同詮釋的鋼琴家,音樂的結構是他詮釋的根基。簡而言之,他不是專注在如何為作品重新下定義的藝術家。舉例來說,他在1983年於笛卡留下廣受好評的錄音被認為是出類拔萃之作,波雷讓主旋律的聲音總是站在最顯眼的位置,儘可能抑制自己使用彈性處理,或許這樣的處理正是波雷的演奏最具說服力之處。波雷的詮釋是非常典型的嚴謹、智性與精密。
這種詮釋方法使用在李斯特的這些作品上的效果更佳,從旋律到和聲都有各別的觀點,但也有人認為這樣的演奏方式在李斯特感傷性較高的作品,如:《愛之夢》或《慰藉曲》會變得不可理解。不過,波雷對於演奏風格的直覺、對於樂曲整體構思的感受性以及響亮、優美的演出效果,確保了這些作品不致於流落到這樣的宿命。另一個關于波雷這一類演奏技巧的好例子就是他的李斯特第二號匈牙利狂想曲錄音。
儘管波雷也是位著迷於音色細膩變化的鋼琴家(鋼琴響音宏亮的時候,他依然可以清楚強調聲音的細節與華麗,並從作品引遵出新的色彩),但是他在受訪的時候一再強調觸鍵的重要性,即使是在演奏炫技作品。最明顯的例子就在李斯特(選自《巡禮之年,義大利》)。波雷演奏的這首作品包含了不可思議的聲音色彩以及取之不無盡的想像力,賦了予音樂新的意義。這裡不只有美麗的音色,還有具東方色彩的旋律、如歌的段落以及朗誦般的樂旬,讓音樂成為無可抗拒的詮演。
波雷的詮釋也有忠於原譜的極高價值。對他而言,「詮釋」意謂著重現作曲家的意念以及由於譜上註記有限而未能的表現出來的訊息。雖然無論在當時或現在,波雷概念中的忠於原譜無可避免會造成其它人接受更寬廣詮釋方法的阻礙。舉例來說,在《送葬》進行曲風的樂段裡,右手機械化的節奏會讓聽者受到束縛。以《鍾》為例,波雷過份壓抑的結果只是讓音樂不是那麼有說服力。
巴洛克音樂,如巴哈的作品對波雷從來沒有特別的吸引力:「將來我會為自己彈奏巴哈,但永遠不會在音樂會上演出。」一次他這麼說。波雷對現代音樂也有類似的抗拒,儘管他擁護二十世紀某些較不知名作曲家的作品,如奧地利的馬爾克斯(Joseph Marx)與美國的拉蒙頓(John La Montaine)。波雷在音樂會上演奏海登、舒曼、法朗克、佛瑞、貝多芬與蕭邦的作品,然而李斯特還是最貼近他的內心。他對李斯特的崇敬是有名的,而且是早從這位匈牙利作曲家還不受到重視的時候就開始,包括非李斯特原創的歌劇鋼琴改編曲。波雷沒有把這些作品視為二流樂曲,他深深被這些從管弦樂世界改編至鍵盤的作品所吸引。他欽佩李斯特的改編,以《弄臣改編曲》為例,波雷讓他的技巧如脫韁野馬般飛馳;在《唐喬望尼幻想曲》中,莫扎特歌劇裡的不同角色都在他的演奏中一一出現。
早在1935年首度在歐洲(阿姆斯特丹)登臺演出,以及五零年代在柏林開始揚名時,波雷都是以彈奏德布西的作品得到重視。但是直到八零年代,波雷才被一般人普遍認為是「鋼琴家」,才有機會定期在法國與德國演出,1988年才首度在瑞士與蘇黎士市政廳管弦樂團合作。八零年代末期,波雷已經有更多機會在歐洲音樂重鎮露面,這樣的改變似乎影響到他的演出:他的音樂愈來愈沉著寧靜,一般人都把這樣的變化歸因於年紀增長。如果仔細聽,會近乎悲傷的平靜,甚或是聽天由命的情緒出現在波雷的音樂中。但是別誤會,波雷驚人的技巧依舊存在,雖然偶而會出現失誤,但是基礎仍然相當穩固,能夠表現每一首作品的不同觀點。
編者按:此為Philips 二十世紀偉大鋼琴家系列Jorge Bolet第一卷說明書。
歡迎關注每晚一張音樂CD,講述音樂大師的故事
以及西方音樂評論,為您提供好玩的古典音樂研究文章
古典音樂微信群開放,請聯繫微信179747611邀請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本公眾號推薦閱讀圖書
閱讀往期節目請點擊以下連結:
古典音樂:西本智實《波萊羅舞曲》丨《「黃河」鋼琴協奏曲 》丨阿姐生日快樂丨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丨蕭士塔高維奇《第1大提琴協奏曲》丨約書亞·貝爾、鄭明勳、馬祖耶夫演繹舒曼《夢幻曲》丨克拉拉·舒曼的幾部作品丨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丨特米卡諾夫指揮聖彼得堡愛樂丨每晚古典單曲丨小提琴超女安·梅耶演繹巴赫&古諾 《聖母頌》丨柴可夫斯基之夜丨陳妤穎演繹《來自星星的你》主題曲丨每晚古典單曲丨亨德爾《降B大調豎琴協奏曲》丨每晚古典單曲丨德彪西《阿拉伯風格》丨11歲的李傳韻演奏巴赫和帕格尼尼丨十大青年小提琴家音樂會丨阿巴多的俄羅斯俄羅斯之夜音樂會丨鋼琴埃萊娜·格裡莫丨亨德爾《水上音樂》丨布裡頓《戰爭安魂曲》丨《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音樂會丨寧峰、呂思清、宓多裡(小澤徵爾指揮)演繹薩拉薩蒂《卡門主題幻想曲》丨科茨、王霄、 Fukuda演繹瓦克斯曼版《卡門主題幻想曲》丨穆特、莎拉·張、米蘭科維奇演繹薩拉薩蒂版《卡門主題幻想曲》丨穆特、馬友友演繹勃拉姆斯《搖籃曲》丨穆特、鄭京和、梅紐因演繹孟德爾頌《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丨穆特、林昭亮、帕爾曼演繹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丨帕爾曼、巴倫博伊姆演繹勃拉姆斯《第一小提琴奏鳴曲》丨朱莉婭·費舍爾、梅紐因、阿紹特演繹維尼亞夫斯基 《D大調華麗波蘭舞曲》
鋼琴作品:《「黃河」鋼琴協奏曲 》丨巴倫勃依姆丨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音樂會丨朱曉玫《哥德堡變奏曲》音樂會丨齊默爾曼的蕭邦與舒伯特鋼琴作品音樂會丨李赫特、奧伯林演繹「六月船歌」丨阿勞演繹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丨阿勞演奏莫扎特第八號鋼琴奏鳴曲丨貝多芬第32號鋼琴奏鳴曲丨王羽佳韋爾比耶音樂節鋼琴獨奏音樂會丨齊默爾曼與伯恩斯坦演繹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丨顧聖嬰彈奏舒曼歌曲《奉獻》丨王羽佳演繹舒曼丨沈文裕《時間都去哪兒了》丨陳薩演繹王西麟鋼琴協奏曲丨家裡的李雲迪丨王羽佳演繹蕭士塔高維奇《第一鋼琴協奏曲》丨但昭義學生王雅倫演奏卡巴列夫斯基《D大調鋼琴協奏曲》丨王雅倫與郎朗丨郎朗與巴倫博伊姆丨四手聯彈舒伯特《軍隊進行曲》丨元傑、王羽佳、白巖峰演奏《彼得魯什卡》丨卡蒂雅、魏森伯格和弗裡德爾演奏《彼得魯什卡》丨王雅倫、 郎朗以及吳樂懿演奏賀綠汀《牧童短笛》丨每晚古典單曲丨巴赫《西西里亞舞曲》丨元傑鋼琴獨奏會丨沈文裕全國巡演天津站音樂會丨沈文裕演奏張朝改編版《義勇軍進行曲》丨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丨魯賓斯坦演繹《蕭邦第二鋼琴協奏曲》丨魯賓斯坦、郎朗、季古諾娃演繹蕭邦第二諧謔曲丨魯賓斯坦、郎朗、格裡莫演繹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丨席夫演繹巴赫《英國組曲》丨張昊辰《百鳥朝鳳》丨霍洛維茨最後的音樂會丨霍洛維茨)、王羽佳演繹《卡門主題幻想曲》丨每晚古典單曲丨洪雪、白仁浩四手聯彈薩蒂最美的愛情歌曲《我需要你》丨古爾德為什麼能夠成為巴赫在20世紀的最佳代言人丨黎卓宇的柴可夫斯基比賽視頻丨每晚古典課堂丨郎朗大師課上黎卓宇彈奏《向陽花》丨米凱蘭傑利、郎朗、演奏德彪西《亞麻色頭髮的少女》丨夏天聽薩蒂會很涼快丨盛原《殘餘的探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