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
葉甫格尼·紀新(一般譯作基辛,Evgeny Kissin)1971年出生於莫斯科,兩歲開始學琴,五歲在格涅辛音樂學校師從他第一個,也是唯一的老師安娜·帕弗洛芙娜·坎特爾,十歲首度在莫斯科與管弦樂團合作,1983年與莫斯科愛樂巡迴演出蕭邦兩首鋼琴協奏曲。紀新從來沒有參加過大型國際鋼琴比賽,但是1983年卻應邀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大賽開幕音樂會中演出,被譽為是自霍洛維茲以來最好的鋼琴家。紀新1986年到日本與西歐等地演出且廣受好評,1989年開始在DG等唱片公司錄製專輯。紀新經常應邀在世界各地舉辦獨奏會並與知名的交響樂團合作,演奏曲目相當廣泛,包括從海頓與蕭士塔高維奇等人的作品。他的音樂以高超的技巧及微妙的情感變化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善於分析的浪漫主義者
似乎沒有經過任何艱苦的奮鬥過程,葉甫格尼·紀新就改寫了現今音樂會舞臺上的法則:他沒有任何重要國際鋼琴大賽的保證背書、也不是出自任何顯赫的名師門下。*著天賦與能力,這位出生於莫斯科的年輕鋼琴家以實力得到全球各大音樂廳的邀請。十五歲的時候,由於紀新的年齡還不能參賽,他應邀在1986年第八屆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大賽中以特別來賓的身份演出。在開幕演出中,紀新選擇彈奏普羅高菲夫第六號鋼琴奏鳴曲。這是當年他在音樂會巡迴演出中(包括日本)最常排出的曲目之一,也是他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首度登臺的樂曲。紀新鏗鏘有力、輪廓分明的彈奏出這部奏鳴曲被稱為「史達林動機」的主題,誇張而激烈的呈現出史達林時期各種景象。第二樂章第一部份是段看似莫名其妙的斷奏和弦,紀新以「諷刺性的軍隊進行曲」方法來詮釋,中段則以能量的表現為重心。而在終樂章與第一樂章間,紀新以戲劇性的音樂脈動以及不祥的主題動機加以串連。「仔細聽,」紀新說:「你會聽到普羅高菲夫在樂曲結尾部份以浮誇的主題擊垮了史達林。」
普羅科菲耶夫第八鋼琴奏鳴曲 第三樂章
紀新是從1988年開始正式躍登國際舞臺。在指揮卡拉揚的邀請下,他與柏林愛樂在除夕音樂會中合作演出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這場音樂會的實況也透過德國電視臺ZDF向全世界播送。由於指揮與獨奏在樂曲速度的看法上有所歧異,因此最後採用雙方都同意的妥協速度。卡拉揚直覺上認為,柴可夫斯基原始構想下的第一樂章速度應該是「莊嚴的行板」,而非「莊嚴的快板」;小鋼琴家紀新卻當然希望能以較快的速度來展現自己無瑕的技巧。雖然這兩位藝術家的觀點完全南轅北轍,然而紀新卻仍然能在這樣的情況下表現出自己該有的耀眼光芒。
紀新十一個月大就會哼唱出大人彈給他聽的巴哈賦格,四歲可以憑記憶彈出整首協奏曲(紀新十歲在學校彈奏莫扎特D小調第二十號鋼琴協奏曲,十二歲在全莫斯科愛樂者面前演奏蕭邦兩首鋼琴協奏曲),雖然「神童」這兩個字足以代表他,但是他不喜歡被貼上這個標籤。一般來說,「神童」的生活就是不斷練習而且失去童年的歡樂,不過,這句話並不完全適用於紀新身上。因為對紀新而言,鋼琴正是他表達自我情感以及個人溝通的工具。因此只要有人提到紀新可能因鋼琴而失去童年生活時,他總會表示自己喜歡坐在鋼琴前練習更甚於和其它孩子玩耍,音樂並沒有破壞他的童年,而是豐富了整個童年。
紀新是個浪漫的人。這種傾向不只在他的演出曲目(以十九世紀作品為主)中可窺見端倪,從紀新彈奏的每一小節音樂中,也可以感受到他浪漫的氣質與性格。紀新是以彈奏十九世紀作品躍上國際舞臺,而他似乎也願意沿著這條路線發展。當紀新於1989年4月首度在慕尼黑演出時,德國最富盛名的鋼琴樂評人凱瑟表示,他確信「年輕的霍洛維茲或是年輕的阿勞正坐在鋼琴前」。少年紀新最常在音樂會中排上蕭邦的作品,而李斯特也是他經常演奏的曲目之一,例如:第十二號匈牙利狂想曲。紀新*著直覺來詮釋樂曲,他以幾近於少年的天真純樸與活力來彈奏鋼琴,因此聽者常會在紀新的音樂中發現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新意。舉例來說,在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後段E大調的抒情樂句中,紀新的高潮如同河水泛濫般的洶湧駭人,一次又一次的讓聽眾們為他的演奏神魂顛倒。
很少人不為紀新的技巧感到詫異。「(我只在)作品需要的時候才會展現技巧。」紀新簡潔的說。不過在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或是《西班牙狂想曲》中,紀新還是忍不住展現出駭人的演奏技巧。他會從整體來考慮一首作品。以《西班牙狂想曲》為例,他利用節奏賦予作品該有的張力以及燦爛明亮的氣氛,並顧及樂曲該有的深度與自發性。《匈牙利狂想曲》也是一樣。這是一首規模有如交響樂的作品,融合了抒情與感官刺激的成份,而紀新同樣出自本能的傳達出樂曲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氣質。
李斯特改編自舒伯特藝術歌曲的鋼琴曲,如:《鱒魚》、《水上吟》與《紡車旁的葛麗卿》經常出現在紀新九○年代初期的音樂會曲目上。在這些作品中,紀新偏向李斯特以鋼琴重新塑造舒伯特藝術歌曲的方式來詮釋,因此聽者不會有任何「失去歌聲」感覺。紀新的分句清晰到如同在說話,如歌的旋律線條有如想像中的歌手般會呼吸、吟唱。紀新成功的掌握住這些作品的精髓,如:《鱒魚》中靈敏活躍的鱒魚,或是《紡車旁的葛麗卿》中孤獨憂愁的葛麗卿。
由於紀新的演奏技巧足以應付任何的高難度的要求,普羅高菲夫鋼琴協奏曲是他經常在音樂會中演出的曲目(特別是二、三號),而他也能在激昂的樂團聲中,表現出所謂的「革命」精神。紀新經常從「焦躁不安的興奮」這個角度來詮釋普羅高菲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樂曲中充斥著狂野、粗暴的節奏與和弦,和以前習慣上的鋼琴協奏曲完全不同。這種特色也經常在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中出現。阿巴多與柏林愛樂是紀新非常理想的搭檔,在他們於1993年為DG錄製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中,紀新以冷靜的態度來掌握整部作品。他的發音清晰而且有邏輯,有說服力的分句語法讓音樂避免流於模糊不明。
昨日的鋼琴神童即將走完他生命中的第三個十年(那麼本文寫於2000年),而他的音樂也逐漸步出直覺,走入有內在意識與個人創作力的階段。這樣的發展從幾年前就已經開始,而它讓我們感興趣的不只是最後的「結果」,還有紀新將會以什麼樣的音樂來感動我們,以及如何從母親以及他迄今唯一的老師安娜·帕弗洛芙娜·坎特爾的教導中破繭而出。
歡迎關注每晚一張音樂CD,講述音樂大師的故事
以及西方音樂評論,為您提供好玩的古典音樂研究文章
古典音樂微信群開放,請聯繫微信179747611邀請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本公眾號推薦閱讀圖書
閱讀往期節目請點擊以下連結:
古典音樂:西本智實《波萊羅舞曲》丨《「黃河」鋼琴協奏曲 》丨阿姐生日快樂丨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丨蕭士塔高維奇《第1大提琴協奏曲》丨約書亞·貝爾、鄭明勳、馬祖耶夫演繹舒曼《夢幻曲》丨克拉拉·舒曼的幾部作品丨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丨特米卡諾夫指揮聖彼得堡愛樂丨每晚古典單曲丨小提琴超女安·梅耶演繹巴赫&古諾 《聖母頌》丨柴可夫斯基之夜丨陳妤穎演繹《來自星星的你》主題曲丨每晚古典單曲丨亨德爾《降B大調豎琴協奏曲》丨每晚古典單曲丨德彪西《阿拉伯風格》丨11歲的李傳韻演奏巴赫和帕格尼尼丨十大青年小提琴家音樂會丨阿巴多的俄羅斯俄羅斯之夜音樂會丨鋼琴埃萊娜·格裡莫丨亨德爾《水上音樂》丨布裡頓《戰爭安魂曲》丨《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音樂會丨寧峰、呂思清、宓多裡(小澤徵爾指揮)演繹薩拉薩蒂《卡門主題幻想曲》丨科茨、王霄、 Fukuda演繹瓦克斯曼版《卡門主題幻想曲》丨穆特、莎拉·張、米蘭科維奇演繹薩拉薩蒂版《卡門主題幻想曲》丨穆特、馬友友演繹勃拉姆斯《搖籃曲》丨穆特、鄭京和、梅紐因演繹孟德爾頌《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丨穆特、林昭亮、帕爾曼演繹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丨帕爾曼、巴倫博伊姆演繹勃拉姆斯《第一小提琴奏鳴曲》丨朱莉婭·費舍爾、梅紐因、阿紹特演繹維尼亞夫斯基 《D大調華麗波蘭舞曲》
鋼琴作品:《「黃河」鋼琴協奏曲 》丨巴倫勃依姆丨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音樂會丨朱曉玫《哥德堡變奏曲》音樂會丨齊默爾曼的蕭邦與舒伯特鋼琴作品音樂會丨李赫特、奧伯林演繹「六月船歌」丨阿勞演繹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丨阿勞演奏莫扎特第八號鋼琴奏鳴曲丨貝多芬第32號鋼琴奏鳴曲丨王羽佳韋爾比耶音樂節鋼琴獨奏音樂會丨齊默爾曼與伯恩斯坦演繹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丨顧聖嬰彈奏舒曼歌曲《奉獻》丨王羽佳演繹舒曼丨沈文裕《時間都去哪兒了》丨陳薩演繹王西麟鋼琴協奏曲丨家裡的李雲迪丨王羽佳演繹蕭士塔高維奇《第一鋼琴協奏曲》丨但昭義學生王雅倫演奏卡巴列夫斯基《D大調鋼琴協奏曲》丨王雅倫與郎朗丨郎朗與巴倫博伊姆丨四手聯彈舒伯特《軍隊進行曲》丨元傑、王羽佳、白巖峰演奏《彼得魯什卡》丨卡蒂雅、魏森伯格和弗裡德爾演奏《彼得魯什卡》丨王雅倫、 郎朗以及吳樂懿演奏賀綠汀《牧童短笛》丨每晚古典單曲丨巴赫《西西里亞舞曲》丨元傑鋼琴獨奏會丨沈文裕全國巡演天津站音樂會丨沈文裕演奏張朝改編版《義勇軍進行曲》丨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丨魯賓斯坦演繹《蕭邦第二鋼琴協奏曲》丨魯賓斯坦、郎朗、季古諾娃演繹蕭邦第二諧謔曲丨魯賓斯坦、郎朗、格裡莫演繹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丨席夫演繹巴赫《英國組曲》丨張昊辰《百鳥朝鳳》丨霍洛維茨最後的音樂會丨霍洛維茨)、王羽佳演繹《卡門主題幻想曲》丨每晚古典單曲丨洪雪、白仁浩四手聯彈薩蒂最美的愛情歌曲《我需要你》丨古爾德為什麼能夠成為巴赫在20世紀的最佳代言人丨黎卓宇的柴可夫斯基比賽視頻丨每晚古典課堂丨郎朗大師課上黎卓宇彈奏《向陽花》丨米凱蘭傑利、郎朗、演奏德彪西《亞麻色頭髮的少女》丨夏天聽薩蒂會很涼快丨盛原《殘餘的探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