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鋼琴大師(九)丨紀新(基辛)丨鋼琴是他表達自我情感以及個人溝通的工具,音樂並沒有破壞而是豐富了整個童年.

2021-02-19 每晚古典音樂會

基辛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

   葉甫格尼·紀新(一般譯作基辛,Evgeny Kissin)1971年出生於莫斯科,兩歲開始學琴,五歲在格涅辛音樂學校師從他第一個,也是唯一的老師安娜·帕弗洛芙娜·坎特爾,十歲首度在莫斯科與管弦樂團合作,1983年與莫斯科愛樂巡迴演出蕭邦兩首鋼琴協奏曲。紀新從來沒有參加過大型國際鋼琴比賽,但是1983年卻應邀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大賽開幕音樂會中演出,被譽為是自霍洛維茲以來最好的鋼琴家。紀新1986年到日本與西歐等地演出且廣受好評,1989年開始在DG等唱片公司錄製專輯。紀新經常應邀在世界各地舉辦獨奏會並與知名的交響樂團合作,演奏曲目相當廣泛,包括從海頓與蕭士塔高維奇等人的作品。他的音樂以高超的技巧及微妙的情感變化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善於分析的浪漫主義者  

   似乎沒有經過任何艱苦的奮鬥過程,葉甫格尼·紀新就改寫了現今音樂會舞臺上的法則:他沒有任何重要國際鋼琴大賽的保證背書、也不是出自任何顯赫的名師門下。*著天賦與能力,這位出生於莫斯科的年輕鋼琴家以實力得到全球各大音樂廳的邀請。十五歲的時候,由於紀新的年齡還不能參賽,他應邀在1986年第八屆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大賽中以特別來賓的身份演出。在開幕演出中,紀新選擇彈奏普羅高菲夫第六號鋼琴奏鳴曲。這是當年他在音樂會巡迴演出中(包括日本)最常排出的曲目之一,也是他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首度登臺的樂曲。紀新鏗鏘有力、輪廓分明的彈奏出這部奏鳴曲被稱為「史達林動機」的主題,誇張而激烈的呈現出史達林時期各種景象。第二樂章第一部份是段看似莫名其妙的斷奏和弦,紀新以「諷刺性的軍隊進行曲」方法來詮釋,中段則以能量的表現為重心。而在終樂章與第一樂章間,紀新以戲劇性的音樂脈動以及不祥的主題動機加以串連。「仔細聽,」紀新說:「你會聽到普羅高菲夫在樂曲結尾部份以浮誇的主題擊垮了史達林。」

普羅科菲耶夫第八鋼琴奏鳴曲 第三樂章

 紀新是從1988年開始正式躍登國際舞臺。在指揮卡拉揚的邀請下,他與柏林愛樂在除夕音樂會中合作演出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這場音樂會的實況也透過德國電視臺ZDF向全世界播送。由於指揮與獨奏在樂曲速度的看法上有所歧異,因此最後採用雙方都同意的妥協速度。卡拉揚直覺上認為,柴可夫斯基原始構想下的第一樂章速度應該是「莊嚴的行板」,而非「莊嚴的快板」;小鋼琴家紀新卻當然希望能以較快的速度來展現自己無瑕的技巧。雖然這兩位藝術家的觀點完全南轅北轍,然而紀新卻仍然能在這樣的情況下表現出自己該有的耀眼光芒。

卡拉揚、基辛演奏柴可夫斯基《第1鋼琴協奏曲》

 紀新十一個月大就會哼唱出大人彈給他聽的巴哈賦格,四歲可以憑記憶彈出整首協奏曲(紀新十歲在學校彈奏莫扎特D小調第二十號鋼琴協奏曲,十二歲在全莫斯科愛樂者面前演奏蕭邦兩首鋼琴協奏曲),雖然「神童」這兩個字足以代表他,但是他不喜歡被貼上這個標籤。一般來說,「神童」的生活就是不斷練習而且失去童年的歡樂,不過,這句話並不完全適用於紀新身上。因為對紀新而言,鋼琴正是他表達自我情感以及個人溝通的工具。因此只要有人提到紀新可能因鋼琴而失去童年生活時,他總會表示自己喜歡坐在鋼琴前練習更甚於和其它孩子玩耍,音樂並沒有破壞他的童年,而是豐富了整個童年。

 紀新是個浪漫的人。這種傾向不只在他的演出曲目(以十九世紀作品為主)中可窺見端倪,從紀新彈奏的每一小節音樂中,也可以感受到他浪漫的氣質與性格。紀新是以彈奏十九世紀作品躍上國際舞臺,而他似乎也願意沿著這條路線發展。當紀新於1989年4月首度在慕尼黑演出時,德國最富盛名的鋼琴樂評人凱瑟表示,他確信「年輕的霍洛維茲或是年輕的阿勞正坐在鋼琴前」。少年紀新最常在音樂會中排上蕭邦的作品,而李斯特也是他經常演奏的曲目之一,例如:第十二號匈牙利狂想曲。紀新*著直覺來詮釋樂曲,他以幾近於少年的天真純樸與活力來彈奏鋼琴,因此聽者常會在紀新的音樂中發現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新意。舉例來說,在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後段E大調的抒情樂句中,紀新的高潮如同河水泛濫般的洶湧駭人,一次又一次的讓聽眾們為他的演奏神魂顛倒。

 很少人不為紀新的技巧感到詫異。「(我只在)作品需要的時候才會展現技巧。」紀新簡潔的說。不過在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或是《西班牙狂想曲》中,紀新還是忍不住展現出駭人的演奏技巧。他會從整體來考慮一首作品。以《西班牙狂想曲》為例,他利用節奏賦予作品該有的張力以及燦爛明亮的氣氛,並顧及樂曲該有的深度與自發性。《匈牙利狂想曲》也是一樣。這是一首規模有如交響樂的作品,融合了抒情與感官刺激的成份,而紀新同樣出自本能的傳達出樂曲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氣質。

 李斯特改編自舒伯特藝術歌曲的鋼琴曲,如:《鱒魚》、《水上吟》與《紡車旁的葛麗卿》經常出現在紀新九○年代初期的音樂會曲目上。在這些作品中,紀新偏向李斯特以鋼琴重新塑造舒伯特藝術歌曲的方式來詮釋,因此聽者不會有任何「失去歌聲」感覺。紀新的分句清晰到如同在說話,如歌的旋律線條有如想像中的歌手般會呼吸、吟唱。紀新成功的掌握住這些作品的精髓,如:《鱒魚》中靈敏活躍的鱒魚,或是《紡車旁的葛麗卿》中孤獨憂愁的葛麗卿。

 由於紀新的演奏技巧足以應付任何的高難度的要求,普羅高菲夫鋼琴協奏曲是他經常在音樂會中演出的曲目(特別是二、三號),而他也能在激昂的樂團聲中,表現出所謂的「革命」精神。紀新經常從「焦躁不安的興奮」這個角度來詮釋普羅高菲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樂曲中充斥著狂野、粗暴的節奏與和弦,和以前習慣上的鋼琴協奏曲完全不同。這種特色也經常在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中出現。阿巴多與柏林愛樂是紀新非常理想的搭檔,在他們於1993年為DG錄製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中,紀新以冷靜的態度來掌握整部作品。他的發音清晰而且有邏輯,有說服力的分句語法讓音樂避免流於模糊不明。

 昨日的鋼琴神童即將走完他生命中的第三個十年(那麼本文寫於2000年),而他的音樂也逐漸步出直覺,走入有內在意識與個人創作力的階段。這樣的發展從幾年前就已經開始,而它讓我們感興趣的不只是最後的「結果」,還有紀新將會以什麼樣的音樂來感動我們,以及如何從母親以及他迄今唯一的老師安娜·帕弗洛芙娜·坎特爾的教導中破繭而出。

歡迎關注每晚一張音樂CD,講述音樂大師的故事

以及西方音樂評論,為您提供好玩的古典音樂研究文章

古典音樂微信群開放,請聯繫微信179747611邀請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本公眾號推薦閱讀圖書

閱讀往期節目請點擊以下連結:

   古典音樂:西本智實《波萊羅舞曲》《「黃河」鋼琴協奏曲 》阿姐生日快樂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蕭士塔高維奇《第1大提琴協奏曲》約書亞·貝爾、鄭明勳、馬祖耶夫演繹舒曼《夢幻曲》克拉拉·舒曼的幾部作品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特米卡諾夫指揮聖彼得堡愛樂每晚古典單曲丨小提琴超女安·梅耶演繹巴赫&古諾 《聖母頌》柴可夫斯基之夜陳妤穎演繹《來自星星的你》主題曲每晚古典單曲丨亨德爾《降B大調豎琴協奏曲》每晚古典單曲丨德彪西《阿拉伯風格》11歲的李傳韻演奏巴赫和帕格尼尼十大青年小提琴家音樂會阿巴多的俄羅斯俄羅斯之夜音樂會丨鋼琴埃萊娜·格裡莫亨德爾《水上音樂》布裡頓《戰爭安魂曲》《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音樂會寧峰、呂思清、宓多裡(小澤徵爾指揮)演繹薩拉薩蒂《卡門主題幻想曲》丨科茨、王霄、 Fukuda演繹瓦克斯曼版《卡門主題幻想曲》穆特、莎拉·張、米蘭科維奇演繹薩拉薩蒂版《卡門主題幻想曲》穆特、馬友友演繹勃拉姆斯《搖籃曲》穆特、鄭京和、梅紐因演繹孟德爾頌《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穆特、林昭亮、帕爾曼演繹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帕爾曼、巴倫博伊姆演繹勃拉姆斯《第一小提琴奏鳴曲》朱莉婭·費舍爾、梅紐因、阿紹特演繹維尼亞夫斯基 《D大調華麗波蘭舞曲》

   鋼琴作品:《「黃河」鋼琴協奏曲 》巴倫勃依姆丨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音樂會朱曉玫《哥德堡變奏曲》音樂會齊默爾曼的蕭邦與舒伯特鋼琴作品音樂會李赫特、奧伯林演繹「六月船歌」阿勞演繹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阿勞演奏莫扎特第八號鋼琴奏鳴曲丨貝多芬第32號鋼琴奏鳴曲王羽佳韋爾比耶音樂節鋼琴獨奏音樂會齊默爾曼與伯恩斯坦演繹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顧聖嬰彈奏舒曼歌曲《奉獻》王羽佳演繹舒曼沈文裕《時間都去哪兒了》陳薩演繹王西麟鋼琴協奏曲家裡的李雲迪王羽佳演繹蕭士塔高維奇《第一鋼琴協奏曲》但昭義學生王雅倫演奏卡巴列夫斯基《D大調鋼琴協奏曲》王雅倫與郎朗丨郎朗與巴倫博伊姆丨四手聯彈舒伯特《軍隊進行曲》元傑、王羽佳、白巖峰演奏《彼得魯什卡》卡蒂雅、魏森伯格和弗裡德爾演奏《彼得魯什卡》王雅倫、 郎朗以及吳樂懿演奏賀綠汀《牧童短笛》每晚古典單曲丨巴赫《西西里亞舞曲》元傑鋼琴獨奏會沈文裕全國巡演天津站音樂會沈文裕演奏張朝改編版《義勇軍進行曲》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魯賓斯坦演繹《蕭邦第二鋼琴協奏曲》魯賓斯坦、郎朗、季古諾娃演繹蕭邦第二諧謔曲魯賓斯坦、郎朗、格裡莫演繹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席夫演繹巴赫《英國組曲》張昊辰《百鳥朝鳳》霍洛維茨最後的音樂會霍洛維茨)、王羽佳演繹《卡門主題幻想曲》每晚古典單曲丨洪雪、白仁浩四手聯彈薩蒂最美的愛情歌曲《我需要你》古爾德為什麼能夠成為巴赫在20世紀的最佳代言人黎卓宇的柴可夫斯基比賽視頻每晚古典課堂丨郎朗大師課上黎卓宇彈奏《向陽花》米凱蘭傑利、郎朗、演奏德彪西《亞麻色頭髮的少女》夏天聽薩蒂會很涼快盛原《殘餘的探戈》

相關焦點

  • 帶你了解浪漫樂派鋼琴音樂的情感風格特徵丨以舒伯特、舒曼、蕭邦、李斯特為例
    浪漫樂派鋼琴音樂已成為19世紀初以來浪漫主義音樂繁榮的重要標識。本文主要以舒伯特、舒曼、蕭邦、李斯特等幾位最具代表性的浪漫派作曲家的創作為例,對浪漫樂派鋼琴音樂的情感風格特徵做一鳥瞰。浪漫樂派鋼琴音樂反映了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總體風貌,並可概括為:注重個人情感的表達,音樂自由奔放,善於用抒情和描繪的手法強烈地表現個性;強調標題性的構思,強調作曲家個人音樂語言與民族元素相融合。
  • 聆聽鋼琴大師(七)丨喬治·博列特丨他演奏李斯特時「擁有霍洛維茲般的指鍵與列文涅的音色」.
    這天在卡內基廳有個音樂會,波雷拋開他所有的保留與護慎,用十分奔放的氣勢演奏,在這裡他的美感與獨特的莊嚴結合,溫暖與情感貫穿所有聽眾的全身,在夜晚帶給他們歡呼! 關鍵性的轉折點是在他面臨挫折的幾年後,當時雖然有音樂同伴們的傾力支持,波雷始終無法真正的成名,依照他的實力,他早該有如此身份與名望,而某種程度的一本正經、頑固地拒絕為通俗藝術演奏,會讓有時候本來應該出現更多盛讚的情況淡化許多。
  • 「音樂之光」出新作丨布倫德爾《鋼琴音樂大師課》
    •音樂之光將從6月8日起,每周二、周五10:00更新。對我來說,他現在演奏的莫扎特已然天人合一。他很善於表達自己,生活中的布倫德爾,和臺上作為演奏者的他之間,沒有壁壘與溝壑。」對鋼琴家來說他異乎尋常的身高(布倫德爾的背部曾有過問題),加上那標誌性的高度近視眼鏡,以及在一縷縷後掠的頭髮中更顯突出的前額,布倫德爾是音樂家中一眼就能認出的那種面孔。
  • 演出推薦丨王思穎鋼琴獨奏音樂會
    18、埃格納鋼琴三重奏訪談丨你有父親、母親和孩子,等我們長大了,孩子就會成為父親和母親,這就是室內樂想要闡明的觀點!19、華裔小提琴家侯以嘉訪談丨「沒有技巧就沒有表達的自由;但只關注技術,很快會變得無聊或疲勞,並失去練習專注度。」
  • 鋼琴驕子世紀天才葉甫蓋尼•基辛
    同時,基辛引起了卡拉揚的注意。這位以其豐富的經驗和淵博的學識幫助過三代音樂家的大師邀請基辛參加柏林1988年除夕音樂會。基辛是幸運的,因為此時的卡拉揚,已即將走向人生的終點。柴科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卡拉揚/指揮  基辛/鋼琴這次音樂會使基辛名聲大振,國際輿論如同十年前歡呼安妮-索菲·穆特與卡拉揚的音樂會一樣歡呼基辛的成功。從那以後,基辛無論在哪裡演出,都能信心十足。雖然他還年輕,但已具備應付任何重大演出所必需的素質。
  • 音樂書評丨鋼琴女王阿格裡奇的孤獨丨「她逃避一切,除了愛情」丨評《童子與魔法:鋼琴女王瑪塔·阿格裡奇傳》
    在我看來,這個天賦異秉的故事像一個隱喻,註定了阿姐在此後七十多年的音樂旅程中,一直在不斷尋找和複製那個小男孩,讓他頻繁現身,提出挑戰,自己再欣然應戰,如此反反覆覆,永不厭倦。這個小男孩是斯卡拉穆扎、古爾達、馬加洛夫、米開蘭傑利、霍洛維茨、阿斯肯納瑟、內爾森·弗萊雷、傅聰、陳亮聲、迪圖瓦、科瓦切維奇、貝羅夫、拉賓諾維奇、麥斯基、克萊默、波格雷裡奇以及基辛。
  • 聆聽鋼琴大師(八)丨威廉·卡佩爾丨他是一個技巧奪目的演奏家,其演出以燦爛光芒和戲劇性著稱.
    在他國際演奏生涯中,他建立了一套相當多採多姿的常備曲目,包括巴赫、史卡拉第、莫扎特、貝多芬、蕭典、門德爾頌、舒伯特、舒曼、李斯特、德布西、拉赫曼尼諾夫、浦羅柯菲夫和蕭士塔高維契,以及一些美國作曲家的作品。繁忙的演出排程並沒有留給他太多時間灌錄唱片。卡佩爾是一個技巧奪目的演奏家,其演出以燦爛光芒和戲劇性著稱。
  • 弟子眼中的李斯特丨沒有教學系統的鋼琴教育大師
    ——即將絕版的四本李斯特好書※《李斯特鋼琴音樂中的文化內涵》:本書以作曲家三個人生時期之代表作,析述其鋼琴作品與各時期文學、繪畫、戲劇等藝術形態間的聯繫性,探索人文學科藝術領域的共通性,意在解讀李斯特鋼琴音樂中所蘊含的人文文化內涵。同時,也通過對作曲家獨特性鋼琴音樂文化的探究,鑑賞西方人文傳統,並取其文化精華,實現音樂的教化作用。
  • 賀綠汀鋼琴曲《牧童短笛》的成功秘訣與啟示丨中國現代鋼琴音樂的創造性典範.
    他在20歲時考入長沙嶽雲藝術專修學校,攻讀繪畫與音樂,兩年後留校任音樂教員。他於1928年創作的《暴動歌》曾在海陸豐一帶廣泛流傳。1931年,他考入上海國立音專,從黃自先生學理論作曲,從查哈羅夫、阿克薩可夫等鋼琴音樂家學鋼琴。當時的賀綠汀,只是一個在上海求學的窮學生,租住在一家縫紉店的樓上,夏天熱得要命——就是這樣差的房子,他也隨時有交不出房租的窘況。但是,賀綠汀沒有被困難嚇倒。
  • 以《g小調第一敘事曲》為例丨解讀蕭邦鋼琴音樂的浪漫主義創作風格
    蕭邦的作品演繹著獨具一格的浪漫詩情,他的舞曲不像古典時期那樣刻板和拘謹,而是以激烈的情感在樂曲中駕馭一切。這些熱情奔放的樂曲,不僅生動活潑、姿態高貴,也同樣訴說著歡樂、痛苦、溫柔、憂鬱和憤怒;富有歌唱性和裝飾性的旋律。蕭邦重視將鋼琴的旋律聲樂化,他認為好的鋼琴家不僅要具有良好的鋼琴演奏技術更應該具有音樂表達的能力,對此他主張要多聽歌唱家的演唱、多聽詠嘆調和宣敘調中歌唱性旋律。
  • 值得一生相伴的莫扎特鋼琴音樂
    本文通過對其鋼琴奏鳴曲、鋼琴幻想曲以及鋼琴協奏曲的簡要分析, 揭示了莫扎特鋼琴音樂簡潔、和諧、歡樂、悲情以及戲劇性的美學特徵。 「在音樂史上有一個光明的時刻, 所有的對立者都和解了, 所有的緊張都消除了, 這個光明的時刻便是莫扎特。」 沃爾夫岡·阿瑪德烏斯·莫扎特,是奧地利作曲家,是維也納古典樂派三位大師之一。
  • 基辛 | 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全集收藏
    1995年,基辛以其特有的天賦與銳氣,與詹姆斯·萊文指揮的英國愛樂管弦樂團合作,錄製了《貝多芬第二、第五鋼琴協奏曲》(Sony, 9/97–nla)。其鋼琴獨奏部分,充滿朝氣華麗流暢,演奏技巧也達到了匪夷所思的境界。其中尤其突出的是在貝多芬那些表現力最為豐富的高音區段落裡,基辛的演奏堪稱精妙深奧,其細如髮絲的力度變化以及對美妙樂音的整體把握,都是非常罕見的。
  • 杜鳴心與《水草舞》丨「鋼琴是我一生的鐘愛」,「它始終陪伴著我,給予我智慧和力量!」
    原為管弦樂曲,由此改編的鋼琴曲,雖然沒有管弦樂隊版那樣豐富的音色和層次,但清澈的琶音以及堅實而富有彈性的低音等,也毫不遜色,堪稱中國鋼琴曲中優美的佳作。《我是潛江人》,杜鳴心紀錄片(上)我聽杜鳴心的鋼琴音樂作品,總覺得在濃鬱的中國民族風格當中,時代感特別強烈。
  • 偉大演奏家與鋼琴技術風格演變(上)丨在現代鋼琴誕生兩百年的表演和技術風格變化,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時期.
    ,妻子克拉拉又做了些什麼呢丨一切要從舒曼對勃拉姆斯的知遇之恩說起……勃拉姆斯繼承了舒曼的音樂而非妻子丨聆聽他為克拉拉創作的音樂丨「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埋藏心愛人的墳墓,那是生命的狂流衝不掉的。」丨李雲迪與小澤徵爾談普羅科菲耶夫與拉威爾丨論巴赫音樂的精髓丨古爾德語錄丨小提琴家穆特的莫扎特情懷丨現代西方音樂的德法之爭丨音樂本身的抽象性保護著蕭士塔高維奇丨十九世紀法國音樂是如何衝破德國音樂束縛的?丨指揮家鄭小瑛訪談丨貝多芬在我們中間丨指揮大師克倫佩勒丨鄧泰山:東方語言不是拼音語言,而是音調性語言,這讓我們對旋律更為敏感丨上帝問貝多芬丨你知不知道你這一生為的是什麼?
  • 聽他用鋼琴表現夜鶯鳴叫的情景丨李斯特《夜鶯》賞析
    李斯特具有超群的即興演奏才能,他還將鋼琴的技巧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同時在鋼琴上創造出了管弦樂的效果,開創了背譜演奏法,享有「鋼琴之王」的美稱。——古典音樂說明書丨李斯特《嘆息》 李斯特把一生都奉獻給音樂創作和音樂改編,有大量的他本人的作品和改編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改編的音樂的種類繁多。
  • 鋼琴天才基辛生日快樂!
    這樣的教育方式,鑄就了基辛不問名利、只專注演奏的純真品格。事實上,他一生中沒有任何重要國際鋼琴大賽的「保證書」,也不是出自任何顯赫的名師門下,卻總能給聽眾帶來一次又一次的驚喜。看似平步青雲的背後,是從不聲張的潛心修煉與付出。
  • 什麼是浪漫時期鋼琴音樂作品的「靈魂」?
    只是在浪漫時期有了質的變化,成了浪漫時期音樂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音樂表現手法。帶有強烈主觀傾向和個人感情色彩的浪漫時期音樂最大的特點是音樂與人的情感、呼吸聯繫得更加緊密。受當時文學詩歌的影響,浪漫時期的音樂象散文詩一樣,能夠最大限度的表現出人類的多愁善感。這時Rubato——彈性節拍得到前所未有的運用和發揮。
  • 聆聽鋼琴大師(六)丨阿什肯納吉丨無論李斯特還是拉威爾,阿胥肯納吉的表現就像一位傑出的雕塑家,其它詮釋者則是壁畫家.
    助他衝鋒陷陣的戰馬是練習曲,特別是作品25的十二首以及蕭邦晚期作品,如第四號詼諧曲與第三號鋼琴奏鳴曲。阿胥肯納吉演奏蕭邦的技巧幾近完美,我還記得他在卑爾根彈奏練習曲作品25-4時,以威儀簡潔而又高貴的音樂丰采讓聽眾大感震驚而獲得一面倒的好評。
  • 鋼琴家魯普演奏特色簡析丨「他把刮鬍子的時間都用在練琴上了」?他為何要用帶靠背的椅子演奏?
    1963年魯普獲獎學金到莫斯科音樂學院深造,在涅高茲的大師班上學習。1966年他獲得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冠軍,1967年又獲埃乃斯庫鋼琴比賽大獎,兩年後又獲利茲國際鋼琴比賽冠軍。這位面容粗豪的大鬍子鋼琴家,有著細膩精準的思維與表現力,他的演奏風格不以極度抒發個人色彩而取勝,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表達音樂本身固有的內涵特質上,他的演奏追求音的微妙與流暢,在微妙的音中追求透明的陰影感;追求強音及它所造成的鮮明的明暗效果,強調動態與幅度。他的樂曲處理細緻、周到,觸鍵音色圓潤而富有光澤,節奏拿捏也比較自由。
  • 格裡格鋼琴《抒情小品》分析
    這部作品被譽為世界音樂寶庫的精品,其具有玲瓏精緻、渾然天成的獨特氣質。這部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和聲變化音和半音、不協和和弦、複合和弦以及大小調交替的巧妙運用對表現具體的樂曲情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鋼琴小品概述 「抒情小品」一詞來自歌德對這一名詞在文學上的定義,其內容為個人生活見聞與想像,並非局限於抒發情感和描述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