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這首鋼琴練習曲要叫「交響」練習曲?
你不是在詮釋巴赫
「我每天的生活是從巴赫開始的」
我喜歡用這種大提琴表達巴赫
是她拉大提琴,還是大提琴拉她?
大提琴家王健演奏巴赫無伴奏組曲
他眼中的《大無》及其現代演繹
馬友友演奏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人琴合一」才能拉好琴,大提琴是身體一部分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一種心靈的瑜伽」
大提琴家馬友友在故土尋找巴赫的感覺
與麥斯基聊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如何理解與演繹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十二年,他才把全本無伴奏大提琴搬上舞臺
巴赫的大提琴神曲應該聽哪些人的演奏版本?
演奏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會遇到哪些問題?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的反覆樂段與揉弦
舒拉·切爾卡斯基(Shura Cherkassky)俄裔美國鋼琴家。1911年10月7日出生於烏克蘭敖德薩(Odessa)的一個猶太家庭。母親是鋼琴教師,曾在柴可夫斯基面前彈奏過《F大調變奏曲》。切爾卡斯基早年隨母親學琴,11歲開始登臺演奏。1923年隨家移民美國,不久即應哈定總統(Warren Gamaliel Harding)之邀在白宮演奏。後曾求師於拉赫曼尼諾夫,拉氏認為他技術上存在問題,要求他停止演奏活動兩年,以便重建正確技術。1980年代定居倫敦。1991年12月2日曾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舉行80壽辰獨奏會。1995年12月27日逝世於倫敦。
△舒拉·切爾卡斯基鋼琴精選
舒拉·切爾卡斯基曾師從約瑟夫·霍夫曼。據說他在練習鋼琴時經常用「半速」去演奏,力求精準的控制鍵盤和彈出絕妙的音色。這也是他的演奏一直很慢的緣故。切爾卡斯基後來在英國逝世。他的經歷和另一位同樣出生於烏克蘭的超級大師霍洛維茨驚人的類似。這不能不讓我們發出一些感嘆。東歐,只有東歐,才能誕生這樣偉大的鋼琴家,尤其是演奏同樣來自東歐的鋼琴作品時。《交響練習曲》,這一樂曲寫於1834年,這一年舒曼已經二十四歲。就在前一年,舒曼在鋼琴練習中損傷了右手,從而使他不得不放棄了當鋼琴家的念頭,於是他轉而立志當音樂批評家與作曲家。1834年,他以批評家的身份發行了《音樂新雜誌》,以弗羅雷斯坦、歐塞比烏斯、拉洛姜吉利等筆名開展熱烈的活動。至於作曲方面,在數量上還很少,這一年的作品也只有這首《交響練習曲》與第二年完成的《狂歡節》而已。然而這兩首樂曲都稱得上是舒曼的代表作,顯露了他不凡的才華曲名中的「交響」一詞究竟因何而來,不得而知。不過由曲子的音樂本身,可以感受到以往的鋼琴曲所沒有的「音域」,這是一件無可爭議的事實。也許舒曼就是針對這一效果,才為本練習曲冠以"交響"這一響亮的曲名的整部作品共有十三首樂曲,為變奏曲式。本曲代表了當時鋼琴技巧。
——鋼琴家霍夫曼丨魯賓斯坦教我彈琴丨用鼻子去彈吧丨在手指觸鍵前必須在思想上開始演奏
上世紀的鋼琴家,幾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特徵,他們的形象雋永,輪廓分明,如拉赫瑪尼諾夫嚴肅深沉,令人難以接近;義大利鋼琴家米凱蘭傑利有一種貴族氣派,超然高雅;前蘇聯鋼琴家斯維亞託斯拉夫·李赫特像巖石般結實,讓人難以猜透;德國鋼琴家、作曲家威廉·肯普夫像個羅馬貴族,豪爽瀟灑,才華橫溢。
切爾卡斯基也不例外,他有自己的特殊形象,他在鋼琴上的表演手法變化萬千,近似一個淘氣的小精靈。這位個子矮小的鋼琴家出場時總是快步走上舞臺,面帶神秘的微笑向聽眾致意,好像手中自有訣竅。由於他這種神態,有時往往使人不太習慣,但當他手觸琴鍵,響起美妙的音樂,馬上會使你感受到其新鮮的效應。他的演奏確實給聽眾帶來了愉快。為舒拉·切爾卡斯基灌制和發行唱片的布賴斯·莫裡森用一句話簡明地總結說,以後再沒人會像他一樣了。這是句真話,但還不完整,因為從前也沒有人像他這樣過。
切爾卡斯基以演奏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為主,被認為是拉赫曼尼諾夫、戈多夫斯基、列文涅、霍夫曼、霍羅威茨所代表的浪漫鋼琴演奏傳統的最後一人。他的演奏既有高超的技巧和多變的音色層次,又有豐富的想像力。其一生最輝煌的莫過於在倫敦演奏李斯特的歌劇片斷改編曲,這批作品要求高度技巧和熾熱激情並重,向來被鋼琴家視為畏途,其中《唐璜幻想曲》與《費加羅婚禮幻想曲》最為艱難。切爾卡斯基的演奏可以說達到了最高成就。晚年為保持頭腦清新,他也喜歡挑戰現代作品,包括梅西安、斯託克豪森、伯恩斯坦等。切爾卡斯基1924年13歲時即開始錄製唱片,直到1995年逝世以前,其中柴可夫斯基、拉赫曼尼諾夫、普羅科菲耶夫等人的作品,甚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