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壇奇聞】28位世界著名鋼琴家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

2021-02-26 samsumusic

昨天寫了一篇簡要介紹俄羅斯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音樂特徵和音樂風格的文字,得到很多愛樂者的喜愛。由於篇幅有限,他的很多重要作品都沒有與大家分享。今天再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三部鋼琴協奏曲。

拉赫瑪尼諾夫的創作體裁涉及到鋼琴獨奏、協奏曲、室內樂、聲樂、歌劇、改編曲等。其中,以他的三部交響曲和五部鋼琴協奏曲(《帕格尼尼主題變奏》也應該算鋼琴協奏曲)最為有名。而演奏最多和聽眾最熟悉的就是他的《第二交響曲》、第二、三鋼琴協奏曲和《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和李斯特一樣,拉赫瑪尼諾夫也是一位非常熟悉交響樂寫作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其鋼琴獨奏作品具有強烈的交響性色彩,而其鋼琴協奏曲也猶如樂隊協奏曲一樣,鋼琴是樂隊中一個特殊的聲部,而不是游離於樂隊之外由樂隊陪襯的早期古典傳統協奏曲。

雖然今天是給大家看一個很稀奇的演奏:28位世界著名鋼琴家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的巨作《第三鋼琴協奏曲》,但我更希望大家耐心和認真地了解一下我特別為大家挑選的三部協奏曲《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三鋼琴協奏曲》和《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曲》,更希望大家能耐心聽完這三部作品完整的演奏。

——蘇立華

《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作品分析與欣賞

演奏:Anna Fedorova 協奏:荷蘭廣播交響樂團

《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的創作開始於1899年,完成於1901年。這部作品以憂鬱的調子開始,以明朗、陽光和熱情結束,反映了當時新興俄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精神狀態:把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建立在對現實的悲觀。這部協奏曲的成功讓拉赫瑪尼諾夫走出了自卑的囹圄。

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反映的是當時俄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困惑,絕望,看不到出路的憂鬱心情,以及對現實的不滿和尋求個人精神上的寄託,這在他的《第二鋼琴協奏曲》中得以充分地表現。拉赫瑪尼諾夫一方面以深沉的音調抒發他內心的憂鬱與悲傷(第一和第二樂章),另一方面又通過其氣勢磅礴的高潮來表達他滿腔的激憤(第三樂章)。

浪漫主義音樂是個廣義的描述,細分是很多的。如果要形象地給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硬貼上一個標籤,那就是「俄羅斯傷感浪漫主義作曲家」。

第一樂章:中板,c小調,2/2拍子,奏鳴曲形式。

引子部分,主奏鋼琴彈出八小節音樂情緒灰暗而沉重的樂句,又是作曲家標記性的鐘聲音效在這裡迴蕩。之後,出現管弦樂充滿力量和富有無限張力的c小調第一主題,這是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是對苦難的怨訴。接著,在中提琴的引導下,出現了由鋼琴主奏的氣息寬廣和熱情激昂的降E大調第二主題。短暫的華彩後,樂隊將樂曲引入發展部,發展部主題在管弦樂和鋼琴之間此起彼伏,最終進入第一樂章高潮,樂章開始的憂鬱沉重,第一主題在這裡變為了激昂進行曲,然後鋼琴獨自再現主部主題,單簧管奏出第二主題,這時的第二主題灰暗而憂鬱,隨著鋼琴的帶動漸漸消沉,發展部主題緩緩地奏出,最終鋼琴和樂隊合奏,強有力地結束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稍慢的柔板,E大調,4/4拍或3/2拍,肅穆而舒緩的三部曲式。

主部主題是從第一樂章抒情的副部主題衍生而來,音樂充滿沉思與幻想,甜美的傷感主題在弦樂、單簧管、鋼琴不同聲部交替出現,這是俄羅斯民族最為典型的傷感,栩栩如生,畫面感極強。中段,鋼琴突然活躍起來,在各種調性上變化,與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速度漸漸越來越快,最後進入華麗的樂段。弦樂發出強奏,鋼琴由華彩漸漸淡出,再現第一主題。終結部是整部作品最美、最動人的地方。

第三樂章:詼諧的快板, C小調轉同名C大調,2/2拍子,曲式近乎於迴旋曲。

樂隊奏出引子,鋼琴暴風雨般奏出近似刮奏的華彩,激情洋溢地奏出第一主題,主題充分地得以發展。雙簧管和中提琴以鋼琴作為引導,綿綿地唱出了降B大調第二主題,寬廣如歌,抒情地在琴鍵中流淌,與第一個主題形成了明顯對比。最後的過度段落,鋼琴奏出陰暗的三連音,接著第一主題再現,較前更為激昂、強烈,然後以第一主題為主旋律的「急板」插段在樂隊的演奏中達到高潮。第二主題在降D大調上再現,接著再一次出現陰暗的過度段。第一主題在鋼琴的銜接下由管樂奏出,最終,鋼琴帶領樂隊一躍而起,第二主題在C大調上奏出,匯成了一首激情澎湃的宏偉讚歌。樂章結尾,速度逐漸加快,鋼琴以強奏裝飾樂隊,最後在鋼琴與全樂隊全奏的高潮中結束全曲。

《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作品分析與欣賞

演奏:28位世界著名鋼琴家與不同指揮與樂團演奏(剪輯而成)


好事者也許認為這個協奏曲沒有完美的演奏,於是挑選了28位著名鋼琴家的經典演奏,把每個人最精彩的演奏片斷抽取剪接成一個多人參與的「完整」演奏。

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Op.30)創作於作於1908—1909年,1910年11月28日由作曲家自己主奏鋼琴首演,呈獻給鋼琴家約瑟夫·霍夫曼(Josef Hofman,1876—1957)。也許很多普通聽眾是通過電影《閃亮的風採》(Shine)熟悉這部協奏曲的。影片中,這首協奏曲的音樂始終圍繞著電影故事情節的發展與變化出現。

《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的基調與《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一樣,但並非雷同。以下簡稱「拉三」。

「拉三」被稱為「世界上最難演奏的鋼琴協奏曲」。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教授西裡爾·史密斯(CyrilSmith)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體力上的付出等於「鏟十噸煤」。1909年11月,拉赫瑪尼諾夫本人作為鋼琴獨奏者在紐約首演時,也把自己這首協奏曲戲稱為「大象之作」,以比喻其龐大與沉重。從各方面看來「拉三」都是作曲家的代表作「拉二」(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的延伸,但「拉三」的演奏難度顯然大大超過了「拉二」。俄羅斯鋼琴演奏大師霍洛維茨離開俄國前就崇拜拉赫瑪尼諾夫,1928年他倆在美國認識後,二人成為知己,霍洛維茨成了拉赫瑪尼諾夫鋼琴作品最好的推廣者之一。霍洛維茨技術輝煌,拉赫瑪尼諾夫對霍洛維茨演奏這部協奏曲非常欣賞,他說:「他(霍洛維茨)把這部巨作一口吞下去了」,意思是這部在所有鋼琴家看來巨難的作品,到了霍洛維茨手上,變得如吞吃一個小湯圓那麼簡單。


第一樂章

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ma nontanto),d小調,自由的奏鳴曲式。儘管整個協奏曲的鋼琴演奏部分難度令人生畏,但整曲的開端卻異常的平和安詳。弦樂與低音管輕柔的前奏讓人聯想到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開始。在這天鵝絨般的前奏鋪墊下,鋼琴表現出俄羅斯民歌般質樸輕快的第一主題,這一主題深遠綿長,在狹窄與蜿蜒之中漸漸擴大,蕩漾著俄羅斯最為淳樸自然的樂風。隨後重心移到樂隊,鋼琴退居為裝飾,紛繁複雜的音型,若顆粒般閃爍。短暫平息後,單簧管和圓號出現新的動機,渾厚中展現出一種安然和高亢,在和鋼琴旋律的交織之中形成第二主題的素材要素。而後鋼琴插入一段平靜而有所起伏的抒情性樂段和富有流動性的安逸和和煦巧妙組合,和樂隊依稀成一種含蓄,釋然,這種不做作的起伏後,第一主題再出現於樂隊,較第一次更深沉也更暗澀。


擴大抒情性平靜後進入發展部。發展部在第一主題在不同調中變化,鋼琴發出鏗鏘的搏擊聲,與樂隊形成高亢的對話,有力而堅定中,音色漸漸消沉,在短暫宛如月色的寧靜後,鋼琴以極快的快板進入華彩,作曲家本人寫了兩個華彩樂段,其中,標記有「Ossia Cadenza」的華彩將第一主題以拉氏代表性的厚重和弦咆哮地奏出,難度相對較大,而另一版本華彩則採用Toccata風格,輕快富於跳躍性,1909年此曲首演時,作曲家本人演奏的是Toccata版本華彩。這兩種華彩段雖然風格和長度迥然,但最後都回歸為夾雜悲觀情緒的和聲,恢恢浩浩地消逝在孤寂的琶音之中。再現部極似華彩,回憶般婉美,緩和中進入樂隊奏的第一主題,最後後的終結部在鋼琴和樂隊變奏中,生動的結束。

第二樂章

間奏曲,柔板(Intermezzo,Adagio),A大調,變奏曲式,三段體。 間奏曲大量存在著與協奏曲第一主題的關聯。第一段在弦樂空靈和哀愁的暗示下,雙簧管表現出主題的主題材料即與第一主題婉轉相仿,突然間,鋼琴以三連音的狂想曲形式樂念加入,轉為降D大調,鋼琴演奏出浪漫,和煦的音樂,些許孤獨和寂寞。進入中段,更活潑的,鋼琴左手展開半音階的滑奏,右手為強有力的和弦,淋漓盡致中飽含濫情的狂放,單簧管、低音管奏第一樂章第一主題衍生出的旋律中,漸漸轉為慢板,鋼琴配合以半音階性音型如歌卻踟躕不前的旋律。

隨著樂章織體的不斷擴大,關聯性凸顯得愈加顯著。鋼琴以厚重和弦奏出稍快的主題,與樂隊發展成雄壯的樂念,恢弘與飽和中敲砸的左手上,合著右手的鏗鏘飄散著,在仿佛稍作休整的短暫停頓後,鋼琴進入華彩樂段,靈巧的裝飾奏後趨於平靜,樂隊重現悲傷婉轉的無聲述說,在這種氣氛中,鋼琴用氣勢非常毫無空疏的音符結束,帶領樂隊毫不間斷地直接進入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

終曲,二二拍(Finale,Allabreve),d小調,奏鳴曲式。整個樂章宛如七鬼附身,地焰撲於庭內,擁有來自地獄的最艱澀的技巧,也是全曲的頂峰。在樂隊進行曲節奏中,鋼琴有力而精確地奏出第一主題,靈活但精神抖擻中,反覆幾次後速度更快,在樂隊堅定的節奏裡鋼琴配以艱深繁雜的快速和弦,來回幾次。高亢和頑強的音樂進程在表面的暫停後,鋼琴以極快的切分節奏向前推進,最終進入抒情的第二主題,浪漫但高昂層層徘徊中形成極快板的快速音群,緩和下來,緊接樂隊引起的發展部,出現降E大調的諧謔曲風,鋼琴志趣十足地浮動著,直到樂隊奏第一主題的變形,鋼琴做高音裝飾。

然後出現第一樂章精練之後的旋律,情緒加深,鋼琴單獨發展,速度更快,樂隊和鋼琴交織的短暫的廣板後,鋼琴更抒情地還原第一樂章主題,接著活潑的快速音群,直到鋼琴音色如跳舞的少女在迷惑細紗中消散,音樂又出現轉機,變奏了樂章第一部分所有變奏,只是更加熱烈,音樂被再次抬高,樂隊和鋼琴和弦忘情交織中驟然停止,之後進入終結部,樂隊節奏性地襯託中,鋼琴進行鏗鏘的八度急板,樂隊抬升中達到高潮,鋼琴的一句下行的裝飾奏中樂隊和鋼琴奏出的飽滿,高昂的抒情,致高的滿足,或者是真正協奏曲的光輝。頂峰後,最後在急促但不倉促中強有力地結束。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鋼琴演奏:陳薩(17歲時)

協奏:伯明罕交響樂團 指揮:西蒙·拉圖

這是一首單樂章的鋼琴與管弦樂團協奏曲,創作於1934年。這部作品取材於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隨想曲》中的第24首,這部作品以輝煌的技巧表現作曲家的個人風格,然而作品裡最令人難忘的卻不是眼花繚亂的技巧,而是第18個變奏,整部作品到這突然放慢,奏出一支純樸抒情的曲調,優美無比,動人心魄,隱含著永不褪色的「俄羅斯憂鬱」,這個旋律先在鋼琴上唱出,質樸平和,熱情逐步增長,發展成浪漫激情的頌歌。全曲由主題(引子)與24個變奏組成。

拉赫瑪尼諾夫當初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時有意表現傳說中帕格尼尼的舞臺形象,瘦骨嶙峋、蒼白、狂熱、鬼魅般的軀殼包裹著熱情似火的靈魂,被藝術之神喚醒時,便光芒四射地瘋狂演奏,輝煌的音樂照亮整個大廳。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表現的是一位狂熱的浪漫派藝術大師的藝術個性,也是拉赫瑪尼諾夫自己的寫照,他消瘦清癯,表情憂鬱,舉止矜持,不苟言笑,登臺演出則激情進發,高貴而尊嚴,這是他的性格特點,也是他的藝術個性。

據歷史記載,拉赫瑪尼諾夫在1934年7月3日-8月18日在瑞士琉森湖邊Senar別墅創作此曲,於同年11月7日在美國馬裡蘭州巴爾的摩首次公演,由利奧波德·斯託科夫斯基指揮,拉赫曼尼諾夫彈奏鋼琴,費城管弦樂團協奏。

很多音樂愛好者通過這部作品認識拉赫瑪尼諾夫,後來才接觸他的其它作品。《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的第十八變奏曲(Var.18)被電影《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又譯《時光倒流七十年》)採納為背景音樂。

(以上文字整理自網絡)



【蘇立華聊音樂】

相關焦點

  • 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 霍洛維茨演奏 561
    》第三樂章謝爾蓋·瓦西裡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1873-1943),俄羅斯作曲家,是二十世紀世界的古典音樂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 《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以其艱深的難度,成為鋼琴演奏曲目中的難度最大的鋼琴曲。 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1903-1989),世界最負盛名的鋼琴家之一,美籍俄羅斯人。很早就顯露音樂天才,先後師從俄羅斯和德國的演奏大師,集俄羅斯學派與德國學派之大成。1924年到柏林、巴黎舉行旅行演出,獲很大成功。
  • 【今日名曲】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
    1909年夏天,拉赫瑪尼諾夫一如往常回到他心愛的伊萬諾夫卡莊園,從莫斯科繁重的世俗事務中暫時得以解脫,沉浸在對古老的俄羅斯廣袤田野和自在寬廣的大自然的回憶中,一邊從事喜愛的農活,一邊也專心致志地為美國的秋季演奏會做一些積極的準備。
  • 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的創新之處
    《第三鋼琴協奏曲》淺談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中的藝術創新奏鳴曲式不用雙呈示部,獨奏樂器一開始就出現,呈示部的主題由「合奏」和「獨奏」交替演奏等都是浪漫樂派協奏曲典型的寫法。這部作品第二樂章與第三樂章不間斷演奏是受了孟德爾頌的影響。從整體上看拉赫瑪尼諾夫在《第三鋼琴協奏曲》的曲式結構上並沒有什麼創新。但在結構內部的處理上卻有一些發展與變化。比如第一樂章的華彩段,不再單純是為了技巧的炫耀,而已經成為曲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兼有「展開」與「再現」兩種功能。
  • 旁人難以企及的演奏 | 霍洛維茲的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
    拉赫馬尼洛夫第三鋼琴協奏曲(Concerto No.3 in D Minor
  • 拉赫瑪尼諾夫:第二、三鋼琴協奏曲
    第二鋼琴協奏曲(Op.18)第二鋼琴協奏曲(Op.18)Plano Concerto No. 18,是俄羅斯作曲家、鋼琴家拉赫瑪尼諾夫於1901年完成的《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即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作品號Op.30,作於1908—1909年,1910年11月28日由拉赫瑪尼諾夫自己主奏鋼琴首演,呈獻給鋼琴家約瑟夫·霍夫曼 。
  • 卡琴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
    美國鋼琴家,祖先是俄國移民,11歲在廣播電臺因演奏舒曼作品嶄露頭角,1941年入哈特福德學院,攻讀哲學與英國文學。19歲畢業後得獎學金到巴黎留學,不久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的藝術節中,11天舉辦7場音樂會,轟動一時。
  • 世界十大鋼琴家 全球最著名的鋼琴演奏家
    公認的優秀鋼琴演奏者可以稱為鋼琴家。世界樂壇上的鋼琴演奏家數不勝數、不計其數,有一流的、二流的、三流的,甚至還有不入流的。那麼世界著名鋼琴家有哪些呢?以下小編盤點了世界十大著名鋼琴家,這些鋼琴家的演奏特點及其風格,是人們公認的,令人信服的,一起來看看鋼琴家排名吧。
  • 世界十大鋼琴協奏曲 | 從巴赫到拉赫瑪尼諾夫
    鋼琴協奏曲是由鋼琴(或羽管鍵琴)獨奏,其他樂器組成的大合奏組伴奏(通常但不總是一整支樂團)的一種體裁。這份榜單著眼於最偉大的十部鋼琴協奏曲(以及一條JFrater提供的附贈曲目)。甄選、評判這些曲目的標準基於音樂與技巧的藝術性、鋼琴演奏的力量、鋼琴與管弦樂的平衡及其歷史影響力。
  • 一句一句講解拉赫瑪尼諾夫《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的演奏處理
    霍洛維茨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論拉赫瑪尼諾夫《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的演奏處理拉赫瑪尼諾夫的《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是一首最富有挑戰性的作品,是一首熱情洋溢、具有俄羅斯風格和浪漫主義色彩的敘事詩。
  • 關於著名鋼琴協奏曲的6個例子
    1《C大調第二十一鋼琴協奏曲》(No.21 K.467)莫扎特就音樂性而言,這一首會排在第九位之後,但我們同樣在研究鋼琴協奏曲的各個方面,就鋼琴家的力量而言,這首協奏曲是個不錯的選擇。莫扎特並不以誇張的音樂著稱,儘管他確實寫過一些。
  • 裡赫特版《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堪稱名版中的名版
    《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是俄羅斯的作曲家、指揮家及鋼琴演奏家拉赫瑪尼諾夫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此曲既有李斯特般的強烈風格和高難度,又有俄羅斯傳統音樂特有的廣泛詠唱性與質樸的情緒表現力。但其中最受認可的,除了拉赫瑪尼諾夫自己的演繹版本,便是以遊刃有餘的現場演奏而聞名的鋼琴宗師——裡赫特在DG的錄音版本。
  • 指尖上的狂舞:聆聽十首世界上最難演奏的鋼琴曲
    音樂的魅力從來都是如此令人著迷。縱觀音樂歷史的長河裡,各種樂器音樂作品是多如恆河沙數,而用鋼琴演奏的音樂作品則因其豐富多變的音色而備受鋼琴家們的喜愛。無論篇幅短小精悍還是曲調高深難測的鋼琴作品,都能在演奏的時候體現著作曲家深厚的音樂底蘊與鋼琴演奏家高超的演奏技巧。今天,「影音新生活」小編就帶大家去領略十首號稱「史上最難演奏」的鋼琴曲的厲害吧!
  • 拉赫瑪尼諾夫的鋼琴作品及其藝術特色
    作為20世紀初最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的拉赫瑪尼諾夫,由於他生長在俄羅斯這塊遼闊的國土上,他的音樂中滲透了俄羅斯民族的精神,另一方面,他的音樂創作也突出體現了當時俄國社會中的資產階級的民主思想。由於和俄國民族傳統的文學藝術保持著密切的聯繫,所以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俄國第一次革命前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階層的意志和希望。他通過自己的演奏和創作確立了俄羅斯鋼琴學派和俄羅斯鋼琴音樂的歷史地位。
  • 碟鑑 | 此版《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堪稱名版中的名版
    《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是俄羅斯的作曲家、指揮家及鋼琴演奏家拉赫瑪尼諾夫最成功但其中最受認可的,除了拉赫瑪尼諾夫自己的演繹版本,便是以遊刃有餘的現場演奏而聞名的鋼琴宗師——裡赫特在DG的錄音版本。這張DG大禾花的《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曲》,由指揮帝王卡拉揚指揮,聞名世界、脾氣怪異的前蘇聯鋼琴大師裡赫特演奏,被眾多樂評稱為無出其右。
  • 拉赫瑪尼諾夫丨優秀鋼琴演奏的十大特點
    魏森伯格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西本智實指揮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基辛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2、聆聽拉赫瑪尼諾夫丨他用樂調彈奏悲劇人生,呼喚美好命運到來丨論拉赫音樂中的民族性和悲劇性丨他何以能與同時代作品的單調乏味截然不同;3、【主題】阿什肯納齊演繹拉赫《前奏曲》( Rachmaninov 24 Preludes);4、【點評】張燁凱尼諾夫:阿什肯納齊的鋼琴藝術;5、拉赫瑪尼諾夫《悲歌》(《幻想小品集》);6、《拉赫瑪尼諾夫鋼琴獨奏小品集》;7、蝦米樂友樸雲的拉赫瑪尼諾夫自選集;8、勳伯格丨音樂是來自俄國的大師丨紀念拉赫瑪尼諾夫丨
  • 拉赫瑪尼諾夫 | 最俄羅斯悲壯深邃的聲音
    1882年,拉赫瑪尼諾夫入讀當地的聖彼得堡音樂學院,1885年經介紹往莫斯科拜師尼古拉·茲韋列夫(Никола́й Зве́рев/Nikolai Zverev)門下接受嚴格的鋼琴訓練。拉赫瑪尼諾夫除作曲外,亦是一位傑出的指揮家,他於1904年擔任莫斯科大劇院(Bolshoi Theatre)的指揮。在俄國,他被譽為最傑出的歌劇指揮。1906年,由於俄國政治上的動蕩,拉赫瑪尼諾夫舉家離開俄國暫居義大利,後來再遷往德國德勒斯登,期間他編寫著名的《第二交響樂》,並於歐洲多國巡迴指揮。
  • 鋼琴家沈文裕
    1986年10月13日 出生於重慶市6歲師從音樂教育家劉建平學習鋼琴;7歲(1993年)師從鄭大昕教授,便能演奏《莫扎特協奏曲KV488》;8歲(1994年)能演奏莫扎特的全部鋼琴「奏鳴曲」;9歲(1995年)在四川音樂學院重辦正式的鋼琴獨奏音樂會,10歲(1996年)就演奏了蕭邦的第一和第二鋼琴協奏曲及許多世界名家名曲
  • 【音樂】不朽的經典:世界十大鋼琴協奏曲
    協奏曲發源於巴洛克時代,也在巴洛克時代由巴赫基本定型為一件或者幾件獨奏樂器與樂隊之間協奏這種沿用至今的樣式。而從莫扎特的第二十鋼琴協奏曲開始,鋼琴協奏曲這種音樂體裁才第一次具有深度,並更加複雜和統一。下面,「影音新生活」小編和大家一共欣賞最為著名的「世界十大鋼琴協奏曲」。
  • 名團大師齊聚古典音樂盛會 頂級鋼琴大師演奏黑白鍵魅力
    ­  9月13日至11月28日,享譽世界的超一流交響樂團,國際古典樂壇最炙手可熱的頂級指揮名家大師,都將先後登陸國家大劇院「醇·萃古典」系列。屆時,國家大劇院音樂廳將成為由世界頂級樂團與音樂家集結的「明星舞臺」,為北京奉獻一次令人矚目的年度古典音樂盛會。
  • 【音樂】莫斯科最後的浪漫:賞析著名的俄羅斯音樂巨匠——拉赫瑪尼諾夫的傳奇人生及作品
    >謝爾蓋·瓦西裡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是二十世紀世界上重要的古典音樂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有趣的是,拉赫瑪尼諾夫的身材高大,擁有一雙得天獨厚的大手,這使他的左手能很輕易地演奏跨十二度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