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寫了一篇簡要介紹俄羅斯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音樂特徵和音樂風格的文字,得到很多愛樂者的喜愛。由於篇幅有限,他的很多重要作品都沒有與大家分享。今天再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三部鋼琴協奏曲。
拉赫瑪尼諾夫的創作體裁涉及到鋼琴獨奏、協奏曲、室內樂、聲樂、歌劇、改編曲等。其中,以他的三部交響曲和五部鋼琴協奏曲(《帕格尼尼主題變奏》也應該算鋼琴協奏曲)最為有名。而演奏最多和聽眾最熟悉的就是他的《第二交響曲》、第二、三鋼琴協奏曲和《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和李斯特一樣,拉赫瑪尼諾夫也是一位非常熟悉交響樂寫作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其鋼琴獨奏作品具有強烈的交響性色彩,而其鋼琴協奏曲也猶如樂隊協奏曲一樣,鋼琴是樂隊中一個特殊的聲部,而不是游離於樂隊之外由樂隊陪襯的早期古典傳統協奏曲。
雖然今天是給大家看一個很稀奇的演奏:28位世界著名鋼琴家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的巨作《第三鋼琴協奏曲》,但我更希望大家耐心和認真地了解一下我特別為大家挑選的三部協奏曲《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三鋼琴協奏曲》和《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曲》,更希望大家能耐心聽完這三部作品完整的演奏。
——蘇立華
《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作品分析與欣賞
演奏:Anna Fedorova 協奏:荷蘭廣播交響樂團
《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的創作開始於1899年,完成於1901年。這部作品以憂鬱的調子開始,以明朗、陽光和熱情結束,反映了當時新興俄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精神狀態:把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建立在對現實的悲觀。這部協奏曲的成功讓拉赫瑪尼諾夫走出了自卑的囹圄。
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反映的是當時俄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困惑,絕望,看不到出路的憂鬱心情,以及對現實的不滿和尋求個人精神上的寄託,這在他的《第二鋼琴協奏曲》中得以充分地表現。拉赫瑪尼諾夫一方面以深沉的音調抒發他內心的憂鬱與悲傷(第一和第二樂章),另一方面又通過其氣勢磅礴的高潮來表達他滿腔的激憤(第三樂章)。
浪漫主義音樂是個廣義的描述,細分是很多的。如果要形象地給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硬貼上一個標籤,那就是「俄羅斯傷感浪漫主義作曲家」。
第一樂章:中板,c小調,2/2拍子,奏鳴曲形式。
引子部分,主奏鋼琴彈出八小節音樂情緒灰暗而沉重的樂句,又是作曲家標記性的鐘聲音效在這裡迴蕩。之後,出現管弦樂充滿力量和富有無限張力的c小調第一主題,這是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是對苦難的怨訴。接著,在中提琴的引導下,出現了由鋼琴主奏的氣息寬廣和熱情激昂的降E大調第二主題。短暫的華彩後,樂隊將樂曲引入發展部,發展部主題在管弦樂和鋼琴之間此起彼伏,最終進入第一樂章高潮,樂章開始的憂鬱沉重,第一主題在這裡變為了激昂進行曲,然後鋼琴獨自再現主部主題,單簧管奏出第二主題,這時的第二主題灰暗而憂鬱,隨著鋼琴的帶動漸漸消沉,發展部主題緩緩地奏出,最終鋼琴和樂隊合奏,強有力地結束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稍慢的柔板,E大調,4/4拍或3/2拍,肅穆而舒緩的三部曲式。
主部主題是從第一樂章抒情的副部主題衍生而來,音樂充滿沉思與幻想,甜美的傷感主題在弦樂、單簧管、鋼琴不同聲部交替出現,這是俄羅斯民族最為典型的傷感,栩栩如生,畫面感極強。中段,鋼琴突然活躍起來,在各種調性上變化,與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速度漸漸越來越快,最後進入華麗的樂段。弦樂發出強奏,鋼琴由華彩漸漸淡出,再現第一主題。終結部是整部作品最美、最動人的地方。
第三樂章:詼諧的快板, C小調轉同名C大調,2/2拍子,曲式近乎於迴旋曲。
樂隊奏出引子,鋼琴暴風雨般奏出近似刮奏的華彩,激情洋溢地奏出第一主題,主題充分地得以發展。雙簧管和中提琴以鋼琴作為引導,綿綿地唱出了降B大調第二主題,寬廣如歌,抒情地在琴鍵中流淌,與第一個主題形成了明顯對比。最後的過度段落,鋼琴奏出陰暗的三連音,接著第一主題再現,較前更為激昂、強烈,然後以第一主題為主旋律的「急板」插段在樂隊的演奏中達到高潮。第二主題在降D大調上再現,接著再一次出現陰暗的過度段。第一主題在鋼琴的銜接下由管樂奏出,最終,鋼琴帶領樂隊一躍而起,第二主題在C大調上奏出,匯成了一首激情澎湃的宏偉讚歌。樂章結尾,速度逐漸加快,鋼琴以強奏裝飾樂隊,最後在鋼琴與全樂隊全奏的高潮中結束全曲。
《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作品分析與欣賞
演奏:28位世界著名鋼琴家與不同指揮與樂團演奏(剪輯而成)
好事者也許認為這個協奏曲沒有完美的演奏,於是挑選了28位著名鋼琴家的經典演奏,把每個人最精彩的演奏片斷抽取剪接成一個多人參與的「完整」演奏。
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Op.30)創作於作於1908—1909年,1910年11月28日由作曲家自己主奏鋼琴首演,呈獻給鋼琴家約瑟夫·霍夫曼(Josef Hofman,1876—1957)。也許很多普通聽眾是通過電影《閃亮的風採》(Shine)熟悉這部協奏曲的。影片中,這首協奏曲的音樂始終圍繞著電影故事情節的發展與變化出現。
《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的基調與《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一樣,但並非雷同。以下簡稱「拉三」。
「拉三」被稱為「世界上最難演奏的鋼琴協奏曲」。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教授西裡爾·史密斯(CyrilSmith)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體力上的付出等於「鏟十噸煤」。1909年11月,拉赫瑪尼諾夫本人作為鋼琴獨奏者在紐約首演時,也把自己這首協奏曲戲稱為「大象之作」,以比喻其龐大與沉重。從各方面看來「拉三」都是作曲家的代表作「拉二」(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的延伸,但「拉三」的演奏難度顯然大大超過了「拉二」。俄羅斯鋼琴演奏大師霍洛維茨離開俄國前就崇拜拉赫瑪尼諾夫,1928年他倆在美國認識後,二人成為知己,霍洛維茨成了拉赫瑪尼諾夫鋼琴作品最好的推廣者之一。霍洛維茨技術輝煌,拉赫瑪尼諾夫對霍洛維茨演奏這部協奏曲非常欣賞,他說:「他(霍洛維茨)把這部巨作一口吞下去了」,意思是這部在所有鋼琴家看來巨難的作品,到了霍洛維茨手上,變得如吞吃一個小湯圓那麼簡單。
第一樂章
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ma nontanto),d小調,自由的奏鳴曲式。儘管整個協奏曲的鋼琴演奏部分難度令人生畏,但整曲的開端卻異常的平和安詳。弦樂與低音管輕柔的前奏讓人聯想到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開始。在這天鵝絨般的前奏鋪墊下,鋼琴表現出俄羅斯民歌般質樸輕快的第一主題,這一主題深遠綿長,在狹窄與蜿蜒之中漸漸擴大,蕩漾著俄羅斯最為淳樸自然的樂風。隨後重心移到樂隊,鋼琴退居為裝飾,紛繁複雜的音型,若顆粒般閃爍。短暫平息後,單簧管和圓號出現新的動機,渾厚中展現出一種安然和高亢,在和鋼琴旋律的交織之中形成第二主題的素材要素。而後鋼琴插入一段平靜而有所起伏的抒情性樂段和富有流動性的安逸和和煦巧妙組合,和樂隊依稀成一種含蓄,釋然,這種不做作的起伏後,第一主題再出現於樂隊,較第一次更深沉也更暗澀。
擴大抒情性平靜後進入發展部。發展部在第一主題在不同調中變化,鋼琴發出鏗鏘的搏擊聲,與樂隊形成高亢的對話,有力而堅定中,音色漸漸消沉,在短暫宛如月色的寧靜後,鋼琴以極快的快板進入華彩,作曲家本人寫了兩個華彩樂段,其中,標記有「Ossia Cadenza」的華彩將第一主題以拉氏代表性的厚重和弦咆哮地奏出,難度相對較大,而另一版本華彩則採用Toccata風格,輕快富於跳躍性,1909年此曲首演時,作曲家本人演奏的是Toccata版本華彩。這兩種華彩段雖然風格和長度迥然,但最後都回歸為夾雜悲觀情緒的和聲,恢恢浩浩地消逝在孤寂的琶音之中。再現部極似華彩,回憶般婉美,緩和中進入樂隊奏的第一主題,最後後的終結部在鋼琴和樂隊變奏中,生動的結束。
第二樂章
間奏曲,柔板(Intermezzo,Adagio),A大調,變奏曲式,三段體。 間奏曲大量存在著與協奏曲第一主題的關聯。第一段在弦樂空靈和哀愁的暗示下,雙簧管表現出主題的主題材料即與第一主題婉轉相仿,突然間,鋼琴以三連音的狂想曲形式樂念加入,轉為降D大調,鋼琴演奏出浪漫,和煦的音樂,些許孤獨和寂寞。進入中段,更活潑的,鋼琴左手展開半音階的滑奏,右手為強有力的和弦,淋漓盡致中飽含濫情的狂放,單簧管、低音管奏第一樂章第一主題衍生出的旋律中,漸漸轉為慢板,鋼琴配合以半音階性音型如歌卻踟躕不前的旋律。
隨著樂章織體的不斷擴大,關聯性凸顯得愈加顯著。鋼琴以厚重和弦奏出稍快的主題,與樂隊發展成雄壯的樂念,恢弘與飽和中敲砸的左手上,合著右手的鏗鏘飄散著,在仿佛稍作休整的短暫停頓後,鋼琴進入華彩樂段,靈巧的裝飾奏後趨於平靜,樂隊重現悲傷婉轉的無聲述說,在這種氣氛中,鋼琴用氣勢非常毫無空疏的音符結束,帶領樂隊毫不間斷地直接進入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
終曲,二二拍(Finale,Allabreve),d小調,奏鳴曲式。整個樂章宛如七鬼附身,地焰撲於庭內,擁有來自地獄的最艱澀的技巧,也是全曲的頂峰。在樂隊進行曲節奏中,鋼琴有力而精確地奏出第一主題,靈活但精神抖擻中,反覆幾次後速度更快,在樂隊堅定的節奏裡鋼琴配以艱深繁雜的快速和弦,來回幾次。高亢和頑強的音樂進程在表面的暫停後,鋼琴以極快的切分節奏向前推進,最終進入抒情的第二主題,浪漫但高昂層層徘徊中形成極快板的快速音群,緩和下來,緊接樂隊引起的發展部,出現降E大調的諧謔曲風,鋼琴志趣十足地浮動著,直到樂隊奏第一主題的變形,鋼琴做高音裝飾。
然後出現第一樂章精練之後的旋律,情緒加深,鋼琴單獨發展,速度更快,樂隊和鋼琴交織的短暫的廣板後,鋼琴更抒情地還原第一樂章主題,接著活潑的快速音群,直到鋼琴音色如跳舞的少女在迷惑細紗中消散,音樂又出現轉機,變奏了樂章第一部分所有變奏,只是更加熱烈,音樂被再次抬高,樂隊和鋼琴和弦忘情交織中驟然停止,之後進入終結部,樂隊節奏性地襯託中,鋼琴進行鏗鏘的八度急板,樂隊抬升中達到高潮,鋼琴的一句下行的裝飾奏中樂隊和鋼琴奏出的飽滿,高昂的抒情,致高的滿足,或者是真正協奏曲的光輝。頂峰後,最後在急促但不倉促中強有力地結束。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鋼琴演奏:陳薩(17歲時)
協奏:伯明罕交響樂團 指揮:西蒙·拉圖
這是一首單樂章的鋼琴與管弦樂團協奏曲,創作於1934年。這部作品取材於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隨想曲》中的第24首,這部作品以輝煌的技巧表現作曲家的個人風格,然而作品裡最令人難忘的卻不是眼花繚亂的技巧,而是第18個變奏,整部作品到這突然放慢,奏出一支純樸抒情的曲調,優美無比,動人心魄,隱含著永不褪色的「俄羅斯憂鬱」,這個旋律先在鋼琴上唱出,質樸平和,熱情逐步增長,發展成浪漫激情的頌歌。全曲由主題(引子)與24個變奏組成。
拉赫瑪尼諾夫當初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時有意表現傳說中帕格尼尼的舞臺形象,瘦骨嶙峋、蒼白、狂熱、鬼魅般的軀殼包裹著熱情似火的靈魂,被藝術之神喚醒時,便光芒四射地瘋狂演奏,輝煌的音樂照亮整個大廳。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表現的是一位狂熱的浪漫派藝術大師的藝術個性,也是拉赫瑪尼諾夫自己的寫照,他消瘦清癯,表情憂鬱,舉止矜持,不苟言笑,登臺演出則激情進發,高貴而尊嚴,這是他的性格特點,也是他的藝術個性。
據歷史記載,拉赫瑪尼諾夫在1934年7月3日-8月18日在瑞士琉森湖邊Senar別墅創作此曲,於同年11月7日在美國馬裡蘭州巴爾的摩首次公演,由利奧波德·斯託科夫斯基指揮,拉赫曼尼諾夫彈奏鋼琴,費城管弦樂團協奏。
很多音樂愛好者通過這部作品認識拉赫瑪尼諾夫,後來才接觸他的其它作品。《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的第十八變奏曲(Var.18)被電影《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又譯《時光倒流七十年》)採納為背景音樂。
(以上文字整理自網絡)
【蘇立華聊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