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瑪尼諾夫:第二、三鋼琴協奏曲

2021-02-18 蘿林音樂

本輯曲目:

1)第二鋼琴協奏曲  Op.18

MERCURY  432 759 - 2

拜倫·賈尼斯/明尼阿波利斯交樂團/安塔爾·多拉蒂

2)第三鋼琴協奏曲  Op.30

MERCURY  432 759 - 2

拜倫·賈尼斯/倫敦交響樂團/安塔爾·多拉蒂

第二鋼琴協奏曲  

拜倫·賈尼斯/明尼阿波利斯交樂團/安塔爾·多拉蒂

第三鋼琴協奏曲  

拜倫·賈尼斯/倫敦交響樂團/安塔爾·多拉蒂

霍洛維茨 Horowitz

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 

紐約1978 祖賓·梅塔

第二鋼琴協奏曲(Op.18)

第二鋼琴協奏曲(Op.18)Plano Concerto No. 18,是俄羅斯作曲家、鋼琴家拉赫瑪尼諾夫於1901年完成的《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作品18)。

在1901年10月27日初演時,由作曲家本人獨奏、吉羅蒂指揮、莫斯科愛樂樂團協奏。這是應倫敦愛樂協會的約請而創作的,估計作曲家是在1900-1901年期間作成。1900年5月,拉赫瑪尼諾夫接受醫生N.V達爾博士的治療後,恢復了健康,寫下這部名作。

青年作曲家,當時只有二十多歲,大病初癒後寫成的這首謳歌生命之歌,經過百年的考驗,已成為二十世紀最受青睞的鋼琴協奏曲。樂曲題獻給N.V.達爾博士。

樂曲的結構堅固、展開巧妙、寫法精緻、復調技法完美、配器出色。尤其是作為鋼琴協奏曲,鋼琴與管弦樂隊的平衡非常恰當,可以說,只有彈遍古今所有鋼琴協奏曲、有與樂隊協奏演出多次經驗的人,才有可能獲得如此高明的平衡感覺。

第一樂章:中速,C小調,2/2拍,奏鳴曲式。一開頭鋼琴單獨奏出如鐘聲的和弦八小節。第九小節起出現分解和弦,於是樂隊開始演奏主部主題。

主部主題富於斯拉夫色彩而充滿浪漫氣息的主部主題優美動人。在連接部之後,主要由鋼琴在降E大調上呈示副部主題。

副部主題其旋律充滿拉赫瑪尼諾夫式的抒情性和憂鬱感。在展開部中,兩個主題大顯身手,同時在其間湧現出新的節奏主題唱主角,形成本樂章的高潮。

再現部緊縮再現了呈示部,鋼琴的獨白造成拉赫瑪尼諾夫式的沉著安靜的氛圍。

第二樂章:柔板,E大調,4/4拍,三部曲式。在寧靜的氣氛中,長笛和單簧管先後奏出主要主題的上下句。

主要主題柔和而始終表情豐富的主題由鋼琴重新唱出來時格外抒情。可以說在這裡拉赫瑪尼諾夫的抒情性發揮得淋漓盡致。主要主題在中間部之後再現時,由小提琴奏出,但鋼琴一直用分解和弦為其助奏,有時則親切交談。

第三樂章:快板,帶諧謔曲特點,迴旋奏鳴曲式。樂隊的序奏後是鋼琴的華彩段落,然後用鋼琴與樂隊奏出節奏突出的樂句來為鋼琴呈示迴旋主題作準備。快板速度的第一主題(迴旋主題)生機勃勃。不過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轉為中庸速度後才呈示出來的第二主題。

 與第一樂章的副部主題(第二主題)血肉相連的這個第二主題甜美抒情。轉入急板時,音樂進入了採用賦格手法發展的展開部。接下來的主題再現及結尾的音樂,也都引人入勝。

第三鋼琴協奏曲(Op. 30) 

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Op. 30) ,即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作品號Op.30,作於1908—1909年,1910年11月28日由拉赫瑪尼諾夫自己主奏鋼琴首演,呈獻給鋼琴家約瑟夫·霍夫曼 。

「拉三」被稱為「世界上最難演奏的作品」是名副其實的。真實生活中的戴維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教授西裡爾·史密斯(Cyril Smith),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體力上的付出等於「鏟十噸煤」。1909年11月,拉赫瑪尼諾夫本人作為鋼琴獨奏者在紐約首演時,也把自己這首協奏曲戲稱為「大象之作」,以比喻其龐大與沉重。從各方面看來「拉三」都是作曲家的代表作「拉二」(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的延伸,但前者的演奏難度顯然大大超過了後者。

第一樂章: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anto),d小調,自由的奏鳴曲式。儘管整個協奏曲的鋼琴演奏部分難度令人生畏,但整曲的開端卻異常的平和安詳。弦樂與低音管輕柔的前奏讓人聯想到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在這天鵝絨般的前奏鋪墊下,鋼琴以八度音程表現出俄羅斯民歌般質樸輕快的第一主題。這一主題深遠綿長,在狹窄與蜿蜒之中漸漸擴大,蕩漾著俄羅斯最為淳樸的風格。隨後重心移到樂隊,鋼琴做裝飾,紛繁複雜的音型,若顆粒般閃爍。短暫平息後,單簧管和圓號出現新的動機,渾厚中展現出一種安然和高亢,在和鋼琴旋律的交織之中形成第二主題的素材要素。而後鋼琴插入一段平靜而有所起伏的抒情性樂段和富有流動性的安逸和和煦巧妙組合,和樂隊依稀成一種含蓄,釋然,這種不做作的起伏後,第一主題再出現於樂隊,較第一次更深沉也更暗澀。

擴大抒情性平靜後進入發展部。發展部在第一主題在各種調性中作變化,鋼琴發出鏗鏘的搏擊聲,和樂隊達到最高亢的音高,有力而堅定中,音色漸漸消沉,在短暫宛如月色的寧靜後,鋼琴以極快的快板進行華彩,作者本人寫作了兩個華彩,其中,標記有「Ossia Cadenza」的華彩將第一主題以拉氏代表性的厚重和弦形式咆哮地奏出,難度相對較大,而另一版本的華彩則採用Toccata風格,輕快富於跳躍性,1909年此曲首演時,拉氏本人演奏的是Toccata版本的華彩。這兩種華彩段雖然風格和長度迥然,但最後都回歸為夾雜悲觀情緒的和聲,恢恢浩浩地消逝在孤寂的琶音之中。再現部極似華彩,回憶般婉美,緩和中進入樂隊奏的第一主題,最後後的終結部在鋼琴和樂隊變奏中,生動的結束。

第二樂章:間奏曲,柔板(Intermezzo,Adagio),A大調,變奏曲式,三段體。間奏曲大量存在著與協奏曲第一主題的關聯。第一段在弦樂空靈和哀愁的暗示下,雙簧管表現出主題的主題材料即與第一主題婉轉相仿,突然間,鋼琴以三連音的狂想曲形式樂念加入,轉為降D大調,鋼琴演奏出浪漫,和煦的音樂,些許孤獨和寂寞。進入中段,更活潑的,鋼琴左手展開半音階的滑奏,右手為強有力的和弦,淋漓盡致中飽含濫情的狂放,單簧管、低音管奏第一樂章第一主題衍生出的旋律中,漸漸轉為慢板,鋼琴配合以半音階性音型如歌卻踟躕不前的旋律。

隨著樂章織體的不斷擴大,關聯性凸顯得愈加顯著。鋼琴以厚重和弦奏出稍快的主題,與樂隊發展成雄壯的樂念,恢弘與飽和中敲砸的左手上,合著右手的鏗鏘飄散著,在仿佛稍作休整的短暫停頓後,鋼琴進入華彩樂段,靈巧的裝飾奏後趨於平靜,樂隊重現悲傷婉轉的無聲述說,在這種氣氛中,鋼琴用氣勢非常毫無空疏的音符結束,帶領樂隊毫不間斷地直接進入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終曲,二二拍(Finale,Allabreve),d小調,奏鳴曲式。整個樂章宛如七鬼附身,地焰撲於庭內,擁有來自地獄的最艱澀的技巧,也是全曲的頂峰。在樂隊進行曲節奏中,鋼琴有力而精確地奏出第一主題,靈活但精神抖擻中,反覆幾次後速度更快,在樂隊堅定的節奏裡鋼琴配以艱深繁雜的快速和弦,來回幾次,在鋼琴先低後高的有力和弦和樂隊伴奏下,樂曲的氣氛一步一步推向高潮。高亢和頑強的音樂進程在表面的暫停後,鋼琴以極快的切分節奏向前推進,最終突然下落,進入抒情的第二主題,浪漫但高昂層層徘徊中形成極快板的快速音群,緩和下來,緊接樂隊引起的發展部,出現降E大調的諧謔曲風,鋼琴志趣十足地浮動著,直到樂隊奏第一主題的變形,鋼琴做高音裝飾。

然後出現第一樂章精練之後的旋律,情緒加深,鋼琴單獨發展,速度更快,樂隊和鋼琴交織的短暫的廣板後,鋼琴更抒情地還原第一樂章主題,接著活潑的快速音群,直到鋼琴音色如跳舞的少女在迷惑細紗中消散,音樂又出現轉機,變奏了樂章第一部分所有變奏,只是更加熱烈,在鋼琴由低到高的旋律和樂隊逐漸豐富的和聲中,音樂又被一步一步再次抬高,樂隊和鋼琴和弦忘情交織中驟然停止,之後進入終結部,樂隊節奏性地襯託中,鋼琴進行鏗鏘的八度急板,樂隊抬升中達到最高潮,鋼琴的一句下行的裝飾奏中樂隊和鋼琴奏出的飽滿,高昂的抒情,致高的滿足,或者是真正協奏曲的光輝。頂峰後,最後在急促但不倉促中強有力地結束。(轉自百度)

謝爾蓋·瓦西裡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

謝爾蓋·瓦西裡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英文: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俄文: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Рахманинов),1873年4月1日生於俄羅斯,1943年3月28日逝世,是二十世紀世界的古典音樂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

拉氏畢業於著名的莫斯科音樂學院(現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他的創作中深受柴科夫斯基影響,有深厚的民族音樂基礎,旋律豐富,擅長史詩式壯闊的音樂風格;主要作品有第二、三鋼琴協奏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畫練習曲,歌劇《阿萊科》《利米尼的法蘭契斯卡》和第二交響曲、管弦樂「死島」、鍾等。其中《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以其艱深的難度,成為鋼琴演奏曲目中的「最難」。

拉赫瑪尼諾夫一方面是浪漫主義時代的代表,而另一方面,他的音樂裡又有接近20世紀作曲家的許多現代元素。如何成功把這兩種風格相融合成為其創作之謎。毋庸置疑,許多作曲家在自己的創作生涯中不斷改變、完善著自己的風格,事實上每一位大師的風格都具有自己的演變過程。但是浪漫主義風格和20世紀的音樂風格處於特殊的相互關係。在上世紀初相繼出現了幾個新的風格,諸如新古典主義、新浪漫主義,表現主義風格及其他一些風格,這些新風格的創作綱領與傳統的浪漫主義大相逕庭。

拉赫瑪尼諾夫的浪漫主義風格與現代風格渾然一體,他個人一貫沿用的創作風格已被世人所熟悉,許多總的特點甚至貫穿了作者一生的創作。常人看來格格不入的元素在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中被神奇地融合在一起,諸如浪漫主義情懷、大小調體系中的豐富調式和其他一些現代風格(例如爵士樂元素和在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中類似蕭士塔高維奇的入侵主題)等。

無論作為作曲家,還是舞臺上的鋼琴演奏者,拉赫瑪尼諾夫創作出的形象是一致的。據同時代人回憶,他的表演因聲音的特殊力度而令人驚嘆,這力度並非體現於外在,也不是表面的精湛演奏技能。能夠最準確體現拉赫瑪尼諾夫鋼琴演奏聲音質量的詞彙是聲音的「雄渾」。這種雄渾包含著鋼琴樂器的完美表現力、演奏者的精湛表演、動感的力量體現、鋼琴音質的美感。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在文末點擊「贊」「在看」「分享」,或寫下您的留言。無論哪一個小小舉動,都能讓系統了解您對我們的喜歡,以後您就更容易看到我們的實時推送——「喜歡,請讓系統知道」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可查看更多節目

相關焦點

  • 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 霍洛維茨演奏 561
    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
  • 【樂壇奇聞】28位世界著名鋼琴家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
    今天再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三部鋼琴協奏曲。 拉赫瑪尼諾夫的創作體裁涉及到鋼琴獨奏、協奏曲、室內樂、聲樂、歌劇、改編曲等。其中,以他的三部交響曲和五部鋼琴協奏曲(《帕格尼尼主題變奏》也應該算鋼琴協奏曲)最為有名。而演奏最多和聽眾最熟悉的就是他的《第二交響曲》、第二、三鋼琴協奏曲和《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 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的創新之處
    《第三鋼琴協奏曲》淺談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中的藝術創新——1、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不能單靠耳朵來聆聽,你必須用上全身的細胞去感受丨協奏曲賞析系列(23);2、王羽佳丨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20世紀上半葉是傳統音樂向現代音樂轉變的拓荒期,各種新的作曲技法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代表作曲家有法國的德彪西、拉威爾,匈牙利的巴託克,維也納的勳伯格。
  • 女高音莎賓·黛薇兒演唱拉赫瑪尼諾夫《練聲曲》
    謝爾蓋·瓦西裡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Sergei·Vassilievitch·Rachmaninoff,1873年4月1日-1943年3月28日)生於俄羅斯,二十世紀世界重要的古典音樂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畢業於莫斯科音樂學院;他的創作中深受柴科夫斯基影響,有深厚的民族音樂基礎,旋律豐富,擅長史詩式壯闊的音樂風格;主要作品有第二、三鋼琴協奏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 裡赫特版《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堪稱名版中的名版
    《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是俄羅斯的作曲家、指揮家及鋼琴演奏家拉赫瑪尼諾夫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此曲既有李斯特般的強烈風格和高難度,又有俄羅斯傳統音樂特有的廣泛詠唱性與質樸的情緒表現力。但其中最受認可的,除了拉赫瑪尼諾夫自己的演繹版本,便是以遊刃有餘的現場演奏而聞名的鋼琴宗師——裡赫特在DG的錄音版本。
  • 【今日名曲】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
    拉赫瑪尼諾夫《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創作於他的輝煌時期(1908—1917年),以濃烈的情感表達和艱深厚重的演奏技術而聞名於世。為了此次演出,他在短短幾個星期內專門創作了《第三鋼琴協奏曲》丹尼爾·特裡福諾夫(Daniil Trifonov 1991—,俄國鋼琴家,2011年柴賽金獎)/瓦萊裡·捷傑耶夫指揮《第三鋼琴協奏曲》是激情迸發出最極致的罕見作品,氣勢雄奇,表現了最堅毅的俄羅斯精神與最強大的生命力,標誌著拉赫瑪尼諾夫浪漫風格的協奏曲創作達到了頂峰。
  • 美聲|女高音莎賓·黛薇兒演唱拉赫瑪尼諾夫《練聲曲》
    謝爾蓋·瓦西裡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Sergei·Vassilievitch·Rachmaninoff,1873年4月1日-1943年3月28日)生於俄羅斯,二十世紀世界重要的古典音樂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畢業於莫斯科音樂學院;他的創作中深受柴科夫斯基影響,有深厚的民族音樂基礎,旋律豐富,擅長史詩式壯闊的音樂風格;主要作品有第二、三鋼琴協奏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 拉赫瑪尼諾夫 | 最俄羅斯悲壯深邃的聲音
    後來經了解,由於當天的指揮亞歷山大·康斯坦丁諾維奇·格拉祖諾夫並無充份練習,再加上指揮於演奏時醉酒,以致整個首演表現得一塌糊塗。但拉赫瑪尼諾夫並未因而振作起來,往後的數年更因此停產,直至得到心理治療師尼可萊·達爾的醫治,才重拾自信。1900年,拉赫瑪尼諾夫完成他的《第二鋼琴協奏曲》,並以此獻給尼可萊·達爾,他更親自於首演中擔任鋼琴獨奏。該次演出為大眾所接納,令《第二鋼琴協奏曲》成為大眾喜愛的作品。
  • 碟鑑 | 此版《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堪稱名版中的名版
    《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是俄羅斯的作曲家、指揮家及鋼琴演奏家拉赫瑪尼諾夫最成功但其中最受認可的,除了拉赫瑪尼諾夫自己的演繹版本,便是以遊刃有餘的現場演奏而聞名的鋼琴宗師——裡赫特在DG的錄音版本。這張DG大禾花的《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曲》,由指揮帝王卡拉揚指揮,聞名世界、脾氣怪異的前蘇聯鋼琴大師裡赫特演奏,被眾多樂評稱為無出其右。
  • 世界十大鋼琴協奏曲 | 從巴赫到拉赫瑪尼諾夫
    這部協奏曲同他的《升C小調前奏曲》(這首他其實早已厭倦公開彈奏了)稱得上是拉赫瑪尼諾夫最出名的作品之一。細數歷史,沒有幾位古典作曲家和拉赫瑪尼諾夫一樣,是個集世界一流作曲家、演奏家和指揮家為一身的天才。所以當他為自己的樂器創作時,他毫不手下留情。他很清楚受過正統古典音樂教育的鋼琴家能彈什麼,用這雙能跨十三度的大手(常人只能勉強跨到十度),他在音樂中引入了同樣龐大的和弦。
  • 旁人難以企及的演奏 | 霍洛維茲的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
    拉赫馬尼洛夫第三鋼琴協奏曲(Concerto No.3 in D Minor
  • 一句一句講解拉赫瑪尼諾夫《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的演奏處理
    霍洛維茨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論拉赫瑪尼諾夫拉赫瑪尼諾夫的《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是一首最富有挑戰性的作品,是一首熱情洋溢、具有俄羅斯風格和浪漫主義色彩的敘事詩。拉赫瑪尼諾夫於1909年創作的《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Op.30)是拉赫瑪尼諾夫音樂生涯中的裡程碑,是20世紀俄羅斯鋼琴音樂的一個高峰,是鋼琴藝術史上最天才的優秀創作之一。這部協奏曲以其優美的旋律,堅毅的俄羅斯精神和強大的生命力,深受國內外鋼琴演奏者的喜愛;以其織體、結構繁複,和聲豐富多彩及高難度的鋼琴技巧,被公認為最難演奏的鋼琴作品之一。
  • 【樂人】拉赫瑪尼諾夫的《紫丁香》花語
    今天,我們就跟隨一部根據拉赫瑪尼諾夫生平事跡改編的電影《紫丁香》,來了解一下這位音樂巨匠。 這是拉氏在美國演奏著名的《第二鋼琴協奏曲》,據說他因在劇院內有蘇聯大使觀看而拒絕演出,觀眾為此集體用噓聲將蘇聯大使趕出場外才使演出得以進行。影片開頭就反映了這一情節。
  • 珍藏拉赫瑪尼諾夫最佳的十部作品
    拉赫瑪尼諾夫有著龐大的作品體系,其中包括四首鋼琴協奏曲、三部交響曲、兩首鋼琴奏鳴曲、三部歌劇、一部合唱交響曲、一組晚禱曲、以帕格尼尼為主題的狂想曲、四十一首前奏曲和練習曲、交響舞曲以及許多歌曲。他的《第二鋼琴協奏曲》被很多人認為是鋼琴協奏曲中最偉大的一部。以下是拉赫瑪尼諾夫的十部佳作,這是你生命裡不可缺失的音樂,也是能讓你的情感永不乾涸的源泉。
  • 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
    尼古拉·魯賓斯坦柴可夫斯基就是在這段寄人籬下的時光中,創作了《第一鋼琴協奏曲》,這部協奏曲的盛名導致他後來的兩首鋼琴協奏曲幾乎不為人知如今我們聽到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其實是這部作品的第三稿。這部鋼琴協奏曲創作於柴可夫斯基一生當中最高產的巔峰時刻,在此之前,他已寫作了交響樂、芭蕾舞劇、小提琴協奏曲、變奏曲等多種形式。可以說,柴可夫斯基的個人風格在這部鋼琴協奏曲中完全成熟了。
  • 拉赫瑪尼諾夫,最後的古典浪漫大師(一)
    十八歲(1891年)時,拉赫瑪尼諾夫已經完成了眾多作品,其中有《夜曲》(三首)、歌劇《埃斯梅拉達》(未完成)、《G小調浪漫曲》、《D大調諧謔曲》,以及六聲部無伴奏經文歌《我的上主》;鋼琴二重奏《睡美人》(未完成);他的《第一鋼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也已完成…此時他已經不再是天真爛漫的小男孩,1891年俄國發生饑荒,母親攜家搬到了聖彼得堡更小公寓裡,大環境的俄國已經是風雨飄搖了。
  • 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你聽過哪些?
    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Boris GiltburgRACHMANINOV, S.: Piano Concerto No. 2 / Études-tableaux 《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是拉赫瑪尼諾夫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
  • 卡拉揚與懷森伯格演繹柴科夫斯基與拉赫瑪尼諾夫
    卡拉揚與懷森伯格演繹柴科夫斯基與拉赫瑪尼諾夫 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曾說:「但凡有人能跟上我的速度,那就是阿列克謝·懷森伯格了。」他們曾合作演出大量音樂作品,該視頻中包含兩部鋼琴協奏曲: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和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
  • ——拉赫瑪尼諾夫 致上
    作為備受矚目的小神童,十幾歲的拉赫瑪尼諾夫就認識了魯賓斯坦,柴可夫斯基這樣圈子裡的大師。那時候誰也不會料到十年後這位年少成名的天才會遭受如此大的失敗。拉赫瑪尼諾夫和尼古拉迅速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接受心理治療的日子,每一天拉赫瑪尼諾夫都要坐在漆黑的房間裡,聽達利的呢喃才能平復心情:「你將要開始創作協奏曲,你會工作得順心如意,你創作的協奏曲會是最好的……」
  • 卡琴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
    卡琴十一歲在對全美的廣播中首次公開演出,並與費城管弦樂團、紐約愛樂合作演出協奏曲。為了讓在學校學習哲學與英國文學的卡琴專心念書,父母在1945年後才讓卡琴繼續公開演出,次年在巴黎於十一天內舉辦七場音樂會而引起轟動,歐洲各地都爭相邀請卡欽前往演出,包括與蘇克、史塔克在普拉德的卡薩爾斯音樂節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