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輯曲目:
1)第二鋼琴協奏曲 Op.18
MERCURY 432 759 - 2
拜倫·賈尼斯/明尼阿波利斯交樂團/安塔爾·多拉蒂
2)第三鋼琴協奏曲 Op.30
MERCURY 432 759 - 2
拜倫·賈尼斯/倫敦交響樂團/安塔爾·多拉蒂
第二鋼琴協奏曲
拜倫·賈尼斯/明尼阿波利斯交樂團/安塔爾·多拉蒂
第三鋼琴協奏曲
拜倫·賈尼斯/倫敦交響樂團/安塔爾·多拉蒂
霍洛維茨 Horowitz
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
紐約1978 祖賓·梅塔
第二鋼琴協奏曲(Op.18)
第二鋼琴協奏曲(Op.18)Plano Concerto No. 18,是俄羅斯作曲家、鋼琴家拉赫瑪尼諾夫於1901年完成的《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作品18)。
在1901年10月27日初演時,由作曲家本人獨奏、吉羅蒂指揮、莫斯科愛樂樂團協奏。這是應倫敦愛樂協會的約請而創作的,估計作曲家是在1900-1901年期間作成。1900年5月,拉赫瑪尼諾夫接受醫生N.V達爾博士的治療後,恢復了健康,寫下這部名作。
青年作曲家,當時只有二十多歲,大病初癒後寫成的這首謳歌生命之歌,經過百年的考驗,已成為二十世紀最受青睞的鋼琴協奏曲。樂曲題獻給N.V.達爾博士。
樂曲的結構堅固、展開巧妙、寫法精緻、復調技法完美、配器出色。尤其是作為鋼琴協奏曲,鋼琴與管弦樂隊的平衡非常恰當,可以說,只有彈遍古今所有鋼琴協奏曲、有與樂隊協奏演出多次經驗的人,才有可能獲得如此高明的平衡感覺。
主部主題富於斯拉夫色彩而充滿浪漫氣息的主部主題優美動人。在連接部之後,主要由鋼琴在降E大調上呈示副部主題。
副部主題其旋律充滿拉赫瑪尼諾夫式的抒情性和憂鬱感。在展開部中,兩個主題大顯身手,同時在其間湧現出新的節奏主題唱主角,形成本樂章的高潮。
再現部緊縮再現了呈示部,鋼琴的獨白造成拉赫瑪尼諾夫式的沉著安靜的氛圍。
第二樂章:柔板,E大調,4/4拍,三部曲式。在寧靜的氣氛中,長笛和單簧管先後奏出主要主題的上下句。
主要主題柔和而始終表情豐富的主題由鋼琴重新唱出來時格外抒情。可以說在這裡拉赫瑪尼諾夫的抒情性發揮得淋漓盡致。主要主題在中間部之後再現時,由小提琴奏出,但鋼琴一直用分解和弦為其助奏,有時則親切交談。
第三樂章:快板,帶諧謔曲特點,迴旋奏鳴曲式。樂隊的序奏後是鋼琴的華彩段落,然後用鋼琴與樂隊奏出節奏突出的樂句來為鋼琴呈示迴旋主題作準備。快板速度的第一主題(迴旋主題)生機勃勃。不過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轉為中庸速度後才呈示出來的第二主題。
與第一樂章的副部主題(第二主題)血肉相連的這個第二主題甜美抒情。轉入急板時,音樂進入了採用賦格手法發展的展開部。接下來的主題再現及結尾的音樂,也都引人入勝。
第三鋼琴協奏曲(Op. 30)
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Op. 30) ,即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作品號Op.30,作於1908—1909年,1910年11月28日由拉赫瑪尼諾夫自己主奏鋼琴首演,呈獻給鋼琴家約瑟夫·霍夫曼 。
「拉三」被稱為「世界上最難演奏的作品」是名副其實的。真實生活中的戴維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教授西裡爾·史密斯(Cyril Smith),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體力上的付出等於「鏟十噸煤」。1909年11月,拉赫瑪尼諾夫本人作為鋼琴獨奏者在紐約首演時,也把自己這首協奏曲戲稱為「大象之作」,以比喻其龐大與沉重。從各方面看來「拉三」都是作曲家的代表作「拉二」(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的延伸,但前者的演奏難度顯然大大超過了後者。
第一樂章: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anto),d小調,自由的奏鳴曲式。儘管整個協奏曲的鋼琴演奏部分難度令人生畏,但整曲的開端卻異常的平和安詳。弦樂與低音管輕柔的前奏讓人聯想到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在這天鵝絨般的前奏鋪墊下,鋼琴以八度音程表現出俄羅斯民歌般質樸輕快的第一主題。這一主題深遠綿長,在狹窄與蜿蜒之中漸漸擴大,蕩漾著俄羅斯最為淳樸的風格。隨後重心移到樂隊,鋼琴做裝飾,紛繁複雜的音型,若顆粒般閃爍。短暫平息後,單簧管和圓號出現新的動機,渾厚中展現出一種安然和高亢,在和鋼琴旋律的交織之中形成第二主題的素材要素。而後鋼琴插入一段平靜而有所起伏的抒情性樂段和富有流動性的安逸和和煦巧妙組合,和樂隊依稀成一種含蓄,釋然,這種不做作的起伏後,第一主題再出現於樂隊,較第一次更深沉也更暗澀。
擴大抒情性平靜後進入發展部。發展部在第一主題在各種調性中作變化,鋼琴發出鏗鏘的搏擊聲,和樂隊達到最高亢的音高,有力而堅定中,音色漸漸消沉,在短暫宛如月色的寧靜後,鋼琴以極快的快板進行華彩,作者本人寫作了兩個華彩,其中,標記有「Ossia Cadenza」的華彩將第一主題以拉氏代表性的厚重和弦形式咆哮地奏出,難度相對較大,而另一版本的華彩則採用Toccata風格,輕快富於跳躍性,1909年此曲首演時,拉氏本人演奏的是Toccata版本的華彩。這兩種華彩段雖然風格和長度迥然,但最後都回歸為夾雜悲觀情緒的和聲,恢恢浩浩地消逝在孤寂的琶音之中。再現部極似華彩,回憶般婉美,緩和中進入樂隊奏的第一主題,最後後的終結部在鋼琴和樂隊變奏中,生動的結束。
第二樂章:間奏曲,柔板(Intermezzo,Adagio),A大調,變奏曲式,三段體。間奏曲大量存在著與協奏曲第一主題的關聯。第一段在弦樂空靈和哀愁的暗示下,雙簧管表現出主題的主題材料即與第一主題婉轉相仿,突然間,鋼琴以三連音的狂想曲形式樂念加入,轉為降D大調,鋼琴演奏出浪漫,和煦的音樂,些許孤獨和寂寞。進入中段,更活潑的,鋼琴左手展開半音階的滑奏,右手為強有力的和弦,淋漓盡致中飽含濫情的狂放,單簧管、低音管奏第一樂章第一主題衍生出的旋律中,漸漸轉為慢板,鋼琴配合以半音階性音型如歌卻踟躕不前的旋律。
隨著樂章織體的不斷擴大,關聯性凸顯得愈加顯著。鋼琴以厚重和弦奏出稍快的主題,與樂隊發展成雄壯的樂念,恢弘與飽和中敲砸的左手上,合著右手的鏗鏘飄散著,在仿佛稍作休整的短暫停頓後,鋼琴進入華彩樂段,靈巧的裝飾奏後趨於平靜,樂隊重現悲傷婉轉的無聲述說,在這種氣氛中,鋼琴用氣勢非常毫無空疏的音符結束,帶領樂隊毫不間斷地直接進入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終曲,二二拍(Finale,Allabreve),d小調,奏鳴曲式。整個樂章宛如七鬼附身,地焰撲於庭內,擁有來自地獄的最艱澀的技巧,也是全曲的頂峰。在樂隊進行曲節奏中,鋼琴有力而精確地奏出第一主題,靈活但精神抖擻中,反覆幾次後速度更快,在樂隊堅定的節奏裡鋼琴配以艱深繁雜的快速和弦,來回幾次,在鋼琴先低後高的有力和弦和樂隊伴奏下,樂曲的氣氛一步一步推向高潮。高亢和頑強的音樂進程在表面的暫停後,鋼琴以極快的切分節奏向前推進,最終突然下落,進入抒情的第二主題,浪漫但高昂層層徘徊中形成極快板的快速音群,緩和下來,緊接樂隊引起的發展部,出現降E大調的諧謔曲風,鋼琴志趣十足地浮動著,直到樂隊奏第一主題的變形,鋼琴做高音裝飾。
然後出現第一樂章精練之後的旋律,情緒加深,鋼琴單獨發展,速度更快,樂隊和鋼琴交織的短暫的廣板後,鋼琴更抒情地還原第一樂章主題,接著活潑的快速音群,直到鋼琴音色如跳舞的少女在迷惑細紗中消散,音樂又出現轉機,變奏了樂章第一部分所有變奏,只是更加熱烈,在鋼琴由低到高的旋律和樂隊逐漸豐富的和聲中,音樂又被一步一步再次抬高,樂隊和鋼琴和弦忘情交織中驟然停止,之後進入終結部,樂隊節奏性地襯託中,鋼琴進行鏗鏘的八度急板,樂隊抬升中達到最高潮,鋼琴的一句下行的裝飾奏中樂隊和鋼琴奏出的飽滿,高昂的抒情,致高的滿足,或者是真正協奏曲的光輝。頂峰後,最後在急促但不倉促中強有力地結束。(轉自百度)
謝爾蓋·瓦西裡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
謝爾蓋·瓦西裡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英文: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俄文: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Рахманинов),1873年4月1日生於俄羅斯,1943年3月28日逝世,是二十世紀世界的古典音樂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
拉氏畢業於著名的莫斯科音樂學院(現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他的創作中深受柴科夫斯基影響,有深厚的民族音樂基礎,旋律豐富,擅長史詩式壯闊的音樂風格;主要作品有第二、三鋼琴協奏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畫練習曲,歌劇《阿萊科》《利米尼的法蘭契斯卡》和第二交響曲、管弦樂「死島」、鍾等。其中《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以其艱深的難度,成為鋼琴演奏曲目中的「最難」。
拉赫瑪尼諾夫一方面是浪漫主義時代的代表,而另一方面,他的音樂裡又有接近20世紀作曲家的許多現代元素。如何成功把這兩種風格相融合成為其創作之謎。毋庸置疑,許多作曲家在自己的創作生涯中不斷改變、完善著自己的風格,事實上每一位大師的風格都具有自己的演變過程。但是浪漫主義風格和20世紀的音樂風格處於特殊的相互關係。在上世紀初相繼出現了幾個新的風格,諸如新古典主義、新浪漫主義,表現主義風格及其他一些風格,這些新風格的創作綱領與傳統的浪漫主義大相逕庭。
拉赫瑪尼諾夫的浪漫主義風格與現代風格渾然一體,他個人一貫沿用的創作風格已被世人所熟悉,許多總的特點甚至貫穿了作者一生的創作。常人看來格格不入的元素在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中被神奇地融合在一起,諸如浪漫主義情懷、大小調體系中的豐富調式和其他一些現代風格(例如爵士樂元素和在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中類似蕭士塔高維奇的入侵主題)等。
無論作為作曲家,還是舞臺上的鋼琴演奏者,拉赫瑪尼諾夫創作出的形象是一致的。據同時代人回憶,他的表演因聲音的特殊力度而令人驚嘆,這力度並非體現於外在,也不是表面的精湛演奏技能。能夠最準確體現拉赫瑪尼諾夫鋼琴演奏聲音質量的詞彙是聲音的「雄渾」。這種雄渾包含著鋼琴樂器的完美表現力、演奏者的精湛表演、動感的力量體現、鋼琴音質的美感。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在文末點擊「贊」、「在看」或「分享」,或寫下您的留言。無論哪一個小小舉動,都能讓系統了解您對我們的喜歡,以後您就更容易看到我們的實時推送——「喜歡,請讓系統知道」。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可查看更多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