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女鋼琴家海布勒丨專為莫扎特而生丨她像操控木偶般演奏丨深知木偶的優雅與脆弱丨她不會刻意求新求變丨只是誠摯地面對內心之美.

2021-02-11 每晚一張音樂CD


誰是海布勒?

海布勒(Ingrid Haebler,1929—),奧地利女鋼琴家,父母為波蘭人。海布勒由母親,也就是鋼琴家夏綠蒂·范·海布勒啟蒙學習鋼琴。11歲在薩爾茨堡公開演奏,後來赴日內瓦、巴黎與薩爾茲堡莫扎特音樂院師從馬加洛夫、瑪格麗特·隆與修茲(Steniz Scholz),1951年與52年在日內瓦國際鋼琴大賽中獲獎,1954年得到慕尼黑廣播鋼琴大賽第一名,1957年獲得哈麗雅特·科恩貝多芬獎章(Harriet Cohen Beethoven Medal)。

海布勒的演奏追求一種清新、清純的效果,追求音色的微妙層次區分與音階性經過句中顆粒型音色的效果。海布勒好像天生是為演奏莫扎特而出生的,她從小在莫扎特的氛圍中長大.她演奏的莫扎特,無論是協奏曲、奏鳴曲還是小品,都被認為是最有味道的莫扎特。就整體曲目而言,她特別長於詮釋莫扎特、舒伯特與J.C.巴哈、海登、舒曼、蕭邦的作品。獨奏之外,海布勒也演奏及錄製室內樂曲,小提琴家謝霖、葛羅米歐是最常和她合作的夥伴。她所演奏的舒伯特全套奏鳴曲以及與格呂米奧三重奏團合作的《鱒魚》.也被認為是最有味道的舒伯特。海布勒以莫扎特鋼琴作品及舒伯特鋼琴奏鳴曲全集唱片得到世界樂壇的肯定,水晶般的音色與對古典作品的傑出感受力非常適合維也納大師們的鋼琴作品。


海布勒的「忠誠」

  從60年代中後期,和科林·戴維斯爵士/倫敦交響樂團合作的鋼琴協奏曲中,不難發現海布勒對於莫扎特作品的獨一無二的詮釋——對她來說,熱情洋溢的詮釋不是恆久之道,除非作曲家在樂譜上有明確實際的指示。


  少有演奏家像維也納鋼琴家海布勒一樣忠誠與持續為自己的藝術、錄音媒體服務奉獻。說到「忠誠」,或許有人會認為這只是一句敷衍的話,但卻是我經過周密考慮過後決定採用的形容詞與標準,而且與一般世俗對「忠誠」兩字所持的譏諷態度不同,因為坦率的固執己見,或是說最好的保守主義能保持一位演奏家最完善的一面。海布勒從不讓自己去「逼迫」或去「侵害」作品本身的一絲一毫。她演奏的任何一個樂句或樂章,都像是在「操控木偶」,而且她深知自己的「木偶」非常優雅與脆弱。她也知道所有音樂的生命,都懸掛在手上的這條「絲線」上,過份的曲解與誇張,只會讓音樂受到束縛,會與莫扎特的「天籟本質」相牴觸。因此,這些鋼琴協奏曲中,任何戲劇性、激烈或深沈的效果,似乎都來自作品本身的需求,而且都像是經過海布勒小心謹慎的評估後,再演奏出來的;優美的外表背後是小心謹慎。很顯然,海布勒非常信任聽眾,知道他們會發現音樂裡人性的力量與人性的弱點。難怪,英格麗·海布勒彈奏的莫扎特,永遠被認為是最權威的。

兼具微觀與遠見的演奏哲學家

海布勒先是在維也納音樂院接受音樂教育,後來又在巴黎師從瑪格麗特·隆【我們應該記住並熟悉這位偉大女鋼琴家】並赴薩爾茲堡莫扎特音樂院就讀,1969年開始在莫扎特音樂院院任教數年。早年的海布勒就完全以個人的方法來演奏鋼琴,她的觸鍵明晰到如同是在彈撥每一個音符,以愛護及養育的心情來對待每一個音符,這不只是海布勒演奏鋼琴的信條,也是她個人的哲學信念。不過,海布勒對「清澈」的定義不只在表達或說「歌唱」時儘量彈出最透明的音色,還包括完全表達的音樂本體與情感。所以或許可以這麼說,海布勒早年演奏的莫扎特、海登與舒伯特就存在有獨特謹慎與客觀性。對任何不熟悉鋼琴而從過去演奏習慣出發的人來說,或許海布勒的方式會讓某些人感到不快,甚至覺得海布勒只是為了賣弄自己。但不論是從前還是現在,海布勒從不讓自己去逼迫或侵害音樂本身一絲一毫。

我想拿海布勒與加拿大鋼琴家顧爾德【古爾德】來比較。這個舉動看來是有點厚顏無恥,甚至無禮。當然,海布勒與顧爾德是兩位個性完全不同的音樂家,但是在眾多偉大與平庸的鋼琴家裡,實在很難找出一位無論觸鍵或音樂風格都與眾不同的。雖然鋼琴都是經由琴槌敲擊,也就是傳統「彈」、「撥」的機械裝置,在槓桿以多種方式運動時發出各種不同動態的斷奏聲音,但是在每件事都變得很重要的現在,簡單彈出一個短促的音符卻成了難得一見的大事,而所有的音樂不正都是從一個簡單的音符開始?我不想為海布勒的選擇多做辯護,因為這樣有遠見的演奏哲學在雄偉華麗的李斯特敘事曲,或是如波濤洶湧但又細膩的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裡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

海布勒從來沒有束縛自己去選擇曲目,但是她會很明智的選擇適合自己與值得去彈的作品。在這個範圍裡,巴哈父子、海登、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舒曼與蕭邦是不可或缺的作曲家。雖然曲目有限,海布勒依然在音樂廳與錄音室裡表現出自己對音樂的勤勉與熱誠。過去四十年來,海布勒在飛利浦目錄留下莫扎特全部鋼琴奏鳴曲、協奏曲(包括四首所謂的「混合」、兩首協奏輪旋曲)與變奏曲、鋼琴作品(如:幻想曲、輪旋曲等)錄音;還有與謝霖合作的小提琴奏鳴曲、與霍夫曼(Ludwig Hoffmann)合作的雙鋼琴或四手聯彈錄音。而在室內樂的領域裡,海布勒還留有莫扎特鋼琴與木管五重奏K.452及兩首鋼琴四重奏唱片。


海布勒對舒伯特的特殊偏愛可從她錄製的鋼琴奏鳴曲全集、樂團之時、即興曲(附帶一提,海布勒早年在Vox與Fontana也有留下八首即興曲與G大調鋼琴奏鳴曲D.894錄音)中看出。除此以外,海布勒也錄了一些舒伯特的舞曲音樂選曲、《鱒魚》鋼琴五重奏與小提琴及鋼琴二重奏D.574(還是與謝霖合作)。海布勒演奏的海登曲目極廣,她的海登系列奏鳴曲錄音已經成為以古鋼琴演奏的典範。本套專輯收錄的是兩首樂曲是以平臺鋼琴演奏的「現代」版本,包括F小調行板與變奏與D大調鋼琴協奏曲。無論是音質或音調,以古鋼琴演奏同時期曲目的效果一定比現代鋼琴來得可愛,而海布勒在這方面也展現出她對古典鋼琴的喜好。在J.C.巴哈的協奏曲與奏鳴曲中,海布勒全部採用古鋼琴錄音,曲目多半以輕快的作品為主,海布勒的詮釋則兼具嚴謹慎重與輕鬆。在我認為,這些錄音還沒有被廣泛認同的原因在於海布勒演奏早期音樂時沒有在曲中添入學院氣息。本套專輯收錄的巴哈第六號法國組曲是以現代鋼琴錄音。

海布勒曾經在殷巴爾的指揮下錄製貝多芬第二、四號鋼琴協奏曲,並與謝霖合作灌錄貝多芬十首小提琴奏鳴曲,清晰的音色與合而為一的音樂脈動十分迷人。在錄製完貝多芬以後,海布勒在飛利浦的錄音開始進入十九世紀浪漫時期作曲家舒曼、蕭邦與法朗克《交響變奏曲》等。錄製舒曼鋼琴協奏曲(指揮也是殷巴爾)讓海布勒有機會進一步探索舒曼的鋼琴協奏曲。可惜是,海布勒留下的舒曼獨奏曲錄音只有《蝴蝶》與《兒時情景》。海布勒以細膩的方式來「分析」《兒時情景》,乍聽之下似乎顯得零碎而且一副道貌岸然的學究樣,事實上,音樂裡含有豐富的細節與見解。海布勒的詮釋有如雨果·沃爾夫歌曲般的美麗,從第一首樂曲就能綜觀整部作品的架構,在纖巧的音色變化與舒曼樂思的漲落之間,海布勒帶給聽眾的是一個可以在自己心中描繪的夢幻世界。海布勒在詮釋舒曼時融入了自己的觀點,而她的觀點正好與一般傳統的演奏手法不同。

以利亞胡·殷巴爾(Eliahu Inbal,1936-),以色列籍著名指揮家。指揮風格細膩而不失激情,長於歐洲晚期浪漫派交響作品,尤以馬勒及布魯克納為其擅長。曾擔任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首席指揮(1974-1990)、柏林音樂廳管弦樂團(Konzerthausorchester Berlin)首席指揮(2001-2006)、捷克愛樂樂團首席指揮(2009-2012)。自2008年起擔任日本東京大都會交響樂團(Tokyo Metropolitan Symphony Orchestra)首席指揮至今。

海布勒的蕭邦也是如此。她的詮釋基準主要是來自波蘭學派的看法,以稍微冷淡的態度來演奏蕭邦的音樂。這種特色在她早年為Vox錄製的蕭邦夜曲全集中比較不明顯。海布勒在1970年6月為飛利浦錄製蕭邦十九首圓舞曲,旋律圓滑流暢、避免使用彈性速度去破壞整體氣氖與圓舞曲的節奏性,頗有把蕭邦這些文雅高貴的圓舞曲視為史卡拉第作品的意味。聽過本套專輯收錄的《華麗大圓舞曲》後,只要是熟知海布勒藝術特色的人就會明白我在文章一開始所說的意思為何。儘管明知道可能會受到蕭邦擁躉者的反對,海布勒依然以她雍容華貴的方式來演奏蕭邦的圓舞曲。(註:此為Philips 二十世紀偉大鋼琴家系列Ingrid Haebler卷說明)


海布勒的蕭邦

海布勒的蕭邦,其詮釋基準主要是來自波蘭學派的看法,以稍微冷淡的態度來演奏蕭邦的音樂。這種特色在她早年為Vox錄製的蕭邦夜曲全集中比較不明顯。海布勒在1970年6月為飛利浦錄製蕭邦十九首圓舞曲,旋律圓滑流暢、避免使用彈性速度去破壞整體氣氖與圓舞曲的節奏性,頗有把蕭邦這些文雅高貴的圓舞曲視為史卡拉第作品的意味。聽過本套專輯收錄的《華麗大圓舞曲》後,只要是熟知海布勒藝術特色的人就會明白我在文章一開始所說的意思為何。儘管明知道可能會受到蕭邦擁躉者的反對,海布勒依然以她雍容華貴的方式來演奏蕭邦的圓舞曲。(高音譜號)


海布勒的演奏風格源自師承

要判斷海布勒的演奏風格是很容易的,她繼承了奧地利圓舞曲那般清新輕盈的曼妙樂風。傳統,真正的傳統;優雅,真正的優雅;永遠保持自然的格調,絕無譁眾取寵之態。她的演奏中,推陳出新這四個字並非主旨,她最有魅力的地方,是對傳統氣質的真摯再現。她也非常聰明,知道自己最喜歡也最適合的是什麼,她不會去刻意求新求變,只是誠摯地面對內心感受到的美。無論是她的巴赫,莫扎特還是舒伯特,每時每刻都如明媚的春風吹過,讓人愜意,舒適,愉悅。

瑪格麗特.隆,(Long Marguerite,1874~1966),法國鋼琴家,教育家。1874年11月13日生於尼姆,1966年2月13日卒於巴黎。她早年就學於巴黎音 樂學院,1906~1940年留校任教 ,培養了不少鋼琴家。1920年創辦以她名字命名的音樂學校,1943年與J.蒂博創立瑪格麗特·隆-雅克·蒂博國際鋼琴、小提琴比賽。她是C.德彪西、 M.拉韋爾和G.福雷鋼琴作品的權威詮釋者,著有《克洛德·德彪西的鋼琴音樂》、《加布裡埃爾·福雷的鋼琴音樂》及《莫裡斯·拉威爾的鋼琴音樂》。拉韋爾 曾將《G大調鋼琴協奏曲》題獻給她,1932年由她首演。

  另外,海布勒錄音或許還代表著一個現已消亡的鋼琴流派。法國鋼琴學派的歷史上有一個頗為保守,但風味獨特,曾經非常主流的流派,他們追求音粒清晰,可以在鍵盤上快速移動的演奏風格,與此同時也充分發展了一套獨特的手腕技巧,其中的代表人物可以追溯到與李斯特同代的一些鋼琴大師;而近代的代表人物如著名的瑪格麗特·隆夫人便是。但這一派追求輕盈清晰,靈活快速的演奏所衍生的一套手腕技巧由於缺乏力量(僅及手腕之力而不能依靠全身之力),演奏曲目非常受限,很多貝多芬,勃拉姆斯,李斯特,及拉赫馬尼諾夫等一批俄國作品都無法演奏,只能集中在法國作品與一些蕭邦,莫扎特身上,根本已無法適應現代鋼琴家的演奏範疇,因而20世紀下半葉後這個演奏技巧不完整的流派很自然地消亡了。

  而海布勒在巴黎學琴時便是瑪格麗特·隆夫人的學生,她堪稱是這一派的最後流風。其演奏中「清澈明晰」與「輕盈快速」正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我自己的感受是,這一派雖然演奏技巧落後,但過時的是技巧,不過時的是藝術,這種演奏的味道仍然迷人,魅力無窮,在演奏特有的某些作品上,如巴赫,我是非常喜愛海布勒的演奏的。

  她公認是傑出的莫扎特演繹者,名字常常和哈絲姬爾,內田光子這些莫扎特專家並列在一起。風格上,我認為哈絲姬爾的節奏演繹更勝她一籌,內田光子也比她活潑,不過她雖然稍稍有點拘謹,但卻比內田更具歐洲古典氣質,也更耐人尋味,可謂真正的名門閨秀。  


【追憶】哈斯姬爾:我和李帕蒂不得不說的故事(上)

【追憶】哈斯姬爾:李帕蒂塵世生活的最後時光(下)

  我一開始也是聽海布勒的莫扎特起步,她的音色非常典雅,明亮而潔淨,我聽她的莫扎特時就想,這種毫無雜質的音色不但適合莫扎特,而且簡直是為舒伯特作品天然準備的,就很想聽到她的舒伯特演奏——很久以後終於尋到了她一整套的舒伯特曲目錄音,一聽之下,不出所料,果然是彈舒伯特的材料,很多曲目都彈得美侖美奐,深得我心,從此之後我便認為她的舒伯特更勝於她的莫扎特。

  最優秀的舒伯特演繹者,我認為有兩種,一種如裡赫特,尤季娜(Maria Yudina),離經叛道,不循常規,開一番新境界;一種就是海布勒,嚴守格調,彈出優雅無雙的傳統之美。而布倫德爾的舒伯特那種冷靜的智性,我就不喜歡,雖然的確有其內涵,但既無裡赫特那種張力,也沒有海布勒那種迷人的美感。 


瑪麗亞·尤季娜1899年出生於白俄羅斯涅維爾,1970年在莫斯科逝世。尤季娜1906年開始學習鋼琴,後來進入聖彼得堡音樂院師事艾西波娃,1913年首次在公眾場合中演出。按著尤季娜又向切列普寧(齊爾品的父親)、布魯門菲爾德等人學習,1923年第一次正式公開演出。尤季娜經由克倫培勒與亨德密特認識了西歐音樂,1930年起在全蘇聯各地演出並先後在列寧格勒與莫斯科音樂院任教。史達林某次從廣播中聽到尤季娜彈奏的莫札特二十三號鋼琴協奏曲後,立刻要求屬下在當天傍晚把錄音送上來。尤季娜1950年參加萊比錫巴哈音樂節的演出,1954年在波蘭巡迴演出。從莫斯科音樂院被免職後,尤季娜繼續在莫斯科的格涅辛音樂學校任教並舉辦獨奏會,史特汶斯基在1962年首度回俄國時,尤季娜曾經在慶祝史特拉汶斯基八十大壽的音樂會中演出,1969年5月舉辦個人最後一場音樂會。瑪麗亞·尤李娜的演奏氣勢恢宏,音樂最大的特色在於不墨守古典型式的成規而富有深刻的創造性。

  拋開所謂流派不論,就海布勒個人的演奏風格與音色,我認為最適合就是古典主義時代的作曲家,巴赫,斯卡拉蒂,海頓,莫扎特等,最多只能達到舒伯特與舒曼而已。貝多芬的力量與強烈對比都已經不是她的範疇,更勿論其後的李斯特及蕭邦,德彪西與拉威爾,一些現代派我根本就不能想像了。——或許可以這樣說:英格麗·海布勒,她正是昔日古典榮光的夕陽返照。


海布勒演奏的莫扎特鋼琴奏鳴曲全集

   被世人稱之為「音樂史上絕無僅有的音樂神童」—莫扎特(1756-1791)一生留下十八首鋼琴奏鳴曲傳世,從他曠世傳奇的天才童年時期一直到他成為一名成熟的作曲名家,不同的歷史階段都曾經有代表性的鋼琴奏鳴曲作品出現。鋼琴大師傅聰先生曾說過:在整部藝術史上,不僅僅在音樂史上莫扎特都是獨一無二的人物。莫扎特下筆神速,在動筆時腦中已有完整的樂章,他的音樂被後人譽為「含著眼淚的微笑」。莫扎特的偉大在於他只用最簡潔的音符和音樂手法,就表現出了最深刻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經歷。莫扎特的音樂表面上看起來熱情開朗、純樸率真,但實際上有著深刻的內涵。莫扎特音樂創作的原則,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把歡樂注入音樂,為的是讓世界感到歡樂。」莫扎特珠玉般的鋼琴奏鳴曲作品,風格典雅,感情真摯,洋溢著亙古永恆的精彩創意與純粹的美感,他以獨具魅力的表現手法和近乎完美的風格為鋼琴曲庫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其不凡的意義與藝術價值,已經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瑰寶。

   莫扎特創作的鋼琴奏鳴曲(當時為古鋼琴),有編號的共18首:

序號

調式

編號

時間

序號

調式

編號

時間

No1

C大調

K279/K189d

1774

No10

C大調

K330/K300h

1781-1783

No2

F大調

K280/K189e

1775

No11

A大調

K331/K300i

1781-1783

No3

bB大調

K281/K189f

1775

No12

F大調

K332/K300k

1781-1783

No4

bE大調

K282/K189g

1775

No13

bB大調

K333/K315c

1783-1784

No5

G大調

K283/K189h

1775

No14

c小調

K457

1784

No6

D大凋

K284/K205b

1775

No15

F大調

K533/K494

1786

No7

C大調

K309/K284b

1777

No16

C大調

K545

1788

No8

a小調

K310/K300d

1778

No17

bB大調

K570

1789

No9

D大調

K311/K284c

1777

No18

D大調

K576

1789

    另有二首早期未列入編號的C大調,K46d和F大凋,K46c,作於1768年。

    據考證,莫扎特的部分鋼琴作品,有的寫作時間非常倉促,有的完全是為了完成任務,或是為了富家子弟的需要,或是為了填充音樂會的節目等,這些作品並不能很好展示莫扎特的才華。當然,他的鋼琴奏鳴曲,仍舊堪稱天才傑作。能真正體現出莫扎特風格的,正是他創作的十八首鋼琴奏鳴曲。這些奏鳴曲所採用的曲式,是跟隨著C.P.E.巴赫和海頓日臻完美的古典奏鳴曲模式,當然經過莫扎特費盡心力的實踐後,大大地擴充了這種曲式的表現力。概括地說,他非常重視樂曲中的發展部,使這一部分的技巧、表現力得到極大的加強,並且完善了兩個主題之間的連接過渡樂段。

    在莫扎特的奏鳴曲中,第一樂章通常是快板奏鳴曲式(Sonata-A1legro),兩個主題有明顯的對比,有的主題由幾個不同性質的動機組成,這樣的主題更適合於展開。莫扎特總是非常巧妙地將這些因素組織起來。他的第二樂章通常的標記是柔板(Adagio)或行板(Andante),對任何時代的任何作曲家來說,莫扎特精心加以裝飾的慢樂章都稱得上是此類作品中的上乘之作。莫扎特奏鳴曲的第三樂章是快板(A1legro),其特色為生機勃勃、開朗活潑,儘管一生貧困經常給他帶來無窮煩惱,但他在第三樂章中向人們展示的卻是純真、明朗、安慰與歡快。

    眾所周知,20世紀鋼琴名家中沒有不彈莫扎特的。鋼琴大師裡赫特曾說過,莫扎特的鋼琴作品是最難演奏的,任何作品大師都能信手彈來,唯有莫扎特下指前要深思。演奏莫扎特的鋼琴名家不在少數,男性的鋼琴家有霍洛維茨、塞爾金、米凱蘭傑利、勃倫德爾、古爾達、裡赫特、阿什肯納奇、波利尼、佩拉希亞、傅聰、巴倫博伊姆等;女性的鋼琴家有克勞斯、哈斯基爾、海布勒、阿格裡奇、拉羅查、皮爾斯、內田光子等。然而有膽量、有實力演錄莫扎特鋼琴協奏曲、鋼琴奏鳴曲全集的恐怕不多見,畢竟這是一樁吃力不討好的差事。即便是這班演奏大家,有人指出在他們的全集中難免也有水準參差不齊、平庸湊數之嫌。而有膽量和魄力將這一巨大工程完美再現的女鋼琴家更是屈指可數,英格麗德·海布勒恰好是其中引人矚目的一位。

    同一音樂作品表演的多樣性是音樂表演藝術的魅力源泉。同樣的鋼琴樂譜,不同音樂藝術背景的鋼琴家,通過各自不同的詮釋,為人們提供不同版本的比較分析,為音樂二度創作的表演美學的理論研究提供實踐基礎。莫扎特鋼琴奏鳴曲全集的名家版本眾多,我手頭就有內田光子演奏版,Philips,CD編號422 517-2;古爾德SONY版CD編號01-052627-10;皮爾斯演奏版,DG,CD編號431760-2;吉澤金的單聲錄音版,EMI,CD編號CHS7 63688-2(莫扎特鋼琴作品集,共8張);海布勒演奏版,Philips,CD編號456 132—2(莫扎特的鋼琴作品與雙鋼琴作品專集,10張);另一版本還是海布勒的Denon版。這些版本中我獨愛海布勒的演奏版本,海布勒的演繹十分精彩!觸鍵感覺相當靈巧!反應很敏銳!不但層次鮮明、顆粒清晰、晶瑩剔透、美妙動聽,而且富於創新精神,內容和形式完美統一。


     海布勒演奏曲目並不廣泛,基本局限於古典樂派。海布勒是最好的莫扎特奏鳴曲演繹專家之一。她演繹的莫扎特受到了普遍的歡迎和關注!莫扎特的作品是她一生所傾倒而喜愛彈奏的,無論從指觸、踏板、音色、節奏、力度、意境的把握上都遊刃有餘、無可挑剔。她曾屢次表示,莫扎特的音樂「非常適合自己」,「自己好像是專為莫扎特而生的」。在傳記中介紹,當她還是一個小女孩的時候,她的家裡就經常有大音樂家來往,阿勞、卡扎德絮等都是她家的座上客。以彈莫扎特著名的卡扎德絮聽了她的演奏後,建議她多研究莫扎特;她在莫扎特音樂學院的老師舒爾茨也特別擅長演奏莫扎特,他的演奏帶有濃鬱的古典風格,海布勒的演奏受她這位老師的影響很大。

    法國鋼琴家、作曲家羅貝·卡扎德絮(1899—1972)1899 年4月7日生於巴黎卡扎德絮家族是法國有名的音樂世家,3 歲半時,祖父給他一把小提琴,被他打破了,他不想拉小提琴,他要彈鋼琴。4 歲時即由其姨媽、著名鋼琴家瑪爾蒙特的學生西蒙夫人開始教他彈琴,他跟他姨媽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對她來說,舒曼的作品是最好的音樂。她教給他如何彈奏舒曼。他跟她一直學到30 歲。甚至成名後,仍然每年都到諾曼第鄉間去彈給她聽。他認為她是他真正的老師,她的教學非常奇妙。由於從小受家庭音樂環境的薰陶,他進步神速。 1911 年他12 歲時,有一次巴黎音樂學院的著名鋼琴教育家傑梅教授聽他彈琴後說:「下學期你必須到音樂學院我的班上來。」所以,他於1911年10 月就進入巴黎音樂學院,但只呆了9 個月,因為他在1913 年春天就獲得了音樂學院鋼琴一等獎、和聲一等獎和傑梅大獎。 卡扎德絮的演奏技巧輝煌,觸鍵乾淨利索,富有力度變化,有法國鋼琴學派特有的典雅與平衡感。他認為彈奏鋼琴首要的是音質而不是技巧,平穩和均勻都是非常重要的。他以演奏莫扎特作品著稱於世,對演奏莫扎特的顫音特別有研究。他錄製的莫扎特晚期鋼琴協奏曲優雅華麗,一直深受音樂愛好者青睞。作為法國鋼琴學派的代表人物,德彪西與拉威爾的作品一直是卡扎德絮的保留曲目。他錄製的拉威爾全部鋼琴作品,曾得唱片演奏獎。

    實際上,在音樂家二度詮釋音樂中,沒有內涵的音樂是平庸與索然無味的,無法產生共鳴,在音樂造句、觸鍵、層次、力度、速度、顆粒感、神韻上有自己的藝術個性是至關重要的。莫扎特的音樂秀麗典雅,如同珍珠一樣玲瓏剔透,又似陽光一般溫暖熱情,空氣一樣的清澈澄明,洋溢著青春的生命力。他的音樂語言平易近人和諧無暇,作品結構清晰嚴謹。莫扎特的其他女性演奏名家中的皮爾斯,擅長演奏莫扎特和蕭邦的作品,她的莫扎特以細膩、典雅、秀麗、嫵媚而享譽世界,有人說她的莫扎特有法國沙龍氣息;克勞斯演奏的莫扎特觸鍵堅韌果斷、利落明快,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富有個性的莫扎特;內田光子的莫扎特奏鳴曲流暢似水,她的音色非常完美,但是在速度的處理上偏慢些,而且感覺過於強調顆粒性反而忽略了某些樂句的整體處理,音效很好,但有故意美化聲音之嫌;哈斯基爾的莫扎特以精湛的演奏技藝和獨特的藝術處理方式醞釀出的高貴精神,成為眾多版本中的優勝者,從錄音上來講,哈斯姬爾不論在PHILIPS還是DG的錄音,鋼琴音色有些渾濁不清,聽上去好象蒙了一層細紗,鋼琴好象離我們很遠。這應該是錄音技術上的問題,而不是哈斯姬爾演奏的問題。雖然有點渾濁不清,但我們從中還是能聽出哈斯姬爾那無比美妙與流暢的琴音。其聲音在高雅、「朦朧」的演奏中,具有難以置信的力量與自信,能自然地把音樂引申到更崇高的境界上去,深得各種媒體和樂迷們的好評。

    彈奏莫扎特的作品,必須遵照簡單、清晰、優雅、乾淨及透明的原則,才能彈出真正屬於莫扎特風格的音樂。莫扎特的奏鳴曲音符簡潔動聽,但音樂中卻蘊涵著錯綜複雜的情感,只有演奏者潛心修行領悟後才能將不同的莫扎特傳達給聽眾,布局—入境—移情—審美—共鳴,這取決於演奏者把握全局的能力。在聆聽本套海布勒演奏的莫扎特鋼琴奏鳴曲全集中,始終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海布勒的演奏追求一種清新、清純、清澈的效果,追求音色的微妙層次區分與音階性經過句中顆粒型音色的效果。海布勒演奏的莫扎特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音樂韻味上,都力求純真與端莊,如習習微風撲面而來,又如潺潺流泉隨勢而走,就仿佛是雨後的天空一般清新透明,音樂親切自然、熱情感人。所謂「維也納古典風格」,或許只有海布勒的莫扎特達到了這種完美的平衡。海布勒以巧妙的和聲色彩變化,敏感的指觸,純正的風格,將莫扎特音樂本身的至真、至善、至美及洋溢著愉悅氣息的音樂內涵表現出來。她的演繹既清新、內斂又寧靜致遠。莫扎特的作品是由許多小對比層疊而成的,海布勒確實把握了莫扎特作品的樂句對比,古典風格中又具有自由性,將莫扎特音樂風格中的純真與靈性完美地再現。在今天似乎沒有人能比海布勒更能淋漓盡致地演奏莫扎特的作品了,她在每首曲子中幾乎做到了盡善盡美!尤其演奏慢板樂章時一切似乎都是自然流露、渾然天成,讓人流連往返,迷醉其中不能自拔。她的表情永遠與誇張無緣,她所製造的對比,沒有刻意雕琢的痕跡,永遠是在柔和的光線中描繪。即使在短暫的樂句中也不難發現,如主題動機或旋律的連續反覆,海布勒會以迴響的效果來處理,猶如在柔和的陽光中輕柔躍動的光與影,音的濃淡沒有絲微的造作。更不可思議的是,海布勒彈奏的莫扎特,裝飾音總是自然地融入旋律中,沒有絲毫的不和諧。她演奏的莫扎特,無論是協奏曲、奏鳴曲還是小品,都被認為是最有味道的莫扎特。

    她所演奏的舒伯特全套奏鳴曲以及與格羅米歐三重奏團合作的《鱒魚》,也被認為是最有味道的舒伯特。音樂的風格和其它藝術形式的風格一樣,是一種以本門藝術內在固有的獨特方式呈現藝術形象的總原則。鋼琴家演奏莫扎特鋼琴奏鳴曲時固定不變的方法是沒有的,評價一首鋼琴作品演奏的絕對標準也是不存在的,所以有人說如果鋼琴家完全掌握了莫扎特鋼琴奏鳴曲音樂的真實、美感、詩意,那麼這就意味著演釋表達正確,一個能做到這點的鋼琴家,就解決了演奏風格的問題。

    她雖為波蘭後裔,但長期居住在奧地利,並加入奧地利籍,長期耳濡目染,她的演奏已屬於德奧音樂傳統。在演奏速度上,海布勒通常處理的恰到好處,中規中矩,非常端莊,很少有自由奔放的彈性速度。她的音樂理智、清新、明朗、優雅,雖然多少帶有一點兒女性的憂鬱與敏感,卻絕對沒有虛偽的表情,也決不缺乏激情與熱情。她的演奏,突出的特點是經過了縝密的、內省的、深入理性的思考與分析。從而在演奏中就會有準確的定位與豐富的內心體驗,有人說女性是最接近孩子天真無邪的心靈的,而莫扎特的鋼琴與天真無邪最接近,所以海布勒演奏的莫扎特令人迷戀,尤其音樂中的那種純粹美、樂天性與孤高的感情表現,她能將莫扎特或舒伯特的作品純真的本質呈現出來。樂評家普遍認為海布勒的左手能巧妙地把分散和弦的伴奏音型衝淡,使其上方產生明快的旋律。她奏出的圓滑旋律線,具有微妙、優雅的音色。她並不以手指來控制保持音,而是運用高超的濃淡及踏板的效果來創造旋律的表情。海布勒彈奏的莫扎特作品高潮非常纖細、微妙。常常削減與主要聲部相對的伴奏音型的強弱,讓它們個別保持獨立,以造成強度上的對比效果。

    嫻熟的技術、敏感的指觸、清晰的織體、豐富的樂思、親切高貴的演奏、行雲流水般的跑句及晶瑩剔透的音色,海布勒將典雅清麗的全局風格、真摯熱情的情感流露,全然透明與清澈的琴音在手上化為真實;以女性鋼琴家獨有的氣韻,敏銳而真誠的解讀,令聽者備感親切,過耳難忘。此種感覺正屬於需要時間慢慢沉澱後,才能沁聞其香而後回味無窮……(作者伊善斌,出自《高保真音響》2010年第4期)。





往期節目:卡蒂雅丨拉赫瑪尼諾夫《悲歌》丨李帕蒂丨阿什肯納齊丨朱曉玫丨西蒙·拉特丨誇斯託夫丨海菲茲丨巴赫養成記(上)丨曹秀美丨富特溫格勒丨卡拉絲:「為藝術、為愛情」丨科萊裡:「多麼冰涼的小手」丨【古爾德專題】丨【王西麟專題】丨【鄧泰山專題】丨索爾蒂、伯恩斯坦、卡拉揚爭論誰是最偉大指揮家丨指揮大師切利比達克丨普萊斯納的靈魂之歌:紀念基耶斯洛夫斯丨321巴赫生日快樂丨鋼琴家科爾託丨傅聰眼裡的大詩人丨蘭多芙斯卡丨鋼琴家霍夫曼丨東德指揮家克格爾丨鋼琴家瓦洛多斯丨俄羅斯男中音霍洛斯託夫斯基丨焦元溥對話傅聰丨傅聰還能更拼嗎?丨傅聰家史珍貴視頻丨普契尼歌劇《圖蘭朵》丨施納貝爾論鋼琴家天職丨霍洛維茨與魯賓斯坦丨王健丨必聽之曲丨年華易老,及時行樂丨哲人鋼琴家巴倫博伊姆論音樂丨男高音範競馬的中國雅歌丨荷蘭女高音阿美玲丨丨古爾德的荒島音樂居然是它丨陳丹青論莫扎特丨中文鋼琴演奏及作品研究書目大全丨梅紐因百年誕辰丨「創造貝多芬」的施納貝爾是如何成才的丨鋼琴家陳必先丨魯賓斯坦九十歲訪談 


相關焦點

  • 楊燕迪丨莫扎特的兩個深層人文向度丨他畢竟是18世紀啟蒙運動的兒子.
    ——延伸閱讀:1、「創造貝多芬」的施納貝爾是如何成才的丨好老師萊舍蒂茨基的授課技藝丨那是一股激流,釋放了我內心深處的所有音樂潛力;2、施納貝爾論鋼琴家天職丨他如何為自己的錯音辯護丨他如何確立20世紀演奏理念丨他如何賦予音樂生命,並喚醒沉睡學生心中的潛在素質;3、萊謝蒂茨基的學生施納貝爾丨"一股激流釋放了我內心深處的所有潛力;那是針對演奏家所必須具有的想像力、鑑賞力和藝術責任的教學方式。"
  • 每晚音樂訪談丨上音鋼琴系主任李堅訪談丨我所認識的俞麗拿和她的兒子李堅
    >【鋼琴家】 布赫賓德(Rudolf Buchbinder)丨蝦米樂友樸雲的拉赫瑪尼諾夫自選集丨鋼琴家李赫特自述丨不可錯過的珍貴紀錄片《迷》丨涅高茲教我「靜默以及如何彈靜默的藝術」丨「我在黑暗裡演奏,是為了更好地集中精力。」
  • 每晚電影院丨張愛玲舊情人桑弧導演《哀樂中年》,看完想起李安與小津安二郎……
    桑弧置身在時勢的漩渦之外,卻俯首於情感分合、家庭摩擦、親友關係的世俗糾紛之上,以揶揄的態度對之進行喜劇式的譏諷。他的作品淺顯而生動,雖缺乏大歷史的深度但有著人生的質感,儘管只是芸芸眾生的悲歡離合,卻也力透紙背地表達了活著的幸與不幸。柯靈先生將桑弧的早期作品歸納為「浮世的悲哀」,說他是從平凡中捕捉雋永,在屑碎中攝取深長。
  • 音樂精靈伯恩斯坦丨他是美國古典音樂代言人,他長著英俊而不輕浮的面龐,他關心全人類的耳朵與心靈,又思考於世界的和平與寧靜……
    1970年代初,伯恩斯坦的事業開始向歐洲轉移,他和維也納國家歌劇院以及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演奏了作曲家馬勒的全部交響曲,在那裡他把曾經屬於這座城市的一位偉大作曲家帶了回來。而他指揮的理查·施特勞斯歌劇《玫瑰騎士》也讓維也納人徹底折服,莫扎特、貝多芬、勃拉姆斯不僅深深地根植於歐洲的人文主義沃土,更注入了新大陸式的情感脈動,將浪漫主義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
  • 鋼琴家尼古拉耶娃丨她的巴赫與蕭士塔高維奇最值得借鑑
    她所演繹的蕭士塔高維奇的《24首前奏曲與賦格》,可以說是最體現其水平的作品,可以作為最佳教學示範;而她錄製的大量巴赫的作品,技術上無懈可擊,卻因情感過多地投入而賦予了過於豐富的表情。   編者按:音樂之光為大家推出【20世紀鋼琴大師演奏風格極簡指南】,每次通過千餘字,來給大家介紹一位鋼琴家及其演奏風格或理念。歡迎大家關注!    第一期:鋼琴家阿勞:「演奏是什麼?」
  • 鋼琴家齊柏絲坦丨阿格裡奇曾「自愧不如」.
    第三期:鋼琴家米凱蘭傑利丨「我不為別人而演奏,我只為我自己演奏」    第四期:鋼琴家範·克萊本丨他是贏得蘇聯鋼琴大獎的「美國英雄」    第五期:鋼琴家波利尼丨「這孩子要比我們所有評委都彈得好。」    第六期:鋼琴家佩拉希亞丨忠實於作品的三重含義    第七期:鋼琴家古爾德丨「演奏不是一個比賽,而是一場戀情。」
  • 紀念杜普蕾丨她被上帝恩寵,卻被人間拋棄.
    一開始,他對杜普蕾還算體貼,但在幾年之後,他還是在巴黎與一名蘇聯女鋼琴家秘密同居,並生了兩個孩子。在這件事情上,英國人至今不能原諒丹尼爾。但對於一個同樣才華卓越的音樂家,要他長年累月地守在妻子的病榻前,也是不現實的。  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極其罕見的絕症,沒有特效藥,也無法預測病情的進程。所有人只能無望地看著一個生命慢慢消失,先無法行動,再不能說話,最後失去呼吸。
  • 音樂書評丨鋼琴女王阿格裡奇的孤獨丨「她逃避一切,除了愛情」丨評《童子與魔法:鋼琴女王瑪塔·阿格裡奇傳》
    小男孩諷刺地對她說。3歲不到的阿格裡奇便馬上爬上桌子。小男孩每天都想出新的鬼點子來挑釁她:讓阿格裡奇單腳跳過院子,拿下高架上的墨水,從長凳底下一邊爬到另一邊……直到有一天,他說:「你不會彈鋼琴!」聽到這個新挑戰,小瑪塔像觸電一樣,馬上打開琴蓋,用一隻靈巧的手指,毫無困難地把一首搖籃曲的旋律彈了出來。對手一次又一次地為難她,她就一次又一次勇敢地應戰,彈了好幾首曲子,直到震撼所有人。
  • 帶你進入作曲家舒曼的樂評世界丨「樂評家不能通過音符對他的讀者傳達看法,他必須通過語言,他是在黑暗中翻譯,因為沒有字典能幫助他.」
    《馬太》後,黑格爾說:「從欣賞偉大巴赫作品中的全部價值,我們又一次體會到了這種天才般的堅定和博學。」丨【唱片】重聽拉杜·魯普的貝多芬丨【音樂研究】朗陶爾米:「論舒伯特與貝多芬」 (摘自《傅雷家書》)丨【主題】保羅·亨利·朗論莫扎特(一)/楊燕迪譯丨奧地利女鋼琴家海布勒丨專為莫扎特而生丨她像操控木偶般演奏丨深知木偶的優雅與脆弱丨她不會刻意求新求變丨只是誠摯地面對內心之美。
  • 鋼琴家魯普演奏特色簡析丨「他把刮鬍子的時間都用在練琴上了」?他為何要用帶靠背的椅子演奏?
    不只是在高速彈奏時能保有像水晶般明晰的觸鍵,而且在最後的可畏八度音中,顯得特別大膽而光採,即便當今知名鋼琴家在此都刻意略去部份音符,以免彈奏時會影響速度。1971年魯普就充份顯示他在彈奏八度時的超技,事實上,這個特點也表現在演奏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舒曼《幽默曲》和巴爾託克鋼琴奏鳴曲。雖然如此,他又不是那種急於演奏某些曲子,如柴可夫斯基一號鋼琴協奏曲藉以自我炫耀的那種鋼琴家。
  • 聆聽鋼琴大師(七)丨喬治·博列特丨他演奏李斯特時「擁有霍洛維茲般的指鍵與列文涅的音色」.
    擁有巨人般的力量是傑出的,而要像個巨人般使用這些力量才是具有美德的。簡而言之,他不是專注在如何為作品重新下定義的藝術家。舉例來說,他在1983年於笛卡留下廣受好評的錄音被認為是出類拔萃之作,波雷讓主旋律的聲音總是站在最顯眼的位置,儘可能抑制自己使用彈性處理,或許這樣的處理正是波雷的演奏最具說服力之處。波雷的詮釋是非常典型的嚴謹、智性與精密。
  • 安吉拉‧休伊特談巴赫丨她演奏的「歌唱性,是學習小提琴的斷句和呼吸鍛鍊而來」
    相較於顧爾德與杜蕾克兩位前輩,安吉拉‧休伊特的詮釋明顯比較放鬆、舒適,她在薩拉邦德舞曲、吉格舞曲上頭的觸鍵非常優雅,各段變奏也充滿遊戲性與歌唱性,對位線條清晰卻不生硬。安吉拉‧休伊特用「最感人的音樂」來形容「郭德堡變奏曲」,顯見她與這首曲目的「濃情密意」。至於「十二平均律」考驗鋼琴家的往往不是技術,而是思想。
  • 古爾達丨一位「背叛」古典音樂的現代鋼琴家
    在最後的幾年中,他嘗試拉近古典音樂和迪斯科音樂的距離,並將音樂演奏會大廳轉化為迪斯科舞廳。年近古稀的他在逝世前有著令人為之驚嘆的成就,然而他的成功卻沒有改變演奏會的習俗,通過爵士音樂而進行的「古典的」重生,最終被證實只是純粹的烏託邦——很真誠,也很痛苦,卻也是理性主義的。
  •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演奏風格指南
    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屬於古典派的奏鳴曲,在其室內樂作品中佔有重要地位。他的音樂蕩漾著人們的靈魂,使人們的情操變的高尚。莫扎特以他無比自然、流暢、直率的天性,顯示其音樂的精神面貌——優雅、甜美、柔和、細膩的感情。他的鋼琴奏鳴曲是鋼琴藝術史上不朽的精品。
  • 莫扎特《安魂曲》丨完全歌詞欣賞指南
    《安魂曲》欣賞指南      奧地利偉大的音樂天才莫扎特的《安魂曲》是作曲家生前的最後一部作品。這種「美」源於莫扎特所特有那種偉大的旋律創造天賦和高貴的精神。它絕不僅僅是音樂的裝飾品而已。那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唱段以及那無比真摯的感情,都融入了莫扎特的全部精力與創作力。
  • 阿格裡奇演奏蕭邦《第一、二號鋼琴協奏曲》丨她的技藝已經步入了「自由王國」的境界!
    蕭邦竭力為鋼琴獨奏曲的技巧和形式開闢新天地,但在寫作鋼琴以外的音樂時,他依然遵循傳統形式。他在創作這兩首鋼琴協奏曲時,就是遵循傳統,參照胡梅爾(Johann Nepomuk Hummel) 的協奏曲為圭臬(當時他還未接觸莫扎特和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
  • 偉大演奏家與鋼琴技術風格演變(上)丨在現代鋼琴誕生兩百年的表演和技術風格變化,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時期.
    他不像車爾尼那樣要求學生必須彈大量枯燥的練習曲,而更注重在演奏實踐中學習技術,並強調教師親自示範在教學中的重要性。他最傑出的學生有:帕德雷夫斯基(波蘭)、施納貝爾(奧地利)、奈(德國)、莫依塞維奇、薩方諾夫(俄羅斯)等等。其中如帕德雷夫斯基、施納貝爾、薩方諾夫等後來都是各自所在學派的代表人物,可見萊舍蒂茨基對後世鋼琴演奏風格影響之大。
  • 宓多裡談巴赫(上)丨「對於巴赫的研究與學習是永無止境的.」
    第二期:鋼琴家利帕蒂:「原始樂譜很重要,但作品內在精神更重要」     第三期:鋼琴家米凱蘭傑利丨「我不為別人演奏,我只為我自己演奏」    第四期:鋼琴家範·克萊本丨他是贏得蘇聯鋼琴大獎的「美國英雄」    第五期:鋼琴家波利尼丨「這孩子要比我們所有評委都彈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