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杜普蕾丨她被上帝恩寵,卻被人間拋棄.

2021-02-18 每晚一張音樂CD

懷念杜普蕾(中文字幕)

杜普蕾丨愈美麗愈寂寞

 只有兩種生活方式,一種是燃燒,一種是腐爛;而她無疑是燃燒著生活的。 

 從某種意義上講,傑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Mary du Pré,1945年1月26日-1987年10月19日),就是「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這隻鯨1989年被發現,從1992年開始被追蹤錄音。觀察者發現,在那麼多年,它沒有一個親屬或朋友。而這份令人絕望的孤獨,似乎是天生的,因為這隻鯨的頻率有52赫茲,而正常鯨的頻率只有15~25赫茲。也就是說,其他的鯨,聽不到它發出的聲音。 

孟德爾頌《D大調無詞歌》

 杜普蕾,一個真正用生命拉琴的大提琴家,雖然至今仍有人質疑她過於任性和個人主義的演奏方式,但幾乎所有的人,又為她的琴聲流淚。而她對音樂的拓展越深邃,她的孤獨就越深邃。這成為她生命裡的一個死結。 

 據說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車,聽見廣播裡正播放大提琴曲,便問旁人是誰演奏的。旁人說是杜普蕾。史塔克說:「像這樣演奏,她肯定活不長久。」 

 杜普蕾的人生,有著華麗與滄桑的兩面。在公眾眼裡,是她光鮮多姿的A面:年少成名,技驚世界,還有宛如天作之合的婚姻……而幾乎無人可以理解她千瘡百孔的B面:脆弱、孤獨、絕望、任性、憤怒…… 

 杜普蕾的人生,或許正好能呈現命運迷人和殘酷的一面,因為她與生俱來、無與倫比的孤獨,她能和她的大提琴做出最深刻的交流和碰撞,她的音樂因此獨一無二。而也因為這份無法消解、貫徹始終的孤獨,她無法擁有一個普通女人平靜而快樂的生活。 

 五歲初展驚人天賦,十六歲驚豔音樂界,二十八歲因多發性硬化症告別舞臺,然後十四年的臥病在床,等待死亡一天天臨近。 

 高爾基說:只有兩種生活方式,一種是燃燒,一種是腐爛。 

 傑奎琳無疑是燃燒著生活的。這讓她的人生,絢爛又悽美如煙花,她傾其所有的綻放,給世界留下一個雋永的記憶,無數人迷戀這短暫的芳華,但這又像是一場幻覺,繁華落盡,眾人散場,她的寂寞無人體諒。 

 而這一切,仿佛又是天意。    

為大提琴而生 

 大提琴,一種極富陽剛之氣的樂器,琴聲坦蕩、直接、悲壯,有一種攝人心魂的氣魄。所以,長久一來,能拉好大提琴的,幾乎是清一色的男性,如卡薩爾斯、帕爾曼、馬友友等。而杜普蕾長久以來,是無數古典音樂樂迷心中的一個沉重而清晰的嘆息。而這一切傳奇的解釋,只有兩個,杜普蕾是個天才,杜普蕾是在用她的方式拉琴:燃燒生命。 

 1945年,杜普蕾出生於英國。母親艾麗斯是一名出色的鋼琴家。她對杜普蕾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要命的。從宿命的角度講,母親敏感地發現了杜普蕾的天才,並挖掘了她的全部潛能。但同時,母親把她帶上這條非凡之路,也註定了她不再可能擁有平庸瑣碎但溫暖幸福的世俗的小日子。 

 杜普蕾和姐姐希拉蕊、弟弟皮爾斯,是在母親刻意營造的音樂氛圍裡成長的。杜普蕾九個月大的時候就會在高腳椅子上敲出像模像樣的節奏,十八個月大就會完整而準確地唱出一支兒歌。 

 一次,當五歲的杜普蕾從廣播裡聽到大提琴聲時,她頓時安靜了下來,屏息凝神地傾聽,然後又像認真又像是撒嬌地對母親說:「媽媽,我要發出那種聲音。」 

 很快,杜普蕾擁有了一把比她還高的大提琴。而母親在她學琴的過程中,也傾注了全部心血。母親專門為她寫了一部圖文並茂的教材——《杜普蕾的第一本大提琴書》。雖然大提琴是一種很難演奏的樂器,但天才杜普蕾適應得非常快。 

 杜普蕾是幸運的。母親發現了她的天分,而後,10歲開始跟隨名師威廉·普力茲學琴。而這位老師,對她最大的影響,是讓她擺脫一切的束縛,以她的方式拉琴,包括她後來拉琴時「誇張的搖擺」,在老師看來,這是她在用心拉琴,她的動作是整體的一部分。 

 人生的本質是一場穿越,穿越內心的黑暗,抵達內心的光明。但還有一種可能,當你的穿越無論是方式還是方向都與眾不同時,你經歷的黑暗也就比眾人漫長和深邃。梵谷如此,海子如此,梭羅如此。而這黑暗的深度,又決定了光明的亮度。在電影《梅蘭芳》裡,有一個意味深長的情節,當梅的紅顏知己決定遠離他的生活時,對他說的最後的一句話就是,「畹華,別怕!」梅蘭芳要成為大師,他就必須佔勝內心的那些關於黑暗的恐懼。因為他走得越遠,就會越感荒涼,就會越孤獨。 

 當少女杜普蕾以顛倒眾生的憂傷、熱情、迷人的琴聲把自己呈現給世人時,誰又知道,她的靈魂走到了哪裡?她如置身荒野。她的情緒、思想和靈魂,無人能真正領會和關照。 

 作為音樂天才,杜普蕾在生活中,則完全是一個低能者。她在演奏的時候驕傲、自信、充滿了優越感。但一離開舞臺,她就原形畢露,用她的話說:「不拉琴,我什麼也不是。」她就是一個天真懵懂的孩子。就如她給家人的信中所言:「每天早晨醒來,心中就布滿了灰色的念頭,我被遺棄在這個死氣沉沉、充滿敵視的海岸上忍飢挨餓,沒有關愛,沒有歡樂。為什麼?」 

 這才是真實的杜普蕾,充滿困惑、鬱鬱寡歡、幼稚任性。到了17歲,她才生平第一次冒險搭乘地下鐵,她幾乎沒有獨立生活能力,在她後來成為名聲顯赫的演奏家,滿世界巡演時,她也會把髒衣服寄回母親這裡來洗。她被家人像個孩子似的寵著,在外面卻又像個名流被隆重對待。但除了拉琴,無論在哪兒,她都渾身不自在。 

 這恰恰也是天才的悲劇所在,她的存在,好像就是為了拉琴。這是一種扭曲的人生。杜普蕾說:「一直到17歲時,大提琴都是我最好的朋友。沒有這種經歷的人,根本無法體會獨自走進自己世界(當你需要走進它的時候)時的感覺。那是我美麗的秘密,雖然沒有生命,卻可以讓我傾訴悲傷和難題,它真是有求必應。」 

 這句心靈獨白,聽上去有著文藝氣息濃烈的詩意,但又充滿了世俗味道強烈的寂寞。 

為婚姻所累 

 1961年3月1日,杜普蕾在倫敦維格摩爾音樂廳,開始了她絢美之極的演奏生涯。她也得到了資助者贊助的一把價值不菲的大提琴,她興奮地告訴家人,她戀愛了,對象就是這把會唱歌的深棕色大提琴。她把它放在床邊,誰也不許碰它。她還換了新髮型,做了演出服。 

 杜普蕾的時代就要來了。雖然正式演出那天,她還像個孩子似的,睡了懶覺。 

 在這個非凡的音樂廳,杜普蕾的第一支曲子,居然拉走音了。「女士們,先生們,我的弦壞了,得去換一根。請見諒。」在姐姐和弟弟所著的杜普蕾傳記《她比煙花寂寞》中,姐姐希拉蕊把這一段寫得迷人而富有戲劇性。 

 換完琴弦,杜普蕾回到舞臺,重新開始,像什麼也沒發生過。但她的時代,卻開始了。 

 杜普蕾演奏了巴赫無伴奏組曲、亨德爾、勃拉姆斯及德彪西的奏鳴曲以及法雅的西班牙歌曲。「完美地結合了真實的熱情與無邪的崇敬,已從實體的東西升華到靈性的層面。她每一首曲子都表現得活靈活現,大家感動得都快哭了。」她的老師普力茲這樣描述這場演奏。 

 第二天,所有報紙都用一種興奮得有些失真的語調評價這場演出。著名的《泰晤士報》評論道:用前途似錦這樣的字眼來評論她的演奏幾乎算得上侮辱,因為她的低齡,能夠有如此爐火純青的琴藝,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 

 杜普蕾絢爛的生活開始了。她生活在掌聲、鮮花和男人的眼波之間。她令人側目,耀眼。有不少男子追求她,她的生活開始變得複雜,撲朔迷離。她身邊的男人似乎一直在換。她的第一個男朋友是鋼琴家喬治·德貝納姆,她把他當計程車司機使喚。而她和音樂家的合作,也少不了碰撞,因為她太自我和強勢了。她說:「搞音樂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技巧很好,嚴格按照譜子演奏,一種純粹是做音樂,我就是那麼做的……」對於她的新老師託爾特利耶,她氣急敗壞地說:「他一門心思就想弄清我是怎麼拉琴的。他什麼也沒教我。」 

 這就是真實、完整的杜普蕾,天真、有趣、熱情,又任性、自我,帶點神經質。 

 1962年,杜普蕾在皇家節日音樂廳,首次和管弦樂團合作演出,演奏了與她生命連接最緊的音樂——埃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演出非常成功。 

埃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1965年春天,她和英國BBC交響樂團110 位成員首度巡迴美國演出。這一年,杜普蕾20歲。作為一個世界級的音樂家,她的年輕、天才、個性,讓她的魅力不可一世。這也是她人生最快樂的時光。 

 仿佛是錦上添花,杜普蕾遇到了鋼琴家丹尼爾·巴倫伯伊姆。1967年,杜普蕾與丹尼爾結婚,成了樂壇最引人矚目的一對金童玉女。他們的首度公開攜手的演奏會,是在1968年7月11日,杜普蕾身著一襲高貴典雅的琥珀綠色晚禮服,在林肯中心演奏海頓的《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 

 樂評家羅傑·卡恩這樣描繪這讓人豔羨的一幕:「當她奏出裝飾音時,丹尼爾靠在指揮臺扶手上,兩腳交叉。那種姿勢道出了他對愛妻的欣賞和驕傲。有時,杜普蕾演奏完一段技巧艱深的樂段之後,她會轉過頭來向他微笑。他頷首示意之後,樂團奏出了最強音,她就接著操弓拉出了最艱難的琶音,一頭金髮隨著樂曲飄舞著,將樂曲帶入最高潮。滿場的觀眾不約而同地起身瘋狂鼓掌。」 

 但這份婚姻,完美只是一個假象。丹尼爾是一個精力旺盛、野心勃勃的人,他制定了高密度的演出計劃,杜普蕾不得不配合這些計劃,馬不停蹄地在世界各地巡演。就算在倫敦,她的生活也依然充斥著排練、音樂會、訪問。杜普蕾對朋友抱怨:「你根本不了解!根本就身不由己!經紀人替你這麼安排了,你不去也不行的……」 

 丹尼爾和他那些著名的朋友們——梅塔、祖克曼、帕爾曼,是當時最活躍也風頭最健的社交型音樂家,他們每天只需四五個小時的睡眠。而杜普蕾無法適應這樣的強度和節奏。 

 和大多數外形華美的婚姻一樣,杜普蕾的婚姻,死於這些庸俗卻綿實的細節。而以她的情商,又不足以化解這些婚姻危機。 

 杜普蕾開始變得疲乏無力、寡言訥行,並且,那個時候,杜普蕾已經開始患病了,多發性硬化症已經開始侵蝕她的身體。但由於症狀溫和,她和丈夫一直誤以為這只是神經疲勞。 

 1969年初夏,心力交瘁的杜普蕾,拋下所有的演出合約,一個人搬進了希拉蕊的農場。在姐妹倆熱烈擁抱時,希拉蕊本能地感覺到了不對勁。 

 希拉蕊曾說過,妹妹杜普蕾,是一股強大的,不可抗拒的潮水,被它裹挾著前行,只會愈來愈力不從心。 

 希拉蕊擅吹長笛,但在妹妹的過於刺眼的光芒之下,她的勇氣和自信全無。有一次和妹妹合作演出,她居然吹得一塌糊塗。而弟弟皮爾斯,乾脆放棄了音樂。 

 杜普蕾成了希拉蕊內心的一個巨大的黑洞。所以,在她十七歲之後,把全部熱情和溫柔,都給了一個叫基弗的男人,他是紐伯利弦樂隊的指揮,但似乎更醉心於經營農場。婚後,他們育有四個孩子,在那個寧靜的農場,過著與杜普蕾質感完全不同的一種生活,簡單,舒緩,溫暖。 

 杜普蕾在這裡,和深愛她的姐姐、可愛的孩子,還有溫存的姐夫基弗相處。杜普蕾被關愛、親情、寬容包圍,但她卻在這裡,開始了她人生中最混亂的一頁,她要分享姐姐的丈夫。並且,不容拒絕。——編者按:關於這個部分,請閱讀:大提琴家韋伯:這不是我眼中的杜普蕾,傅聰曾說:我在英國看過那部所謂傳記電影"Hilary And Jackie"(中文版翻譯成《她比煙花寂寞》),感覺太假了,看了讓人憤怒!至少我所認識的杜普蕾一點都不像片中那樣子!

為寂寞而死 

 關於杜普蕾與基弗的這一段不倫之戀(也許無關愛戀),希拉蕊在她關於妹妹的回憶錄《她比煙花寂寞》裡,把這一段寫得隱忍克制,但又驚心動魄: 

 「晚上,基弗回到家,把我領進花園,當他告訴我(其實我已經猜到了)杜普蕾求他和她上床,他就照辦了,我便開始哭個不停。」 

 杜普蕾為什麼要「分享」姐姐的愛人?或許這無關情慾。更多的緣於杜普蕾的那種極端的自戀和任性。她以前的人生之路太順利、太燦爛,這讓她狂妄、虛幻。並且,在她處於人生的低潮時,她覺得這世界欠她太多,她可以盡情索要。正如她對希拉蕊說的:「你不是愛我嗎?這就是證明你愛我的方式。」 

 這也讓我們理解了杜普蕾對音樂的那種偏執,她內心深處,有一處是無法以常人的思維方式去理解的。這成全了她的音樂,也毀掉了她的生活。她的這段生活,是很難評價的,即是自我的放逐,又是自我的拯救。但除了大提琴,這一切都是徒勞。 ——編者按:對此大提琴家韋伯說:我從書和電影中看出,他們相信是杜普蕾毀了他們的生活,他們想要復仇,手段則是在杜普蕾無法反擊之時令其名譽掃地,甚至還要從中撈到錢。

 這樣的混亂、幽暗的日子,竟然持續了整整一年。 

 一年後,杜普蕾搬回倫敦,她與丹尼爾和解了。然後,又回到了她的舞臺,但她再也不是那個能奏出魔音的大提琴家。報紙用了諸如「演奏隨心所欲、音調刺耳、慣於漏掉音符」之類的尖刻字眼,圈內人也對之另眼相看。 

 對於一個靠手指贏得尊嚴的人,這是再殘酷不過的事。杜普蕾發現,她的手指已沒有當年的靈性、柔韌和力量,開始失去了控制。但她的多發性硬化症,直到1973年才有了明確的說法。 

 杜普蕾如釋重負,她像是絕處逢生。雖然這讓她可以逃避樂迷和媒體的指責和質疑,但她最黑暗的日子,開始了。 

 那時丹尼爾的事業卻如日中天,他擔任巴黎管弦樂團的音樂總監,每兩周才回一次家。一開始,他對杜普蕾還算體貼,但在幾年之後,他還是在巴黎與一名蘇聯女鋼琴家秘密同居,並生了兩個孩子。在這件事情上,英國人至今不能原諒丹尼爾。但對於一個同樣才華卓越的音樂家,要他長年累月地守在妻子的病榻前,也是不現實的。 

 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極其罕見的絕症,沒有特效藥,也無法預測病情的進程。所有人只能無望地看著一個生命慢慢消失,先無法行動,再不能說話,最後失去呼吸。 

 後來,杜普蕾似乎也能面對這個現實了,她被包裝成與病魔抗爭到底的鬥士,而這不過是慈善的一個招牌。當她努力地拉出那些越來越不成調的琴聲時,誰又可以理解她內心的悽涼。老舍說:「愛什麼就死在什麼上頭」,而對於像愛生命一樣愛大提琴的杜普蕾而言,以如此不堪的方式,死在熱愛的事情上,實在太過悲壯。 

 而回到家,她的無助和絕望,卻如影隨形,她變得乖戾、暴躁、刻薄、憤怒、神經兮兮。對自己的親人——母親、姐姐、弟弟也是如此。她甚至對每一個上門來探望的男人大喊:「跟我做愛吧!」 ——編者按:這個也有點太扯了……

 到最後,杜普蕾的手腳相繼失去控制能力,日常生活起居均由人照顧,生活圈子亦局限於病床與輪椅。與身體一起崩潰的,還有她的精神。她曾幽怨地說,父母從未愛過她,兄弟姊妹們痛恨她……杜普蕾面對空虛的長夜,完全失去了自尊,有時會狂打電話,哀求著親人和朋友來看她。但她的孤獨和寂寞,無藥可救。而她人生前半程的絢麗多彩,又正好映襯著她人生後半程的傷痕累累。 

 1987年10月19日,杜普蕾在孤獨中死去,她只活了42歲。 

 阿瑟·奧肖內西讚頌音樂之美的詩中有這樣的名句,像是專為她而作:    

我們是音樂的創造者, 

我們是做夢的夢想家, 

徘徊在孤獨的碎浪邊, 

靜坐於寂寞的溪流旁!

我們是塵世的輸家,人間的棄兒, 

披一身蒼白慘澹的月光: 

卻似乎永遠能把這世界, 

震撼,激蕩。 


 杜普蕾被上帝恩寵,卻被人間拋棄。即使在她用生命奏響的琴聲裡,也有無盡的孤獨和寂寞。只是,我們一知半解。

本文作者於是,原載《南方文學》2012年第6期。往期杜普蕾:1、杜普蕾:狂戀大提琴;2、《懷念杜普蕾》(中文字幕);3、杜普蕾《EMI錄音全紀錄》(17CD);4、杜普蕾:德沃夏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B. 191 Op. 104);5、杜普蕾演繹孟德爾頌《D大調無詞歌》(op.109);6、成慶:杜普蕾的生死愛樂;7、大提琴家韋伯:這不是我眼中的杜普蕾;8、杜普蕾:埃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Op. 85);9、整理杜普蕾和她在EMI的錄音目錄;10、宗柏講述大提琴家的故事丨杜普蕾說:」拉琴時的感覺,就像漫步青山碧水間。」


歡迎關注古典視頻公眾號

每晚古典音樂會

加入古典群請聯繫微信17098908309

音樂會門票轉讓群開放

點擊閱讀原文,查閱公眾號的推薦閱讀書單

作曲家:電影中的莫扎特丨讓子彈飛丨走出非洲丨莫扎特完成的天鵝之歌丨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丨【分析】莫扎特《安魂曲》詳細分析丨【城市】莫扎特在維也納丨【紀念】卡爾•巴特:論莫扎特的自由——莫扎特誕辰260周年!丨陳丹青論莫扎特丨不強迫自己孩子聽莫扎特丨《陳丹青音樂筆記》選讀丨霍洛維茨之死丨【簡論】莫扎特《安魂曲》「痛哭之日」的創作特點丨【視頻】莫扎特聲樂作品音樂會丨【視頻】莫扎特歌劇《魔笛》丨看「靈魂屬於貝多芬」的舒伯特的公眾號多久更新一次?丨朱曉玫演繹舒伯特四手聯彈(鋼琴二重奏)丨【音樂與城市】貢布裡希:舒伯特與他那個時代的維也納丨【音樂資料】羅伯特·溫特上音舒伯特講座:第一講:「舒伯特的維也納」丨詹姆斯·列文的舒伯特《鱒魚五重奏(D667)》丨誇斯託夫的舒伯特《冬之旅》(Winterreise)丨【作品】舒伯特《菩提樹》(D911:5)丨用音樂傾訴內心深處的溫柔呢喃:舒伯特《降A大調即興曲》丨男高音翁德裡希丨自然地歌唱無需特殊技巧丨舒伯特《致音樂》丨莫扎特《魔笛》丨作曲家是如何創作的丨巴赫及其音樂對人的教化體現在哪些方面丨 音樂真的能夠提高人的品格嗎?崇高音樂就能使人心向善嗎?

相關焦點

  • 她的生命雖短,絕響在世間流傳--傑奎琳·杜普蕾
    她是上帝派來安撫人類不安靈魂的天使,她是集上帝的恩寵和撒旦的苦難於一身的絕無僅有的被神選中的人。正因為有了她,倫敦在音樂世界的地圖上才有了大提琴的形狀。            大提琴本是陽剛的樂器,大提琴的琴聲本應堅強而有力。但是在杜普蕾的手中,它卻傳遞著一種非凡卻傷感的預兆的力量,一種美的無以復加的悲愁。
  • 紀念杜普蕾丨「如果我從此不會拉琴,你還會愛我嗎?」
    杜普蕾和她的先生巴倫波因也多次合作過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他們合作過的版本,是一九七0年,由巴倫波因指揮費城交響樂團演出的錄音。而這份她與夫婿巴倫波因在一九六七年合作的勃拉姆斯錄音是兩人合作灌錄的許多唱片中最常被人聆聽與談論的。
  • 杜普蕾上學記丨《杜普蕾傳》 (四)
    杜普蕾選擇了大提琴以後,席拉莉就從鋼琴轉往小提琴,然後又學長笛。之後,長笛就成為她的主力樂器。露絲瑪麗·雷帕波特說她鋼琴彈得非常好,而吹起笛子來,恐怕沒有人再能比得上了。不過,笛子並不是最富魅力的樂器,無法拿來跟大提琴比。而艾麗絲呢?她把所有的精神都放在杜普蕾身上了。
  • 「如果我從此不會拉琴,你還會愛我嗎」丨光音讀書會課程指南
    成名之後的杜普蕾無論到哪裡進修、演出,都會一包接一包地把髒衣服寄回家,母親和姐姐希拉蕊洗好後再寄給她,這個習慣杜普蕾終生未改。很顯然,杜普蕾的情商也不高。1967年,杜普蕾與鋼琴家、指揮家丹尼爾・巴倫博伊姆步入婚姻殿堂,新婚不久,兩人卻鬧到了過不下去的地步。像她演奏大提琴曲一樣決斷的杜普蕾決絕轉身,不管丈夫如何懇求,竟執意拋下所有的演出要約離家出走,搬進了姐姐和姐夫居住的農場。
  • 每晚音樂訪談丨上音鋼琴系主任李堅訪談丨我所認識的俞麗拿和她的兒子李堅
    丨【演繹視頻】1955和1981年的《哥德堡變奏》丨【高光時刻】格倫•古爾德與伯恩斯坦的「速度之爭」   阿格裡奇丨阿格裡奇75歲生日快樂丨「天才只是永不泯滅的童心」丨阿姐的「童年情景」丨我們不是天才,但應努力理解她的「童心」丨阿姐演繹舒曼鋼協丨鋼琴家科爾託丨傅聰眼裡的大詩人丨他指間的錯誤正如上帝的錯誤丨萊謝蒂茨基的學生施納貝爾丨"一股激流釋放了我內心深處的所有潛力
  • 為什麼是傑奎琳·杜普蕾?
    中,說起杜普蕾,身體前傾,十分激動。那樣的女孩,音樂就像她眼睛裡的光,純淨而真實。「我不敢和她演奏,她的琴聲富有旋律性,就像白蘭地醇酒一樣圓潤。她個性特別,外向,是水瓶座,跟我母親一樣。」杜普蕾用她獨特的運弓方式,加重了沉滯,使悲傷刻骨成為悲泣。而最後一個樂章的悲慨、抑揚頓挫聲驚四座。她用強大的力量注於這部作品,似乎是她自己抗爭於埃爾加賦予這首作品的命運。
  • 從杜普蕾到鄧麗君
    《從杜普蕾到鄧麗君》如果善、愛、奉獻能幫助你發現和詮釋生命的真諦,讓你體會到生命的真諦,那麼生命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所有的苦、苦、苦、悲、死的分離,甚至真的短暫而珍貴的歡樂和歡樂,又能算什麼?因為生病,她不得不離開大提琴和音樂舞臺,最終英年早逝。然而杜普蕾至少有十年的魅力,當時,音樂作品登峰造極深深植根於愛與奉獻之中。在琴弦之下,在大自然的聲音中,有諸如無限邪惡《纏綿往事》,極度悲傷《殤》,還有一個永恆的傑奎琳杜普蕾用生命演奏音樂。
  • 《她比煙花寂寞》杜普蕾之死:天才大提琴家與多發性硬化
    她本人也越來越胖,變得越來越醜,最後不得停止演藝生涯。打敗傑奎琳杜普蕾的是一種疾病,叫做多發性硬化,這也是導致她過早死亡的原因。通過《她比煙花寂寞》讓我們了解到真實的杜普蕾。她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有天賦。她和她的姐姐各自學了一種樂器,姐姐希拉蕊學的是長笛,杜普蕾學的是大提琴。剛開始姐姐的長笛學得很不錯,常常得到媽媽,以及老師的讚揚,還能代表學校參加比賽,獲得獎勵。
  • 極薦收藏 | 杜普蕾最全錄音整理
    某天,不到四歲的杜普蕾聽到BBC的一檔廣播節目中,傳來大提琴的美妙旋律,她立即告訴母親自己想要學這件樂器。不久,她如願得到了一把全尺寸的大提琴,並請了老師上門教她。1960年夏天,杜普蕾贏得了女王獎,作為評委會主席的小提琴大師梅紐因對她那激情澎湃的演奏讚不絕口。賽後,她參加了一代大提琴泰鬥卡薩爾斯的大師班,收穫頗豐。
  • 音樂短札丨巴赫六首大提琴組曲的演奏風格丨為何在大提琴組曲的樂譜上,巴赫沒有留下任何表情術語?
    她在藝術上很理解巴赫,經常協助他工作,兩人感情融洽。總之,巴赫在這一創作時期生活是很幸福的。除六首大提琴組曲外,這一時期還創作了其他優秀作品,如《布蘭登堡協秦曲》、《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英國組曲》、《法國組曲》、《平均律鋼琴曲上集》、《兩部和三步創意曲》,還有不少奏鳴曲,帕梯塔協奏曲、管弦樂組曲等。我們把這一時期的作品與巴赫以前的作品作一下比較,就可以發現以下幾個特點。
  • 又一著名大提琴家英年早逝,誰還記得曾經的杜普蕾
    不知道是不是每一個天才的一生都具有傳奇性,杜普蕾據說在四歲時聽見收音機裡面的大提琴音樂之後,就要求要有那樣的樂器,是真是假不知,但她確實在十一歲就成為一位備受矚目的天才兒童。十六歲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一夜名揚天下,出道即巔峰,且一直站在神壇,直到生病不能演奏而離開大提琴。職業生涯才十年。短短十年就讓她成為世界著名的大提琴家,據說至今也沒有人超越她,唯一接近她的是華人演奏家馬友友,但也只是接近而已。
  • 大提琴詩人麥斯基丨有人說他「太浪漫」,他卻說「霍洛維茨說過,所有音樂都是浪漫的,對此我深表贊同.」
    丨馬友友和他的「一帶一路」丨拒絕把音樂束之高閣丨不停探索才能越來越自信丨我的笑容是我的一部分丨吳彤談友友丨他心胸開闊方才成就事業丨馬友友第二的秦立巍談藝錄丨國內音樂學院的問題所在丨搞音樂不能都當獨奏家丨中國獨生子女都想拉獨奏,做人上人丨古典音樂不要迎合觀眾丨學音樂=文化課差?
  • 每日一張經典黑膠(7)巴倫 祖克曼 杜普蕾 貝多芬鋼琴三重奏全集
    說好的今天放送一張EMI的唱片,毫不猶豫就選擇了它:唱片曲目:巴倫博伊姆Barenboim鋼琴,祖克曼Zukerman小提琴,杜普蕾Du Pre大提琴,《貝多芬鋼琴三重奏全集「幽靈」「大公」等》唱片公司和編號:EMI SLS 789/5 5LP盒裝首版是英版無圈彩色唱片狗
  • 燦若夏花的華為小公主姚安娜:上帝越恩寵越努力的精靈
    這是她送給自己的成人禮。02天降精靈1998年,54歲的任正非老來得女,與第二任妻子姚凌將她視為掌上明珠。五歲教她書法、國畫、鋼琴和舞蹈。九歲,開始專注練習芭蕾。任正非透露說,從初中起,姚安娜每周都要跳15小時芭蕾,常常凌晨一點才休息。提起華為公主,網友戲稱,掌管華為七千億的孟晚舟無疑是大女主,不堪重任的小女主姚安娜則是二流女配。孟晚舟當過留守兒童,跟父母住過四面透風的屋子。進入華為後,她隱藏身份,從基層做起,蟄伏二十年。
  • 紀念作曲家巴伯丨聆聽巴伯《紀念集》
    巴伯的《紀念集》是比較具有代表意義的鋼琴作品,整首組曲巴伯運用了大量的連線記號,要求演奏者時刻提醒自己旋律的歌唱性,但局部運用調性遊移和不協和和弦的手法,從而增加了新的演奏技巧。第二年巴伯為這首《紀念集》配器,成為一個舞蹈劇目的插曲。 整套《紀念集》組曲都有一種很強烈的歌唱性和旋律性,通過傳統的舞曲寫作手法,加上新的和聲語彙,使這套組曲聽上去,即有一種浪漫和抒情性,又在聽覺上感受到新的色彩,將原本相矛盾的傳統與現代完美的融合為一體,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活力。
  • Top15女大提琴家 | 除了杜普蕾,我們還應向她們致敬
    杜普蕾幾乎無法和這部作品分開,就好像探索到了埃爾加打算讓他的聽眾聽到協奏曲中每一個角落和縫隙、每一絲悔恨和遺憾、每一點嬉戲和悲愴。在很多人看來,杜普蕾似乎已與她的大提琴合為一體。根據戴維·克裡斯託的回憶錄記載,當他看見杜普蕾在費城的一場音樂會上演奏聖-桑的《大提琴協奏曲》時,她是「將自己裹在了樂器上」。
  • 當上帝會通過巴赫的音樂來裝飾靈魂,使它更加美麗!
    因為上帝充滿了慈愛與恩寵,要接待你,而且支配天的主,要在你的心中,建造的住所。靈魂被邀請走出自我∶「離開罪的黑暗洞穴,邁開步伐來到光明。」與上帝降臨到靈魂的律動是相互呼應的∶「因為上帝充滿了慈愛與恩寵,要接待你,且支配天的主,要在你的心中,建造的住所。」
  • 《路西法》——上帝之子來到人間
    今日推薦:美劇《路西法》主角:地獄之主——上帝之子——撒坦——路西法(Lucifer Morningstar),逃脫地獄,來到人間。上帝之子撒旦曾是上帝最喜歡的孩子,在因叛逆之心被貶去管理地獄後,由天使變成了惡魔。在地獄工作千年的他有天決定給自己放個假,於是來到了人間。到人間的第五年,在一次案件中,遇到了正直的女警探克洛伊。
  • 《綠裡奇蹟》,他是上帝留在人間的奇蹟,卻被人類親手拋棄
    願上帝垂憐每一個善良的靈魂,這來自於電影《綠裡奇蹟》中獄警和死刑犯的對話,在此之前獄警會事先宣讀對死刑犯的審判書,身後坐著年齡不一的觀刑者。《綠裡奇蹟》是由弗蘭克.德拉邦特導演的帶有科幻色彩的犯罪劇情電影,這部電影上映於20世紀的尾聲,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