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普蕾上學記丨《杜普蕾傳》 (四)

2021-02-09 古典音樂放映廳

《杜普蕾傳》 (四)「我不演奏大提琴的時候,我到底是誰?」丨《杜普蕾傳》 (一)、(二)、杜普蕾說:「我要製造這個聲音」丨《杜普蕾傳》 (三)

 

        在In Nature's Gambit這本書中,心理學家大衛·費德曼花了6年功夫研究6名天才兒童,寫道天下總是不乏天才兒童,且在世人眼中總有些超乎自然,大家常以夾雜著懼怕、輕視、忌妒和敬畏的心情來對待他們。天才這個字的原義是不正常或怪異。費德曼博士描述了一個家庭發現家中出了個天才時的反應:說道「父母幾乎會放棄一切東西,只求這個天才得以發展。這種做法可能會犧牲其它小孩;即使兄弟姊妹中也有天才,但父母顯然不可能同時照顧兩位天才了。」

  如果席拉莉(杜普蕾的姐姐)的天賦不在於音樂的話,她的生活就會過得輕鬆悠然多了。不幸的是,對於整個家庭來講,她的音樂天賦與妹妹不分高下。艾麗絲的朋友們都了解這一點。一位早在皇家學院就認識艾麗絲的小提琴家露絲瑪麗·雷帕波特,記得她倆的一位朋友告訴她說艾麗絲·葛利普有兩個傑出的孩子,都是天才。那個時候這兩個孩子一個7歲,一個5歲。根據鋼琴家桃樂絲·奧斯汀說過:「席拉莉七歲的時候,看起來就是一顆閃閃發光的明星。」杜普蕾選擇了大提琴以後,席拉莉就從鋼琴轉往小提琴,然後又學長笛。之後,長笛就成為她的主力樂器。露絲瑪麗·雷帕波特說她鋼琴彈得非常好,而吹起笛子來,恐怕沒有人再能比得上了。不過,笛子並不是最富魅力的樂器,無法拿來跟大提琴比。而艾麗絲呢?她把所有的精神都放在杜普蕾身上了。

  這兩個女孩都曾參加BBC的兒童電視節目,可是並沒有一起表演。一次,在獻給杜普蕾40歲生日的電臺節目中,席拉莉平生唯一次公開談論她妹妹,她說:「我們從來沒有在一起練習過,也很少一起演奏,彼此都看對方不順眼。我們曾和媽媽合作過三重奏,可是吵架總比享受來得多。也許我們彼此妒忌對方。我記得,每當有人來家裡聽她演奏的時候,我就躲到廚房裡去。我不記得自己有忌妒感,可是那也許是因為我有這種感覺已經太久,所以習慣就成自然了。她話不多,往往都透過大提琴來表達。她較適合與大人相處。大家過去常常問我:你那位好妹妹好嗎?」

  5歲的時候,杜普蕾進入了位於Commonweal Lodge的一所幼兒園就讀。這是一所座落於Purley的老式私人貴族學校。當時席拉莉已經是這裡的學生。老師們記得這兩個小孩都才華洋溢,充滿朝氣,表現得完全正常,喜歡運動和遊戲。上了中學之後,杜普蕾的老師辛西亞·戈斯內爾發現杜普蕾是一位「非常好的小女孩,完全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她說:「有一次我們舉辦了一個音樂會,她帶了她的大提琴來,坐在舞臺後面,看起來很有落落寡歡。如果你對我說,這個女孩子會成為當代最傑出的大提琴家,我是絕不相信的。倒是席拉莉才是大家心目中的音樂家。她鋼琴彈得可真好!」當時學校的秘書亞絲當小姐說:「我們並不知道杜普蕾有音樂的天賦,一直到她媽媽告訴我們她因為音樂課業的關係無法上太多課,我們這才注意到。學校並不同意這項請求,因為我們認為一個孩子應先接受通才的教育,才談得上專才的培養。」

  也許就是因為學校這樣的態度,也可能因為把兩姊妹分開是一個好主意,或是因為杜普蕾通過了葛羅伊登女子高中嚴格的入學考試,而席拉莉沒有。不管原因如何,艾麗絲還是把杜普蕾轉到葛羅伊登女子高中就讀。這所高中創立於1874年,是全英國最古老的女子高中,其標準要比Commonweal Lodge來得高,師資更優秀,設備也更好。學生的智商若非達到一佰二十是不會被準許入學的。學校的女校長親自測驗杜普蕾,給她的評分是「沒有什麼特別了不起,但智商過人。她父親帶她來面試,告訴我們說,她有音樂天賦。」

  葛羅伊登高中是由紅磚建成的維多利亞時代的建築物所組成,原本是私人住宅,現在則是葛羅伊登的中心區,鄰接Purley。女孩子穿水藍色襯衣,袖口上有綠白相間的條紋,V形領口,水藍色的短上衣,系上深綠色領帶,白色的襯衫,以及水藍色的絨布帽,配上白色的帶子,帶子上別著常春藤形的綠色金屬校徽。杜普蕾第一位老師是韋爾頓小姐(現在則是佛林太太)。她說:「我班上只有20多位學生,所以我和她們非常熟。我們在一間名叫Elms的小房子裡上課;它有六間教室。我負責教地理、美術、女紅、歷史、自然、英文和數學。鮑威爾小姐教聖經,摩根小姐教音樂。杜普蕾在打擊樂隊裡擔任三角鐵。她曾經把她媽媽為她寫的大提琴練習曲裡一幅幅小畫拿給我看。這些畫都畫得非常專業、鮮明、又生動,她拿畫給我們看的時候,表情非常興奮。」

  「每到陰雨天,或她們等著吃中飯的時候,杜普蕾就會在大廳的鋼琴上彈奏漢斯·克裡斯汀·安德森所寫的歌曲以娛同學。孩子們都坐在地板上,隨著音樂唱歌。我們可是她頭一批聽眾。Elms的氣氛輕鬆自在。放學之後,家長們會坐在樓梯底,所以當我們和孩子走下來的時候,就可以和家長們彼此認識聊天。杜普蕾和她媽媽經常開懷大笑,看起來就像姐妹一樣,彼此關心對方,也很快樂。我記得學生們會去杜普蕾家赴宴。」杜普蕾的同學Parthenope Bion也去過她家,記得杜普蕾家的宴會和別家小孩不一樣,所有的遊戲都和音樂有關。她說:「喝茶的時候,有人會先拿一根湯匙或叉子敲瓷杯或玻璃杯,接著,就在杜普蕾先生的指導之下,我們把杯裡的東西喝掉一點點,或再斟上一些,將杯子調出正確的音符,以便奏出《生日快樂》這首歌。這的確是好玩又健康的遊戲,難道杜普蕾不幹音樂以外的事嗎?或者,她就像老煙槍一樣,所收到的禮物總是和煙脫不了干係,好象認為除了抽菸以外,已經別無他事可做了?」同去赴宴的另一位女孩瑪麗·萊特也還記得當日的情景,她說:「她的大提琴就掛在牆上。有人告訴我們說那是杜普蕾的大提琴。我們都知道她大提琴拉得很好。我吹木笛,和她合奏了一曲,於是有人說她的音準真是好極了,不過,這對我們來講,可是一點意義也沒有。對我們而言,她不過只是一位會拉大提琴的普通女孩而已。她的身材非常高大,留著短而漂亮的直發。我還記得老師們曾罵她字寫得太大,而且籤名的時候用『傑蒂』,而不用傑奎琳的全名。一直到她贏得了Suggia獎以前,她的生活一直都平淡無奇。」

  1953年,赫伯特華倫去逝了。有人發現,雖然他一直維持著學校裡的音樂會和其它的傳統,學校卻早已瀕臨破產邊緣。他並沒有將這件事告訴任何人,連職員們也都被蒙在鼓裡。他照常辦公,眼睜睜看著這個學校日漸消逝。他死後不到一年,倫敦大提琴學校就關閉了。愛麗森·戴利波到別處繼續她大提琴的教學工作,可是,由於艾麗絲覺得杜普蕾隨這位老師學琴已經夠久了,現在她需要一位既能演奏又會教琴的老師。她請教音樂界的朋友,結果在他們的建議與機緣之下,她選定威廉·普力茲(William Pleeth)為杜普蕾的老師。

  那時威廉·普力茲38歲,比艾麗絲還年輕兩歲,早已在倫敦博得輝煌的演奏成就。他的祖先是波蘭籍的猶太人。他生於倫敦一個音樂家庭,和杜普蕾一樣,也是一位音樂天才,七歲時就顯現出大提琴的天賦。10歲時,他亦在倫敦的大提琴學校隨赫伯特·華倫學琴。他討厭平凡的學校教育,13歲的時候,他獲準離開這所學校。那時,他獲得了一份獎學金赴萊比錫隨當代最受人尊敬的大提琴家Julius Klengel學琴。這位大師的高足包括有福爾曼(Emmanuel Feuermann)和皮亞第戈爾斯基(Gregor Piatigorsky)兩人。普力茲在萊比錫音樂院中的首演受到了毫不留情面的批評。一年之後,他離開了Julius Klengel及德國,從此未再上過大提琴的課。

  1933年,普力茲在倫敦舉行首演,奠定了他成功的演奏事業,可是,他說:「你花了好幾個鐘頭準備協奏曲,不管艾爾加、德弗札克或是舒曼的作品,照著自己的藝術見解來處理這些偉大的作品,胸有成竹地照著你要的樣子來詮釋,結果呢?你到場了,和一位所謂偉大的指揮一齊演奏,而你所得到的卻只是從頭到尾使勁地去拉而已。」

  雖然他如此輕蔑獨奏作品,愛德蒙·魯布拉(Edmund Rubbra)與其它作曲家卻特別為他及他太太瑪格麗特·古德譜寫音樂。他的太太是鋼琴家,從1938年開始就與他一起演奏奏鳴曲。在五○年代早期,他和伊萊·葛倫(Eli Goren)組成了Allegri四重奏樂團。室內樂(和其它三位成員水乳交融地演奏音樂)變成了他的愛好,而且持續不變。他服務軍旅的那段期間,曾經擔任過很短一段時間的教職,戰後又繼續同樣的工作。漸漸地,他接受的獨奏演出愈來愈少,學生卻愈來愈多。1954年,當艾麗絲打電話給他,問他是否願意聽一聽她女兒的演奏時,他已在Guildhall音樂學校教了7年的大提琴和室內樂。

  即使他到了古稀之年,上大師班時仍然神採奕奕,風度翩翩。他講話時措辭優美,逢人便稱「親愛的」、「甜心」。學生們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10歲的杜普蕾大老遠從家裡來到倫敦北部,結果受到他熱烈的歡迎。普力茲身高中等,塊頭很大,細腿,手臂很壯。他的頭髮呈深色,面色紅潤,鼻梁高挺,雙眼皮,手掌之大有如木匠般。他的聲音低沉有力,每個人都感染到他的溫暖和活力。對於來自Purley的小孩子來說,普力茲比新鮮的空氣更叫人舒適(即使說話時從不提高聲調,亦從來不輕易表達自己的情感),跟他在一起,似乎一切的束縛都脫落了。他成為她的大提琴父親,甚至親過她的親生爹娘,並且得到她一生最恆久的愛。

    在光線充足、空氣暢通的音樂房中,艾麗絲坐在大型斯坦威鋼琴旁邊,為女兒伴奏幾首小品曲子。普力茲從未教過小孩子,這一下接觸到這麼位金髮少女,心情既感動又興奮。「她演奏時沉著自信,專心的程度不亞於大人。她的言談舉止看不出有任何早熟的跡象,清新如水、不沾塵俗。艾莉森.達爾林普爾已經為她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可是,她人雖小,卻還沒有吃夠音樂糧食。」他們同意每個星期三和星期六都為她上一個鐘頭的課。打從一開始「那就像是對著牆壁打球一樣;你打得愈用力,球就彈得愈起勁。第一天,她的潛力就被我看得一清二楚。在以後的幾堂課中,這股潛力就好象是花一樣綻放開來。做功課時,她的速度直似脫強野馬一般,日進千裡。」

1、傅聰談杜普蕾與巴倫博伊姆丨「杜普蕾還是在我家裡經我介紹才認識巴倫博伊姆的呢!」;2、「夢裡,我安享著被你守護的寧靜」丨杜普蕾演奏孟德爾頌《D大調無詞歌》Op.109;3、來自巴赫的無限喜悅丨卡薩爾斯與杜普蕾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4、紀念杜普蕾丨「如果我從此不會拉琴,你還會愛我嗎?」 往期大提琴:1、每一個沐浴在愛河中的人都是詩人丨王健演奏埃爾加《愛的致意》;2、王健做客《大風車》丨「你為何拉大提琴時總閉著眼睛? 」 3、王健丨我們耳中的巴赫,已經是我們眼中的巴赫!4、當被問及有沒有被自己的演奏感動到流淚時,大提琴家王健這樣說……5、王健丨談巴赫大提琴組曲丨它們成為我靈魂的避難所丨中國表演者已與西方最偉大的名字並列;6、敏銳的音樂直覺,深厚的藝術學養丨觀王健大提琴公開大師課有感;7、父親是我的大提琴丨身教是一首最美好的樂曲,深情寬廣,親切舒暢!8、技巧在大提琴演奏中的作用丨卡薩爾斯曾說:「音準是個責任心的問題」;9、「我每天的生活是從巴赫開始的」丨畢斯馬(Anner Bylsma)演奏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10、巴赫是最能創造奇蹟的作曲家丨羅斯特羅波維奇解說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中文字幕);11、三代巴赫大師帶給我無限歡樂丨聆聽《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12、弟子回憶羅斯特羅波維奇丨鋼琴家神經質,小提琴家自負,而大提琴家則和藹、坦率;13、大提琴家麥斯基說:「音樂的樂趣就在於體會微妙的差異! 」;14、您應該了解的大提琴家司徒志文和她的家族往事

相關焦點

  • 紀念杜普蕾丨她被上帝恩寵,卻被人間拋棄.
    很快,杜普蕾擁有了一把比她還高的大提琴。而母親在她學琴的過程中,也傾注了全部心血。母親專門為她寫了一部圖文並茂的教材——《杜普蕾的第一本大提琴書》。雖然大提琴是一種很難演奏的樂器,但天才杜普蕾適應得非常快。  杜普蕾是幸運的。母親發現了她的天分,而後,10歲開始跟隨名師威廉·普力茲學琴。
  • 極薦收藏 | 杜普蕾最全錄音整理
    某天,不到四歲的杜普蕾聽到BBC的一檔廣播節目中,傳來大提琴的美妙旋律,她立即告訴母親自己想要學這件樂器。不久,她如願得到了一把全尺寸的大提琴,並請了老師上門教她。▲ 6歲的杜普蕾與母親杜普蕾的母親精通鋼琴,年輕時舉辦過多場音樂會,錄製過廣播音樂會,在作曲領域也小有成就。婚後她投身鋼琴教育事業,用那充滿想像力、遊戲趣味的教學方法有效地激發了杜普蕾對音樂的熱情。
  • 《她比煙花寂寞》杜普蕾之死:天才大提琴家與多發性硬化
    傑奎林·杜普蕾是一位特別有天賦的大提琴家,她在11歲的時候就已經成名。她對大提琴特別痴迷,彈奏的《殤》雖然很憂傷,但是每次聽都能讓我忘記周圍的一切,而沉浸其中。傑奎林·杜普蕾是用靈魂在演奏大提琴,所以她被認為是音樂界的奇才。她常常活躍在鎂光燈下,當大家都在感嘆的她的才華和天賦的時候,卻發現她的演奏技能越來越差,常常不能控制住琴弦。
  • 為什麼是傑奎琳·杜普蕾?
    馬友友和其它大提琴家一樣,或多或少都受到杜普蕾現場演奏或唱片的啟發。馬友友現在用的「大衛多夫」,也曾經是杜普蕾使用的,斯特拉底瓦裡名琴。杜普蕾16歲第一次登臺演出,28歲確診患多發性硬化症告別舞臺,如天使折斷了翅膀。短短12年裡,杜普蕾卻又如衝刺般,走完了別的演奏家或許需要20年的路,留下了多數大提琴經典曲目的錄音。
  • 「如果我從此不會拉琴,你還會愛我嗎」丨光音讀書會課程指南
    四歲生日的前一晚 杜普蕾是用生命在演奏成名之後的杜普蕾無論到哪裡進修、演出,都會一包接一包地把髒衣服寄回家,母親和姐姐希拉蕊洗好後再寄給她,這個習慣杜普蕾終生未改。很顯然,杜普蕾的情商也不高。1967年,杜普蕾與鋼琴家、指揮家丹尼爾・巴倫博伊姆步入婚姻殿堂,新婚不久,兩人卻鬧到了過不下去的地步。像她演奏大提琴曲一樣決斷的杜普蕾決絕轉身,不管丈夫如何懇求,竟執意拋下所有的演出要約離家出走,搬進了姐姐和姐夫居住的農場。
  • 紀念杜普蕾丨「如果我從此不會拉琴,你還會愛我嗎?」
    杜普蕾和巴倫波因共譜戀曲,為古典樂壇留下佳話。他們不論在生活或是音樂上,彼此都是最佳的伴侶。 他們合作演出,很多樂評人說是奇妙的一對。杜普蕾和她的先生巴倫波因也多次合作過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他們合作過的版本,是一九七0年,由巴倫波因指揮費城交響樂團演出的錄音。而這份她與夫婿巴倫波因在一九六七年合作的勃拉姆斯錄音是兩人合作灌錄的許多唱片中最常被人聆聽與談論的。
  • Top15女大提琴家 | 除了杜普蕾,我們還應向她們致敬
    杜普蕾那令人敬畏的技巧把她置於了一個令人羨慕、嫉妒的境地,她能在瞬間完全進入音樂——在那個精確的時間裡,就像是她發現了音樂,或者是音樂發現了她。杜普蕾幾乎無法和這部作品分開,就好像探索到了埃爾加打算讓他的聽眾聽到協奏曲中每一個角落和縫隙、每一絲悔恨和遺憾、每一點嬉戲和悲愴。在很多人看來,杜普蕾似乎已與她的大提琴合為一體。根據戴維·克裡斯託的回憶錄記載,當他看見杜普蕾在費城的一場音樂會上演奏聖-桑的《大提琴協奏曲》時,她是「將自己裹在了樂器上」。
  • 從杜普蕾到鄧麗君
    《從杜普蕾到鄧麗君》如果善、愛、奉獻能幫助你發現和詮釋生命的真諦,讓你體會到生命的真諦,那麼生命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所有的苦、苦、苦、悲、死的分離,甚至真的短暫而珍貴的歡樂和歡樂,又能算什麼?然而杜普蕾至少有十年的魅力,當時,音樂作品登峰造極深深植根於愛與奉獻之中。在琴弦之下,在大自然的聲音中,有諸如無限邪惡《纏綿往事》,極度悲傷《殤》,還有一個永恆的傑奎琳杜普蕾用生命演奏音樂。是的,這個形象就像唱歌一樣迷人甜美,很難想像她經歷了多少情感上的起伏,尤其是作為一個女人,從她的情緒起伏中。
  • 繼續帥氣的蕾雅·賽杜丨賞色
    繼續帥氣的蕾雅·賽杜丨賞色 時間:2020.12.07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桃桃淘電影
  • 每晚音樂訪談丨上音鋼琴系主任李堅訪談丨我所認識的俞麗拿和她的兒子李堅
    丨馬友友和他的「一帶一路」丨拒絕把音樂束之高閣丨不停探索才能越來越自信丨我的笑容是我的一部分丨吳彤談友友丨他心胸開闊方才成就事業丨馬友友第二的秦立巍談藝錄丨國內音樂學院的問題所在丨搞音樂不能都當獨奏家丨中國獨生子女都想拉獨奏,做人上人丨古典音樂不要迎合觀眾丨學音樂=文化課差?
  • 又一著名大提琴家英年早逝,誰還記得曾經的杜普蕾
    不知道是不是每一個天才的一生都具有傳奇性,杜普蕾據說在四歲時聽見收音機裡面的大提琴音樂之後,就要求要有那樣的樂器,是真是假不知,但她確實在十一歲就成為一位備受矚目的天才兒童。十六歲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一夜名揚天下,出道即巔峰,且一直站在神壇,直到生病不能演奏而離開大提琴。職業生涯才十年。短短十年就讓她成為世界著名的大提琴家,據說至今也沒有人超越她,唯一接近她的是華人演奏家馬友友,但也只是接近而已。
  • 【大提琴音樂 】《纏綿往事》 傑奎琳·杜普蕾.
    當他四歲時,聽到收音機裡大提琴的聲音,就要求家裡給她買那樣的樂器。從此,杜普蕾與大提琴之間有了一生的不解之緣。五歲時,即展現過人的音樂天賦,一曲憂傷的《往事》傾倒眾生。1956年十一歲時贏得了大獎,成為全英國最受矚目的演奏家。1965年由杜普蕾擔任首席大提琴,巴畢羅裡指揮倫敦交響管弦樂團,演出英國作曲家艾爾加的《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這場音樂對杜普蕾非常重要,因為它奠定了杜普蕾在演奏舞臺上的地位。
  • 音樂短札丨巴赫六首大提琴組曲的演奏風格丨為何在大提琴組曲的樂譜上,巴赫沒有留下任何表情術語?
    丨馬友友和他的「一帶一路」丨拒絕把音樂束之高閣丨不停探索才能越來越自信丨我的笑容是我的一部分丨吳彤談友友丨他心胸開闊方才成就事業丨馬友友第二的秦立巍談藝錄丨國內音樂學院的問題所在丨搞音樂不能都當獨奏家丨中國獨生子女都想拉獨奏,做人上人丨古典音樂不要迎合觀眾丨學音樂=文化課差?
  • 每日一張經典黑膠(7)巴倫 祖克曼 杜普蕾 貝多芬鋼琴三重奏全集
    說好的今天放送一張EMI的唱片,毫不猶豫就選擇了它:唱片曲目:巴倫博伊姆Barenboim鋼琴,祖克曼Zukerman小提琴,杜普蕾Du Pre大提琴,《貝多芬鋼琴三重奏全集「幽靈」「大公」等》唱片公司和編號:EMI SLS 789/5 5LP盒裝首版是英版無圈彩色唱片狗
  • 大提琴詩人麥斯基丨有人說他「太浪漫」,他卻說「霍洛維茨說過,所有音樂都是浪漫的,對此我深表贊同.」
    丨馬友友和他的「一帶一路」丨拒絕把音樂束之高閣丨不停探索才能越來越自信丨我的笑容是我的一部分丨吳彤談友友丨他心胸開闊方才成就事業丨馬友友第二的秦立巍談藝錄丨國內音樂學院的問題所在丨搞音樂不能都當獨奏家丨中國獨生子女都想拉獨奏,做人上人丨古典音樂不要迎合觀眾丨學音樂=文化課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