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勾兌,很多人就會聯想到劣質酒、摻假等等,大部分公眾對於白酒勾兌的理解就是「酒精加水」,隨之而來的理解則是,只要與「勾兌」二字有關的,均是「不好的」。總之,在人們的印象中,勾兌會降低酒的品質,甚至「勾兌」就是制假手段。不過實際上,作為白酒生產的主要原材料,食用酒精廣泛應用於釀酒領域,同時也可應用於化工行業和醫療行業等領域。
在GB/T15109-1994《白酒工業術語》中,對白酒生產中的「勾兌」一詞作了定義,「勾兌」就是把具有不同香氣和口味的同類型的酒,按不同比例摻兌調配,起到補充、襯託、制約和緩衝的作用,使之符合同一標準,保持成品酒一定風格的專門技術。同時,GB/T17204-2008《飲料酒分類》在對各種白酒進行定義時也指出,勾兌是白酒生產中一項重要的工藝生產過程。
「『勾兌酒』並不是貶義詞,也不是說酒不好,只是釀酒的一種工藝工序而已,希望大家不要誤解。」白酒行業資深專家趙義祥說。「勾兌過程中,將不同批次、不同酒齡、不同口感特徵的白酒按照一定的規則、原則進行加漿降度、組合、調味。以茅臺酒為例,就是以七個輪次的酒勾兌而成,每個輪次的酒味道不同,比例不一樣,味道也不一樣。」
日前,仁懷市市委宣傳部新聞科科長陳連忠接受長江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好比是我們做飯時需要添加調味料,因各人喜好的不同,選擇的調料就會不同,最終味道也就不盡相同。」茅臺鎮當地的一位調酒師介紹,從技術層面上講,勾兌,是白酒生產中一道重要的工序。因為生產出來的酒,質量不可能完全一致,勾兌能縮小酒的質量差別,使酒在出廠前穩定質量,取長補短,統一標準,質量上達到同等級酒的水平。
「勾兌酒的作用,主要是使酒中各種微量成分配比適當。勾兌是一種靠勾兌師的感官靈敏度和技巧來完成的工序,有豐富經驗的勾兌師才能調出一流的產品,歷來有『七分酒三分勾』之說,勾兌師的水平就代表著企業產品質量風格。」他還表示,「勾兌不僅不是一個貶義詞,恰恰相反,勾兌其實是白酒生產技術的進步,是生產優質酒必不可少的環節。」
「當然,我說的是『酒勾酒』,而不是酒精勾兌的酒。」該調酒師強調,「『酒勾酒』和『酒精勾兌』是兩種概念,『酒勾酒』實質上還是屬於糧食酒,而酒精勾兌的就算不上了,只能說是新工藝酒。最明顯的區別就是,酒精勾兌的白酒,你喝醉了之後,第二天會頭疼。」
依據GB10343-2008《食用酒精》的定義,食用酒精指以穀物、薯類、糖蜜或其他可食用農作物為原料,經發酵、蒸餾精製而成的,供食品工業使用的含水酒精。
按照GB/T15109-2008《白酒工業術語》,白酒可分為固態法白酒、液態法白酒和固液法白酒3種。
固態法白酒不允許添加食品添加劑和食用酒精,液態法白酒和固液法白酒允許使用食用酒精和食品添加劑。
純糧固態發酵白酒採用的是完全傳統的釀酒工藝,以糧食為原料,經粉碎後加入小麥和麩皮製作的曲藥作為糖化劑,在泥池或陶缸中自然發酵一定的時間,經高溫蒸餾後得到的白酒。
固液勾兌工藝,指使用一定比例固態優質白酒與稀釋的食用酒精勾兌而成,或再加香精進行勾兌成型。用化學香精己酸乙酯等香料調香,香味在口中停留時間不長,呈「浮香」,缺乏「窖香」「糟香」固態酒風味。
「所謂的酒精勾兌酒,是指用食用酒精加上一定的水和調味酒勾兌出來的白酒。」趙義祥介紹,這種新工藝白酒主要以甘蔗和甜菜渣、木薯、番薯、馬鈴薯、玉米等製造出酒精,然後將酒精和酒糟混蒸,再加入增香調味物質,模擬傳統糧食白酒的口感勾兌而成。
據了解,由於純糧固態發酵白酒工藝複雜、配糧講究、周期較長、成本較高,酒廠要在短期內提高產量,困難極大。新工藝白酒的理化指標雖然可以達到國家食品衛生標準要求,可以保證食品安全,但由於技術的局限性,新工藝白酒的口感普遍不如傳統工藝釀製的白酒口感好,加之生產成本相對較低,所以生產企業一般將新工藝應用到低檔產品的生產,「只有高端白酒和超高端白酒才談得上是純糧釀造。」趙義祥介紹。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我國便開始研製新工藝白酒,1956年,輕工業部向國家科學規劃委員會提出課題,列入《1956-1967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當時,國內糧食供應緊張,國家政策除鼓勵農民積極增產糧食外,要求工業部門提高生產效率,儘量不用或少用糧食為原料。
而上世紀90年代以後,我國在酒精工業生產中實行了工業生產許可證制度,使酒精工業化生產得到了迅猛發展。新工藝白酒也得到了相關部門的肯定和推動。資料顯示,1987年,國家經委、輕工業部、商業部、農牧漁業部在貴州省貴陽市聯合召開「全國釀酒工業增產節約工作會議」,會議確定了「四個轉變」,即「高度酒向低度酒轉變」「蒸餾酒向釀造酒轉變」「糧食酒向果露酒轉變」「普通酒向優質酒轉變」。為了分清純糧酒固態發酵白酒與新工藝白酒,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委員會早就制定了《純糧固態發酵白酒審定規則》,只有完全達到該《規則》要求的產品,才能貼上「純糧白酒」的標誌。
實際上,「新工藝白酒」的誕生經過了兩道檻——如何將酒精改制為白酒;如何讓酒精改制的白酒,擁有傳統工藝釀製出來的白酒香味。
據了解,1956年,釀酒界泰鬥熊子書先生就接受了輕工部的任務,開始研究「飲料酒精兌制白酒」,利用老法生產的丟仍糟串香,使酒精帶有人們習慣的「糟香味」;又用固態法生產的白酒加入稀釋酒精,試驗結果表明,加入7%的優質白酒,就能具有我國白酒的固有風味。
為了給「新工藝酒」增香,當時採用了一種「三精一水」的釀製辦法,即用酒精、香精、糖精加水稀釋配成白酒,至今,這種工藝還被老一輩的調酒師所銘記。但這種酒「香氣」並不好聞,市場上的接受程度並不高,因此,此法生產的白酒很快夭折。而這大概也是公眾對「勾兌酒」聞之色變的起源。
此後,串香法白酒就逐漸取代了調香法白酒。1966年,熊子書再次接受試驗課題,研究串香法白酒,最終用10%的固態發酵香醅,和90%液態發酵的酒精串香。「串香就是把酒精放在鍋底,香醅架在其上,通過加熱,讓酒精蒸汽穿過香醅。這樣生產的白酒就有固態酒的香味成分,但是,新工藝白酒無論是液態法還是固液態法,都無法與傳統工藝白酒相媲美。」趙義祥介紹。
經過近半個世紀白酒行業的演變,新工藝白酒至今已基本完成了這一項重大技術革新。目前,中、低檔白酒絕大部分採用這一生產工藝。
來源:長江商報
中國酒業第一新媒體
500位酒業CEO推薦的酒業媒體
自媒體聯盟(WeMedia)成員
合作請聯繫:18952465315
新聞爆料請撥打:18612482203 採用有獎!
酒業家部分精彩文章推薦(直接點擊查看)
點擊「閱讀原文」快速關注酒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