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型曲線」決定電動車續航突破1000公裡會很快到來
前幾天,北汽新能源徐和誼說的『電動車續航300公裡就足夠了』,這句話實在不能苟同,準確說應該是300公裡只是起點。無論是從用戶的實際需求看,還是產業S曲線發展規律,300公裡的車,都將會被市場淘汰,1000公裡續航的平民車將是主流。
300公裡是雞肋車
先不提國產新能源電動車的300公裡續航的含金量,就是真的300公裡續航,也遠遠滿足不了用戶需求。
先看買人生第一輛車的用戶,這個時候各種新鮮感,社交需求和中短途遊的需求很多,這個時候非常考驗車的續航。車本來就是增加人生的社交半徑,不能把自己的人生半徑局限的這麼短。
配置兩輛車的用戶,一輛油車,一輛電動車。油車用於長途,電動車用於市內通勤,這樣更經濟。但如果從經濟角度看,加上充電的時間成本,市內通勤最經濟方式應該是滴滴快車。
如果你非要用戶每次都規劃好出行,規劃好充電,那你還不如讓用戶去規劃自己的旅行目的地,見朋友的距離,交什麼樣朋友。用戶買輛車是為了方便,不是為了鍛鍊自己的規劃能力。
可見,從用戶角度講,300公裡存在市場空間,只是目前一些城市搖號的需求,並不是市場需求,還請一些電動車廠商清醒認識到這一點,否則強調加大用車服務,那可是跟錯了產業發展趨勢。
遙想2007年蘋果公司剛發布第一代iPhone,手機巨頭諾基亞沒有跟進,倒是花了81億美元收購Navteq地圖公司。如果方向錯了,再下功夫的努力,也改變不了命運。
產業S曲線決定新能源電池會有突破
「S型曲線」理論是指,每種技術的增長都是一條獨立的「S型曲線」,一種技術在導入期進步比較慢,一旦進入成長期就會呈現指數型增長,但是這種技術進入成熟期就到了曲線頂端,會出現增長放緩、動力缺乏的問題。
決定這個S曲線進入指數型增長期技術突破力量主要來源市場。這時候市場規模大到各種資金、人才和其他資源都傾斜過來,突破和產業量產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按照徐和誼的觀點,很多人只是市內通勤,不用太多續航。『太多續航要增加電池儲能,電池自重加大,對輪胎的磨損會加劇,另外運營成本也會大幅度提升,續航600公裡的電動車電池等於是天天自己拉自己,費電的同時百公裡消耗也會很大』
這是典型固定思維,沒有用發展眼光看問題,當然也有可能是北汽這位老總,屁股決定腦袋,畢竟目前北汽的新能源汽車續航距離頭部企業還有很大距離。
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儲能經歷過現在的爬坡期,緩慢創新階段以後,必然迎來大爆發。隨著市場的爆發和技術的積累,電池儲能S曲線將很快到達一個快速發展期。
到時候,家用電動車續航突破1000公裡會很普遍,充電技術也會突破,屆時充滿1000公裡續航的時間,會比現在充滿300公裡的短。而且隨著規模化生產和能源廠商的競爭,電池價格也會大幅下滑。消費者可以用現在300公裡續航價格買到1000公裡續航的汽車。這時候300公裡的車還有存在的市場空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