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過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為國借錢的胡適

2021-02-07 現代出版社


編輯=現代君

快快關注微信號modernpress

讀點真故事,放鬆漲知識


1938年1月到9月,胡適以非官方身份在美國和歐洲作抗日宣傳演說,得到國際道義的同情與經濟援助。



1938年2月5日,胡適結束一次演說,準備到他處演說,匆匆走下樓梯。這時,迎面一位美國人微笑著將他攔住,是位身著雜役制服的美國人。胡適也微笑著問他有什麼要幫忙的,雜役從口袋裡摸出三塊銀幣,說:「胡先生,聽了您的演說,知道中國抗戰太艱苦了,這三塊銀幣捐給貴國吧。」胡適聽罷,眼睛溼潤了。遠在中國萬裡之遙的國度,一個毫不相干的美國工人,用自己辛苦賺來的血汗錢支援中國抗日,讓胡適感動莫名,久久難以忘懷。


7月20日,在法國進行抗日宣傳的胡適,得到蔣介石要他出任駐美大使的電報。巴黎炎熱的夜風,讓他難以入眠,他在日記中稱「此電使我十分為難」。五天後,他剛到倫敦,又接到國民政府電,催請允任駐美大使。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孔祥熙的電報是動了些腦筋的,他說駐美大使王正廷因「母親多病,亟思歸國」,政府不得不進行「調整」,電報還說:


介公及弟甚願借重長才,大使一職,擬由吾兄見屈。務望體念國難嚴重,俯允電復為幸。


孔祥熙的電報雖很殷切,並未打動決心一生做自由人而不入仕的胡適。胡適以一介書生疏懶經年,難以勝任為由,推辭不受。他推薦了施植之(施肇基)為人選,接替王正廷之職,還答應「以私人助其疏導輿論」。


《民國清流4》講述抗戰時期的民國大師的家國情懷



27日,正在躊躇的胡適,又接到蔣介石的催請電報,終被人家三顧茅廬之誠打動,「覺得國家已到了生死關頭,只有同意」(《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遂復電蔣介石,答應擔任駐美大使之職,電文曰:


國家際此危難,有所驅策,義何敢辭。惟自審二十餘年閒懶已慣,又素無外交經驗,深恐不能擔負如此重任,貽誤國家,故遲疑至今,始敢決心受命。


其實,胡適並不知道,在他百般糾結、猶豫推辭之際,國民黨高層不少人並不同意任命這個長期批評國民黨的狂妄文人胡適,暗中杯葛。蔣介石並未理睬這些人的聒噪,對陳布雷說:「適之先生,我決心借用。」後來,胡適從錢端升給他的信中,佐證了此事。


胡適和美國總統羅斯福


8月4日,猶豫是否接受駐美大使一職的胡適,忙得心力交瘁,但沒有忘記孤零零躲在北平八道灣「苦雨齋」的周作人。大部分有民族氣節的北平文化人,相繼隨各大學遷到西南,或三兩結伴漂泊他鄉。除受家庭困難所累確實無法離開北平的錢玄同外,北平古城裡沒剩下幾位新文學運動的風雲人物了。周作人乃清高文士,胡適不便把話說得過於露骨,於是給他寫了一首詩,婉勸其早早離開北平南下,詩名「寄給在北平的一位朋友」:


藏暉先生昨夜作一夢,

夢見苦雨庵中吃茶的老僧。

忽然放下茶鍾出門去,

飄蕭一杖天南行。

天南萬裡豈不太辛苦?

只為智者識得重與輕。——

醒來我自披衣開窗坐,

誰人知我此時一點相思情!

一九三八年八月四日

 

周作人答詩稱謝,以拉家帶口,難以走脫為藉口,繼續在北平的酷暑中,品茗孤坐,望著院中的棗子由青變紅。


8月21日,胡適在倫敦中華協會作了演說《英美法蘇和我們的抗戰》,強調中國的抗戰固然急需國際的援助與支持,但我們自己必須咬牙苦撐,不斷壯大抗日的力量。胡適這一必須靠自力更生抗戰救國之論,振聾發聵,提出也最早。


8月26日,胡適好友徐新六從香港搭飛機飛往重慶,途中「被日本驅逐機五架擊落,被機關槍掃射,乘客十二人都死了」,徐新六遇難。十天之後,胡適在瑞士收到徐新六在遇難前一天給他寫的信。胡適心情極為悲痛,作《追哭徐新六》詩,後又作《抄新六遺書三篇題此詩》(《胡適之先生詩歌手跡》),寄託哀思:


三書不厭十回讀,今日重抄淚滿巾。

眼力最高心最細,如今何處有斯人!


國民政府於9月17日宣布任命胡適為駐美大使,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輿論大多持歡迎態度。《大公報》特發表主筆張季鸞寫的社論,文中說:


胡適是位清新俊逸的大學教授,是民主主義和自由主義者。平日以教書為業,從來不想做官。他的使命在文化學術,性格理智和平,不輕易感情衝動,因此美國人應當相信他是最冷靜、最公平的學者與外交官。他最了解美國,也最了解中國,我們政府與人民十分期待他此次能完成更加增進中美兩國友誼的崇高使命。


美國輿論也歡迎美國大學培養出來的中國精英榮膺駐美大使。《紐約時報》主筆撰文聲稱,胡適是位無畏敢言的言論家,曾提「新文學革命」,使中國更向「文化的民主」邁進。張忠棟在《胡適五論》中說:


胡適不是狂熱分子,他是言行一致的哲學家,他的外交必定是誠實而公開的,他將有很大貢獻,使中美兩國人民既有的和好關係更能增進。


胡適被任命為駐美大使的消息,傳到日本,立刻震驚東瀛。前面講過,在日本人眼中,胡適是他們的「侵略主義」的大對頭,認為他故意誣衊日本侵略成性。胡適任駐美大使,讓日本政界、軍界如臨大敵,頗為緊張。代表日本官方觀點的東京《日本評論》甚至為政府出謀劃策,對付胡適的外交影響:「日本需要派出三個人一同使美,才可能抵抗得住胡適。」甚至推薦了最佳人選——文人鶴見祐輔,研究經濟的石井菊次郎和雄辯政客松岡洋右。由此亦可見胡適在他們心中的地位。


在一片讚揚和支持聲中,就任駐美大使的胡適並沒有高興,他在9月17日的日記中稱:二十一年的獨立自由的生活,今日起為國家犧牲了。




胡適接到駐美大使的任命,來不及歸國,離開歐洲便匆匆赴美蒞任。9月22日,得知胡適到美履職,孔祥熙終於鬆了口氣,致電胡適的言辭也顯得輕鬆:


啟程蒞任,至深欣慰。此次使美,國家前途利賴實深。列強惟美馬首是瞻,舉足輕重,動關全局,與我關係尤切。吾兄長才,自能應付裕如。


9月24日,胡適寫了一封信給妻子江冬秀,告之國難當頭,自己已答應出山,為國效力:


我二十一年做自由的人,不做政府的官,何等自由!但現在國家到這個地步,調兵調到我,拉夫拉到我,我沒法子逃。所以不得不去做一年半年的大使。我聲明,做到戰事完結為止。戰事一了,我就仍舊教我的書去。


胡適給妻子的信,沒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的高調,他是在複雜的心態下,放棄了自己的「自由」,接受國家的「調兵」共赴國難的。胡適雖留洋多年,受西方哲學影響,但他保存了中國儒家的傳統,具有儒家注重踐履、不尚空談的特點。胡適與廣大中國知識分子一樣有道義擔當,他們如魯迅所說,在民族需要時,是「中國人的脊梁」。

 

胡適在登船赴美前一日,接受路透社記者的採訪。9月28日,香港《申報》以「倫敦二十七日電」的形式,刊登了胡適的訪談:


蔣委員長命予為駐美大使,此為吾生之一轉捩。吾為省思,八日始決。吾從未擔任官職,吾珍視吾之獨立思想。因吾為人過去素知公開批評政府,但時代業已改變,已無反對政府之餘地,一切中國人應聯合起來。吾對於外交無經驗可言,最近在巴黎曾詢問美國駐法大使布列特,吾為何事,渠答稱,單純以誠實可矣。吾甚喜美人了解,該語將為吾之箴言。


胡適乘坐「瑪麗皇后」號郵輪,經歷漫長的旅途,於10月3日抵達紐約港,受到當地華僑的熱烈歡迎。兩天後,胡適到華盛頓蒞職。美國人熱情地接待了祖國正被日本侵略的中國大使。胡適以文質彬彬、儒雅睿智的人格魅力,博得了美國官員的好感。次日,胡適到中國大使館視事,受到同僚愛戴。歡聚之後,胡適被安排住進「雙橡園」的大使官邸。那夜,他睡得很沉。醒來之後,在同僚的引導下,胡適拜謁了美國國務卿。




10月21日,胡適得到廣州已淪陷的消息。四天後,又傳來武漢失守的電訊,中國抗戰到了最危險的時刻,中國大使館裡瀰漫著沮喪的氣息。10月23日,胡適勉勵同僚「不要灰心」,他說:「我們是最遠的一支軍隊,是國家的最後希望,決不可放棄責守。我是明知國家危急才來的。國家越倒黴,越用得我們。」


武漢失守那天,胡適在日記中寫道:「戰事開始至今,凡十五個月零十幾天。我多年的噩夢,今日都一一實現,而我十二個月的好夢,至今還沒有一點影子!」胡適的好夢,是美國從道義,到政治、軍事、經濟上公開支持中國抗戰。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10月27日,胡適從容自然地向美國總統羅斯福遞交了國書,正式開展官方的外交活動。


10月31日,胡適和大使館同僚一起,收到統帥蔣介石的《告全國軍民書》,表示堅決抗戰到底。胡適自然欣喜萬分,中華民族的抗戰救亡出現了新希望。就在這天,胡適作詩《題在自己的照片上,送給陳光甫》(《胡適之先生詩歌手跡》):


略有幾莖白髮,心情已近中年。

做了過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後抄錄時寫有後記云:「光甫同我當時都在華盛頓為國家做點戰時工作,那是國家最危急的時期,故有『過河卒子』的話。」


全民抗戰開始,胡適這個「過河卒子」,表達了「只能拼命向前」的決心,其錚錚愛國深情實在感人。



長按自動識別關注

季羨林:人生不能做的十件事

過年了,買個劇場回家


點擊閱讀原文連結可購買《民國清流4》

讀一讀抗戰時期的民國大師家國情懷的故事

相關焦點

  • 紀念胡適先生逝世57周年
    胡適搶救畫面胡適去世的當天晚上,即組成治喪委員會,陳誠為主任委員;張群、王雲五、朱家驊、蔣夢麟、王世傑、黃季陸為副主任委員;于右任、蔣經國等為委員,共103人。這個為學術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慮,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在在這裡安息了!我們相信,形骸終要化滅,陵谷也會變遷,但現在墓中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
  • 跨越百年,從胡適、劉文正到寧靜,為什麼《蘭花草》能多次翻紅?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發現這首歌原來竟改編自「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領袖之一胡適先生的新詩《希望》。一段風起雲湧,英豪輩出,令人熱血沸騰的歲月不禁撲面而來。誕生之初:與新文化運動的淵源歌曲《蘭花草》的前身,即胡適先生的新詩《希望》恰好誕生於20世紀20年代初,出現在由胡適創作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的增訂四版:我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好。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時過。
  • 江冬秀:胡適的「三從四德」
    眼見胡適這邊是攻不下了,求婿心切的江母便採取了迂迴作戰的方式,以胡適的本家叔叔胡祥鑑(同時也是江冬秀的老師)為託直接從胡母下手。胡祥鑑盡職盡責地在胡母面前說了千般好話,做了萬般慫恿,終於給江母爭取到了一個機會:胡母要看看江冬秀的八字。
  • 曹成英:做胡適情婦,為其墮胎終身未嫁,死後留遺囑葬在胡適故鄉
    1917年,胡適和江冬秀大婚,15歲的曹成英,作為伴娘之一參加婚禮,沒想到見到胡適後,兩人竟一見鍾情,都對對方動了心!曹成英出生於一個富商之家,是江冬秀的表妹,而那時候的胡適26歲,剛從美國留學回來,意氣風發,本來和江冬秀結婚就是不想違抗母親的意願,才不得為之,他也沒想到,在婚禮上竟遇到了自己心愛的女人,而那個女人卻不是新娘,多少有點諷刺之意。
  • 胡思杜發表文章,要和父親胡適劃清界限,胡適是什麼表情?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對父子為敵,以致於直到胡思杜自殺時,九年間都沒有再見胡適一面?胡適有二子一女,胡思杜是他最小的兒子,從小受的寵愛也最多。作為一個開明的思想家和文學家,胡適對子女的教育是開放和先進的,所以他的幾個孩子從小就非常懂禮節、有素質。在他家幹過活的傭人們都說,胡家的公子們沒有架子,很平易近人。
  • 一個「過河卒子」之死
    李悔之:一位「過河卒子」之死 而其中兩個細節,卻令我欲哭無淚:細節一:1957年張先痴被劃為「右派分子」的第二天,組織上派人勸妻子胡君與張「劃清界限」——離婚。胡君不從,並為丈夫鳴冤,結果亦被劃為「右派分子」;1980年底,張先痴夫婦「右派分子」同時被「改正」,組織上又派人勸二十年前便他嫁,再婚所生兩個孩子皆成年的胡君離婚——與張先痴復婚。
  • 與世界相反的法則(過河卒子)
    ▲舉目望天,舉目望田,點擊藍字「OC舉目」即可關注文 |過河卒子
  • 魯迅罵了胡適10多年,為啥他從來不還口?胡適:因為他是我們的人
    」自古以來,我們中國就被譽為「禮儀之邦」,素來給人以落落大方、溫文爾雅的印象,可以說在中國,禮儀無處不在,大到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小到朋友之間的問候,都能體現出一個人的禮儀。這樣順風順水的前半生,當然會讓胡適成為一個溫文爾雅、寬厚豁達的人。雖然性格上差異很大,但並不妨礙魯迅和胡適成為好朋友,因為他們對國家的熱愛,對文學的熱愛,都是一樣的,所以早在1919年,也就是五四運動期間,胡適與魯迅就已經成為同一戰線上的好友,他們都在為新興文化的推廣而奮鬥。
  • (過河卒子)
    ▲舉目望天,舉目望田,點擊藍字「OC舉目」即可關注文 |過河卒子
  • 【民國系列】江冬秀:胡適的「三從四德」
    世人看胡適和江冬秀,總覺得江冬秀高攀。一個沒文化沒見識的「小腳老太太」憑什麼和大學者胡適結為連理並且相伴終生?都替胡適不值。可要我看,這段婚姻裡,要說胡適佔了江冬秀的便宜也未可知。      論家境,胡適和江冬秀初在一起時,胡適家境中落,江冬秀的家族依舊是安徽旌德縣的名門望族。不過他倆的結合,倒是有段趣聞。
  • 李敖有意出錢,為胡適在北大立雕像,為何北大選擇退回捐款?
    如果選擇一個好的校長就會帶領一眾老師為祖國培育出好的人才,若是擔任校長者品學不端,那麼這所學校的發展就會令人堪憂。而高等學府校長的選擇更是一件需要千思萬慮的事情。胡適作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他曾擔任過北京大學的校長一職。這樣一位聲名遠播的大文人,當李敖有意出錢為胡適在北京大學立雕像時卻被校方給"冷處理"掉了。
  • 胡適對陳寅恪的評價:一則日記和一封信 |書齋
    但他的文章實在寫的不高明,標點尤嫩,不足為法。」雖然這是1937年的日記,那時陳寅恪的學術地位早已確立,不過胡適連用三個「最」字表明他對陳寅恪的學問確實佩服,此外就只能從標點用法等處找陳寅恪的缺點了。那麼,在陳寅恪剛從國外回來任教清華前後,胡適對陳寅恪有無評價呢?目前,從胡適日記中似乎沒有找到這方面的文字。
  • 名人爭奪戰中,胡適為何最終選擇了蔣介石?
    這些被爭搶的文人,年輕時也有凌雲之志,想要為國家做番大事業,如今卻不得不做出選擇,是南下出走,還是北上留下。其中一部分人,被蔣介石開出的優渥條件吸引,比如許諾重金洋房,而選擇站在國民黨這邊。另一部分人不為利益所動,純粹是愛國,選擇留在了大陸。
  • 亞東圖書館後人朱莉親述:陳獨秀、胡適與亞東圖書館,三者彼此成就的往事
    陳獨秀與胡適作為中國20世紀的思想巨子其實最初互相不認識,是因為汪孟鄒分別認識他們、連接了他們,陳胡之間的論戰也是亞東「故意」促成的,最終他們成為歷史上不可分割的存在。很多人說編輯和出版社就是為他人做嫁衣,今天全世界都知道兩位巨擘,但知道亞東圖書館的人卻很少。
  • 周小平:再見胡適之~
    在日本侵略者強推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時,胡適發表文章對此不平等條約大加讚賞,並表示自己從中看到了樂觀的未來和美好的希望。同時他還提出,中國東三省應該交出去,由「國際社會」共同管理。 ——倘若如此,就還罷了。胡適還特別貼心地為日本侵略者出謀劃策。他甚至先於日本人提出了從文化上徹底消滅和徵服中國的方案。
  • 最全本《胡適留學日記》手稿現身,如何完整重現百年前青年一代家國...
    我們做研究,依然是要看最原始的手稿材料。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胡適留學時《日記》的命名,有《藏暉室札記》、《胡適留學日記》等,這都是胡適生前認可的。本來,胡適留學時就不用「某某室」、「某某齋」等別號了。但為了紀念好友許怡蓀,乃沿用「藏暉室札記」之名。事實是,胡適自1913年4月開始以《札記》代《日記》,因此,他留學時期前期是《日記》,後期為《札記》。
  • 席雲舒:胡適英文文獻的挖掘與整理
    本文摘自《胡適考論》,是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陳潔與席雲舒的訪談部分,澎湃新聞經授權刊載,標題為編者所擬。況且我覺得徵文評獎應該是年輕人的事,我已經在高校和出版界工作了十幾年,跟年輕人去爭這個獎項,如果不能獲獎,那只能說明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已經被拍死在沙灘上;即使能獲獎,也不能說我比年輕人高明,當他們到了我這個年齡,學問肯定會做得比我好。這次徵文的截止時間是2016年5月31日,我並沒有寄去我的博士論文。
  • 從胡適的相貌談起
    胡適例外,管它長衫西服,穿起來熨熨帖帖,有種置之度外的斯文通脫,今天哪怕再好的模特也穿不出那一份舉止從容,穿不出那一份意氣風發了。」溥儀所為,只是玩笑,故《我的前半生裡》寫道:「也沒叫太監關照一下守衛的護軍,所以胡博士走到神武門,費了不少口舌也不放通過。後來護軍半信半疑請奏事處來問了我,這才放他進來。 」但胡適看來,皇帝召見,不敢怠慢。進宮之前,先做了一番準備,向莊士敦了解了溥儀的近況。胡適後來說:「我不得不承認,我很為這次召見所感動。我當時竟能在我國最末一代皇帝——歷代偉大的君主的最後一位代表的面前,佔一席位!
  • 胡適與汪精衛:你切腹,我介錯
    胡適和汪精衛相反,這期間因陳炯明之事,觀點上明確反對強調要以豹力方式完成大一統的孫中山,立場傾向於秉持聯省自治主張的陳炯明。一開始,胡適對孫陳兩人的分歧,並沒有明顯的個人傾向,他在《努力周報》撰文表示:「孫文與陳炯明的衝突是一種主張上的衝突。陳氏主張廣東獨立,造成一個模範的新廣東;孫氏主張用廣東做根據,做統一的中華min國。這兩個主張都是可以成立的。」
  • 「好好先生」胡適算得上諍友麼?
    我們用最嚴謹的方法,至多也只能做到使這件文件較可讀而已。千萬不可從這種本身不大可靠不大可懂的文件上建立什麼『文化絡脈』。」胡適知道後,在給蘇雪林的信中開門見山:「我勸你不要輕易寫談《紅樓夢》的文字了。你沒有耐心比較各種本子,就不適宜於做這種文字。」他還從蘇雪林晚年的「目力、體力和耐力」分析,告誡她「不適宜於做這種需要平心靜氣的工夫而不可輕易發脾氣的工作」。感於胡適的苦口婆心,蘇雪林似乎有所悔悟,決意不再談紅樓。胡適對蘇雪林的規勸,可謂振聾發聵、擲地有聲。胡適對學問的認真和對後學的擔當,也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