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現代君
快快關注微信號modernpress
讀點真故事,放鬆漲知識
1938年1月到9月,胡適以非官方身份在美國和歐洲作抗日宣傳演說,得到國際道義的同情與經濟援助。
1938年2月5日,胡適結束一次演說,準備到他處演說,匆匆走下樓梯。這時,迎面一位美國人微笑著將他攔住,是位身著雜役制服的美國人。胡適也微笑著問他有什麼要幫忙的,雜役從口袋裡摸出三塊銀幣,說:「胡先生,聽了您的演說,知道中國抗戰太艱苦了,這三塊銀幣捐給貴國吧。」胡適聽罷,眼睛溼潤了。遠在中國萬裡之遙的國度,一個毫不相干的美國工人,用自己辛苦賺來的血汗錢支援中國抗日,讓胡適感動莫名,久久難以忘懷。
7月20日,在法國進行抗日宣傳的胡適,得到蔣介石要他出任駐美大使的電報。巴黎炎熱的夜風,讓他難以入眠,他在日記中稱「此電使我十分為難」。五天後,他剛到倫敦,又接到國民政府電,催請允任駐美大使。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孔祥熙的電報是動了些腦筋的,他說駐美大使王正廷因「母親多病,亟思歸國」,政府不得不進行「調整」,電報還說:
介公及弟甚願借重長才,大使一職,擬由吾兄見屈。務望體念國難嚴重,俯允電復為幸。
孔祥熙的電報雖很殷切,並未打動決心一生做自由人而不入仕的胡適。胡適以一介書生疏懶經年,難以勝任為由,推辭不受。他推薦了施植之(施肇基)為人選,接替王正廷之職,還答應「以私人助其疏導輿論」。
《民國清流4》講述抗戰時期的民國大師的家國情懷
27日,正在躊躇的胡適,又接到蔣介石的催請電報,終被人家三顧茅廬之誠打動,「覺得國家已到了生死關頭,只有同意」(《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遂復電蔣介石,答應擔任駐美大使之職,電文曰:
國家際此危難,有所驅策,義何敢辭。惟自審二十餘年閒懶已慣,又素無外交經驗,深恐不能擔負如此重任,貽誤國家,故遲疑至今,始敢決心受命。
其實,胡適並不知道,在他百般糾結、猶豫推辭之際,國民黨高層不少人並不同意任命這個長期批評國民黨的狂妄文人胡適,暗中杯葛。蔣介石並未理睬這些人的聒噪,對陳布雷說:「適之先生,我決心借用。」後來,胡適從錢端升給他的信中,佐證了此事。
胡適和美國總統羅斯福
8月4日,猶豫是否接受駐美大使一職的胡適,忙得心力交瘁,但沒有忘記孤零零躲在北平八道灣「苦雨齋」的周作人。大部分有民族氣節的北平文化人,相繼隨各大學遷到西南,或三兩結伴漂泊他鄉。除受家庭困難所累確實無法離開北平的錢玄同外,北平古城裡沒剩下幾位新文學運動的風雲人物了。周作人乃清高文士,胡適不便把話說得過於露骨,於是給他寫了一首詩,婉勸其早早離開北平南下,詩名「寄給在北平的一位朋友」:
藏暉先生昨夜作一夢,
夢見苦雨庵中吃茶的老僧。
忽然放下茶鍾出門去,
飄蕭一杖天南行。
天南萬裡豈不太辛苦?
只為智者識得重與輕。——
醒來我自披衣開窗坐,
誰人知我此時一點相思情!
一九三八年八月四日
周作人答詩稱謝,以拉家帶口,難以走脫為藉口,繼續在北平的酷暑中,品茗孤坐,望著院中的棗子由青變紅。
8月21日,胡適在倫敦中華協會作了演說《英美法蘇和我們的抗戰》,強調中國的抗戰固然急需國際的援助與支持,但我們自己必須咬牙苦撐,不斷壯大抗日的力量。胡適這一必須靠自力更生抗戰救國之論,振聾發聵,提出也最早。
8月26日,胡適好友徐新六從香港搭飛機飛往重慶,途中「被日本驅逐機五架擊落,被機關槍掃射,乘客十二人都死了」,徐新六遇難。十天之後,胡適在瑞士收到徐新六在遇難前一天給他寫的信。胡適心情極為悲痛,作《追哭徐新六》詩,後又作《抄新六遺書三篇題此詩》(《胡適之先生詩歌手跡》),寄託哀思:
三書不厭十回讀,今日重抄淚滿巾。
眼力最高心最細,如今何處有斯人!
國民政府於9月17日宣布任命胡適為駐美大使,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輿論大多持歡迎態度。《大公報》特發表主筆張季鸞寫的社論,文中說:
胡適是位清新俊逸的大學教授,是民主主義和自由主義者。平日以教書為業,從來不想做官。他的使命在文化學術,性格理智和平,不輕易感情衝動,因此美國人應當相信他是最冷靜、最公平的學者與外交官。他最了解美國,也最了解中國,我們政府與人民十分期待他此次能完成更加增進中美兩國友誼的崇高使命。
美國輿論也歡迎美國大學培養出來的中國精英榮膺駐美大使。《紐約時報》主筆撰文聲稱,胡適是位無畏敢言的言論家,曾提「新文學革命」,使中國更向「文化的民主」邁進。張忠棟在《胡適五論》中說:
胡適不是狂熱分子,他是言行一致的哲學家,他的外交必定是誠實而公開的,他將有很大貢獻,使中美兩國人民既有的和好關係更能增進。
胡適被任命為駐美大使的消息,傳到日本,立刻震驚東瀛。前面講過,在日本人眼中,胡適是他們的「侵略主義」的大對頭,認為他故意誣衊日本侵略成性。胡適任駐美大使,讓日本政界、軍界如臨大敵,頗為緊張。代表日本官方觀點的東京《日本評論》甚至為政府出謀劃策,對付胡適的外交影響:「日本需要派出三個人一同使美,才可能抵抗得住胡適。」甚至推薦了最佳人選——文人鶴見祐輔,研究經濟的石井菊次郎和雄辯政客松岡洋右。由此亦可見胡適在他們心中的地位。
在一片讚揚和支持聲中,就任駐美大使的胡適並沒有高興,他在9月17日的日記中稱:二十一年的獨立自由的生活,今日起為國家犧牲了。
胡適接到駐美大使的任命,來不及歸國,離開歐洲便匆匆赴美蒞任。9月22日,得知胡適到美履職,孔祥熙終於鬆了口氣,致電胡適的言辭也顯得輕鬆:
啟程蒞任,至深欣慰。此次使美,國家前途利賴實深。列強惟美馬首是瞻,舉足輕重,動關全局,與我關係尤切。吾兄長才,自能應付裕如。
9月24日,胡適寫了一封信給妻子江冬秀,告之國難當頭,自己已答應出山,為國效力:
我二十一年做自由的人,不做政府的官,何等自由!但現在國家到這個地步,調兵調到我,拉夫拉到我,我沒法子逃。所以不得不去做一年半年的大使。我聲明,做到戰事完結為止。戰事一了,我就仍舊教我的書去。
胡適給妻子的信,沒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的高調,他是在複雜的心態下,放棄了自己的「自由」,接受國家的「調兵」共赴國難的。胡適雖留洋多年,受西方哲學影響,但他保存了中國儒家的傳統,具有儒家注重踐履、不尚空談的特點。胡適與廣大中國知識分子一樣有道義擔當,他們如魯迅所說,在民族需要時,是「中國人的脊梁」。
胡適在登船赴美前一日,接受路透社記者的採訪。9月28日,香港《申報》以「倫敦二十七日電」的形式,刊登了胡適的訪談:
蔣委員長命予為駐美大使,此為吾生之一轉捩。吾為省思,八日始決。吾從未擔任官職,吾珍視吾之獨立思想。因吾為人過去素知公開批評政府,但時代業已改變,已無反對政府之餘地,一切中國人應聯合起來。吾對於外交無經驗可言,最近在巴黎曾詢問美國駐法大使布列特,吾為何事,渠答稱,單純以誠實可矣。吾甚喜美人了解,該語將為吾之箴言。
胡適乘坐「瑪麗皇后」號郵輪,經歷漫長的旅途,於10月3日抵達紐約港,受到當地華僑的熱烈歡迎。兩天後,胡適到華盛頓蒞職。美國人熱情地接待了祖國正被日本侵略的中國大使。胡適以文質彬彬、儒雅睿智的人格魅力,博得了美國官員的好感。次日,胡適到中國大使館視事,受到同僚愛戴。歡聚之後,胡適被安排住進「雙橡園」的大使官邸。那夜,他睡得很沉。醒來之後,在同僚的引導下,胡適拜謁了美國國務卿。
10月21日,胡適得到廣州已淪陷的消息。四天後,又傳來武漢失守的電訊,中國抗戰到了最危險的時刻,中國大使館裡瀰漫著沮喪的氣息。10月23日,胡適勉勵同僚「不要灰心」,他說:「我們是最遠的一支軍隊,是國家的最後希望,決不可放棄責守。我是明知國家危急才來的。國家越倒黴,越用得我們。」
武漢失守那天,胡適在日記中寫道:「戰事開始至今,凡十五個月零十幾天。我多年的噩夢,今日都一一實現,而我十二個月的好夢,至今還沒有一點影子!」胡適的好夢,是美國從道義,到政治、軍事、經濟上公開支持中國抗戰。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10月27日,胡適從容自然地向美國總統羅斯福遞交了國書,正式開展官方的外交活動。
10月31日,胡適和大使館同僚一起,收到統帥蔣介石的《告全國軍民書》,表示堅決抗戰到底。胡適自然欣喜萬分,中華民族的抗戰救亡出現了新希望。就在這天,胡適作詩《題在自己的照片上,送給陳光甫》(《胡適之先生詩歌手跡》):
略有幾莖白髮,心情已近中年。
做了過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後抄錄時寫有後記云:「光甫同我當時都在華盛頓為國家做點戰時工作,那是國家最危急的時期,故有『過河卒子』的話。」
全民抗戰開始,胡適這個「過河卒子」,表達了「只能拼命向前」的決心,其錚錚愛國深情實在感人。
長按自動識別關注
季羨林:人生不能做的十件事
過年了,買個劇場回家
點擊閱讀原文連結可購買《民國清流4》
讀一讀抗戰時期的民國大師家國情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