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認識難度較低的陳述性知識,對淺層知識照搬照用,不能滿足教育的需求,也不能提高教學效果。了解學生是如何學會在更高層次上理解事物,如何掌握高級認識技能,以及如何開發、獲取加工信息所需要的智力,是教師所需要具備的高水平教學技能的核心所在。問題法是常見的教學方法,它將教學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拓展認識。有效的課堂提問,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和知識深度,提升認識精準度。在"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教學中,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將課堂提問區分為事實性問題、分析性問題、反思性問題、假設性問題和辯論性問題。
1、 設計事實性問題,鞏固認識基礎事
實性問題聚焦於課程內容的基礎信息和概念。美國教育家諾爾曼·韋伯提出"知識深度模型",用以表徵學生的知識深度。它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回憶和再現。該層次涉及的內容包括:誰、是什麼、是何地、是何時。可以說,事實性問題屬於此認識層次,屬於基礎性知識,但可之後知識的深度理解和提升奠定基礎。以統編《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為例,圍繞課堂的教學目標,將教材內容問題化,設計事實性問題。本框的第一個教學目標為:"了解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通過易混淆知識點的辨析,知道基本經濟制度中經濟成分,明辨它們之間的聯繫和區別。"據此可以設計以下事實性問題:什麼是基本經濟制度?我國的經濟經濟制度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確立?什麼是公有制?什麼是非公有制?什麼是多種所有制經濟?什麼是國有經濟?什麼是集體經濟?什麼是混合所有制經濟?什麼是個體經濟?什麼是私營經濟?什麼是外資經濟?通過事實性問題的提問,學生可以掌握課程的基礎的信息和概念。
2、 設計分析性問題,加強知識應用
分析性問題聚焦於學科知識的應用和遷移,學生能夠使用概念來回答和解決問題,能夠對事物進行區分、描述和歸類。此類問題屬於諾爾曼·韋伯提出"知識深度模型"中的第二層——技能與概念的基本應用。該層次涉及的內容包括:怎麼發生的?怎麼運作的?如何體現的?有何區別?分析性問題屬於此認識層次。事實性問題為學生建立了背景性知識,為分析性問題的展開提供了必備的基礎信息和概念。分析性問題則是對事實性問題的深化,指向知識的應用和遷移。根據"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的教學目標,可以設計以下分析性問題:公有制為主體是如何體現的?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是如何體現的?國有企業屬於哪種經濟成分?華為屬於哪種經濟成分?所有制形式和經濟成分有何區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有何區別?公有制為主體與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有何區別?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有何區別?通過分析性問題的探究,學生可以區分概念之間差異,能夠知識遷移解釋經濟現象。
3、 設計反思性問題,拓展思維視界
反思性問題側重於拓展思維,深度思考事件的原因、結果和影響。反思性問題要求學生深入思考如何利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從而引發精準認識。此類問題屬於諾爾曼·韋伯提出"知識深度模型"中的第三層——策略性思維和推理。該層次涉及的內容包括:為什麼是這個結果?是什麼原因?有什麼影響?可以說,反思性問題屬於此認識層次。"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第二個教學目標為:"以中美貿易戰為議題,通過分析中美貿易戰的原因、經過,運用相關知識,理解各有各種所有制經濟的地位和作用,自覺堅持和維護基本經濟制度。"根據此教學目標,可以設計以下反思性問題:結合中美進出口數據,分析導致中美貿易戰的原因。中國政府會接受禁止補貼國企的條件嗎,為什麼?美國圍剿華為的原因是什麼?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經濟有何影響?通過反思性問題,學生能夠深度思考、分析、解決經濟問題。
4、 設計假設性問題,激發創造能力假設性問題側重於激發創造,運用掌握的基礎性知識進行創造性思考,發展學生的想像力。此類問題屬於諾爾曼·韋伯提出"知識深度模型"中的第四層——拓展性思維。該層次涉及的內容包括:如果……會怎麼樣?可能發生什麼?還能怎麼樣?可以說,假設性問題屬於此認識層次。假設性問題,通過採用的句式是"如果……會怎樣",這種疑問句式會激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預測、推斷和檢測,提升認知精準度。以"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教學目標為根據,可以設計以下反思性問題:如果是我國的貿易談判的代表,你將採取什麼樣的立場?如果中國政府接受禁止補貼國企的條件,會怎麼樣?如果華為沒有晶片"備胎計劃",會怎麼樣?通過假設性問題,學生能夠創造性預測、推斷,來分析經濟現象,體悟基本經濟制度對保障對於人民當家作主的作用。
5、 設計辯論性問題,提升思辨水平辯論性問題聚焦於思辨力,通過收集和呈現證據,來論證觀點的合理性,駁斥他人的觀點,提升思辨能力。辯論性問題的目的不是在於掌握辯論取勝的技巧,而在於讓學生通過呈現自己的觀點和提供論據,訓練思辨能力,成為批判性思考者。根據"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第二個教學目標,可以設計以下辯論性問題:美國將中國的經濟體制理解為"國家資本主義"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通過辯論性問題,學生能夠運用論據來論證或駁斥觀點,在思辨中明辨是非,增強對基本經濟制度的政治認同。
善於提問題,是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認知精準度的有效途徑。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避免提出質量差、認識挑戰低和答案單一的問題。在確定教學目標後,教師要圍繞目標,優化問題設計,可以從事實性問題、分析性問題、反思性問題、假設性問題和思辨性問題角度,分別擬定課堂問題。再根據選定的議題,有邏輯的進行串聯,形成問題鏈。學生認真思考和解答問題時,學生不但能掌握知識,而且能鍛鍊思維能力,提升認知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