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校尉作品
首發於微信號 烏鴉校尉
微信ID:CaptainWuya
昨天,電影《奪冠》終於上映了。
《奪冠》,原名《中國女排》,是一部以中國女排30多年風雨歷程為故事主線,向大家展示「女排精神」的電影。
這部電影從立項那天起,就備受關注。
因為中國幾代人,都對女排有著難以言說的特殊情感。「女排精神」,也是傳承了好幾代人的響亮口號。
在過去的幾十年時光裡,女排經歷過巔峰,也經歷過低谷,有過「超級一代」「黃金一代」創下的輝煌,也曾在08年北京主場同冠軍失之交臂,隨後青黃不接幾乎掉到二流球隊。
直到2016年,她們在裡約奧運會時隔12年重新拿下了世界冠軍,王者歸來。
女排姑娘們向大家證明了,只要敢拼,就沒有什麼做不到的。
可以說,中國女排早已不是一支簡單的球隊,而是中國人精神的某種象徵。
正因為如此,觀眾對這部電影的期待也就格外的高。
昨天下班後,烏鴉立刻就衝到了電影院觀看這部電影。
但看完後,烏鴉卻略有些失望,電影不差,基本把中國女排幾十年的起起伏伏說清楚了,但也沒有特別好,還是有不少很明顯的缺點的。
1
作為一部半紀實類的電影,故事其實是大眾們都比較熟悉的內容,所以也不存在劇透一說,我就放心大膽地講了。
先說說電影的優點吧。
電影主要選了中國女排發展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場重要的比賽:
第一場,1981年日本女排世界盃中日決賽,女排戰勝「東方魔女」日本隊,開始五連冠的王者之路;
第二場,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美大戰,女排在北京主場令人惋惜的失敗,後面長期低迷的開始;
第三場,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對戰巴西的生死之戰,這一場絕地反擊,女排王者歸來。
這三場選的非常準確的,都是中國女排生死攸關的局。
其次是演員的表現都可圈可點。
鞏俐的演技非常好,飾演的郎平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
據說女排運動員朱婷在到達劇組時,看到郎平扮相的鞏俐後,都有一陣的錯愕。
朱婷作為對郎平最熟悉的人之一,都能被鞏俐的扮相嚇到,可見鞏俐下功夫之深。
多說一點,青年郎平是由郎平的女兒白浪飾演的,還原度非常高。看電影時,我聽到了旁邊有人在竊竊私語,為啥這個演青年郎平的演員,和郎平本人那麼像。
還有女子排球隊的姑娘們。
中國女排現役隊員朱婷、張常寧、袁心玥、丁霞、顏妮、曾春蕾、劉曉彤、龔翔宇等以及已退役的惠若琪,都在片中本色出演,生動形象向大家表現了什麼叫我演我自己。
她們的出現,也拉進了觀眾和冠軍們之間的距離,片中比賽的場景都十分還原,讓人挑不出毛病。
達康書記吳剛飾演的初代女排教練袁偉民,形象也十分到位。
袁偉民教練一直奉行魔鬼訓練法,對於姑娘們可謂是十分嚴苛。無論是言語上還是訓練強度上,都可以稱得上是鐵面無私。哪怕是大年初一,球練不好,照樣別想吃飯。
但他同時也是一個外冷內熱的人,還貢獻了本片的第一個淚點,人物形象立住了。
一些細節的部分,比如女排姑娘們練習時候在牆上砸出的球坑、因為場地太差導致身上擦傷過多等等,也都很加分,讓人深深感覺到了女排姑娘們訓練的不容易。
但也正是這些閃光點,反而反襯得片中另一個重要角色形象的單薄,那就是彭昱暢和黃渤飾演的陳忠和。
倒不是說黃渤演得不好,黃渤的演技是很不錯的,問題出在劇本——導演給這個角色的戲出現了大問題。
2
其實,早在電影立項開始,網友們的期待聲之中就夾雜著不少質疑。
尤其是在電影的幾支預告片放出來以後,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多。
因為無論是黃渤還是彭昱暢,他們演出來的人,都和大家印象中的陳忠和太不一樣了。
在預告片裡,飾演青年陳忠和的彭昱暢,出現了許多搞笑的片段,最出名的就是搶雞腿的那場戲:
訓練館的食堂加餐,給姑娘們吃雞腿,陳忠和作為陪打教練,沒有得到這個待遇。他很不服氣,認為自己也是女排的一員,於是從餐盤裡搶過一隻雞腿,惡狠狠地啃了起來。
除了啃雞腿外,還有被姑娘們用排球砸暈、高空拋起等片段,以及被稱「胸無大志」,時常「茫然失措」。
另一邊,黃渤飾演的中年陳忠和,也同大家印象中的陳忠和形象不夠符合。拋開外形不談,黃渤自帶三分喜感,而陳忠和則比較儒雅。
反倒是飾演袁偉民的「達康書記」吳剛,更加符合陳忠和教練的形象。
陳忠和人如其名,為人和藹儒雅,雖然在訓練場上十分嚴格,但一直都是一名儒將。
在賽場上無論發生多大的事,陳忠和都掛著他的招牌微笑,令人倍感親切。
結果在預告片裡,陳忠和雖然也笑了,但是怎麼看都是「搞笑」。電影為了突出主角郎平,增添戲劇性,故意把陳忠和的形象醜化了。
為此,網絡上甚至發酵出聲,流傳出了疑似陳忠和寫的一封信,要求電影中把與他相關的鏡頭全部刪掉,說電影是對他的「醜化」。
儘管信中慷慨激昂的語氣,並不像陳忠和的風格,但網友們還是為他打抱不平,認為這是對陳忠和的拉踩,不能這樣對待陳忠和。
本片的導演陳可辛喜歡通過突出主角和配角的矛盾來增加戲劇性,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
比如之前的《中國合伙人》,他把黃曉明扮演的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描繪成了一個大眾喜聞樂見的『「窮屌絲逆襲」的人物形象,然而俞敏洪本人就公開表示過電影對自己形象的歪曲,還寫了幾千字長文。
《親愛的》中,趙薇所飾演的角色原型高永俠公開表示:電影中關於她的情節其實並不屬實,她看了之後心裡感覺很難受。
電影上映後,我發現電影中關於搶雞腿、被用一堆球砸暈等之前頗有爭議的片段都被刪掉了。片方應該是聽取了大家的意見,對這一部分的內容進行了調整。
但是整體對陳忠和這個形象的塑造,還是成問題,明顯沒有下太多功夫。
用網友的話來說,黃渤像是在出演自己,而彭昱暢像是在演黃渤。如果不說,沒人知道他們演的角色究竟代表什麼。
我們這一代人對陳忠和的印象,其實並不比對郎平的印象差多少。
大家對陳忠和的印象,主要來自於2004年雅典奧運會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
從1979年到2009年,陳忠和陪伴中國女排走過了30個年頭。在這30年裡,他做過7年的陪打教練、10年的助理教練和8年的主教練。
30年裡,他既見證了中國女排輝煌的五連冠,也經歷過低谷時期的落寞。
1976年,陳忠和進入了福建男排的隊伍,正式成為了一名排球運動員。
沒有一個運動員不想為國爭光,但陳忠和知道,自己不可能上國際賽場。儘管自己的技術細膩,發展空間很大,但身高只有178cm,對一名男子排球運動員來說,這是非常致命。
彼時,世界女子排壇強手如雲。為了能夠脫穎而出,女排選擇了一個創造性的訓練方式——找男排運動員來對打,強化女排選手的抗擊打能力。陳忠和就是其中的一員。
陳忠和模仿能力極強,能夠模仿國際上知名球手的打法和球路,很得當時女排主教練袁偉民的欣賞。
1979年,22歲的陳忠和從福建省男子排球隊退下來,就被袁偉民借調到北京,正式成為了中國女排第一批正式陪打教練的一員。
後來,他在自傳中寫道:
「命運真的讓我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堂堂正正穿上了一回『中國』的球衣……
國內比我強,比我好的隊員比比皆是。只不過在挑選陪打人選時,充分考慮到不能為此影響該隊實力,儘可能不挑選那些主力隊員。
而我正好具備這種『不影響實力』的因素。」
不能以男排運動員的身份走上賽場,是他的不幸。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很快他就在陪打教練的位置上,開始發光發熱。
陳忠和十分吃苦耐勞,他經常自己一個人刻苦模仿,找到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臨場揣摩。
每到比賽的時候,他就在賽場邊死死盯著人家的主攻手。一旦鎖定目標,他就從前後左右各個角度觀察研究,很快,他就能模仿各種優秀的排球運動員了:日本的橫山樹理、美國的海曼、古巴的路易斯……
這可苦了女排姑娘們。本來袁偉民教練採用的就是魔鬼訓練法,再加上體力比男運動員略遜一籌,因此她們經常叫苦連天。
不過女排姑娘們苦,陳忠和更苦。姑娘們傷了有替補,可以休息,但他卻只能自己緩一緩,然後再繼續。
曾經有記者採訪問他,做陪打辛不辛苦,他直言道,不亞於主教練。每天幾千次的起跳、揮手,好幾次中午溼著衣服就睡著了。
在他的努力下,在女排姑娘們的共同奮鬥下,中國女排衝出了亞洲,走向了世界。
而後,中國女排也經歷了幾年的低谷。
2000年雪梨奧運會,時任主教練胡進帶領的中國女排小組賽2勝3負積7分,以小組第四的成績驚險晉級。
結果在八強賽,面對另一小組第一的俄羅斯女排,中國隊以0-3完敗,慘遭淘汰。
奧運會後,排球管理中心進行了一次民意調查,讓大家選擇新的女排教練。
在當時的排球界,像袁偉民、郎平這樣眾望所歸的教練員非常難找。排球管理中心領導很是青睞陳忠和,因為他對排球十分熱愛,同時經驗豐富。
但陳忠和的得票很低。這也難怪,連他自己都把票投給了胡進。他認為自己既不是運動員,也不是教練,就當好一個副手就行了。
直到排球管理中心主任徐利兩次找到他,直截了當問:「如果讓你幹,你有沒有信心?」
陳忠和這才下定決心,接過了這副重擔,被「架」上了中國女排主教練的位置。
上任後,陳忠和啟用了一批身高突出的年輕隊員,用高負荷的訓練強化她們的能力,磨練大家的意志,嚴厲程度堪比當年的袁偉民。
很快,在他的用心調教下,隊伍戰鬥力開始回升,2001年國際排聯大冠軍杯,中國女排戰勝諸強,獲得冠軍。
可也正是因為這個冠軍,搞得陳忠和有些畏手畏腳,生怕出什麼差錯,才在2002年世錦賽上搞出了一場「讓球風波」:
在預賽提前鎖定出線資格的前提下,中國女排做出在預賽和複賽中兩次「讓球」的決定,從而選擇比較弱的對手。
預賽為了避開義大利選擇巴西而「讓球」給希臘,複賽為了避開俄羅斯而「意外」敗給韓國,八強賽成功戰勝巴西晉級。
然而,事情進展並未如願,女排半決賽負於義大利,3-4名決賽又敗給俄羅斯,讓球又只獲第四的成績讓陳忠和受到前所未有的外界指責和輿論壓力,他也因此險些引咎辭職。
在近兩年接受採訪時,陳忠和回首道:現在回想起來還是非常難過的,也是不應該的。
反思之後,陳忠和也更加看清了前進的路徑,那就是竭盡全力用實力去說話。
2003年女排世界盃,攻擊銳利、防守嚴密而又鬥志高昂的中國女排,以11戰全勝的戰績奪回了失落了17年的世界盃冠軍。
接下來就是雅典奧運會。無數人對中國女排充滿了期待,但傷才剛剛好的主力趙蕊蕊在奧運的首場比賽中就再度受傷,無緣接下來的比賽。
在情況極為不利情況之下,陳忠和卻依然帶著隊伍,一路闖關挺進決賽。
對手俄羅斯隊開局強勢,連勝兩局。落後局面下,姑娘們臨危不亂,在陳忠和的布置下不斷打出進攻變化,奮力追趕。
在緊張的對壘中,場邊的陳忠和始終面帶微笑,十分從容。
俄羅斯主帥卡爾波裡反而顯得有點緊張了,大聲吼叫。
正是陳忠和這種笑容,感染了電視機前的觀眾,也感染著現場的每一個人。
那場比賽,中國姑娘們一分一分拿,連扳三局,三比二逆轉了俄羅斯隊。中國女排時隔20年,再次登上了奧運會的最高領獎臺。
在面對記者採訪時,陳忠和幾乎淚灑當場。
2008年,陳忠和率領中國女排,在北京奧運會上拿到了銅牌。第二年3月,陳忠和卸任離開。
帶隊八年,率領中國女排重返世界頂級,作為主教練,陳忠和做得是非常不錯的。
然而在《奪冠》的電影中,為了突出郎平的作用,省去了不少陳忠和的戲份,對於很多80後90後來說,能引起他們共鳴的部分缺失了。
整部電影看下來,仿佛陳忠和的一生,就只是一個陪打教練,當主教練的時候也不夠成功。更像是一個用來襯託郎平的角色,本人的魅力幾乎沒有了。
作為一部半紀實類電影,這是很遺憾的。
而且,因為這個角色塑造不成功,但又佔了不少戲份,使得整個電影有點尷尬——陳忠和的形象沒起來,新一代女排,尤其是朱婷和郎平的感情又因為時長限制描述得不夠,導致無論是郎平和黃渤這邊,還是朱婷和郎平那邊,都差了一點意思,給觀眾的感動都差了一點點。
如果換一個思路,可能會更好:
既然要突出郎平,就突出到底,中國女排中間的低谷期不描寫教練了,而去著重描寫這個階段觀眾們的心痛,社會大眾對重現女排精神的呼喚。
同時,著重展現郎平在重掌中國女排之後,是如何像袁偉民當年培養自己一樣,發現培養朱婷和新一批女排隊員,重塑女排精神的。
最後,朱婷不負期望,在賽場上頂住壓力,用神勇的發揮帶領女排戰勝強敵,其一錘定音的能力比當年的郎平尤有勝之,而女排姑娘們親密無間的配合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那一刻,所有中國觀眾都知道——那個熟悉的中國女排回來啦!
郎平眼前有些恍惚,新時代的中國女排和當年那個五連冠的王者之師,在她眼中合而為一。
這一刻,女排幾十年的精神,完成了一個傳承。
3
關於電影《奪冠》的另一個爭議,是在其精神內核上。
女排精神是整部電影的魂,如何體現它,這是導演的任務。
陳可辛是一個好導演嗎?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陳可辛,早年監製並拍攝了黎明和張曼玉領銜主演的《甜蜜蜜》,該片獲得了第1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獎和第34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到現在都是經典。
陳可辛本人,也憑藉這部電影,獲得了第1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他是第一個完成金馬獎、金像獎以及金雞獎的華語大滿貫導演。
但在表現女排精神的時候,陳可辛還是做得不夠好。
前半段講述80年代老女排故事時,關於為什麼要得第一,陳可辛給觀眾的回答是,因為剛剛改革開放,中國人民急切盼望著走出去,讓世界上所有人都能看到中國人的實力。
的確,在那個年代,中國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我們要讓世界看到,中國不是他們心中那個羸弱的形象,而是一個有實力的國家。
從一開始,袁偉民教練就一直把「為了國家而打球」這句話掛在嘴邊:當隊員們練不動了,他在提醒她們要努力;當隊員們渾身是傷,他要求她們不許喊累,繼續加練;當隊員委屈落淚,他也告訴大家打球不只是為了自己……
到後面,袁偉民教練為大家講述自己在60年代去美國打球,住在美國的賓館裡,發現每一個房間都有冰箱、有彩電,而我們自己的國家太弱了,所以才這麼努力。
這個道理在排球上也是一樣,我們沒有外國隊的訓練條件,只能用加倍的努力去拼,去爭那一口氣。
1981年的世界盃比賽,千家萬戶都圍坐在電視機前收看。
他們中既有東北廠子裡面的工人,也有北京機關大院的工作者;他們既有學生,也有普通的百姓。
大的,小的,老的,少的,所有人都只為了四個字,中國女排。
這就是非常強烈的時代特點,很真實。
比賽贏了以後,大家一起舉著國旗跑到大馬路上歡呼、遊行;08年奧運中國輸了後,場邊痛罵郎平的觀眾;16年里約賽場上,被巴西球迷包圍了的中國人,依舊在哭著喊加油……
這些場景非常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但到了後半段,這種家國情懷一下子就落下來了。
導演在後半段很用力地在詮釋,女排精神在新時代有了變化,新的女排姑娘們因為動力不足,不想打排球了,郎平告訴她們,要享受體育本身。
女排隊員們的生命裡不應該只有排球,排球也不應該只是為了國家爭光,隊員們打球,是出於對排球的愛,是為自己快樂地打球,要讓排球回歸體育運動本身。
這是最後一場了,你是為了你們自己打的。
的確,對於隊員個人來說,她們人生價值的實現是很重要的,每一個人都不是機器,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但這一點,和為國爭光並不衝突,完全可以兩點齊頭並進。
試問,哪個國家的體育隊員,不想以冠軍的身份在賽場上驕傲地唱自己國家的國歌?
在登頂世界第一的同時,自我價值的實現和為國爭光兩者同時達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但導演在後半段過於強調為國爭光不是打排球的唯一,刻意到了為了說教而說教的地步,直接讓電影的前半段和後半段感情割裂了。
為什麼「女排精神」就不能是集合了愛國與愛體育二者的呢?
整部電影看下來,你說它不燃吧,有不少片段還挺燃的;說它很燃吧,好像又差了點意思。
三場比賽,三個高潮,但每次感覺要激動起來了,結果那個勁兒就那麼過去了。
電影全篇前後的主題割裂,導致沒有一個最終的情緒爆發點,是非常致命的。
如果是不了解女排的人去看,有的橋段很可能會無法帶入。因為整部電影下來除了郎平和女排運動員有名字,其他的人連姓名都沒出現過。
想要把女排的故事拍好其實很難。
因為對於已經發生了的歷史故事,最重要的不是歷史本身,因為誰都知道故事的結局。重要的是能不能在敘事上翻出新花樣。
在素材的取捨上,由於時間跨度過大,電影呈現出來的效果感覺是處處都點到了,但處處都沒有立住。
導演既想突出人物,又想拍出群像戲。
但女排註定是一個群像戲,就像片中說的那樣,「女排沒有我,只有我們」。這樣兩邊都想要,結果就是群像中的很多人形象都比較單薄,沒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碎片化的拼接,平鋪直敘的故事,後半段對新女排的描寫只畫出了她們的皮,沒有寫出她們的骨。
總得來說,《奪冠》算是一部達標的作品,值得一看,但離非常優秀還是差了一點,我個人給7.5分。
女排精神到底是什麼?
直到影片結束,我也沒有找到答案,可能導演講到最後自己也搞不清楚了,幾種感情雜糅在了一起。
但實際上,女排精神從五連冠的時代到現在,一直都是連貫的,直到今天還值得我們學習。
女排精神是什麼?
女排精神是明知前方荊棘密布,依然永不放棄,勇往直前;是明知背後是萬丈深淵,依然穩紮穩打,絕地反擊;是哪怕勝利就在眼前,依然不驕不躁,兢兢業業。
「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是你一路雖走得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舊眼中堅定。
人生不是一定會贏,而是要努力去贏。」
烏鴉校尉整理編輯
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烏鴉校尉(ID:CaptainWuya)
如需轉載,請後臺留言。
分享給朋友或朋友圈請隨意
參考資料:
電影《奪冠》
馬寅:女排和陳忠和的故事
烏鴉校尉的視頻在B站上線啦!
小夥伴們有興趣一定要去給我們捧捧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