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礦工的女兒 !看到最後一張想哭…… | 口述寧煤

2021-02-10 新寧煤

今天的歷史,無不揉進了史家現實的情懷。所以,歷史是「活」的。「口述寧煤」挖掘和搶救珍藏在寧煤人心中難忘的記憶,發現和記錄蘊藏在寧煤動人的故事。

「口述寧煤」正在尋找:講寧煤故事的人

本欄目長期徵集礦區老照片


四十個春夏秋冬,

父親在萬米井巷辛勤的勞作;

四十年風雨同載,

父親肩拉背扛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寧夏煤炭事業;

14600個日日夜夜,

父親見證了煤炭人四十年的光輝歷程和偉大變遷。

文/馬永芳

父親從17歲開始,就是一名煤礦工人了,屈指算來,父親的煤炭生涯整整40年了。

在父親的陪伴下,我們姐妹四人長大成人,都繼承了父親的老本行,成為煤礦的一份子。那時我們姐妹四人中,我最小,是父母的「老丫頭」,父親對我的寵愛更多一些。

馬永芳和父親在靈武水木靈州家中。(2019年)

父親在烏蘭煤礦當採煤班長時和班組員工。(1972年)

當年,我從寧夏大學畢業,懷揣夢想,憧憬著大城市裡的工作和生活,我希望能走出礦山,展翅翱翔。可父親卻對我說:「芳啊,來煤礦工作吧,陪在我和你媽身邊,別出去打工了,現在的煤礦不同以前,憑自己的努力吃飯,當個煤礦工人挺好的。我不顧父親的感受反駁道:「一個女孩子,去那種又髒又累的地方工作,說出去多掉價,還大學生呢,你苦了一輩子還不夠,還要讓我像你一樣也苦一輩子嗎?」聽了我的話,當時父親的身體在顫抖,眼裡含著淚花,搖著頭激動地說:「煤礦工人怎麼了,煤礦工人再髒再累,那也是我們一鍬一鏟幹出來的,我一幹就是40年,這樣的生活,我過的踏實,沒有煤礦工人,哪有你們的今天。」說完父親拖著風溼的腿和痛風的腳,慢慢地、一步一步挪進了臥室,邊走邊掩飾著擦自己眼角的淚水。

父親獲得的證書之一。

父親怕我看到,但是我還是看到了。

是啊,我有什麼資格指責父親的職業,我憑什麼小瞧煤礦工人,我更沒有資格否定父親給我們創造的這份美好幸福的生活。父親這一生從事煤礦工作,在萬米井巷為了我們一家的幸福生活苦苦奮鬥了四十年,雖然苦、也很累,但這是父親摯愛的職業,是這個職業給了我們一家人生活的保障,是這個企業給了我們這一代人就業的機會,而我,不但沒有學會感恩,卻在為自己那虛無縹緲的生活而幻想未來。後來,我只求父親能原諒我的年輕,原諒我的無知……

1970年出版的這本《毛澤東選集》是父親所有獎勵中最珍貴的,父親收藏至今,父親將它像寶貝一樣放在書櫃的最高處。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現在的我,驕傲而自豪。驕傲,是因為我不但是一名煤礦工人,更是一名礦工的女兒;我自豪,是因為我在寧煤工作而自豪,能在烯烴二分公司工作而自豪。

2018年,我榮獲寧煤集團物業服務分公司煤化工區域「勞動模範」榮譽稱號,當我拿回勞模獎盃時,父親比我還激動,顫抖著將他那一沓珍藏在箱底的榮譽證書取出來給我看。當看到大大小小61本殷紅的榮譽證書時,眼淚模糊了我的視線……我輕輕翻開,1976年的、1985年的、1992年的……父親的證書中僅「勞動模範」和「安全標兵」的榮譽證書就有十幾本,父親對我說:「閨女,這是爸從事煤礦工作四十年最好的見證,沒想到你也能傳承下去……好好幹,踏踏實實的幹,企業不會虧待你!」

父親的證書可以擺成一堆,其中還有勞動模範證書。

工作中的馬永芳(右)。

父親,是我的大山,更是我的榜樣,這些已經泛黃的證書是對父親從事煤礦工作最好的詮釋,也鼓勵著我和姐妹們腳踏實地,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父親現在的已年近70歲,每次看著父親彎曲的脊背和老去的面容,還有那雙下了四十年井但永遠都沾有煤泥印記的手,那一瞬間,我感受到了一種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

在我心裡,父親是堅強和剛毅的,是幹練和豁達的,是高大和偉岸的!我會牢記父親的每一句囑託,永遠不會忘記——我是礦工的女兒!

*本文作者系寧夏煤業物業服務分公司員工


在集團公司,像馬永芳這樣的「礦工的女兒」還有很多,她們或在學校當老師、或是團青幹部、或在新聞媒體當記者、或在煤炭一線工作,她們繼承了礦工堅毅、踏實的精神,成為新一代煤炭女工的傑出代表。如2010年集團公司唯一一位女性勞動模範肖霞,其父親肖德建也曾是寧煤員工,他先後在原太西集團救護大隊、矸石電廠車隊工作,長期從事礦井救援和汽車維修工作。

今天,小編帶大家認識幾位礦工的女兒以及她們眼中的父親。

姐姐楊炎峰(右一)、妹妹楊炎慧(左一)和父親楊敬(中)。

楊炎峰是棗泉煤礦信息監測中心安全監測工,2005年3月參加工作,曾被評為棗泉煤礦家屬協管員、礦工會積極分子等。妹妹楊炎慧是棗泉煤礦儲運車間科員,2010年2月參加工作,先後被評為安康杯先進個人、工會積極分子、十佳礦嫂、文明家庭等。她們的父親楊敬 ,2000年至2010年在磁窯堡二礦工作,2011年至今在棗泉煤礦維修保障中心工作。

女兒眼中的父親:我的父親從參加工作就一直從事井下掘進工作,父親在井下一線爬摸滾打10餘年,一直紮根在煤礦基層前線。一直以來,父親任勞任怨,難、急、險他總是第一個衝鋒在前,在工友眼裡他是老實憨厚,幹工作極其認真,有責任心的一個人。我的爸爸是煤礦的一名普通工人,他性格淳樸,為人憨厚,雖只有高中文化,但在我心中,一直為擁有這樣一位煤礦工人而驕傲!某一年的一個下午,我和媽媽去單位看父親,機車轟鳴著從井下駛來,又緩緩地停下,礦工叔叔們有序地走下人車,他們從頭到腳都是的黑。他們走動著,像一群煤炭柱子般在移動。我的父親也在其間,我卻認不出他,我的目光掃視著,想找到父親。當父親喊我的名字,我仔細打量眼前這個「黑人」,才認出是父親。父親肩扛著風鎬,滿臉煤灰和倦容,只有牙齒是白色,我第一次見到父親這個樣子。至此我才知道原來父親工作的環境是如此差,工作是如此的累,我才知道父親用何等的艱辛換取著一家人的幸福。我和妹妹受到父親的影響,畢業後也來到煤礦工作,我是棗泉煤礦信息監測中心一名安全監測工,妹妹是儲運車間的一名員工,礦工是平凡的,一輩子的青春都獻給了礦山,我的父親亦如此,我像父親一樣認真對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默默為煤礦奉獻一點綿薄之力。


磁窯堡煤礦家屬院周志華家老房子。照片拍攝於1988年,當時周志華5歲。

周奮勇1974年在磁窯堡煤礦參加工作,2006年退休,先後在礦機電科、掘進隊當電工。工作中,多次獲得礦優秀員工稱號。周志華2007年12月參加工作,獲得過全國煤炭行業優秀共青團幹部,集團公司優秀團幹部、優秀員工,現在是集團物業服務分公司的一名員工。

女兒眼中的父親:小時候,看著下班到家的爸爸,總是嫌棄他那雙布滿煤塵的大手,嫌棄他仿佛永遠洗不乾淨的臉,捏著鼻子對爸爸說:「我可要好好上學,不能像你一樣當個煤礦工人。」爸爸哈哈大笑一場後說:「別像爸一樣沒多少文化就行,煤礦工人的女兒,你幹啥也是從煤礦長大的!」大學畢業後,我興奮地跳上通往現代化礦井清水營煤礦的通勤車,緊緊拉著父親的手,和他一起走向了我人生的第一個工作崗位。一路上,父親興奮地給我介紹哪裡是原煤倉、哪裡是立井、哪裡是聯建樓……在懵懂迷茫之中,我就成為了他,成為了我曾經心裡不喜歡的煤礦工人。如今,33年工齡的父親退休離開工作崗位已經22年了,而我,成為寧煤員工也已經11年了。11年裡,我成為了比父親更熟悉礦區安全生產情況、更熟知企業發展、更了解新時代礦工的「煤三代」,而他,只能在我滔滔不絕講述工作的時候,看著我,笑著。偶爾,父親還要和我的礦工爺爺一起,批評教育我不夠敬業、不夠愛崗、不夠努力。現在,我從煤礦轉戰後勤物業,成為了一名服務主業、福祉員工的物業人,成長在「煤礦世家」的我,懷揣著對煤礦、對煤礦員工的熱愛,永不忘初心,勇往直前!因為,我是一名地道的「礦工女兒」!

1998年春節,馬豔(後右二)和家人在中寧農村老家。

馬豔是棗泉煤礦機電動力科天車司機,2000年參加工作,曾被評委礦優秀員工,父親馬順清是寧煤集團烏蘭煤礦工作,現已退休。

女兒眼中的父親:我的父親是1963年到1992年在烏蘭礦工作,從參加工作就一直是採煤工,當了近八年的班長,直到1992年工傷,身體條件不允許下井,他才離開了幹了近30年的崗位。其實如果不是工傷他是捨不得離開井下的,因為不光捨不得井下的高工資,更捨不得一幫工友們。那個時候父親的工資不光要養活自己的小家,還要承擔家裡幾個弟妹的學費等,那個年代生活壓力非常大。退居二線後父親的工資從70多元降到不到20多元,全家生活立刻捉襟見肘。在我的印象裡,一年只有父親探親的時候我才能夠見到他,我們幾個孩子既想念父親,卻又怕父親回家。父親在家的時候總是批評我們,說我們幹完活工具亂扔沒條理等等,直到懂事才明白,其實這些都是父親在這麼多年的煤礦工作中逐漸形成的習慣,父親做事認真、有條理、講原則,做人有素質、有擔當,對我們兄妹影響很大。

2001年,馬少霞(右一)上高二的時,爸爸帶著姐妹三人到銀川給馬少霞和妹妹配眼鏡,她們和父親在銀川光明廣場前留下了這張合影。

馬少霞2007年大學畢業後在教培中心參加工作,馬少霞先後得過集團公司節能環保先進個人以及寧夏工業職業學院四優共產黨員、巾幗標兵、安全生產先進個人、優秀員工等榮譽稱號。父親馬學良1976年在磁窯堡煤礦上班,一直在採煤隊,2007年退休。

女兒眼中的父親:對我而言,父親就是我心中那盞閃光的明燈!忠厚老實、勤懇踏實、兢兢業業是父親最大的優點,他做事實在,從不偷奸耍滑,總是信奉「吃虧是福」的處世哲學。父親是原磁窯堡煤礦的一名普通工人,每月父親上班幾乎都是全勤,每次爸爸下班回到家我們都已經進入夢鄉。記得有一次回家看到爸爸一臉疲憊,我就問他:「爸爸怎麼那麼傻,幹活稍稍偷懶,下班就趕緊回家,又沒人發現,為什麼還要自討苦吃?」父親微微一笑,撫摸著我的頭,對我說:「孩子,你說得沒錯,我偷一點懶是沒關係,沒人發現,也沒人計較,可是,我對不住自己的良心!」父親沒有幹出轟轟烈烈的大事業,也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人物,但從他身上,我體會到了一個普通勞動者的職業操守,勤懇踏實、認真負責、兢兢業業。父親用平時的行為和對生活的態度時時刻刻影響著我,生活上要勤儉節約,對朋友要真誠友善,對待學習要認真勤奮,對工作要踏踏實實、認真負責。


左:1993年,買佳麗和爸爸在中山公園。右:2016年,買佳麗出嫁之日和爸爸合影。

煤制油動力廠的買佳麗2012年參加工作,父親買生榮1983年在白芨溝煤礦參加工作,現在是寧煤集團安全監察中心的一名安全監察專員,曾獲得過安全標兵、科技標兵等榮譽稱號。

女兒眼中的父親:父親對待工作一絲不苟,對家裡也很顧家,父親是我一生學習的榜樣、模範,父親是我的良師益友。

今天的歷史無不揉進了史家現實的情懷,所以歷史是「活」的。「口述寧煤」,讓歷史開口說話,挖掘和搶救珍藏在寧煤人心中難忘的記憶,發現和記錄蘊藏在寧煤動人的故事,通過重溫往事、口述故事,激勵後人、凝聚合力,推動寧煤集團的發展建設。

一、活動要求

1、遵循「實事求是」與「親身經歷、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原則。

2、提倡文字、圖片、視頻、音頻有機結合,突出史料性、可讀性,附口述人和整理人的簡要介紹和聯繫方式。

二、活動對象

寧煤集團員工、家屬、子弟。

三、投稿地址

1、投稿郵箱:snxmt01@163.com

2、來稿主題請註明「口述寧煤」

投稿人保證對其投遞的內容,享有合法權益並承擔相應法律責任;若為他人稿件,投稿人須保證已獲得當事人授權。投稿即代表同意將除署名權之外的權力授予「新神寧」微信公眾號。「新神寧」微信公眾號能夠修改、發表投稿內容。

供稿|馬興國 周志華 馬磊 金晶 

編輯|田磊

校對|李慧(實習)

審核|王廷軍

監製|張弘

相關焦點

  • 【原創文章】我驕傲,我是礦工的女兒
    我驕傲,我是礦工的女兒作者:優雅      天下的父愛都是一樣的偉大與無私,一生中父親都在為兒女做基礎。當我們長大時,父親的脊梁已被壓彎。當我工作了,想好好的讓爸爸享受晚年的幸福時,爸爸卻永遠永遠的離開我從父親去世的那一天起,我的生命突然感受到空虛許多,父親給我堅強的翅膀,讓我從小學會怎樣去大自然飛翔。雖然內心常常悲痛與難過,但是我還得面對我的人生,為了我親愛的父親,為了讓他在天堂更加安心……  我的爸爸是一位礦工,從事礦山事業三十多年,他對工作任勞任怨,把自己的一生無私地奉獻給煤礦事業。
  • 【致敬】請給我一頂礦工帽@微信團隊
    (趙成拍攝)礦工美哉!礦工萬歲!(趙成拍攝)為出煤:流過汗,掉過淚;為出煤:戰過險,遇過危;為出煤,心操碎,體受累;既然選擇了,就註定無悔。(楊培智拍攝)呵,礦工兄弟,祖國為你讚美,你在祖國懷抱正綻放光彩;呵,礦工兄弟,人民為你讚美,你在人民心中已豎起豐碑。
  • 「冰+煤」:一場關注氣候變化的紀實攝影展
    「冰與煤」是一個持續多年的全球巡展項目,每到達一個城市或國家,都根據新場地和需求對展覽內容作出更新。今年的「冰與煤」囊括了全球四十多位攝影師和視頻藝術家的作品,既有羅伯特·卡帕、尤金·史密斯、大衛·西蒙、劉易斯·海恩、貝歇夫婦等在攝影史上熠熠閃光的名字,也有不同時代的登山探險家、當代各國專注環境紀實的攝影師。參展的中國攝影師有宋朝、牛國政、耿雲生、王勉勵、吳旗、楊俊坡、餘海波等。
  • 礦工被困88小時後獲救,礦難自救的正確姿勢都在《地心營救》裡了
    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礦工家屬痛苦不已,心急如焚,但是他們發現,私人礦主並沒有營救能力,而且也沒有打算採取過多的營救措施,在私人礦主看來,被埋在地心的礦工,生還的可能性很小。他說,我在礦上工作25年,參加了60多次營救,沒有成功過一次,沒有救出一個人。
  • 你以為你看到的就是你看到的嗎:口述影像的種種妙用
    7月初,經朋友介紹去深圳參加了口述影像的工作坊。當時我正在給幾位殘障行動者拍片子,請他們結合個人經歷講述權利倡導經驗,想著工作坊會講口述史的拍攝技巧、如何剪片子等,沒想到主題的意思是把影像口述下來,幫盲人(或視障)朋友看電影,而不是把別人的口述拍成影像。不過既來之,則安之,畢竟花了五百塊的學費,還是要好好聽一下。
  • 「我長大了你未老」不算啥,看到最後一張差點笑哭
    還有很多童星出道的人,用自己的真實行動闡釋了什麼叫「我長大,你未老」。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些神奇的明星合影。不免讓人感慨「我長大,你未老」。最後一張照片,小編看到時差點笑哭。全家人感覺就是「共用一張臉」,長得太相像了。小編覺得,如果他的姐姐們也出道,那這一家真的一上臺就能把觀眾都逗樂。
  • 電影《礦工的女兒》:音樂傳記片的教科書
    票房與獎項當然是最常見的兩種標準,因此當回顧票房史和奧斯卡獎的名單時便會發現《礦工的女兒》無疑是在兩方面表現都十分突出。不僅以6718萬美元的票房佳績位列1980年度北美票房排行榜的第7名,更是橫掃了從影評人獎、金球獎到奧斯卡等主流獎項的最佳女主角。
  • 蔣緯國口述 我的母親姚冶誠
    「總統」,所以我想改姓,認祖歸宗。她生了很多女兒,還把這些女兒送給好朋友,其中大女兒被送給一位日本朋友,長大後嫁到臺灣張家,生下張建邦,所以張建邦應該要叫我舅舅。民國十六年,北伐到了一半,發生寧漢分裂,這時候我和父母親寄居在上海朱姓朋友家。朱老先生的太太是我母親的姨母,向來父親有事都住在朱家。朱老先生也非常愛國,他從事房地產生意,同時也開設了一家上海最大的火柴工廠,我們經常住在他們家。
  • 聽了這些樸實話語你就明白,為什麼有一首詩歌叫《礦工萬歲》
    「礦工萬歲!礦工萬歲!你深深彎下的脊背,馱起民族的尊嚴……」這是詩人楊啟舫創作的詩歌《礦工萬歲》,在「第三屆中國煤礦藝術節」開幕式上,由表演藝術家瞿弦和、徐濤、郭凱敏、賈雨嵐朗誦。作品於2018年獲得中國作家協會、中國煤礦文聯頒發的第七屆中國文學創作烏金獎「特別榮譽獎」。
  • 小倩穿越三地送告白 寧採臣揮淚獨守蘭若寺
    感動之餘,小編不禁想到了《倩女幽魂》中的模範情侶——寧採臣與聶小倩,不妨來了解一下兩位是如何共度七夕的吧。小編翻遍三界,終於發現寧採臣躲在蘭若寺的一個屋簷底下黯然拭淚。八卦的小編上前詢問原因,寧採臣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訴苦。原來小倩受月老的委託,昨日奔走於京、津、石三地,為《倩女幽魂》的玩家們傳情送祝福。無奈卻扔下寧採臣一人,七夕寂對蒼穹,獨守鵲橋。
  • 田珈寧和她的口述電影
    口述一部新電影之前,田珈寧經常要自己先看上十幾遍。遇到《建國大業》這種歷史題材的影片,看上二十幾遍都是家常便飯。有同事打趣說,十幾二十遍反反覆覆對著同一部電影看,還要講無數遍,估計正常人都要吐了。但珈寧對此卻沒有怨言。她說:「中文詞彙實在是太豐富了,動詞、形容詞、副詞、近義詞多極了。要想最準確地描述畫面,就得知道那些近義詞的細微差別,所以寫腳本時常常要翻字典。」
  • 劉少奇、紀德貴與八特「老煤頭」連廷秀那段不解之緣
    光陰似箭,一晃近八十年過去了,而在峰峰八特古鎮,每當村人路過王家街南胡同連家小院時,便回想起老一輩革命家劉少奇、紀德貴與「老煤頭」連廷秀的那段不解之緣。一、「老煤頭」由來一天天呀一年年,狼狗嚎啊風如鞭。悽風血雨夜沉沉,礦工日子苦無邊。吃的發黴黑豆餅,穿的破衣麻袋片。
  • 月底了,給爸媽發一句「我愛你」,看到回復後想笑又想哭
    月底了,給爸媽發一句「我愛你」,看到回復後想笑又想哭孩子永遠都是爸媽的孩子,是爸媽捧在手心呵護的孩子。而隨著網際網路的時代發展越來遠快,離開家去學校的孩子,也只能通過微信或者電話來和父母聊聊天,尤其是學生黨,月底沒錢的時候,不知道怎麼開口要錢。
  • 接連殺死礦工騙取近百萬賠償金,骨灰讓人隨便扔了...
    匯鑫煤礦早在2014年已關閉,當年的井口也已填埋,只剩下一些仍未拆除的礦工宿舍,院子裡還擱置著6臺報廢的絞車。今年2月,當地的老礦工向記者確認,8年前,礦上確實發生過死人的事情。 常對鎖跑到事發處,看到「王昌雄」被四五罐渣(一罐渣重一噸多)埋在下面。屍體被刨出來時,頭上還帶著安全帽。常對鎖用井下電話,將事情報告了礦長。 時任匯鑫煤礦安全礦長張利彬接到礦長電話趕到現場,看到「王昌雄」被風筒布包著放在風井上口的地上。隨後「王昌雄」被送往沙河市中西醫結合骨病醫院,醫生確認人已經死亡,屍體轉入太平間。
  • 穿襯衣打領帶坐在地面採煤,5G圓了礦工夢
    楚天都市報11月19日訊(記者蘭莎)礦工穿著白襯衫打著領帶,坐在辦公室體面地採煤,這是很多煤炭人的夢想。在5G時代,這一場景已在一些煤礦變為可能。在今天舉行的「2020中國5G+工業網際網路大會」成果展廳內,5G+智能採礦等前沿應用驚豔亮相。
  • 武漢人口述「我的2020」!有人看著看著就哭了,哭著哭著就笑了
    (原標題:武漢人口述「我的2020」!有人看著看著就哭了,哭著哭著就笑了) 20位親歷者口述我的2020
  • 平頂山平煤微電影《老班長》劇本,看煤礦工人的轉崗「變形記」
    ,火車笛聲震撼著寂靜的黎明,運輸皮帶滿運著煤在運轉,煤倉轟隆的裝滿每一節車廂,一列裝滿煤炭的火車駛向遠方。聽說咱們隊要安排人進行轉崗分流,那邊情況未知,誰願意去啊,我肯定是不去」同事乙:「是啊,家裡還有兒子,又那麼遠,工資還指不定發多少呢?要我,我也不願意」老班長咧嘴笑的說:「想什麼呢,就是真讓你們去,我這個老班長還捨不得放手呢」若有所思。
  • 臨汾煤監分局黨總支集中觀看抗美援朝紀錄片《為了和平》
    我的煤炭網>新聞>煤安中心>煤安資訊>臨汾煤監分局黨總支集中觀看抗美援朝紀錄片《為了和平》 臨汾煤監分局黨總支集中觀看抗美援朝紀錄片《為了和平》   山西煤礦安全監察網 發布日期:2020-10-30 17:04:52
  • 哈文曬李詠生前最後一張照,圖片放大後卻看哭眾人,手勢讓人心疼
    哈文曬李詠生前最後一張照,圖片放大後卻看哭眾人,手勢讓人心疼說起李詠相信很多觀眾都非常的熟悉,在《非常6+1》的舞臺上,李詠用自己幽默沙啞的嗓音讓人記憶幽深。作為李詠的妻子,自然是痛不欲生,就在他去世後,哈文曬出一張李詠的遺照,而照片中還是讓大家再次看到那個帥氣有型的主持人,可是他再也不會出現。而在這個照片上細心的觀眾在照片放大後還是看到了其中的秘密,卻看哭眾人,手勢讓人心疼。
  • 範冰冰最想刪除的照片,一張比一張過分,看到最後難怪李晨分手
    導讀——範冰冰最想刪除的照片,一張比一張過分,看到最後:難怪李晨分手第一張。當年的範冰冰還很青澀,也不敢和大佬們對抗,面對大佬們的調戲、左右夾擊範冰冰即使看起來很不開心,但也不敢反抗。從圖中可以看到,範冰冰也是主動投懷送抱,而兩人也多次被傳出有不正當的男女關係,但是對此兩人都均以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