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俊燕 | 文
9月4日~9月23日,「冰與煤」(Coal + Ice)紀實攝影展來到美國舊金山福特·梅森文化藝術中心。這個關注氣候變化與環保的跨國攝影師群展,由亞洲協會中美關係中心主辦,馬格南攝影師蘇珊·梅塞拉斯(Susan Meiselas)和荷蘭策展人耶羅恩·德·弗瑞斯(Jeroen de Vries)共同操刀策劃。
「冰與煤」是一個持續多年的全球巡展項目,每到達一個城市或國家,都根據新場地和需求對展覽內容作出更新。今年的「冰與煤」囊括了全球四十多位攝影師和視頻藝術家的作品,既有羅伯特·卡帕、尤金·史密斯、大衛·西蒙、劉易斯·海恩、貝歇夫婦等在攝影史上熠熠閃光的名字,也有不同時代的登山探險家、當代各國專注環境紀實的攝影師。參展的中國攝影師有宋朝、牛國政、耿雲生、王勉勵、吳旗、楊俊坡、餘海波等。照片時間跨度大、地理緯度廣、展陳視覺效果震撼,是本次展覽的特色。
位於美國舊金山福特·梅森中心的展覽場館。
展覽現場
展覽的核心概念是探討人類對化石燃料的長期消耗對環境、氣候和自身帶來影響。地表深處的煤礦在持續減少,喜馬拉雅山巔的冰川開始融化,每一次細微的變化都在悄無聲息地影響氣候系統。
展覽中,我們能看到一個多世紀前珍貴的冰川照片與當代攝影師在同地拍攝的對比,一百多年間冰川融化的過程展露無遺。不同年代、不同國家的煤礦工人肖像,都透露著同樣的苦難氣氛,當他們以大於真人的比例展示在觀者面前時,不禁讓人思考資源開採對人類生存的真實意義。展覽設在一個50000平方英尺(約合4645平方米)的倉庫中,足夠進行大尺寸的影像布置,強化了視覺震撼效果,也給觀展人提供了足夠的漫步和思考空間。
「冰與煤」2011年在北京三影堂全球首次亮相,後在安徽黟縣鄉村和上海先後展出。這個項目脫胎於蘇珊·梅塞拉斯和亞洲協會中美關係中心主任夏偉(Orville Schell)在2008年策展的「煤礦中國」(Mined in China),後者關注中國的煤礦開採、礦民生活和環境問題,當時尋找了一批中國拍攝煤礦的攝影師。在延續「煤礦中國」內容的同時,「冰與煤」在煤礦單元加入了多國攝影師的作品,展現了美國、歐洲的煤礦影像,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在「冰」的部分,橫跨一百多年的冰川照片也很罕見,增加了整個展覽的歷史文獻性。
這場展覽涉及紀實攝影、視覺藝術、氣候環保、自然探險等多個方面,面向的觀眾也遍布各個領域和年齡段。在展館之外,該項目還將藝術家、作家、環保人士、政商界人士、市民召喚在一起,在為期三周的時間內開展對話、音樂會、戲劇表演、分享會等活動,力圖在整座城市中滲透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思考。其中還有不少是針對兒童、青少年的。
以下是部分參展攝影師的作品:
1950年,威爾斯的三代礦工。
尤金·史密斯 (Eugene Smith) /攝
1942年,英國威爾斯朗達谷的礦工。
羅伯特·卡帕 (Robert Capa) /攝
1935年,法國北部的年輕礦工。
大衛·西蒙 (David Seymour)/攝
1908年,美國童工。
1907年,海因受國家童工委員會之託,調查了美國從緬因州到德州各地童工的生存狀況,拍攝了在工廠、煤礦、磨坊、農場以及街頭攤工作的兒童。
劉易斯·海因 (Lewis Hine) /攝
1965年,威爾斯,一對新人走在田野中。
布魯斯·戴維森 (Bruce Davidson) /攝
2017年,希臘的一座發電站。
斯圖爾特·富蘭克林 (Stuart Franklin) /攝
選自《烏蒙礦工》系列
攝影師耿雲生於上世紀90年代後期深入雲南烏蒙山區的大小煤礦,記錄了當地礦工工作、生活的真實瞬間。
耿雲生/攝
選自《礦工》系列肖像攝影
在2001年開始學習攝影之前,宋朝曾在山東做了六年礦工。身份上的接近,讓他開始自發記錄以礦工為核心的人群、環境。他的代表作有《礦工I、II》、《礦區家庭》、《礦民》以及《礦區風景》等。
宋朝/攝
1989年,威爾斯,煤礦救援隊。
大衛·赫恩 (David Hurn) /攝
2009年,烏克蘭東部的斯達漢諾夫(Stakhanov)煤礦,礦工肖像。
俄羅斯攝影師格萊布·科索洛科夫在烏克蘭的斯達漢諾夫煤礦拍攝了100位礦工上井後的肖像。1935年,蘇聯礦工斯達漢諾夫在5小時45分鐘之內開採了102噸煤礦,這是當時標準工作量的14倍,創造了生產記錄,被奉為工人楷模和共產主義生產力的代名詞。後來該煤礦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幾十年後的今天,該煤礦仍在使用蘇聯時期的老舊設備,產量比蘇聯時期大大降低,工人減少,礦工的工作境遇也沒有太大改觀。
格萊布·科索洛科夫 (Gleb Kosorukov) /攝
選自《矸石山》系列
河南攝影師牛國政於1993年~1996年拍攝了《小煤窯》系列。1980年代中期,各地開始興起小煤窯。但這些小煤窯大多屬於無證開辦,設備簡陋,安全措施較差。礦工工作環境惡劣,基本生活條件也難以保障。2001年6月起,國家開始強制性治理,小煤窯被取締。
牛國政/攝
選自《沉重的灰塵》系列
《沉重的灰塵》選擇在夜晚拍攝平頂山煤礦,展現了冷酷而沉重的礦區景觀。採礦設備像一頭頭陰冷的猛獸,在夜間也不停息;礦工身影單薄,被安插在機械之間。
吳旗/攝
1921年,喜馬拉雅山脈絨布冰川的主體。
英國著名登山家喬治·馬洛裡出生於1886年,上世紀20年代初參與了英國最早的三支珠穆朗瑪峰的探險隊。在第一次珠穆朗瑪峰登頂的嘗試中,喬治和他的隊友安德魯·歐文在珠峰高域失蹤。
喬治·馬洛裡 (George Mallory) /攝
1921年,喜馬拉雅山卓奧友峰北坡的Kyetrak冰川。
加拿大人E.O.惠勒少校出生於1890年,曾任職印度勘測局,並參與了首支攀登珠穆朗瑪峰的英國探險隊。
E. O. 惠勒少校(Major E.O. Wheele) /攝
颶風之54
2002年,克裡弗德·羅斯設計了「R1」相機並獲得專利認證,拍攝了許多世界最高精度的大幅自然景觀。
克裡弗德·羅斯 (Clifford Ross) /攝
1899年,賈奴峰的冰川。
維託裡奧·塞拉於1859年出生於阿爾卑斯山腳下的義大利城市比耶拉。他在攝影和登山生涯中,曾多次到達未被人類所徵服的山峰。
維託裡奧·塞拉 (Vittorio Sella)/攝
Jimmy Chin(金國威)/攝
Jimmy Chin(金國威)是美國探險家、登山家,也是一名導演和攝影師。他曾作為第一人登上喀喇崑崙山脈中未被徵服的山峰,他的高山攝影、短片作品多次獲得國際獎項。
羅伯特·沃利斯 (Robert Wallis) /攝
攝影師羅伯特·沃利斯專注拍攝經歷高速經濟發展與社會轉型的國家。他的近期作品《一個正在消失的世界》,記錄了印度東北部原住民部落社區遭受煤礦及其他重工業發展破壞的故事,揭露了印度經濟繁榮背後的陰暗面。
鄭永仁 (Ian Teh) /攝
鄭永仁 (Ian Teh) ,馬來西亞華裔攝影師,供職於VU圖片社。他長期關注社會問題、環境問題以及政治議題,曾在2009、2010兩年的Prix Pictet世界環保攝影獎評選中獲得高度讚譽。
王勉勵/攝
選自《小煤窯》系列
楊俊坡/攝
選自《中國礦工家庭》系列
餘海波/攝
夏偉曾評價說,「冰與煤」展覽就像「一本永遠沒有寫完最後一章的書」,一直在持續進化著,不知道下一次展覽會在哪個城市。無論是否願意接受,「我們都身處這個氣候變化的故事中,故事的結局對每個人來說代價都是巨大的。」
*圖片來自「冰與煤」項目官網及官方帳號*
編輯 | 李崢苨
—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點擊以下 關鍵字 查看往期精彩內容
改革開放四十年
1998九江決口 | 奧運開幕十年
新浦東人 | 大江至此 | 人工智慧 | 大國末梢
2018亞洲大學生攝影大賽 | 美圖秀秀參賽 | 獲獎名單
微光體驗營 | 入選名單 | 回顧① ②
漫說:世界盃上的父親節 | 世界盃
第61屆荷賽揭曉 | 攝影書 | 日本攝影
新一屆國務院組成部門負責人 | 部長面孔 |2018兩會
我的家在東北 | 雄安新區的第一個春節
暗房師退休了 | 中國青年報最老的攝影記者走了|告別鐵矛
守候微光放映會 | 微光和朋友們的放映會
馬格南鏡頭裡的周恩來|紐約時報2017年度攝影書
資源城市 | 動批謝幕 | 高原藏校
黨代表|朱日和|全運會|偶像
我是攝影記者年終特別版
我是攝影記者 1|2|3|4|5 | 6 | 7|8|9|10|11 | 12 | 13 | 14 | 15 | 17
歷史上最有名圖片編輯去世
微光專訪14位中外女攝影師 | 攝影與留學
再道一聲 小平您好| 翻開家庭相冊
耀邦百年 中青報老照片
【頭版半月圖】 1 | 2 | 3 | 4 | 5 | 6 | 7 | 8
國外報紙頭版中的APEC
中青報2017年度照片 | 2016年度照片 | 2015年度照片
歷史向東 攝影向西 中國青年報大理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