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滿囤兒
最近,家鄉題材成為了國產電影的一大熱門。前有國慶檔期的《我和我的家鄉》票房口碑雙豐收,後有10月20日上映的「勻芽獎」優秀影片獎獲得者《山花綻放》。與《我和我的家鄉》的喜劇短片拼盤不同,《山花綻放》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劇情長片,對「回報家鄉」展開了更深層次的探討。「回報家鄉」是人們提到家鄉時第一想到的。因為中華文化推崇飲水思源的感恩行為,所以但凡中華兒女都有一顆回報家鄉的心。《山花綻放》所探討的,是我們應該以一種什麼方式來回報家鄉。
回報家鄉的最典型方式就是衣錦還鄉。在中國歷史上,很多離開家鄉進京趕考的文人,都會在考取功名後衣錦還鄉。每次有這樣光宗耀祖的人出現,鄉親們總是臉上有光的。不過,鄉親們更開心的,還是因為這種大官或大富回到家鄉,往往會一擲千金,在經濟上直接救助大家。可以說,這是一種典型的授人以魚。
由於衣錦還鄉聲勢浩大煽動性強,所以特別容易被媒體所關注,並予以廣泛傳播。這也就對離鄉之人產生了巨大的價值觀影響。正如《山花綻放》裡的哥哥,考上大學後竟然四年都未曾回家一次。他明顯受到了衣錦還鄉思想的影響,認為只有出人頭地後才能風光地回家。在學業未成的時候,他似乎沒有信心回家面對鄉親們期待的眼神。
和哥哥上學的情況類似,片中妹妹所教的學生裡有一個叫石頭的孩子。石頭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外出打工了,同樣是一去多年未回。從父母的來信中可以看出,石頭的爸媽也不是沒有假期,可是他們希望利用假期加班的雙倍工資多掙錢,才導致多年未回。說白了,石頭的爸媽不是不想石頭,而是想賺更多的錢。
看到《山花綻放》中塑造的這些典型人物,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渴望衣錦還鄉是不是我們內心虛偽作祟的產物?如果我們沒掙到足夠衣錦的錢,是不是就真的沒資格還鄉了?
《山花綻放》是敢說真話的現實主義佳作,敢於讓我們去思考一些存在是否合理。同時,影片還給出了一個對立的人物——高考後並未選擇去上大學,而是留在家鄉教書的妹妹。妹妹並不是一個偉人,因為她做出這個選擇的出發點是小愛——為了節省家裡的開支,為了確保哥哥的學費。可是當妹妹把自己的道路踐行下去,我們發現她的堅持綻放的是耀眼的大愛。她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上學,付出的各種財力、物力、精力都讓她每時每刻都在回報著家鄉。
雖然妹妹沒有直接改變鄉親們的經濟條件,但她的回報更直接更深遠。相比於衣錦還鄉的一次性授人以魚,妹妹的回報方式才是有機會持續性扭轉家鄉落後狀況的授人以漁。正如影片片尾打出的字幕「世界上有一種人,以別人的快樂為快樂。這種人一生,只會為別人而活。」哥哥在片尾的懺悔,體現出他對自己和妹妹兩種方式的審視。面對妹妹的大愛,他的確應該為自己的虛偽而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