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懷孕後的媽媽們,每天都想著「卸貨」,但是對生孩子過程的了解並不深,甚至還有很多疑惑和恐懼:
聽說剖腹產有橫切有豎切?剖腹產肚子會縫幾針啊?生完孩子刀口很醜怎麼辦?
我以前也一直以為,剖腹產就是一刀下去,就能看到寶寶的頭了,然後就可以把孩子取出來,最後再把傷口縫上。後來了解了更多母嬰知識,才知道剖腹產手術完全不是這麼簡單。
今天我媽就來聊聊剖腹產手術中的產房感受。
01
打麻藥之後還有意識嗎?
孕媽媽最關心的就是自己在產房的感受了,剖腹產的話,打了麻藥還有意識嗎?還會感到痛嗎?麻藥對自己和胎兒有影響嗎?
剖腹產手術一般採用的麻醉方法是腰麻或者腰硬聯合麻醉,打過麻藥之後手術過程中不會感覺到疼,但是手術之後麻藥過去了,那酸爽想想就能理解。
另外由於不是全麻,手術過程中是清醒的,你可以感受到醫生在肚子上劃開的,也可以感受到手術過程中其他的步驟,有的醫生還會和你進行對話。
不過有的產婦會感覺打完麻藥的感覺挺舒服,困意襲來昏睡過去。
在手術過程中,麻藥會對孕婦的中樞系統有抑制作用,間接對胎兒產生影響,所以麻醉師需要慎重考慮麻醉劑量。不過,有人擔心麻醉藥會對產婦和胎兒產生後遺症,比如產婦腰疼等,這更多是人們的心理影響,只有少數人在剖腹產麻醉之後會有暫時性的神經損傷,而且這種症狀都非常輕微,3-6個月內也會自然消失。
02
剖腹產需要切幾層?
剖腹產不是切西瓜,一刀下去就可以了,人的身體組織比較複雜,從肚子到子宮,有皮膚表層,有皮下脂肪,腹膜,子宮肌層等組織,都需要一層一層的切開,取出胎兒,然後再一層層縫上,要不然剖腹產手術怎麼會那麼長時間呢?
網上有醫生給做的科普:
剖腹產過程一共要切開8層:
1.皮膚層,這是人體最外面的保護層;
2.皮下脂肪層,皮下脂肪層不同孕婦厚度不一樣,切開的深度也會不一樣;
3.比較堅韌的前鞘層;
4.腹中線或者肌肉層;
5.後鞘;
6.腹膜,切開腹膜後就進入腹腔了;
7.子宮表面的漿膜;
8.切開子宮。
之前看過一張動圖,有人用切洋蔥的過程來比喻剖腹產,取出嬰兒需要一層一層切開腹部和子宮,胎兒取出來後,還要再把傷口一層一層縫上,所以表面上產婦只有一個傷口,但生孩子,真的不是「一刀」的事兒。
03
橫切還是豎切?
有的孕媽對剖腹產傷口的印象還是來自於自己的媽媽,大概20年前,人們生孩子大多還是豎切,也就是在腹部從上到下切開,這樣的切口方便醫生看到腹腔內的情況,也方便胎兒取出,手術過程可以更快。
但是現在,大部分醫院會給產婦進行橫切,也就是在腹部下方左右切開,橫切有「比基尼切」的稱號,就是因為它傷口比較靠下,和腹部的橫紋肌理走向一致,相對來說比較隱蔽,穿比基尼也不會露出疤痕。
而且由於橫切和橫紋肌走向一致,手術過程中出血量更少,感染率更低,但是豎切其實更加科學,因為人體的神經、血管走向都是縱向的,切開後能夠爭取到更大的空間,操作比較簡單,恢復的會比較快。
橫切和豎切都需要切開同樣的層數,最後依次縫合,所以只是刀口形狀不一樣。選擇豎切還是橫切,最終還是要醫生根據產婦的具體情況來決定。
儘管橫切手術時間更長一些,但是現在醫生們的操作也非常熟練,所以考慮到美觀性,沒有特殊情況的話一般都會給產婦選擇橫切刀口。
但是如果產婦出現心衰、胎盤植入、泌尿系統損傷等情況,為了讓手術範圍更廣,醫生會選擇豎切;如果胎兒分娩遇到緊急情況,比如胎兒有窒息風險,為了爭取時間儘快分娩,也會採用豎切的方式。
04
產後護理
剖腹產手術也是一個傷口不小的手術,分娩過後要考慮傷口的恢復、身體機能的恢復,一般來說,需要5-6周才能恢復。
術後階段,產後6小時要保持平躺,之後可以在家人的幫助下多翻身,這樣可以幫助排氣;休養過程中可以多採用半臥位,這樣有利於子宮的癒合,能夠下床活動之後,要多下床走一走,避免宮腔粘連,幫助身體恢復。
恢復過程中,要減少對傷口的牽扯,少提重物,還要防止傷口感染。
飲食方面要多補充維生素、膠原蛋白含量仿佛的食物,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避免陽光直射。
在刀口結疤之後,疤痕可能會出現局部發紅、發紫、突起等情況,這是正常的,一般來說3-6個月之後纖維組織逐漸停止增長,變硬的疤痕開始變軟,傷口如果出現痛癢的感覺,不要去撓,等到傷口結痂脫落,再用手去接觸,或者在醫生的指導下塗抹一些藥物。
如果是疤痕體質的孕媽,刀口恢復後疤痕會比較明顯,可以儘量避開剖腹產,但是如果分娩需要,有不要有太大壓力,不要覺得這道疤痕很難看,因為這是孕育了一個生命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