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常伴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再熟悉不過。
當我們在城市裡生活久了,會理所當然的認為,水果,無非就是超市裡的那些種類, 大同小異的味道,甚至從未激起過味蕾的躁動,更別提喚醒內心的狂熱。如果現在告訴你,其實在這顆蔚藍色的星球上,有著數以億計可食用的植物果實,在這些不計其數的水果中,總會有那麼一種,獨特而美味,你永遠也吃不膩,而它誕生的使命,就是要誘惑著你去尋找到到它、認識它、吃掉它、甚至是培育它。
水果獵人,顧名思義就是全世界尋找水果的人。他們常常深入叢林秘境,獵尋不為人知的野生水果,通過記錄、分類、保存與選育,構建人類與這些野生果實之間全新的對話,亦或是滿載記憶的重逢。
近日,《水果獵人楊曉洋》暖心收官,這段旅程中發生了哪些故事?主創團隊帶你回顧那些節目背後故事。
這個片子的名字是以我的百度百家號的名字來命名的,與其說是對我的個人工作的紀實片,不如說是通過我的主觀視角來帶大家走進水果的奇妙世界,這個片子的主要觀眾是中國同胞,因此片子的第一季就是想先帶著大家來一場中國水果啟蒙之旅。
既然是啟蒙,那就從身邊的水果開始說。先刷新大家對於身邊水果的認知,這就是為什麼選取了獼猴桃、五味子、酸木瓜。它們都是原產於中國,又相對而言比較大眾化。但並不是每個同胞們都能認識到它們的重要性,很多人不明白獼猴桃是原產自中國的,還有些人覺得奇異果比獼猴桃要好,這些都是對中國水果了解不夠導致的認知偏見。
這三種水果其實在當地人的日常生活裡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選這三種水果就是讓大家可以看到原來在身邊很常見的水果也很不一樣,有的還很珍貴。讓大家意識到中國水果的豐富和美好,相信能夠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家的民族自信。
中華民族長時間在祖國的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和當地的水果早就形成了一種和諧而美好的關係。在我看來,中華民族的優點和水果是分不開的。
比如到長白山找五味子和篤斯越桔,那邊的地理位置導致了那邊的野生植被不可能像雲南一樣豐富,植物資源多樣性相對匱乏,水果也必須經歷更多的考驗才可以在那片土地上生存下去,當地的朝鮮族同胞也同樣需要經歷一次次嚴冬的考驗,人和當地水果同生在一片殘酷的環境之下,當地人堅韌不拔的性格以及勤奮不息的魅力也恰恰是當地水果在人身上的一種映射。
編者按:麓頂記是百家號本地中心的創作者,當得知節目要前往湖南拍攝時,百家號本地中心的同事隨即推薦了他,並在極短的時間內,幫助節目組完成了初期遠程踩點。拍攝地是麓頂記的老家,湖南懷化會同縣沙溪鄉市田村,這裡條件並不寬裕,一隻碗,一張桌,一輛車……拍攝所需的人和物,全靠唐大哥動員全村人為節目組提供支持。
初知楊曉洋老師,是從網上的相關資料和百度工作人員的介紹,大概知道他是個高級知識分子。他打電話告訴我,快到鎮上了,我便開車去接。我以為像他這樣的專家學者,應該是一個衣著考究,架子十足的紳士形象。從客車上下來一個小夥,卷卷頭髮,T恤,胸前掛個墨鏡,提著一個黑黑的大行李箱,人都下完了,只有他一人杵在車旁未走。估摸著是他了,我問道:「是楊曉洋老師嗎?」他答到:「你好,是的。」
接了他,天色已晚了,便把他安頓到鎮上住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我便接他進村了,剛放好行李,他便急切地提出想進山找尋野果。我們一路在山間小路轉悠,路旁有各種野果子,七月瓜,八月炸,涼粉果,火炭萢,牛奶果......他看到樹上好多野柿子,特別興奮,拿著相機咔咔咔拍了半天。路旁發現一種藍色的果子,他告訴我,不認識的果子千萬別去嘗,尤其是顏色比較豔麗的。在一個山谷裡,我們找到了兩種野生獼猴桃,他說這個叫中華獼猴桃,也就是紐西蘭奇異果的老祖宗……
接下來的幾天拍攝,夏日的太陽很曬,為了拍攝的效果,我們戴著鬥笠進山尋找各種野果,在山裡整整拍了兩天,攝像小哥哥非常敬業,拍細節鏡頭時,端著相機汗水都流進了眼睛裡也一動不動。為了拍攝村子裡的場景,需要很多的群演,村民們也非常配合,其實也就是我們平時真實的生活狀態。為了拍攝方便,安排楊老師住在了我們家,晚上我們便會一起整理素材,討論一些拍攝製作視頻的技巧和方法,楊老師與我一樣,都是百度內容創作者,看到他也經常工作到很晚,是個非常敬業的自媒體人。
編者按:崔老師紮根長白山從事植物保育研究工作幾十年,對長白山的一草一木都如數家珍。由於常年登山,膝蓋磨損嚴重,留下終生的腿疾,但這並不能阻擋他從事研究的熱忱。
見到楊曉洋後,這位年輕後生著實讓我吃驚,經歷豐富,知識淵博,具有謙虛好學的學風,幾近走遍祖國山川,每到一個地區之前,查閱相關資料,能夠列舉出本地區特色植物及其分布。網上一查,水果獵人的粉絲眾多。我從專業角度看這是特別好的現象,一是需要有人去發現、挖掘、宣傳我國的奇珍異寶,科研科普之間有個連結;二是讓人們知道,許多外國產的水果是我國的野生種源,不要認為外國的月亮比我們圓。楊曉洋的專題片正是知識普及的有效詮釋方式之一。
拍攝北五味子時,沒想到之前選的拍攝地北五味子還是讓林場群眾給採收了,我的朋友又領我們進了一個新的森林採伐岔線,幾經波折,解決了拍攝種源。第二個問題又出現了,出發時多雲,拍攝時下起了連綿小雨,只好在雨間斷續拍攝;拍攝篤斯越桔時,由於篤斯越桔果為藍色,對光的要求更強,因此只能等雨間透光。至於效果嗎,朋友們到百度尋找水果獵人吧。
編者按:雷奔是一名當地的藝術家,也是榕樹根之家公益機構的志願者老師,經常給孩子們分享他細膩有趣、奇幻不羈的畫作。
我是土生土長的雲南德宏的景頗族,從小喜歡畫畫。我的啟蒙老師應該是我母親,母親是個裁縫,從小看他在本子塗畫簡單效果圖,然後跟著模仿就喜歡上了,平時喜歡畫點關於本民族題材的內容,景頗族文化特徵就是很貼近大自然,色彩濃鬱奔放和很多神秘的神話故事,可能這就是我選擇這個主題創作的原因。
參與這次拍攝收穫真的很多,也很高興認識新朋友,和楊老師短短的接觸突然開啟了我的新大陸,身邊那些普通植物野果竟然變的那麼吸引人、那麼有趣有學問,看來這個世界沒有簡單無聊的東西,植物也跟人一樣有家人有親戚,有血脈分種族分地域,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小生活在山裡真是對他們了解太少關心太少,這個紀錄片我想應該能喚起很多人留意身邊那些普通的東西,發現它們的美發現它們的價值。
兩年前,我因為和「水果獵人」楊曉洋在同一場演講活動而與他結識,當時就特別喜歡他帶給大家的神奇水果世界之旅,欽佩他做植物研究的痴迷,也被他有趣的科普方式感染,後來才知道他已是超級網紅,無數網友的「水果教父」。
德宏的亞熱帶森林,就是天然的野果博物館,無數珍稀植物在這裡任性生長。而景頗族又是古老的狩獵民族,景頗小孩們就如同山間的小精靈,常在高高的大樹枝幹間跳躍玩耍。他們喜歡帶榕樹根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們上山或者去江邊玩,個個都是抓魚高手,還能認識許多的蘑菇和野果,知道哪些最好吃,哪些有毒。跟隨爺爺奶奶放牛的路上,孩子們採集各類野菜,嘴裡隨時嚼著鹽酸果、黃泡(樹莓)、滇橄欖等等各種野果。他們還從長輩那裡自然習得許多草藥知識,有次我和孩子們一起去爬山,不小心碰到有毒的毛毛蟲,我是過敏體質,整條胳膊很快腫起來,一個孩子趕緊採摘幾種草藥葉子,塞在嘴裡嚼,然後敷在我胳膊上,下山時候就已經消腫了。
水果獵人來到榕樹根之家那天,孩子們特別興奮。楊曉洋也是天然就很有小孩緣兒,和孩子們迅速熟絡起來。他帶孩子們用紅豔豔的胭脂果畫畫,用精彩的照片給孩子們展示了世界各地的神奇水果,分享了許多有關水果的軼聞趣事。景頗孩子們本就對大自然的一切有親切感,充滿探究的興趣和熱情,水果獵人的分享更是點燃了他們心中對未來的嚮往和許多美好的想像。
大家都討厭說教,但是我們又渴望知識。
如何在五分鐘一集的影片裡完成規定動作(水果知識+當地人文+楊曉洋)?我們嘗嘗把自己比作廚師,好的廚師拿到任何食材都能烹飪出可口菜餚。
因此我們將知識輸出結合在楊老師尋找水果的過程中,一旦感受到乏味我們再結合綜藝娛樂效果進行處理。例如:第一集裡的中華獼猴桃,原本這個山野間大家常見的野生獼猴桃,是如何代表進口「奇異果」的呢?如果用傳統解說必然篇幅過長,而且枯燥,我們處理是將當地小孩子跳水和獼猴桃落水畫面相結合。營造出鄉野接地氣,緊接著結合和進口的奇異果對比解說。這裡讓大家認知到原始野味的獼猴桃才是世界奇異果的祖宗。
很多紀錄片為了保障拍攝效果,大多會分成幾組同時拍攝,但是我們需要楊老師作為主要人物,因此我們只能單線作戰(拍攝)。難題和趣味相伴而來,例如雲南芒市站,到了當地發現果期剛過,低海拔地區果子基本都掉了,楊老師告知要拍攝,還有可能,就是要去高海拔,那就是要上山。由於當地山路的原始,上下坡度最高能達到70度,設備車輛是完全進去不了。有意思的是對接的年輕人雷奔,從小山上長大,而他舅舅是當地族人裡的酋長(曾經的村長)。說明情況後,酋長安排兩組年輕景頗族壯漢,騎上「緬甸」大馬力摩託,幫我們運輸設備。而酋長親自開車,將我們攝製人員送上山。酋長的車技不比專業越野車手遜色,我們開玩笑稱他為「卡弄山車神」。
第一次接到《水果獵人楊曉洋》這個項目的時候其實很開心,雖然我們紀錄片作品有很多,但是這麼垂直水果向的項目也是第一次。通過這些資料能感受到楊老師每次對發現新奇水果的興奮和他在植物、水果領域有足夠深的知識儲備,看到這些我們心裡有踏實了一半,作為一個「美食文化類微綜藝」,我們在知識的專業性上就有了保證。
但是僅僅有了專業的水果知識就夠了麼?所謂「美食文化類微綜藝」,除了知識的權威,我們還要讓節目做到「秀色可餐」。因此,我們在前期策劃中,就定下了必須的「航拍組」和「空鏡組」,力求以最真實、震撼的風景去展現水果們的藏身之處。
同時,對於節目而言,我們也多次和楊老師溝通,希望能給楊老師重新制定一個新的人物形象,強化觀眾的「符號記憶」,考慮到節目的地域跨度較大,特別是我們要從芒市到長白山,氣溫的原因讓強化服裝的特性變得不可行,後來經過我們多次討論,決定還是強化楊老師「知識」這一特性,將「水果手記」作為每期節目最後的升華點,以此來達到節目效果和人物形象升華的雙重作用。
在有了知識的保證、鏡頭的精美、人設的重塑之後,節目的情感溫度就顯得尤為重要,區別於傳統紀錄片,我們希望的是觀眾可以通過我們的節目在認識新水果的同時也能看到不同地區地域的特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是這個意思。於是我們在選取環境和水果的同時也極力選擇具有人文價值的地域和當地的嘉賓,以真實的地方特色,人文景觀,作為整個節目的背景鋪設,讓水果的出場是奠定在當地真實的人文情感之下,讓水果變得更有溫度。
正如第一站結尾處楊曉洋所說:
「說起來不可思議,植物生長出果實,本來就是為了吸引動物採食和傳播的,它們是大自然的饋贈,帶給人類的不僅是溫飽,更是享受美味的快樂和幸福。
不計其數的野果從自然界走進人類的生活,也是人類為了吃而不懈努力的奮鬥史,現代美味多汁的水果,如同人類一樣,早已與它們的祖先相去甚遠。
那,究竟是人類改變了水果, 還是水果改變了人類? 」
帶著這道尚未解開的水果哲學題,我們下一季,再見!
(掃碼回顧整季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