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聊到水果的冷知識,「水果獵人」楊曉洋可謂無所不知,滔滔不絕。
水果獵人:顧名思義,就是到處獵尋水果的人,熱情而放縱,聰明又古怪,對水果充滿了好奇,常常因為吃到一種新奇水果而激動不已。
今年31歲的他差不多踏遍全世界各地的植物園和雨林,每年差不多花費50萬去找水果,至今品嘗過600多種水果,見識過3萬多種植物,被外界讚譽為「全中國吃水果最多的男人」。
不誇張地說,只要你拿出任意一個水果,楊曉洋幾乎都能說出它是什麼種類。在他的水果王國裡,大把日常見不到的奇葩物種讓人大開眼界。
▼ 有吃起來像蛋黃或幹紅薯的蛋黃果,味道卻出奇地香;
▼ 有外表綠色,剝開果肉竟是巧克力醬的巧克力果;
▼ 有炒南瓜籽味、巧克力味、咖啡味、辛辣味等各色口感的榴槤;
▼ 有讓歐洲皇室趨之若鶩、散發著紫羅蘭香味的香波果;
▼ 有口感像果凍、甜度是蔗糖三千倍、吃一小點要漱口才能還原味蕾的翅果竹芋.
如果要問理工男如何表達浪漫,對於數碼與精密製造專業、工程師出身的楊曉洋來說,他理解的浪漫就是要和水果談一輩子的戀愛。
「沒有哪種語言,比水果更甜蜜」。
「找水果的樂趣,像是看到一個人心動後,把她追到手。」
即使他至今吃過100多種榴槤,也仍對第一次吃到榴槤的感受念念不忘:「那天,我在一種快樂得想哭的感覺裡,慢慢吃下那一大塊果肉,當時有機會真想對著世界說:世上竟然有如此好吃的水果!」
事實上,楊曉洋對水果的熱愛,從童年就初見端倪。
從小在河南農村長大,他日常最大的愛好就是和田野間的花草一起玩。水果更是承載著他與外婆的情感,年幼時,外婆總是把捨不得吃的蘋果放舊式衣櫃裡留給他,隨著蘋果的口感從脆到軟,這份愛也從秋天綿延到冬天。
大學他去新加坡留學,4年也沒閒著,課餘時間幾乎走遍新加坡重點自然保護區,拍攝近20萬張植物的照片,光是自己能初步鑑定的物種就多達8000多種。
畢業後一年,楊曉洋從事著一份收入不菲的工程師工作,但他隱隱覺得自己的夢想不止於此。
機緣巧合之下,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向他拋來橄欖枝,邀請他回國做東南亞植物的引種保育。加上朋友送他一本書《水果獵人》,他看完大為觸動,決定開啟世界水果獵尋之旅。
2013年,印尼爆發「燒芭開荒運動」事件,當地雨林遭到大量焚燒,煙霾嚴重蔓延到新加坡。楊曉洋內心無比震撼,眼看著這些植物生命歷經千萬年風霜雨雪都頑強活下來,卻因為人禍而瀕臨滅絕,他毅然辭掉工作,跑到印尼加裡曼丹島的雨林中探險更多未知的植物,更加堅定以保護植物為己任的使命。
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楊曉洋在背後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
他有時要爬很高的樹去找,也有些地方後面是懸崖,非常危險。要是誤入兩國之間的邊境地帶,稍有不慎就會出問題。
最孤獨的一次,他在熱帶雨林中迷路,手機沒電又沒帶其它導航設備,一眼望去看不到出口,空無一人,他頓時陷入恐慌焦躁和自我懷疑。
但很快他就冷靜下來,就地打坐和自己對話。一睜眼,他感受到整個世界充滿活力,身邊儘是鮮活的小生命,很多螞蚱在跳,竹節蟲在蠕動,小螞蟻在辛勤搬家。
那一刻,楊曉洋豁然開朗,冥冥中植物一直給他指引方向,他坦然接受自己是一個「被選中的人」。有生之年能找到興趣愛好,對他而言是一種恩賜。他決心腳踏實地,做一個問心無愧的自然見證者。
不過,吃一塹長一智,楊曉洋不會拿生命開玩笑。每次在野外嘗水果之前,他會先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判斷是否能食用。
唯一的一次水果中毒,是他在雨林中吃到瓜馥木過敏,剛開始吃沒什麼感覺,大概過了幾分鐘後,喉嚨開始有強烈的刺痛感,被扎得說不出話,幸好最後有驚無險。當時隨行的很多專家都說可以吃,也有很多人吃了沒事,他此後更提高警惕,也是一次寶貴的經歷。
瓜馥木
除了身心的考驗,和時間賽跑也是楊曉洋日常的一部分,水果並不是你想找就能找,每個水果都有它的脾氣。
有一類叫「八月炸」的水果,他難得找到一片果子,盯著看了好幾天,但不到8月它就是不給你裂開。
八月炸
像每年6月~8月、12~2月是東南亞的水果季,也是他最忙的時候,去得不及時就沒了。一些稀少品種,一旦錯過更得再等一兩年。即便他有時候找果子的差旅費動輒上萬,到手的水果成本也就10塊錢,但那份快樂是再多錢都無法比擬的。
楊曉洋每次看水果,就像在看一本深奧的書。一想到自己只是宇宙的一粒塵埃,他對大自然便更加敬畏:
「水果能夠歷經時空和歲月的篩選而存活到現在,不早不晚地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從樹尖到舌尖,這本身就是一個個奇蹟。」2018年,楊曉洋將多年獵尋東南亞水果的精彩經歷出版成《東南亞水果獵人 : 不乖書生與水果的熱戀之旅·初識》一書,讓更多人關注到熱帶植物。
從書名就知道,楊曉洋是個詩意生活的人,對水果的命名也可見一斑。
由於很多植物只有拉丁學名,沒有中文名,他便投入到中國自然標本館東南亞物種中文命名的工作,至今他已有2000多種植物命名被收錄在資料庫。
比如巴西花燭、仙亭吊燈花、香波果、大杯橄欖.一聽就很有文化底蘊。
除了講究格調,也有簡單易記的。其中有一個他很滿意的擬名「豆沙果」,果肉吃起來很甜很像紅豆沙的口感,因此擬名豆沙果更加形象。而原來中文名很奇怪,叫「文雀西亞木」或「杏黃林咖啡」,並不方便記憶和流通。
豆沙果
楊曉洋還合作拍攝了微綜藝紀實片《水果獵人楊曉洋》,重點科普中國水果,這是他在片子裡反覆提及的一段話。
很多人對國內的一些水果存在認知誤區,他都會一遍遍耐心地去解答。比如風靡全球的獼猴桃奇異果並非產自國外,它們的祖先其實都在中國。只不過當時被一位紐西蘭老師帶回去在異國土地上種植,並以奇異果的名頭名頭銷往全世界。
實際上,地球上一共大概54種獼猴桃,中國就佔了52個,還有21個變種,中國才是獼猴桃的故鄉。楊曉洋每念及此,就萬分惋惜:
「我們本土的獼猴桃品質遠超奇異果,應該得到更好的傳播。」
圖片源自國家獼猴桃資源圃
當然,在找水果這件事上,楊曉洋並不是見什麼逮什麼,他有著自己的職業操守。
原產自塞席爾的明星物種海底椰,它是每個水果獵人的夢幻物種。
它生長非常緩慢,三到五年才能等來一個果子成熟,國內種植數量不超過三棵。當了解到它面臨瀕危,獵走的代價也許是人類無法承受的,基於保護物種基因的初心,楊曉洋就徹底打消了這個計劃。
也有在雨林考察時,他忽然被一個藍色圓形果子砸到頭。剝開果肉他才發現,原來是價值上千塊的金剛菩提。
一開始他動了帶些種子回去解剖的想法,但轉念一想,為滿足一己私慾,卻可能讓樹木受到傷害,分明得不償失。
多年與植物水果打交道,楊曉洋逐漸體悟出一套人與自然的相處哲學。
很多人不知道有沒有想過,有些如草莓之類的水果為什麼長得那麼鮮豔可口?
在楊曉洋看來,這不過是煙霧彈罷了,每一種生物本質是利己的。沒有任何一種生物生來就是為了讓人吃掉的,背後隱藏著它們的私心。不可能無條件奉獻,不然早就滅絕了。好比榴槤長得那麼霸氣,是為了吸引大型哺乳動物吃掉它,幫它把種子傳播到世界各地,繁衍後代。
生命就是如此通透,坦蕩,大方,又自然。
紅肉木奶果
從2008年踏上獵尋水果之路,楊曉洋這麼多年時常會被問到一個問題,「水果獵人就是去尋找水果嗎?」
他總是笑笑說:「不,我找的是幸福。生活這麼苦,讓嘴巴嘗點甜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