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月大的林林在床上哭的撕心裂肺,可是離他近在咫尺的媽媽卻依然狠心不去抱他。鄰居被寶寶的哭聲引來,一邊說著寶寶真可憐,一邊勸說林林的媽媽去抱抱孩子。
然而這位新手媽媽卻有著自己的一套說辭,孩子哭的時候不能抱,不哭的時候才能抱,這叫做哭聲免疫法,眼下非常流行的。林林媽媽還告訴鄰居,孩子不能慣著,一旦父母向孩子的哭聲妥協,他們便會變本加厲。
01什麼是哭聲免疫法?
哭聲免疫法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提出來的,簡單的概括就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他當時做了一個非常有名但同時也臭名遠揚的實驗。
他把一名 9 個月大的名叫小阿爾伯特的嬰兒,放在了小白鼠和一些毛茸茸的物體旁邊。小阿爾伯特起初對小白鼠很好奇,可是每次他一靠近小白鼠,華生就會人為的製造出巨大的噪音,一直都沒有中斷過。
後來華生停止了噪音,可是即便如此,小阿爾伯特對小白鼠和毛茸茸的物體已經產生了非常恐懼的心理,認識甚至。只要一看到它們就會崩潰大哭。這種恐懼心理一直存在孩子的心裡很久,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正是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華生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孩子是可以被訓練的,於是便提出了哭聲免疫法。可怕的是竟然有越來越多的父母視之為真理,認為只有當孩子不哭的時候抱起他們,才能讓孩子更獨立。
華生把哭聲免疫法用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可是兒子和女兒在成年後卻相繼自殺,原因竟然是因為他們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所以哭聲免疫法到底是否真的有用,其實答案很有可能是否定的,也許孩子暫時會變得聽話,但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遲早會有反抗。
02孩子一哭就抱,真的會慣壞他們嗎?
英國心理學家哈利 · 哈洛的恆河猴實驗完美的給出人們答案:當然不會。
他給一個小猴子找來了兩位代理媽媽,一個是用鋼絲做成的媽媽,外表冷冰冰的,可是身上卻掛著奶瓶;而另一個代理媽媽是用絨布做成的,只是雖然溫暖,卻無法給小猴提供食物。
測試長達165天,在這段時間裡哈利發現除了小猴產生飢餓會尋找金屬媽媽之外,其餘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絨布媽媽旁邊,尤其是當它感到害怕的時候,更是會緊緊的依偎著絨布媽媽。
由此不難看出,小猴對媽媽有著一種天生的依賴感,媽媽的溫暖和愛會讓它捨不得離開,只有在媽媽的懷抱裡,自己才會有安全感,才能更好的生活。
03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寶寶?
寶寶哭會有著不同的原因,並不是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樣,只要寶寶哭就是因為要喝奶,只有真正的知道寶寶為什麼會哭,才能夠對症下藥,儘快的找出辦法滿足寶寶的需求,從而緩解他們的情緒。
父母不能對孩子的忽視而不見,而是可以通過做一些親子互動的遊戲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如果寶寶的哭漸漸的有所緩和,那麼父母便可以放心,但是如果寶寶越哭越厲害,那麼不妨把他們抱在懷裡輕輕安慰,相信寶寶一定能夠儘快平靜。
哭了不抱,其實是對寶寶的一種情感忽視,這對寶寶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容易依賴他人當寶寶哭的時候,如果父母對寶寶選擇忽視,那麼寶寶必然會覺得自己的情緒沒有被發現,所以他們會繼續哭,而且聲音越來越大,這其實也是對父母的一種暗示。但是如果父母遲遲不作出回應,那麼寶寶的心態自然會崩塌,這會讓他們感到既害怕又無助,反而會因為缺失愛導致對愛格外依戀,從而成為一個習慣性依賴他人的人。
影響生長激素分泌當寶寶無法感覺到父母的關愛時,寶寶會出現情感缺乏,這會影響他們生長激素的分泌。因為這時的寶寶會更在易於生存,所以如何生活下去才是他們真正面對的問題,而身高等方面的身體發育則是被拋之其後。
影響寶寶的認知如果寶寶在出生後的三個月內成為了父母哭聲免疫法訓練的犧牲品,那麼很有可能產生認知上的錯覺,在成長過程中認為父母不愛自己,認為自己非常差勁。同時也會導致他們的智商有所下降,影響寶寶的智力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