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參和黃芪都是有2000年歷史的補氣中藥。說起西洋參,大家都非常熟悉,近代醫學大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寫道:「西洋參性涼而補,欲用人參補但又不受人參溫補之性的人,皆可以用西洋參用之。」
黃芪又稱小人參,它的作用與人參相似,都是補氣的。但人參是大補,作用迅猛。而黃芪相對溫和,且比人參固表的作用更強,所以成為最常用的補氣藥。
西洋參和黃芪是常見的補氣藥,但是禁忌卻大不相同,另外,對於西洋參和黃芪這兩味補氣藥,應該如何用才健康呢?
西洋參和黃芪各有哪些功效?
西洋參,性涼,味甘,具有補氣養陰、清熱養陰、生津止渴、清火除煩之功效,可用於治療氣虛陰虧、虛火偏盛所致的短氣喘促、咳嗽痰少、痰中帶血、虛熱煩倦,也可用於津傷口渴、神疲乏力、氣短自汗、小便短赤、大便乾結等症。總體來說,西洋參補氣生津不上火,適應面很廣,長期服用可以增加人體的免疫力、有抗腫瘤和健腦、抗疲勞的作用。
黃芪,性微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強心利尿、託毒排膿、斂瘡生肌之功效,可用於治療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血虛萎黃、內熱消渴等症。長期服用黃芪可以增加人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有很好的抗腫瘤和抗感冒、抗疲勞作用,經常食用就能起到延緩衰老、美容養顏和延年益壽的效果。
西洋參和黃芪各有哪些禁忌?如何用才健康?
很多人以為西洋參老少皆宜、四季可服、百無禁忌,這種觀點其實是錯誤的。雖說西洋參適用於大部分的人,但還是有很多人忌用的,比如畏寒、肢冷、腹瀉及胃有寒溼、脾陰虛弱、舌苔膩濁等患者就忌用西洋參。西洋參的服用法很多,如蒸煮法、含化法、泡茶法、燉服法、入藥膳煮湯等。筆者在這裡介紹泡茶法,將西洋參片三克置於水杯中,然後加適量沸水,悶約五分鐘,反覆飲水至無味,然後把西洋參片嚼著吃下。或者西洋參片三克,加菊花五克,用沸水衝泡,當茶飲。這個西洋參茶具有滋陰生津、清熱明目的功效,非常適合經常用眼者。值得注意的是,在服西洋參期間,忌吃蘿蔔、喝茶和咖啡等飲料,以免影響療效。
對大多數人來說,黃芪確實比較安全,但表實邪盛、食積內停、氣滯溼阻、瘡癰毒盛、陰虛陽亢者,都不宜使用黃芪,否則會加重病情。當前為春夏之交,正是養心的好時機,大家可用黃芪泡水,或與紅棗、紅花、枸杞、五味子、甘草、桂枝、玫瑰花等配成花草茶,以養心補氣。
結語
雖然很多人將西洋參和黃芪當作保健食品,但是西洋參和黃芪歸根到底是兩味中藥,而中藥是講究對症下藥的。因此,在服用西洋參和黃芪之前,最好諮詢中醫師,對症服用。如果服用西洋參和黃芪時出現任何不適,應立即停止服用。
#百裡挑一#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在此對圖片作者表示感謝,如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聯繫我,我將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