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讀者被款待,知識被尊重——一家好書店與咖啡廳無關

2020-12-27 中國青年報

2019歲末,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總店重張開業,已經連續運營了22年的老店經過兩年的升級改造,終於在千呼萬喚中歸來。讀者急到什麼程度呢?2019年六七月份,甚至有人在書店門口貼傳單徵集籤名,要求儘快開業。

三聯韜奮書店的上一次開業,是2018年三裡屯分店。三裡屯店設計新穎,完美融入這個北京最時尚的街區之一。這次,美術館老店新張,是否也要擺個文藝的pose?

第一撥走進書店的老讀者發現,一切還是熟悉的模樣。最大的變化是,面積大了、書多了——新增營業面積400餘平方米,總面積達1800平方米,陳列圖書近10萬種、逾30萬冊。老讀者們還發現,書店的咖啡廳不見了。

近年來,頗具設計感的咖啡廳,似乎已經成為一家有調性的書店的「標配」。其實從這個角度,三聯是絕對的「先行者」。

1996年11月,三聯書店創辦「北京三聯韜奮圖書中心」,填補了北京沒有圖書大賣場的空白。更有先見之明的是,書店初創,時任三聯書店總經理的董秀玉就說,「我們開創的新型的傳統書店……以圖書為中心, 兼營專業期刊、音像製品、CD、文具用品、多媒體電子出版物、小型展覽、小咖啡廊等」。

這些超前的理念現在看來已是常態,咖啡廳在各家書店落地生根。書店+咖啡廳,書店+文創,書店+展覽,書店+劇場……書店疊加了越來越多的行業,從一度落寞的賣場成為人流匯集的文化空間,重回年輕人的注意力中心。

然而漸漸地,關於書店的這些變化,傳來不同的聲音,「一家新書店,如果沒有重金聘請知名設計師設計,沒有打造出讓人驚喜的美感,簡直都不好意思開業」,「書店一改傳統書店的模樣,裝修越來越豪華,設計越來越前衛……書店裡少了正常的寧靜閱讀,一片美景喧囂之下,丟失了書香」……

這些批評,事出有因。如今新開一家書店,宣傳噱頭往往不在於書,而是裝潢設計——請了哪國設計師,秉承什麼設計理念。2019年6月,某家知名連鎖書店北京首店開業,媒體報導的重點在於「兩級臺階一轉彎的樓梯與書架圍裹成中國結」。歐美範兒、極簡風、工業風,最近室內裝潢流行什麼風格,去網紅書店看一看,基本就能了解時下趨勢。

現在形容一家新開書店,喜歡用「網紅」。還有一個聽上去很「嚇人」的討論——「網紅書店」到底毀掉了多少人?人們在書店拍照、喝茶、聊天、遛娃,分給閱讀的時間所剩無幾。

重慶渝中區,一家只有十幾平方米的二手書店,被舊書塞得滿滿當當,意外地在網上火了——被稱為「有文藝復古的氣息」。以前來書店的,都是看書買書的,火了之後來的,大部分是拍照的。老闆不堪其擾,無奈地下了一條規定:打卡拍照者必須買一本書。

但也有人反駁,「願意在朋友圈曬的,大多是值得炫耀的事情,願意在書店拍照,說明大家把閱讀當成值得驕傲的事情」。而且,現在的書店並不僅僅是買書看書的地方,還承擔著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功能,在書店辦講座、讀書會,也需要好的環境。

這次美術館總店的升級工程,在2018年5月確定最終實施方案:「保持傳統,回歸初心,構建以圖書為中心的公共文化空間」。書店多出來的營業面積來自過去的咖啡廳,在有限空間內把更多的書呈現出來。對三聯韜奮書店來說,開咖啡廳不是「標配」,用咖啡招呼讀者,不如「以圖書招呼讀者」。

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帶來人氣、增加收益、傳播品牌、輔益閱讀……在過去幾年中,書店擁抱咖啡廳,的確高效地實現了這些預期。實體書店從紛紛倒閉到新店遍地,閱讀在今天成為一件時髦的、值得驕傲的事,咖啡廳功不可沒。

而最近出現對「網紅書店」的探討,換個角度來看,更是一件好事,說明人們對書店的關注,在熱鬧之後再次觸及本質——書,看山還是山,書店或將進入3.0時代。

書店1.0時代,有著濃濃的國營百貨商店風,除了書架和書,沒有環境可言,更談不上服務,找書-買書-走人,就完成了人與書店交流的全過程;書店2.0時代,痛定思痛,極力強調環境,書店成為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象徵著一個時期最前沿的都市生活理念,尤其在與商業結合後,更是以吸引人氣為第一要務,只是對書的關注,可能沒有跟上。

如果書店真的進入3.0時代,想像中應該是這樣的場景:依然時尚,依然人來人往,咖啡依然飄香,來點兒小蛋糕也不錯,但這一切,都是為書服務的,書的陳列和閱讀,要得到最大的滿足。每一家書店還應該有自己的氣質和態度,推薦不同的書,吸引不同的讀者,在漂亮的外表下,以書為精神。如果在書店咖啡廳的人們,看著書聊著天,還能碰撞出一些思想的火花,那就再好不過了。

咖啡廳不是書店「標配」,也不是取消咖啡廳才能彰顯書店的「純粹」。書店是圖書的旅居地,是讀者獲取知識的橋梁。把書砌成牆供人拍照,和只堆滿書卻沒給讀者有價值的引導,都不算為讀者服務。讀者被款待,知識被尊重,書店經營者們,若能對此念念不忘,將必有迴響。

相關焦點

  • 讀者被款待,知識被尊重——一家好書店與咖啡廳無關
    第一撥走進書店的老讀者發現,一切還是熟悉的模樣。最大的變化是,面積大了、書多了——新增營業面積400餘平方米,總面積達1800平方米,陳列圖書近10萬種、逾30萬冊。老讀者們還發現,書店的咖啡廳不見了。近年來,頗具設計感的咖啡廳,似乎已經成為一家有調性的書店的「標配」。其實從這個角度,三聯是絕對的「先行者」。
  • 實體書店不會好了嗎?不妨聽聽這80家獨立書店老闆的話
    疫情緩解之後,活下來的書店會回歸到之前的狀態,但談不上復甦。」「博克書局」最後一天營業的時候,來了很多老顧客。老闆林常中和他們彼此寒暄著,有人說要是每天的生意都像這樣該多好,有人將手寫的感謝信遞給老闆,也有人和老闆拍照留念。林常中一邊結帳一邊說:「今天最後一天啦,謝謝你來看我們。」
  • 書店界「海底撈」,「不賣書」憑什麼月入過億?
    書店」卻依舊在瘋狂增長,目前,已經擁有 1800 多家門店,還在不斷擴張中。它在東京的門店,每月的營業額有上億日元;而且品牌影響力非常強悍,開業一年多就被評為「全球最美的 20 家書店」。它還可以在一座僅有 5w 人口的城市,將一家書店經營到全年進店人次達 100w。可能很多人聽說過它,卻又不太了解它 —— 日本的蔦屋書店,一家堪稱「神奇」的書店。
  • 「書店+」語境下,城鄉書店的第二重身份 | SYN WEEKLY 086
    書店與啤酒的組合是相當大膽的嘗試,刻板印象中,書店這般藝文氣息濃厚的場所通常會配上一杯咖啡或一壺好茶。啤酒雖是日本的民生必需品,但鮮少和書店結合。「明明就喜歡啤酒,為何要照著既定常理認為書就是要配咖啡呢?不過這也是商業書店無法達到的事啦!」一語道破實體書店所帶來的新閱讀體驗。
  • 實體書店之惑
    一家老牌書店為何陷入困境?未來,實體書店究竟何去何從?當鼓屏路上的曉風書屋店員正在打包書籍準備關門停業時,被一些熱心的讀者發現了。他們把這一消息發上網,呼籲留住這家人文氣息濃厚的書店。此事曝光後,房東同意在下一輪店面招標前允許書店繼續營業。至此,曉風書屋獲得了短暫的喘息機會。
  • 轉型「學習場」,實體書店未來可期
    自2020年春節以來,滬上多家售書企業暫停營業,但「書店們」並沒閒著。以思南書局為代表的多家書店變身直播間,戴著口罩的店長們紛紛舉起手機化身「主播」,帶讀者「雲打卡」逛店。 看書五分鐘,拍照兩小時。如今,「網紅」書店遍地,但人均紙質書閱讀量卻並未有明顯增長。那麼,實體書店如何進一步創新經營模式,給人們精神文化生活帶來更多獲得感?
  • 求生自救,200家實體書店上線淘寶直播!
    求生自救,200家書店上線淘寶直播   我們對書店的態度一直很矛盾。   一方面,我們希望它長長久久的活下去,在紅塵俗世裡,為我們保留一方精神淨土。   另一方面,由於閱讀習慣的變化,以及要對生活精打細算,我們又很少為實體書店買單。   於是有意無意的,在大家心中,書店就成了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存在。
  • 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越來越多,實體書店的機會來了嗎?
    (中新社記者 蘇丹 攝)書店經常被視作城市的文化地標之一。近來,不斷有新的實體書店開業,光明日報報導稱,截至11月,北京市實體書店數量1910家,比去年增加611家。結合這些數據,一個現實問題也隨之而來:書店數量增加的同時,有多少讀者會進店買書?如何才能吸引讀者「買買買」?
  • 臺北誠品書店敦南店即將關閉,實體書店今年怎麼了?
    或者其實換過來想想,他的好口才,可能就是那時候砍價練出來的。 隨後,各類新式書店竄出,像青春期突然竄高的小孩,不斷衝擊著老式書店。重慶南路的出版社為省房租,都選擇搬到樓上去了,真正在一樓的實體書店僅剩下十多家。當時,當房東要比賣書更賺錢,一些書店把店面租給咖啡廳、餐廳,或是在書店內騰出空間賣咖啡、茶飲,如此支撐書店的經營。重慶南街的書店總歸是神不在,魂也散了。
  • 誠品再見,實體書店還好嗎?
    今年4月,日本最大書店連鎖品牌蔦屋書店宣布將在中國開設1100家店鋪;文軒BOOKS招商花園城店成為疫情後國內新開的最大實體書城;世界讀書日當天,「最美書店」鍾書閣的北京第二家分店開始試營業,成為最具潛質的網紅書店。  一邊火速撤離,一邊蜂擁入場,書店行業平添了幾分魔幻色彩。當下,江蘇的實體書店生存如何?
  • 高校實體書店路在何方
    「校園實體書店是高校重要的文化設施和文明傳承的載體,在傳播先進文化、推動全民閱讀、建設書香校園、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精典書店創始人楊一表示,高校作為文化傳播的主陣地,校園實體書店的存在非常必要。大學裡的實體書店具有象徵意義,是一種文化的符號,體現著一所高校獨特的文化氣息。
  • 當書店遇到教堂,每一間都美若天堂 | 七間最有靈魂的教堂書店
    當這兩種承載人類精神的實體空間結合起來,會是怎樣一番情景呢?本期特別推薦,七家獨特的教堂圖書館和書店,從加拿大、荷蘭,到北京、上海,它們中歷史最悠久的可追溯至700多年前。這些見證過許多世事變遷的老教堂,在建築師的尊重與巧思下華麗轉身,延展成新一代的藝文空間,繼續滋養著人類的靈魂。
  • 實體書店六問
    無論是被動還是主動,書店都不再是一個單一賣書的場所。未來如何發展?不妨先思考一下這六個要素。我回答六個問題的主題是:實體書店應該是有明確文化定位的書店,在此基礎上實現新技術、文化多元業態融合的提升。書店要有文化的魂,它不是有錢人各種層次和形態的、或可有可無、或網紅打卡的擺設。一、2020 年對於書店行業最深刻的體會、最值得關注的事情以及最大的變化有哪一些?
  • 單向街眾籌求救,實體書店到 「續命一刻」?
    單向空間合伙人、作家許知遠在求助信中說道,「15年前我們創辦單向街時,就希望它不僅是一家書店,更希望它是一種精神生活方式,這樣的價值需要被保護……這是一份求助,也是一份邀請……成為我們共同體的一員,以及捍衛我們篤信的價值。」截圖於「單向街書店」官微發布的眾籌求助信 這篇求助文章很快獲得了10萬+的閱讀量,並有大量「粉絲」捐款。
  • 臺灣書店,正在慢慢消失
    欲振乏力  實體書店對於一個地區的文化與知識推廣,仍有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一家書店的未來就像一面鏡子,印照出一個社會的文化風尚,它的去留值得各界深思。  不過,臺灣媒體人邱祖胤認為,不應把聚焦點對在某家特定的書店身上,「政府救了這一家,要不要再多救另一家?
  • 不直播的書店不是好書店?線上線下融合或將成為實體書店著力的方向
    還比如,他的書店實行門票制,15元一張,在書店消費可抵扣,門票一出,來書店的人少了大半。他覺得書店是一個包容又獨立的空間,是一個有態度、能讀書的地方,不應喧囂若市。4年間,他屢次嘗試自救。翻修鋪面,更換書架,大量購置新書,舉辦活動,他曾發起過眾籌觀影系列活動、西西電影工坊系列活動、烏託邦民謠系列活動等,也有讀者跨越幾百公裡特意來參加。
  • 誠品再見,江蘇實體書店還好嗎?
    今年4月,日本最大書店連鎖品牌蔦屋書店宣布將在中國開設1100家店鋪;文軒BOOKS招商花園城店成為疫情後國內新開的最大實體書城;世界讀書日當天,「最美書店」鍾書閣的北京第二家分店開始試營業,成為最具潛質的網紅書店。一邊火速撤離,一邊蜂擁入場,書店行業平添了幾分魔幻色彩。當下,江蘇的實體書店生存如何?
  • 「先鋒書店」20年堅守與突圍(人民眼·實體書店)
    20年過去,先鋒的價值早已超越單純的書店範疇。「大地上的異鄉者」是先鋒書店的標識,取自奧地利詩人特拉克爾的詩句,寓意人的靈魂永遠在尋覓一個精神故鄉。在很多讀者心目中,先鋒書店就是這樣一處精神家園。   既是精神家園,也是「熟人社會」。用蘇童的話說,在早年的先鋒書店,轉一下就碰到一位文學界的好友,再轉一下就碰到一位出版社的熟人,這讓人感到先鋒很像一個「文學之家」。
  • 「書評」終於有一天:我可以開家書店,順便賺錢
    企業希望客戶是理智的好客戶:你看,我是個好企業,我給你提供好的商品和好的服務,你好意思不讓我賺到錢嗎?事實上,客戶當然好意思,他要滿足的是他的需求,而不是你的需求,誰在滿足他的需求上做得更好,他就去誰那兒。所以,實體書店的顧客,都跑去網上買書了。
  • 【文化力量】北京實體書店達到1994家 將扶持實體書店進校園、進商場、進園區
    ,截至2020年底,北京實體書店數量達到1994家,已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萬人擁有實體書店」的指標任務。2021年起,北京將出臺專項扶持政策,推進書店進校園、進商場、進園區。  實體書店是城市重要的文化地標,承載市民精神文化需求,體現城市文化氣質。近年來,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北京將實體書店扶持作為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抓手,制定出臺政策文件,連續5年投入扶持資金,大力推動實體書店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