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福州市鼓屏路上開了17年的曉風書屋因租約到期被停水停電。
無獨有偶,今年初,曉風書屋福州師大店也因付不起店租而倒閉。
一家老牌書店為何陷入困境?未來,實體書店究竟何去何從?
當鼓屏路上的曉風書屋店員正在打包書籍準備關門停業時,被一些熱心的讀者發現了。他們把這一消息發上網,呼籲留住這家人文氣息濃厚的書店。此事曝光後,房東同意在下一輪店面招標前允許書店繼續營業。至此,曉風書屋獲得了短暫的喘息機會。
出版人理想中的實體書店,不僅有著文化內涵,並且可以實現持續「造血」,憑自己的能力在市場規則中生存下來。據曉風書屋創始人許志強介紹,作為國內創辦較久的民營書店,福建曉風書屋曾擁有19家連鎖或加盟店,如今僅剩下3家——福州、廈門和漳州各一家,而福州鼓屏店是唯一處於市中心的書店。
網際網路時代,圖書網購、電子閱讀對實體書店衝擊很大。再加上快餐文化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使人們很難靜下心來好好看書。
扶持政策可以讓實體書店「解渴」,但不能讓其「脫困」。打造複合型的書店是出路之一。
命運未卜的福州曉風書屋。 圖/楊惠明
為什麼一家老牌的書店會陷入困境?福州曉風書屋負責人蔡文強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一方面曉風書屋只賣正版書籍,在出版社訂書都是實付款,如果沒有賣掉,也不能退,因為「退太多會被取消訂貨資格」。而一些有良好關係的出版社本身很支持實體書店的發展,他們就更「不好意思」去退貨了;另一方面,曉風書屋賣的是社科、文藝、財經類書籍,不賣教輔、教參之類的暢銷書,因而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在福州曉風書屋採訪時,記者碰到一位90後女讀者,她想找的書在這裡卻沒有。「現在連實體書店都難找,何況是找書!」這位讀者說,她原想到實體書店試讀,如果覺得好看再上網購買,「因為網購更便宜」。
「一臺Kindle閱讀器能解決的事情,為什麼要破費去購買紙質本的呢?」 在福建農林大學學生鍾楊芳看來,電子書資源豐富,價格實惠。「閱讀的功能在於汲取知識,而不是閱讀的形式」。
記者對133名大學生進行有關閱讀習慣的網絡問卷調查發現,儘管有84人「更傾向紙質閱讀」,但是有127名學生表示自己的閱讀「大部分是使用電子設備」,僅有6人聲稱自己會「刻意選擇實體書屋購買紙質讀本」,34人表示會「順便購買實體書店的書」,而69人認為「實體書店的書太貴」,傾向於「通過網絡購書」。
蔡文強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曉風書屋鼓屏店一天的營業額平均在1000元左右,而每月店租近2萬元,4名員工工資在一萬元左右,另外還有水電費、稅金及雜費等,收入遠遠不夠支出。
蔡文強說,以前曉風書屋只給購滿500元書籍的顧客打9折優惠,後來隨著圖書網購的興起,實體店也不得不給顧客打折。「打折書一般都是好幾年的舊書。打8折基本不賺錢,打5折肯定要虧本,但虧本賣也比積壓在那裡強。這讓書店左右為難。」
去年10月,因為「一年要虧損一二十萬」,經營了34年之久的福州第一家民營書店潘秋書屋選擇了關門。這家書店在輝煌時期曾經佔據了繁華地段四五百平方米的店面,是當時福建省內個體書店中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的「航空母艦」。
「網際網路時代,圖書網購、電子閱讀對實體書店衝擊很大。再加上快餐文化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使人們很難靜下心來好好看書」。 潘秋書屋的老闆潘秋不無遺憾地說,儘管自己嘗試過多元化經營,也通過搬場地來降低成本,但終究還是難以支撐。
「開書店基本上都虧本,之所以堅持只是因為自己喜歡。」福州四當齋書店老闆吳伯雄分析說,網上有海量的圖書信息、超低的折扣,這是實體書店無法比擬的。「如果沒有銷量紅火的教輔書籍支撐業績,沒有優惠的折扣吸引客源,又不能和網店比圖書種類,實體書店憑什麼能夠在城市繁華的商圈擁有一家店面?」
今年1月,福建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等部門聯合出臺的《福建省實體書店扶持資金資助項目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實體書店扶持資金採用項目補助、獎勵、貸款貼息等方式,重點扶持『專、精、特、新』的特色書店,發展連鎖經營和構建網絡發行平臺等方面成效比較明顯的書店,在文化便民服務舉措和方式等方面有創新的書店,以及積極推動全民閱讀的書店。」符合條件的實體書店最高可獲得20萬元扶持資金。據透露,從目前收到的申報材料看,民營書店在申請資助的對象中佔了較大比重。廈門曉風書屋提交了資助申請,而福州曉風書屋沒有提交。
福州四當齋書店老闆吳伯雄在仔細研究了上述《辦法》後放棄了申請。因為他的書店不符合該《辦法》列出的扶持對象應具有的條件——「年銷售出版物10萬(冊、份、張、盤)以上,主營業務收入原則上不低於50%」。他認為,這個條件的設定讓「真正需要補貼的小型實體書店拿不到補貼」。
此外,福建省還專門出臺了高校實體書店扶持政策。據不完全統計,高校校園及周邊的書店中,民營實體書店佔比達90%以上。今年4月,福建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等部門發出的《關於加強福建省高校實體書店建設的通知》要求,有關職能部門要健全高校負責、政府扶持、多方參與的高校實體書店建設機制,對高校實體書店在場所使用、經費投入等方面優先保障,制定扶持高校實體書店的相關優惠措施。
一位主管圖書市場的官員表示,近年來,受多種因素影響,民營實體書店的生存和發展日益艱難。對此,政府有必要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引導、促進民營實體書店的發展。他強調,「政府的扶持是外因,書店自身的經營是內因,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福建省委黨校副教授王利平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說:「魚兒沒有水,是活不了的。」實體書屋好比「魚」,人文環境則是「水」,沒有一個好的人文環境,類似的文化場所都將在市場的作用下消失。因此,保護以曉風書屋為代表的實體書店,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以利益為導向,政府補貼或許在短期內可以起作用,但一直補下去是不現實的,「政策能夠讓實體書店『解渴』,但不能讓其『脫困』」。
打造複合型書店是實體書店的出路之一。去年3月,福州尚友書屋倉山店受困於店面租金而關門停業。老闆張炎琳將重心轉到了福州大學店上。
「不能寄希望於外界條件的改變,只有轉型才是脫困之道。」張炎琳說,尚友書屋的轉型並沒有增加餐飲之類的其他功能,而是調整書店的受眾結構,更加注重將書籍與消費者進行分類,瞄準「90後的消費潛力」。
據張炎琳介紹,尚友書屋主動擁抱網際網路,補充了孔夫子舊書網的售書渠道,建立了豆瓣小組和微博,與年輕書友進行互動,通過電子郵件向老顧客推薦書單,並通過逐步完善庫存管理系統,使自己圖書的價格能夠與網絡競爭。
「新書特價,舊書特色」是尚友書屋的立身之本,在4萬多本圖書藏量中,新書的比例不到30%。張炎琳認為,「避開網際網路的衝擊,迎合顧客的消費需求」,是尚友書屋福州大學店保持活力的保障。
在曉風書屋創始人許志強看來,曉風書屋要麼關門,要麼轉型。當然,他更希望與企業合作,打造複合型的書店。近日他從北京回到福州,就是為了尋求和考察合作方。他說,經過媒體的報導,已經有大企業有意收購曉風書屋,也有一些房地產商、電影院、餐飲會所等企業提出合作意向。他表示,這幾年「土豪」見多了,想知道哪些是真心要做文化事業並有能力把曉風書屋這個品牌運作好的。他理想中的曉風書屋,是一家不僅有著文化內涵,並且可以實現持續造血,憑自己的能力在市場規則中生存下來的書店。
目前,許志強在北京世貿天階北樓二層經營一家面積上千平方米的藝術書店。除了銷售國內外時尚流行雜誌、藝術設計圖書雜誌、流行時尚文化圖書、傳媒電影類專業圖書、飲食文化與美食評鑑、旅遊類圖書,人文思想和嚴肅翻譯小說等書籍外,書店還經常舉辦諸如新書發布會、籤售會、講座、名人訪談等活動。這裡成了集畫作展售、誦詩會、產品發布、小劇場、裝置藝術、電影欣賞等功能於一體的場所。
福州四方齋書店也是靠轉型「活」了下來。該店原本只賣人文古籍,但入不敷出。後來書店老闆吳伯雄低價進了一批童書,由於書比較舊,就打折賣,結果發現童書比其他書籍好賣。於是他在2013年開設了兒童讀物專欄,現在童書的銷量反而佔了書店營業額的大頭。「只要書店名聲在外,不是書店找讀者,而是讀者來找書店。」吳伯雄認為,他的書店還需要進一步迎合消費者,迎合市場。他相信通過不斷調整,實體書店不會消失,傳統的書香也將得以保留。
福州潘秋書店老闆潘秋期待著東山再起。目前,他正考慮探索一種「書店+旅遊」模式,希望能夠把書店和旅遊行業結合,在書店中推廣國內外旅遊,鼓勵人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文/陳強 楊惠明 吳榮奎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