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實體書店路在何方

2020-12-25 新華網重慶頻道

  重慶大學A區重大書店。本版圖片均由記者龍帆攝

  實體書店體現著一所高校獨特的文化氣息。

  重師校門外的小型民營書店。

  重慶大學A區的一家二手書店,出售的書大部分是教材。

  處於半歇業狀態的金明書館。

  前不久,教育部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各高校應至少有一所圖書經營品種、規模與本校特點相適應的校園實體書店,沒有的應儘快補建。《意見》還提出力爭到2020年底,在全國打造一批獨具高校特色的「校園智慧書店」。

  近年來,受電商和數字閱讀衝擊,不少校園實體書店因經營困難倒閉或搬離學校。重慶高校實體書店的生存現狀如何?高校實體書店對於校園文化的建設,推廣全面閱讀將起到怎樣的作用?高校實體書店又該怎麼建?連日來,記者就此對我市多所高校進行了調查採訪。

  高校實體書店日子不好過

  在西南大學禾豐樓教職工食堂背後,有一家時而開門、時而歇業的書店。這家名為金明書館的書店,迄今已經開了10個年頭,主要經營一些文史哲類的新書,以及不少上世紀80年代出版的舊書。

  書店臨街,面積約有70平方米。近日,記者來到這裡。據書店經營者林祺祥介紹,書店最早生意還不錯,但網購普及以後,來店裡買書的人越來越少了,同與日俱增的房租相比,書店經營不堪重負。

  為緩解壓力,書店現分租了一半面積給一家照相館使用。事實上,剩下的一半空間大多數時間裡成了林祺祥的一間書房,除聊天會客外,也偶爾舉辦講座,西南大學的老師會來這裡講一講中西方的文學哲學經典。

  記者走進我市主城區多所高校了解發現,除了金明書館這樣處於半歇業狀態的書店外,高校民營實體書店還包括不時「閃現」的二手書店、以銷售教材為主且正常運營的小型書店。

  重慶大學的周浩同學告訴記者,每年2月、3月、9月、10月,校內就會集中「閃現」一批二手書店。這些書店平日可能是餐飲店或者複印店,但每當開學季來臨時,它們就會「變身」為「兼職」書店,將店鋪的部分面積用來擺放二手書籍,其中以回收的二手教材為主。「當大家購買得差不多時,這些書店又會自動消失,經營其他商品。」周浩說。

  而在重慶交通大學江津雙福校區圖書館外、重慶師範大學沙坪垻校區門外,均各有一家小型民營書店。它們以銷售教材、考試資料等為主,已在學校開設多年。兩家書店因其便利的地理位置,吸引學校師生進店買書,雖然受到網購的衝擊,但仍能維持每日正常運營。

  除民營書店外,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高校實體書店還包括圖書館書店以及出版社書店兩個類別。

  開設在西南政法大學圖書館內的書店,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學校師生入店瀏覽,書店以考試用書、教材為主,經營品種單一,規模較小。

  重慶大學擁有兩家頗具規模的書店,均為重慶大學出版社書店分店,由重慶大學出版社經營。這兩家書店分設在重慶大學A區和虎溪校區,位於A區的叫重大書店,位於虎溪校區的叫問梅齋。

  走進重大書店,一樓100多平方米的空間裡,一半擺放著高校教材、學術專著等各類圖書,另一半的區域陳列著重慶大學的各種徽章、T恤、水杯等文創產品,靠窗一側擺放著木凳,供讀者使用。

  書店的二樓是一家咖啡館,前來購書的人可在此進行閱讀。同時,咖啡館還為師生們提供場地,進行讀書分享會等活動。

  「重大師生可以辦理書店會員卡,享受購書優惠。」重慶大學出版社書店總經理滕雲介紹,書店的讀者主要是學生、教師和重大校友。學生在這裡購買教材以及課外讀物;教師在做學術研究、專著時,需要查閱大量資料,而在校內且有正規版權的出版社書店便成為他們常來的地方;重大校友則可以在這裡購買重大文創產品留念。

  買書選擇網購,借閱選擇圖書館

  實體書店在學生中認知度不高

  「書店的生意不好做,為了維持生計,本人也另有職業,書店作為興趣還保留著。半歇業狀態已經有兩三年了,平常上班時候書店不開門。」在金明書館,林祺祥告訴記者,近日,他在網上發了一條帖子尋找書店經營合伙人,帖子發出已經近1個月,還沒有人前來諮詢。

  「從賣方來看,高校實體書店與校外實體書店一樣面臨著相同的困難,那就是成本問題,其中的核心是房屋租金。」滕雲說,對於重慶大學出版社的兩家高校實體書店,校方給予了很大支持。虎溪校區的問梅齋校方免了房租,A區的重大書店房租也給予了優惠。

  儘管如此,這兩家高校實體書店的生存狀況依舊不樂觀。滕雲說,一些民營書店在生存壓力下,賣起了成本與售價同樣低廉的盜版書,這對於出售正版書籍的出版社書店來說,無疑是個不小的衝擊。

  從買方來看,記者在我市多所高校的隨機採訪中了解到,絕大多數同學買書會選擇網購,借閱圖書會選擇校內圖書館,校園實體書店在學生中的認知度並不高。

  重慶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劉靜剛入學一年,這一年她在問梅齋買過一本教輔材料。劉靜坦言,學校裡的書店對她而言最大的意義就是購買教輔材料。她告訴記者,自己平時會看一些文史哲方面的書籍,「但這種書在網上買就可以了。」

  重慶師範大學2016級經濟管理學院學生張子涵表示:「我們一般想買書了,會去大學城的西西弗書店轉一轉,更多的時候會選擇在網上購買。」

  也有同學提到圖書館對書店的替代。四川外國語大學中文系2017級學生趙墨涵就表示,學校的圖書館一直都面向學生徵集意見,需要圖書館採購什麼書都可以直接反映,而且圖書館規模大、歷史長、存書豐富。「自己如果需要查資料,一般都選擇去圖書館。」

  西南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學生孫穎告訴記者,學校周邊有一些二手書店,再加上網上基本能買到需要的書籍,所以沒有校園實體書店並不會感覺特別不方便。

  《意見》給出了指導和扶持措施

  高校實體書店未來可期

  買書可以網購,看書可以在圖書館借閱,那麼高校校園實體書店有存在的必要嗎?

  「校園實體書店是高校重要的文化設施和文明傳承的載體,在傳播先進文化、推動全民閱讀、建設書香校園、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精典書店創始人楊一表示,高校作為文化傳播的主陣地,校園實體書店的存在非常必要。大學裡的實體書店具有象徵意義,是一種文化的符號,體現著一所高校獨特的文化氣息。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社長米加德表示,公共圖書館的功能是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存儲,以及為讀者在此空間提供查閱、借閱服務;實體書店的功能是提供閱讀產品或服務的購買和體驗行為,以及基於此的思想傳播、文化普及和讀者聯繫。

  「傳統圖書館與讀者的交流一般以館內展架或者櫥窗展示為主,缺乏與讀者面對面的互動交流。」米加德說,相比於圖書館,高校書店與讀者之間的互動性更強,它可以為讀者提供輕鬆、自由的閱讀氛圍;同時,還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閱讀沙龍、新書籤售、書畫策展、手工課堂、茶藝咖啡課程等人文活動。

  那麼,高校實體書店該怎麼建?教育部印發的《意見》指出,高校應積極引導和支持校園實體書店在經營模式、空間布局和環境營造方面科學調整,打造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空間。

  這方面,外地的高校實體書店已經走在了前面。2019年年初,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打造的獨秀書房,在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主辦的「2019中國書店大會」上榮獲中國書店年度致敬3個獎項,成為創新文化服務、探索書店建設新模式的一個新嘗試。

  廣西師大出版社集團董事長黃軒莊表示,經營獨秀書房,最大的體會是找準校園實體書店的定位,優質的校園書店首先應該是一個專業的閱讀空間,既要有高品質的讀物也要有高品位的閱讀環境。最關鍵的是,還必須要有豐富的文化體驗、文化消費、文化創新的生產供給傳播體系與平臺。

  對此,楊一建議,高校實體書店應不斷加大優秀出版物供給,發揮傳播先進文化陣地作用,採購提高師生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的優秀出版物。同時,要注重發揮實體書店文化體驗空間的作用。

  此次《意見》的出臺,還對高校實體書店的建設給予了具體的指導和扶持措施:各高校要積極提供便利條件,從場地租金、水電費等日常運營費用方面對校園實體書店給予必要的減免優惠,根據實際情況在設備設施投入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

  「教育部發文後,我覺得學校的重視程度會提高。」滕雲說,相信學校在扶持力度上將會有一些新的突破。他建議,各個高校應該建立一個部門專門負責高校書店的統籌建設,讓高校實體書店的建設順利一些。

  對於困擾正規書店的盜版書問題,《意見》指出,各地各高校要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加強對校園實體書店的監督管理,引導校園實體書店完善誠信體系建設,堅決打擊侵權盜版、製售非法出版物等違法違規行為。「這對於淨化出版市場,推動高校實體書店的建設起到了保障作用。」滕雲說。

  「高校書店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高校書店是學校一張亮麗的名片。」米加德表示,2020年,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將在西南大學建成一家上千平方米的書店,並為在校大學生提供一定數量的勤工儉學、實習實訓和創業機會,將圖書展示、閱讀、銷售與學生生活服務深度融合,共同打造校園書香生活產品和環境。

  他山之石》》

  外地高校書店優秀案例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獨秀書房

  2016年10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實體書店——獨秀書房的第一家地麵店在玉林師範學院落戶。學生在這裡除了買書、讀書、討論、交流、上網外,還能當兼職的書房售貨員。

  截至2019年10月,3年的時間裡,通過高校出場地、出版社進行建設及運營的合作方式,獨秀書房已建成13家實體書店,遍及桂林、南寧、柳州、玉林、梧州、賀州6個城市的10所高校,總經營面積超過4000平方米,圖書品種10多萬種,輻射上百萬師生和市民群體,成為頗具社會影響力的「人文實驗室」。

  博庫書城徐州工程學院書店

  博庫書城徐州工程學院書店自2017年4月營業以來,已逐漸形成「閱讀學習、展示交流、文化沙龍、師生活動、專題培訓和學術體驗」為一體的校園書店。這家建築面積260平方米的書店,不僅賣書,還經營文創產品、點心、咖啡和茶。最為特別的是,書店開在學校的圖書館裡,由出版社、專業書店以及學校三方共同開辦。而這種出版社助力、借鑑實體書店經驗、結合高校優勢開辦高校書店的做法,已成為中國高校校園書店的優秀案例。

  廈大出版社南強書苑

  廈門大學出版社南強書苑坐落在廈門大學校內,是廈門大學出版社全資子公司。南強書苑結合圖書、校園文創、咖啡文化等,採取多元化經營模式,實現自身轉型發展、創新文化服務、豐富校內文化閱讀活動。轉型後的南強書苑,重點打造各種閱讀活動,多次舉辦閱讀分享會、名師講壇等一系列閱讀活動,逐步發展為讀者心目中的廈門大學「文化閱讀會客廳」。

  華東理工大學隴上書店

  隴上書店2018年開業,是一家由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門市部化工書店升級的高校書店。書店總面積188平方米,設計師營造了白色的通透空間,獲得了學生、老師和周邊居民的喜愛。店內陳列圖書品種超5000種,冊數超過2萬冊,以科學和人文類圖書為主要方向,同時涉及歷史、藝術、生活、美學等多種圖書。此外,書店還經營咖啡和文創產品。

  現在的隴上書店既是華東理工大學的書店,同時也是凌雲社區的社區書店,還是出版社的讀者門市部,是一個多元化的平臺。書店內現在每年舉行50至100場文化活動,既有教授學者開設的專業講座,也有聯繫社區居民的親子活動,獲得了廣泛歡迎。依託出版社的資源優勢,該書店經常舉行新書發布會。(記者 王麗)

相關焦點

  • 實體書店之惑
    「開書店基本上都虧本,之所以堅持只是因為自己喜歡。」福州四當齋書店老闆吳伯雄分析說,網上有海量的圖書信息、超低的折扣,這是實體書店無法比擬的。「如果沒有銷量紅火的教輔書籍支撐業績,沒有優惠的折扣吸引客源,又不能和網店比圖書種類,實體書店憑什麼能夠在城市繁華的商圈擁有一家店面?」
  • 實體店鋪的路在何方?
    ,助力實體商家數位化轉型!實體店鋪的路在何方,拙見如下:1、日常功能不可或缺的業態如美發、理髮,早餐、午餐,郵政、銀行、電信業務、烘焙、房產中介等,這些業態是絕對剛需,以人力服務為主要服務內容,故這些業態實體店鋪仍舊可以持續有需求
  • 「先鋒書店」20年堅守與突圍(人民眼·實體書店)
    從太平南路的這間小書店起家,繼而開到南京大學旁的廣州路,又從繁華的市中心新街口拐到五臺山體育館地下車庫;從最初的1家書店到11家;從社區走向景區,從高校走向鄉村:先鋒書店一直氤氳著六朝古都的書香。   兩年前,先鋒書店獲評中國出版政府獎。今年3月,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出2016全球十佳書店,先鋒書店成為亞洲唯一入選者。
  • 「我是馬雲、李彥宏就好了」不舍書店閉店 女書友在煙臺實體書店留...
    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4日訊 近日,煙臺噹噹閱界實體書店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出通知,將於5月18日正式閉店。據悉,煙臺噹噹閱界實體書店位於萊山區煙大廣場2樓,門店為上下兩層設計,面積共計3000㎡。2017年12月,噹噹閱界入駐煙臺時,引發眾多書友歡呼。
  • 姚晨為單向街書店求救,實體書店該怎麼撐下去?
    一直以來,人們賦予在實體書店身上的意義,跟情懷有關,跟文化地標有關,在吸引外界關注的同時,也喚起了人們過往跟書店有關的記憶。在討論實體書店命運時,除了商業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什麼?實體書店生存困境引發關注後,中國實體書店聯盟(書萌)發布了《2020年春節實體書店緊急調查分析報告》,中宣部印刷發行局也下發通知,指導各地對今年前兩個月出版物發行單位特別是實體書店經營情況進行全面調查。 除了個體的表達外,我們來看看中宣部印刷發行局的調查數據怎麼說。據統計,參與抽樣調查的1021家實體書店中,有926家暫停營業,佔比達90.7%。
  • 我們探訪了幾家實體書店,他們說還要再堅持幾年
    從筆直對著成府路的北大東門出去,有更加著名的萬聖書園、豆瓣書店。考慮到如此行筆將很難收止。就「且聽下回」,看看我報記者此次走訪實錄吧。撰文|沙璐(新京報記者)位於北京大學物美地下超市的野草書店,已經經營十多年,被書友稱為「燕園最後的實體書店」。近日,有消息稱北大要對物美地下店面重新超標,這家書店有可能面臨招標不中、被迫撤店的局面。
  • 網紅黑墨水冰激凌、爆款校名校史文創,上海高校書店有書有溫度
    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虹口校區門口,改造升級的上外書店9月22日正式開業。就在新書店開業之際,由上海書刊發行行業協會發起的上海高校校園及周邊區域實體書店融合經營分享會,邀集近20家高校書店負責人探討疫情背景下的高校書店融合經營發展之路。
  • 實體書店六問
    2020年是極具歷史性的一年,以一位從業三十多年的書業人的眼光來看,這一年給我最深刻的體會是:圖書因網絡銷售、折扣、檢索、重量等原因,書店作為圖書零售的銷售功能正在加速消失,網絡平臺與實體書店此消彼長式的銷售格局正在加速割裂。真正能夠做到線上與線下融合發展、文化多元業態融合發展的實體書店,其運營邏輯和運營模式還有待進一步建構。
  • 高山:讓實體書店煥發新活力 將實體書店打造成文化高地
    (6月22日下午,長沙市實體書店發展座談會召開。)6月22日下午,長沙市實體書店發展座談會召開。
  • 實體書店八成去開網店了
    深圳商報記者 韓墨 攝 【深圳商報訊】(首席記者 魏沛娜)2020年初,受疫情影響,全國各地實體書店紛紛閉店停業,在這期間,不少書店興起「直播售書」「外賣售書」「短視頻售書」等,以此形式積極自救,拓展新的銷售渠道,一時成為書業風景。然而到了後疫情時期,當人們的日常生活逐步恢復正常,這些新的嘗試似乎也慢慢「退熱」,它們對於書店來講還能夠持續嗎?
  • 登陸外賣平臺,對實體書店來說意味著什麼?
    新冠疫情將實體書店驟然推到了線上轉型的風口浪尖。在過去二十年中,儘管書業一直在面對新技術與新閱讀習慣帶來的衝擊,但每一個市場主體尚且能步調不一、深淺不同地做嘗試;而這一番全線閉店,讓所有實體書店別無選擇地轉向線上渠道的培育和開發——無論是否準備就緒。
  • 不畏網絡衝擊:誠品是實體書店救星?
    近年一些模式、風格獨特的好書店在電商、電子閱讀以及高運營成本的衝擊下逐漸沒落甚至消亡。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10年近五成民營書店倒閉。似乎,書店再好的模式和定位似乎都逃不過現實的成本收益邏輯。在這種情況下,誠品書店的一枝獨秀,背後有什麼秘訣或奧秘呢?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再次專文介紹誠品書店,更稱誠品為「文學夜店」。
  • 疫情後的實體書店何去何從?誠品書店創辦人給出深度解讀
    年初,他們開始自己做線上音頻課,還開通了線上方所商城,每家書店的店長可以針對當地周邊用戶特性自行決定各自商城內的選品。直播也某種程度成為實體書店自救的一種方式,早在今年3月,單向空間就曾聯合包括先鋒書店在內的其他五家實體書店發起了一場名為「保衛獨立書店」的直播活動。
  • 廣州支持實體書店發展 租金、貸款、參加書展都將有補助
    《實施意見》提出一系列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舉措,實體書店租金、貸款、參加書展等都將有補助。到2020年形成「一區一精品,區街皆書香」《實施意見》表示,要積極建設以實體書店為載體的新型人文生活空間,充分發揮實體書店傳播先進文化陣地作用,進一步提升廣州市民文化素質,提升廣州市實體書店的創新力和競爭力。
  • 實體書店喜迎政策春雨
    特別是實體書店,之前的閉店,錯過了能為上半年提供現金流的春節運營高峰。即便恢復營業,無論圖書銷售,還是舉辦文化活動,都容易引起人群聚集。嚴重依賴於面對面交流的實體書店,如今就像一座遠離航線的孤島。圖書銷量斷崖式下滑,高昂的房租及人力成本,大多數書店資金儲備只能維持1到3個月。
  • 實體書店開了直播間
    22日,南京首家文都書店開業揭牌,熱心讀者感慨寄語。這是繼去年10月31日,南京成為中國首個「世界文學之都」後,第一家藉此世界級IP開業的實體書店。「這裡展銷的《金陵全書》相當全面。」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李玉找到了自己必用的「工具書」。
  • 【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關注實體書店!第21日活動清單來啦→
    此外,滬上實體書店已陸續恢復營業,相關介紹信息詳見↓「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第21日活動介紹悅讀時刻:走進上海教育出版社,為孩子找到更好的教育圖書資源內容:走進上海教育出版社,為孩子找到更好的教育圖書資源播放平臺:澎湃、B站、喜馬拉雅、東方網、看看新聞Knews、趣頭條、一條、騰訊視頻、樊登讀書
  • 誠品再見,實體書店還好嗎?
    今年4月,日本最大書店連鎖品牌蔦屋書店宣布將在中國開設1100家店鋪;文軒BOOKS招商花園城店成為疫情後國內新開的最大實體書城;世界讀書日當天,「最美書店」鍾書閣的北京第二家分店開始試營業,成為最具潛質的網紅書店。  一邊火速撤離,一邊蜂擁入場,書店行業平添了幾分魔幻色彩。當下,江蘇的實體書店生存如何?
  • 實體書店前景如何 看濱州這個書店是怎麼做的
    書店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在數字出版、網絡銷售等時代浪潮的衝擊下,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今年疫情期間,實體書店整體受到重創。但我們也欣喜地看到,有一批書店通過創意設計、創新「玩法」吸引人流、提升服務,還有一些新店逆勢開張。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實體書店的經營狀況如何?實體書店的經營模式正在經歷怎樣的艱難蛻變?
  • 藝術閱讀在上海①|書香仍在福州路,未來也許「+書店」……
    從傳統的福州路實體店,到美術館裡的藝術書店,再到藝術特色的個體書店,通過梳理它們經營模式的演變、創新,剖析困境與對策,試圖勾勒城市藝術閱讀和藝術出版的幾個側面。首期走進幾代人記憶中的福州路,無論是古籍書店,還是藝術書坊,這些老牌書店如何在網絡時代維持讀者黏性、保持活力。今年70歲的外文書店又是如何讀者挑出全球前沿的藝術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