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越來越多,實體書店的機會來了嗎?
(中新社記者 蘇丹 攝)書店經常被視作城市的文化地標之一。近來,不斷有新的實體書店開業,光明日報報導稱,截至11月,北京市實體書店數量1910家,比去年增加611家。結合這些數據,一個現實問題也隨之而來:書店數量增加的同時,有多少讀者會進店買書?如何才能吸引讀者「買買買」?
-
實體書店之惑
前不久,福州市鼓屏路上開了17年的曉風書屋因租約到期被停水停電。
-
當網絡改變消費習慣:實體書店發展如何打破空間界限?
2020上半年網店渠道整體繼續保持小幅正增長,同比上升6.74%。有業內人士稱,網絡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也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這是實體書店需要面對的挑戰。藉助線上突破空間界限之外,謀求多元化發展可能是更好的破局之道。賣書:實體書店渠道、網店渠道哪個強?
-
數量不降反增,實體書店還有機會嗎?
近來,不斷有新的實體書店開業,光明日報報導稱,截至11月,北京市實體書店數量1910家,比去年增加611家。結合這些數據,一個現實問題也隨之而來:書店數量增加的同時,有多少讀者會進店買書?如何才能吸引讀者「買買買」?對喜歡讀書、逛書店的人來說,新開業的書店往往是必去之地。
-
我們探訪了幾家實體書店,他們說還要再堅持幾年
從筆直對著成府路的北大東門出去,有更加著名的萬聖書園、豆瓣書店。考慮到如此行筆將很難收止。就「且聽下回」,看看我報記者此次走訪實錄吧。撰文|沙璐(新京報記者)位於北京大學物美地下超市的野草書店,已經經營十多年,被書友稱為「燕園最後的實體書店」。近日,有消息稱北大要對物美地下店面重新超標,這家書店有可能面臨招標不中、被迫撤店的局面。
-
實體書店開了直播間
22日,南京首家文都書店開業揭牌,熱心讀者感慨寄語。這是繼去年10月31日,南京成為中國首個「世界文學之都」後,第一家藉此世界級IP開業的實體書店。「這裡展銷的《金陵全書》相當全面。」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李玉找到了自己必用的「工具書」。
-
高山:讓實體書店煥發新活力 將實體書店打造成文化高地
(6月22日下午,長沙市實體書店發展座談會召開。)6月22日下午,長沙市實體書店發展座談會召開。
-
轉型「學習場」,實體書店未來可期
據《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實體書店數量超7萬家,2019年國內關閉了500多家書店,但新開書店數量超4000家;而《2019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則顯示,網店圖書零售碼洋規模增長較快,同比增長24.9%,規模達715.1億元;而實體書店繼續呈現負增長,同比下降4.24%,規模為307.6億元。
-
疫情後的實體書店何去何從?誠品書店創辦人給出深度解讀
這一閉一開的背後,是實體書店不得不面對的各種變局,而今年的疫情,似乎讓很多改變都加速了。在西安見到廖美立的時候是西安方所正式開幕的當日,她忙於書店和葉嘉瑩紀錄片的事,要頻繁地從臺北往來大陸,也要一再地接受隔離。
-
買書,你習慣去實體店還是網店?
馮小慧說,從2000年到2020年,新書定價中位數從15.9元漲到了48元,尤其是有了網店打折促銷以後,價格上升的幅度更大,這也是拉動整體市場上升的一個重要因素。需要注意的是,2020年整體零售市場前三季度降幅逐漸收窄,第四季度轉為正向增長,即第四季度整體零售市場有所回暖,同比出現小幅上漲,上升了0.25%。實體書店的書還好賣嗎?
-
杭州實體書店出路在哪裡? 進軍網絡學臺灣誠品發展綜合體
市民:看書少,買書少,逛實體書店更少 4月21日下午5點左右,雨下得不小,正在杭州市區體育場路新華書店裡看書的讀者有七八個,一半都是穿著校服的中學生,店裡教輔類圖書佔去書架的三分之一,店內很安靜,能聽見雨聲。 做銷售的陳先生手裡正捧著一本心理類書籍,他說自己現在很少看書了,今天只是偶爾過來,平時都忙著工作和應酬了。
-
實體書店未來怎麼發展_澎湃新聞-ThePaper
,實體書店的意義是什麼?未來實體書店是否還能生存?實體書店怎樣才能活得更好?實體書店的未來可能是什麼樣的形式? 實體書店經營維艱,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不捨得實體書店從生活中消失,因為實體書店有它的意義。 曾經,當網絡書店興起時,我們欣慰書店的「空間」終於可以無限擴展,囿於坪效而不得不在實體書店下架的長尾書終於可以在網絡書店遇見它的讀者、實現銷售了。
-
姚晨為單向街書店求救,實體書店該怎麼撐下去?
一直以來,人們賦予在實體書店身上的意義,跟情懷有關,跟文化地標有關,在吸引外界關注的同時,也喚起了人們過往跟書店有關的記憶。在討論實體書店命運時,除了商業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什麼?實體書店生存困境引發關注後,中國實體書店聯盟(書萌)發布了《2020年春節實體書店緊急調查分析報告》,中宣部印刷發行局也下發通知,指導各地對今年前兩個月出版物發行單位特別是實體書店經營情況進行全面調查。 除了個體的表達外,我們來看看中宣部印刷發行局的調查數據怎麼說。據統計,參與抽樣調查的1021家實體書店中,有926家暫停營業,佔比達90.7%。
-
單向空間眾籌續命,背後是實體書店的集體「呼救」?
原本是慶祝開店15周年的日子,單向空間書店卻發出了一份求助。在疫情蔓延的一個月裡,單向街書店僅剩的4家實體書店只留有北京朝陽大悅城店維持營業,客流量大幅下滑,收入預計同比減少超八成。儘管單向空間也曾展開儲值優惠、在線直播、建群秒殺等促銷活動以謀求自救,卻也收效甚微。
-
實體廣告店VS網店廣告店,實體廣告店出路在哪?
近年來,網際網路+大趨勢背景下,各種行業的網店崛起,廣告行業同樣也在列。眾所周知,網店因為省去了很多的銷售環節,成本比實體店低,故而降價空間大,所以銷售成本低,銷售價格也比實體店低。加上現在的運輸技術,線上實圖手段高超,故而實體廣告店面臨不小的衝擊。
-
實體書店「網紅化」:翻書的不多,拍照的不少|電訊特稿
政策性的補貼都是事後補,等書店開出來再補貼,因此不是前提。頻繁有人進入實體書店行業或者重裝擴大實體書店的規模,說到底,還是商業方面的吸引力。尤其是在熱鬧商圈開書店,無論租金還是裝修成本,投入都不小,沒人掏錢買單,肯定辦不起來。記者:開在核心商圈的書店,怎麼才能消化前期投入成本?
-
「先鋒書店」20年堅守與突圍(人民眼·實體書店)
雜誌給出的評語是:「這裡本來是一個地下停車場兼防空洞,卻被打造成了中國最美的書店。」 生逢上世紀90年代出版業的「繁盛十年」,遭遇新世紀網際網路衝擊下的蟄伏與轉型,再迎來全民閱讀時代的發展契機,這些年來,先鋒歷經實體書店的艱辛困頓、盛衰起伏,初心不變。
-
高校實體書店路在何方
這家名為金明書館的書店,迄今已經開了10個年頭,主要經營一些文史哲類的新書,以及不少上世紀80年代出版的舊書。 書店臨街,面積約有70平方米。近日,記者來到這裡。據書店經營者林祺祥介紹,書店最早生意還不錯,但網購普及以後,來店裡買書的人越來越少了,同與日俱增的房租相比,書店經營不堪重負。 為緩解壓力,書店現分租了一半面積給一家照相館使用。
-
深圳今年扶持實體書店名單出爐,民營小書店將如何面對這個最殘酷的冬天?
有關國家出臺扶持實體書店政策的來由,時間,概況及具體內容連結網址:一,中央出臺政策的時間:11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 2016-06-18來源:中央政府門戶網站(www.gov.cn
-
「如果書店要靠賣飲品來維持,那為何不直接去開咖啡店」
記者調查發現,不少受訪的小書店經營者,聊起開店的初衷,普遍比較樂觀:「我相信開書店是有希望的,能夠實現盈利。」「相比其他行業,對我來說,開書店的成功率會高一些。」「在我的有生之年,實體書店肯定都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