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救,眾籌,危機,直播,這幾個詞一起擺在了實體書店面前。
早在實體書店的命運引起關注之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就在餐飲業和旅遊業掀起了波浪,而現在,它已經觸及到更多的商業領域。一直以來,人們賦予在實體書店身上的意義,跟情懷有關,跟文化地標有關,在吸引外界關注的同時,也喚起了人們過往跟書店有關的記憶。在討論實體書店命運時,除了商業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什麼?
實體書店生存現狀:
客流量銳減,現金流受損
讓我們先來看看實體書店的現狀。2月24日,在全國抗擊疫情一個多月後,單向街書店以一封「求助信」和「邀請函」,將書店業的艱難處境公之於眾。他們在開頭直言「疫情遲遲沒有盡頭,書店撐不住了。」
緊接著給出一組數據,「截止到 2 月 24 日,在疫情蔓延的一個月裡,我們僅剩的 4 家實體書店只有北京朝陽大悅城店開始營業,北京東風店、杭州樂堤港店和秦皇島阿那亞店全部閉店,北京愛琴海店已於去年年底停業。而大悅城的整體客流量每天只有平時的十分之一,書店平均每天只能賣出 15 本書,其中一半還是愛書如命的同事自己買走的。預計書店 2 月份收入較往年直線下滑 80% 之多,對這個本來就利潤微薄的行業來說,這意味著絕境。」
單向街書店眾籌續命
就在第二天,南京的先鋒書店也發起了眾籌,讀者可以以98元(優惠後為85元)的價格購買兩本盲選書籍,從而為書店助力。此後先鋒書店又發起遊學眾籌項目。
言幾又華東市場副經理李佳斌在採訪中介紹,言幾又上海地區的店面一直堅持營業,客流量只有兩位數,而杭州的門店春節過後全部閉店了。按照同比去年情況,營業額至少下降了九成。
言幾又書店(來源於網絡)
在諸多公開表述中,我們能明顯感到,實體書店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閉店或客流量銳減所帶來的現金流受損。實體書店生存困境引發關注後,中國實體書店聯盟(書萌)發布了《2020年春節實體書店緊急調查分析報告》,中宣部印刷發行局也下發通知,指導各地對今年前兩個月出版物發行單位特別是實體書店經營情況進行全面調查。
除了個體的表達外,我們來看看中宣部印刷發行局的調查數據怎麼說。據統計,參與抽樣調查的1021家實體書店中,有926家暫停營業,佔比達90.7%。停業期間,許多中小型書店需要承擔高額的店面租金、物業費用和員工薪酬,並產生圖書積壓、貨款賒欠等一系列問題。即使恢復營業,經營預期也不樂觀,43.7%的書店表示上半年營業收入將下降50%以上。
現金流牽涉到實體書店是否還能活下去以及如何活下去的問題。
實體書店作為傳統文化經營場所,需要大量的人氣聚集,需要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來推動消費。受疫情影響,不少讀者對公共場所集會感到恐懼,很難到實體書店參加活動和購書消費,其承載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進一步弱化。寒假、春節、開學,本是實體書店開展文化經營活動的3個熱點時段,但受疫情影響,春節期間舉辦的活動寥寥無幾,開學也一再延期。
中宣部印刷發行局的調研還給出了預估,讀者到實體書店消費的心理恢復期至少要2—3個月。時間與資金共同構成了實體書店的壓力。
實體書店各自擁抱自己的命運
除了品牌性連鎖書店,這個商業領域中還有其他參與者,那是否危機對於所有實體書店而言都將「一視同仁」呢?
「書萌」所發布的分析報告對疫情之下各類實體書店境遇做出了幾點宏觀判斷,他們認為以商業綜合體作為主要載體的品牌性連鎖書店,當前的實際情況在可控制範圍內。依據分別是對租金減免,帳期問題以及人工成本的分析,「部分品牌連鎖書店進駐的一些全國性連鎖商業地產早已公開表態,租金減免及優惠的力度至少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七,部分減半,部分全免。萬達、華潤等巨頭給出的優惠條件都在免租一個月左右。在帳期方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品牌書店在出版供應商方面也有帳期的優惠條件。部分供應商表示,一般是年結(年底結算一次),而帳期至少會在6個月以上,因此供應商貨款也不是這些連鎖書店當下的主要壓力。」
一些地方政府也出臺了針對書店的專項扶持政策。2月19日,北京發布《關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促進文化企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共計28條,有多條直接涉及書店。
2月26日,有關部門就2020年北京市實體書店扶持工作發出緊急通知,提出包括預撥3月至6月的房租補貼在內的16條措施。3月1日消息顯示,首批扶持資金3月中旬到位,而往年的扶持資金一般都在當年10月下放。除了北京發布扶持政策,蘇州也發文為文化和旅遊中小微企業提供扶持。
連鎖品牌書店的境遇不足以代表廣大的中小實體書店,災難的中心又是哪種類型的實體書店?我們可以看看另一部分實體書店在疫情期間的故事,他們代表著另一部分的命運。作為獨立書店,這些店有可能在街頭巷尾的不經意處,經歲月沉澱成一道風景。
肖南是一家古書書店的老闆,1月21日她和先生關閉了書店,停止經營,對她來說意味著整個家庭沒有收入來源。作為一家古書書店,她也擔心書店裡的書長期無人打理而發黴受潮。古書書店有著自己固定的受眾群體,肖南的一貫的主張是不做社群、不做線上,希望人們可以走進書店自己感受。由於沒有線上渠道,在如今的疫情下,她面臨著巨大的資金壓力。
張先生是歲月書坊的老闆,他在武漢經營著一家50平米的獨立舊書店。二十年來,這家書店在春節期間從未關過店,但今年,在武漢宣布封城的那一天下午,他不得不關門閉店,而開店時間正在無期限地延遲。為了應對電商衝擊,歲月書坊也開設了網店。可惜,目前快遞停擺,最近,因為無法發貨,超過四成訂單都被買家申請退款。書店不是暴利行業,在他的自述中有這樣一段話,「經營書店這麼多年以來,一直都是微利,甚至很多時候利潤都也變成了貨源存在庫房裡了。目前封閉情況下,我個人的經濟狀況已經不足以支撐多久了,如果下個月還不能解禁的話,我必須要找朋友借錢才能活下去。」
正如「書萌」創始人孫謙所說,此次疫情中,壓力最大的書店是中小型書店,房租、工資、貨款壓在身上,主營業務單一,沒有收入很容易被壓垮。往常2、3月其實是書店一年中資金流最脆弱的時候,因為書店要給員工發工資、給供應商結貨款、要採買進貨等。
這些故事同樣也是商業的故事,書店除了作為一個文化空間,也是一種商業形式,繁榮與關門也逃不出行業運轉的規律。「一定會有一批實體書店在後續的時間內消亡,我們無法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但依靠自救和外部的幫助,可能會減少這種現象的發生。」
即使沒有這次疫情,有關實體書店命運的話題也經常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在資深出版人趙強看來,書店是一種特殊的商業,它往往與公眾的情懷和文學理想聯繫在一起,具有很強的話題性。而這次也大可不必焦慮,行業中總有個體起起落落,大浪淘沙之下最具生命力的書店將得以存活。
情懷之外,熬過危機還缺點什麼?
情懷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況且不是每一位讀者都願意為情懷買單。單向街書店親自下場自救,在網絡上激起人們的關注,眾籌的成功以單向街強大的粉絲基礎為前提,更離不開創始人自身的號召力。
在微博上,影視明星姚晨都呼籲「這光景還敢開實體書店的,都是孤膽英雄。這場疫情,讓已經堅持了15年的單向街書店也扛不下去了。現眾籌渡難關,懇請大伙兒出手相助。」誠然,引起關注,依靠眾人力量為生存續一把火,能給書店多一點時間熬到疫情結束,熬到人們對公眾場所活動恢復信心。但下場自救需要考慮的問題遠不止調動情懷。
受網際網路商業模式的影響,很多書店的自救活動還包括啟動「直播帶貨」、試水線上銷售。2月20日,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聯合150多家書店在線上開啟了「書店燃燈計劃」的第一期,據了解,此項活動每兩周舉行一次。鍾書閣在2月4日開啟了首場淘寶直播,一個月內連播7場。鍾書閣網絡直播項目負責人金鐘書表示,未來準備將淘寶直播擴展到全國24家門店。湖北新華書店通過線上平臺發起「春節在家讀好書」活動,邀請優質專家在線與讀者分享閱讀。開發實體書店的跨界功能,成為除了眾籌外的另一場自救行動。但是,實體書店還應該注意到,在京東、噹噹、淘寶等電商平臺的折扣衝擊下,但就賣書而言,他們已經流失了很多顧客。
「如果買書的目標很強的話,網購比實體書店優勢大多了,不僅折扣大貨品也全。」在文學愛好者張誠看來。「很多書店重在裝飾,沒有了純正賣書那種感覺了。」而在直播領域中,實體書店顯然也都是新手,怎麼調動直播間氣氛,如何精準推薦,對於他們而言還有很多技巧需要探索。
濟南市新華書店直播畫面
「實體書店應該考慮如何激活沉睡著的功能了。」趙強認為,危機更應該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機會,實體書店可以利用疫情期間進行員工培訓,探索新的商業模式,更可以在優化服務上下功夫。「私人定製服務,圖書選品師還有閱讀顧問等功能都是目前實體書店可以探索和開掘的領域。」
中宣部印刷發行局在調研報告中對實體書店困境與出路的思考顯得更加細緻而具體。「儘管疫情對實體書店造成衝擊,但也倒逼書店開始自我反思,加快調整經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在服務方式上,要堅持場所與社群相結合。在經營模式上,要堅持線下與線上相結合。在業態形式上,要堅持主業與多元相結合。」另外,在政府部門扶持的同時,實體書店自身需要在產品、業態、渠道上進行轉型升級,更加適應當前新零售和新消費需求。
在當下,實體書店生存的話題能引起關注,是令人欣慰的,這表明還有很多人在關注著城市文化空間的建設。一個實體書店的結業,往往附帶著人們對過往自己追求精神世界的回憶,以及當下對閱讀既喜愛又疏離的矛盾,這種情緒的粘連讓讀書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中,也讓與此相關的商業主體思考命運該走向何方。
來源:中國環境新聞
編輯:公子明珠
版權聲明
中國環境報社旗下媒體包括中國環境報、《環境經濟》雜誌、中國環境APP、中國環境網、中國環境新聞微信、中國環境新聞微博等。為維護自身版權利益,制止非法轉載行為,特此鄭重聲明如下:
1、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凡在網際網路、移動客戶端、微信和微博等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須事先取得中國環境報社的書面授權後,方可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和轉載,且必須為作者署名,並註明來源,同時按有關國際公約和我國法律的有關規定向中國環境報社支付版權費用。
2、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對於侵權行為,中國環境報社將予以警告。
3、對於警告無效者,中國環境報社將採取包括但不限於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主管部門舉報、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權訴訟等多種措施以維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屆時產生的一切後果由侵權人承擔。
4、對於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