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陸外賣平臺,對實體書店來說意味著什麼?

2020-12-24 騰訊網

新冠疫情將實體書店驟然推到了線上轉型的風口浪尖。在過去二十年中,儘管書業一直在面對新技術與新閱讀習慣帶來的衝擊,但每一個市場主體尚且能步調不一、深淺不同地做嘗試;而這一番全線閉店,讓所有實體書店別無選擇地轉向線上渠道的培育和開發——無論是否準備就緒。

不久前,英國倫敦的一家獨立書店在網上宣布提供圖書外賣,為疫情中隔離在家的人們提供自行車和滑板上門送書的服務,一度成為網紅。而在國內,藉助外賣平臺的成熟發展,目前已經有超過100個城市的書店開始送外賣,言幾又、新華書店、單向街、中版書房等書店品牌均已在外賣平臺上線。

外賣平臺介入,並提供入場費和佣金的補貼優惠,為疫情之下無法開張的實體書店提供了一個觸達消費者的渠道。如果說早期的外賣送書只是解燃眉之急的權宜之計,那麼過了最初的兵荒馬亂之後,行業似乎應該思考,登陸外賣平臺,對書店來說意味著什麼?

上海,4月22日,外賣員走出書店,準備配送書籍。新華社 圖

買書可以是一種即時的需求嗎?

一位讀者向我們描繪了他在外賣平臺下單買書的場景:看完一場直播,嘉賓推薦了一本書,一時被吊起胃口,於是馬上下單。「等過幾天,可能就忘了,或是已經失去了讀的興趣。生活節奏這麼快,信息洪流隨時隨地都在衝刷你的大腦,現在不做,可能就不會再做。」

在圖書之前,鮮花、藥品、運動用品等食品之外的商品早已登陸外賣平臺,但我們很難判斷,閱讀,也能成為一種即時需求嗎?

新華書店福州路店店長趙峰在採訪中告訴澎湃新聞,在書店試水外賣之前,他們的預期也不高。不過,從實際操作的數據來看,的確存在即時購書的讀者需求和細分市場。

「新華書店上海的30家門店在『餓了麼』上線已經一周,實際反響比預期要好。三分之二以上的書店已經開單,昨天(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新華書店在平臺上單日賣出的碼洋有上千元。」

「比如學生用的教輔書,現在大家在上網課,出門又有出行成本,外賣平臺的效率優勢就能體現出來。而且這些圖書我們在實體店也不打折,學生朋友常常要得比較急,就會直接下單。或者正好熱播一部電視劇,比如《慶餘年》,看到興起很想讀一讀原著,這種閱讀需求也是存在的。有這樣的細分市場,我們應該立足於這種需求來提供服務。我個人覺得,福州路門店的優勢是教輔和教材,將來會在平臺發揮比較大的優勢,我看好這一塊。」趙峰說。

在實體書店和電商的鏖戰中,價格始終是關鍵而敏感的話題。實體書店因為進貨渠道、人力成本、租金等原因,在價格折扣上有天然的劣勢。而在上線外賣平臺的實踐中,趙峰認為,使用外賣平臺的讀者用戶,大部分是以時間換空間,這部分顧客對價格不那麼敏感。

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副教授肖鵬長期從事公共文化服務研究,他在採訪中向澎湃新聞表示,書店登陸外賣平臺的意義不僅在於滿足細分用戶,從長遠來看,「書店+外賣」的想像力在於如何創造出新的需求。

「早在20世紀初,圖書館學就關注到如何利用建築、燈光、桌椅等各種設計來吸引讀者走進圖書館、增加讀者的閱讀意願。可以說,創造文化需求、哺育文化氛圍,本就應該是文化場所的題中之義。和圖書館相比,書店也重視閱讀習慣的培育,但書店真正要做的是激發讀者購書的欲望。比如,搭配好的產品讓讀者更願意購書,或者通過線上活動吸引用戶,這些都需要精心的規劃。購書的需求不完全等同於讀書的需求,理清這兩者的區別,恐怕是數字時代書店運營的關鍵。」肖鵬說。

4月22日,在上海市福州路的新華書店內,工作人員在展示一張「餓了麼」線上購書訂單。新華社 圖

實體書店線上轉型之困

儘管電商已經介入圖書市場十多年,但是一般實體書店對線上渠道的感知並不強。許多知名的大書店,在此次疫情的「突擊」下也手足無措了一段時間,因為過去線上經營的積累不多。

有入駐外賣平臺書店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光是適應外賣的節奏,對書店店員而言就是個不小的挑戰。外賣訂單的節奏和傳統書店大相逕庭,從接單到配貨、打包需要在10-15分鐘內準備好。此外,了解線上市場需求、將書店運營的數據與外賣平臺對接、熟悉物流配送流程、商品數據整理、門店店員培訓……對書店來說,要做的事還有很多。

不過,外賣平臺在操作方面的技術壁壘不算高。一位外賣電商從業者向記者表示:「外賣軟體的後臺系統其實已經非常『傻瓜』,操作便捷,即便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也能輕鬆完成接單操作。書店的店員通常是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在一段時間的適應之後應該就能熟練操作。」

技術不難,難的是角色和思維的轉換。

以選品為例,實體書店能夠實現外賣配送的書目,與京東、噹噹等圖書電商比,在數量上有天壤之別,讀者為什麼要選擇前者?

北京外研書店總經理付帥認為,書店自身的優勢在於專業的選品能力和好的讀者活動策劃。圖書的選擇和陳列是書店靈魂的體現,如果做得好,有限的線上書單則會放大這一點。配合良好的活動策劃,藉助外賣平臺的曝光,能夠為書店「固粉」甚至引流。

據趙峰介紹,目前已經入駐外賣平臺的新華書店已有各自的選書策略,比如周圍寫字樓環繞的港匯店主打暢銷文學社科和藝術書籍;在生活小區密集的街區布置美食、居家、生活類讀物;學生和家長常去的福州路上海書城則主打課本、教輔和科技類圖書。如果能夠積累一定的規模,未來藉助網際網路平臺的數據反饋,及時梳理調整書目品種,分析周邊社群的購買特點,從長遠來看,也有助於一家書店繼續優化選品。

線下到線上轉型可以思考的話題還有很多。如何設計更加符合線上用戶的閱讀購買場景?如何在價格戰之外塑造自身的品牌吸引力?如何更好地聯結書店和老讀者?如果說圖書電商平臺數據最終導向的都是暢銷書,外賣平臺能否做出不一樣的選擇來體現書店特質?除了價格、選品上的競爭,書店外賣面臨的問題還有對平臺引流的高度依賴。一家試水外賣的書店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外賣平臺補貼打折活動、並且著力宣傳的一周,該店曾銷售超過100單,但沒有補貼和宣傳之後,則迅速降低到20單左右。

外賣平臺部分書目

如何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外賣不能只是一種渠道

肖鵬副教授認為,對書店而言,增加創新思路,才能真正把這個新的領域盤活,而不是僅僅把外賣平臺當做一個新增的渠道。提高產品內涵,打破傳統售賣方式,一種真正的新模式才算誕生。「例如,能不能把食品和圖書打包,以高頻消費帶動低頻消費?但是要讓顧客真正接受這種模式,需要精心設計和勇敢試水。」

在線下書店的運營中,純靠書籍銷售的收入早已不能支撐大部分書店。實體書店的人力、場地、庫存成本高昂,加上進貨成本較高,八折已經是大多數情況下的上限。如果只賣書,虧損是必然。在外賣平臺入場之前,已經有眾多實體書店轉向與餐飲結合的融合業態,咖啡和蛋糕在許多書店的流水中舉足輕重。除此以外,誠品書店的文創,方所書店的輕奢服飾,也都是營收的重頭。

「對書店來說,活下去最重要,生存永遠是第一位的。」肖鵬說。

在外研書店的促銷活動中,上午外賣下單購書即可獲贈咖啡一杯,曾經刺激了一波訂單。 「是個嘗試,大家都在摸索,但做總比不做好。」付帥計劃未來線上平臺圍繞活動展開,定期推薦一些圖書,將客戶引流到讀者群裡。

然而,線上依靠打折促銷拉動的效率利潤較低,需要持續性的投入和宣傳,這也是一些實體書店望而卻步的原因。

趙峰的想法是,在疫情下做資源整合,有好的渠道不妨嘗試,守株待兔是不可取的。「我們對比過,2003年SARS之後,書業的線上平臺曾經有一個爆發。新冠疫情也是倒逼我們想辦法,修煉內功,定下心來想,讀者在哪裡,服務的內涵在哪裡,重新認識整合市場,未來怎麼走。我認為進入外賣平臺不僅是對經營壓力的緩解,另一方面也是對品牌的提升。」

付帥表示:「我自己覺得書店做外賣還是一種有益的嘗試。一方面疫情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和嘗試新事物,另一方面外賣平臺的對象其實覆蓋了實體書店的用戶,並且擴大了實體書店觸及範圍。十公裡基本上是實體書店能夠輻射的最大範圍。所以未來線下線上結合,我們覺得還是有很多可挖掘的地方,當然都需要嘗試和摸索。」

關於未來怎樣才能做得更好,付帥認為:

「第一還是希望政府的宣傳部門、媒體以及和外賣平臺本身能夠給予更多關注和持續支持。客觀地講,現在還有很多讀者不知道可以上外賣平臺買書。在APP上,書店的入口也不是很顯眼,只能進入特定的頁面搜索。」

「第二,找到我們自身的優勢。實體書店的外賣平臺無法在折扣、品種上和京東、噹噹這些電商比。我個人覺得我們的優勢在於專業的選品能力,讀者活動的策劃能力,再加上外賣平臺半小時即可到貨的物流。這三點是我們能夠去競爭的地方。」

「第三,實體書店轉型的路很長,我們不能寄希望於單靠外賣平臺能救活我們,但總是要去嘗試。更重要的是,新的嘗試刺激我們動腦筋去做轉變,這也是鍛鍊員工的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乾等是沒有出路的。」

目前,國內疫情已經得到控制,但大部分實體書店的客流量仍然堪憂,人們並不確定自己什麼時候能毫無顧忌地回到公共場所去購物或閱讀。危機帶來轉變的契機,而實踐不應止步於應變,深度的跨界融合,打開創新思路,才能真正盤活書店這盤生死攸關的棋。

相關焦點

  • 圖書外賣,會是救活實體書店的妙藥麼?
    圖片來源:餓了麼截圖此前,美團外賣也宣布和北京市達成「實體書店+美團平臺計劃」協議,72家北京市實體書店入駐美團,讓用戶足不出戶即可買書。「疫」下尷尬的實體書店實體書店與外賣平臺看似八竿子打不著,最後卻神奇地走在一起。究其原因,在於實體書店想自救的決心實在太強。從大環境來看,實體書店一直都危機四伏。缺乏運營層面的創新,加上電商的衝擊等,讓實體書店不堪重負。
  • 點書如點餐,中信書店入駐外賣平臺
    近日,小亦了解到北京市和美團就「實體書店+美團平臺計劃」達成協議72家北京市實體書店成為第一批進駐美團平臺的示範企業協調電商平臺對書店免收或降低入駐費用,並給予特殊費率優惠和流量補貼。推動實體書店與電商平臺合作,引導實體書店找準網上網下渠道結合點,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圖書銷售推廣業務。」中信書店相關負責人告訴小亦:「目前還在籌備對接過程中,預計本周內會上線。
  • 世界讀書日觀察|實體書店定位已「進化」為提供豐富閱讀體驗的文化...
    往年的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實體書店都會舉辦讀書分享會、購書滿減、新書發布等線下活動。今年由於疫情,出版社、書店紛紛進駐網上商城、外賣平臺,進行線上直播。與線上經濟「親密接觸」一段時間後,實體書店收穫了什麼,對推動全民閱讀有什麼助益?
  • 實體書店八成去開網店了
    深圳商報記者 韓墨 攝 【深圳商報訊】(首席記者 魏沛娜)2020年初,受疫情影響,全國各地實體書店紛紛閉店停業,在這期間,不少書店興起「直播售書」「外賣售書」「短視頻售書」等,以此形式積極自救,拓展新的銷售渠道,一時成為書業風景。然而到了後疫情時期,當人們的日常生活逐步恢復正常,這些新的嘗試似乎也慢慢「退熱」,它們對於書店來講還能夠持續嗎?
  • 72家北京實體書店首批進駐美團平臺,打通線上線下促進讀者共享
    經過前期高效接洽與談判,北京市與美團日前就「實體書店+美團平臺計劃」已達成協議,72家北京市實體書店成為第一批進駐美團平臺的示範企業。該計劃得以實施,得益於北京市及時出臺《關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做好北京市實體書店扶持工作的緊急通知》,其中特別提出,要「推動網上網下合作。協調電商平臺對書店免收或降低入駐費用,並給予特殊費率優惠和流量補貼。推動實體書店與電商平臺合作,引導實體書店找準網上網下渠道結合點,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圖書銷售推廣業務。」
  • 雲逛書店、外賣點書、火鍋配書...
    疫情爆發後,全國各地實體書店紛紛停業。原本春節、寒假是實體書店的銷售高峰,結果因為疫情,圖書業務受到極大影響。根據北京開卷的數據,僅在今年1月,絕大多數實體書店同比下降,最大降幅高達90%。而據實體書店品牌書萌對全國1021家書店的調查,受此次疫情影響,目前90.7%的書店選擇停業,超過99%的書店沒有正常收入,如果疫情持續,77.62%的書店表示堅持不到三個月,對中小型書店影響尤其巨大。
  • 迪卡儂、新華書店上線餓了麼,大牌零售商都在「上天入地」
    文/陳紀英版式/夏天即便疑慮重重,實體書店也必須放手一。電商渠道的替代、電子閱讀器的崛起、在線免費閱讀的侵蝕、快抖愛優騰對讀者時間的強奪… …傳統的實體書店壓力重重。最近兩個月,新華書店、言幾又、迪卡儂、晨光文具等大牌零售商,「上天入地」,步伐一致登陸餓了麼。登陸本地生活平臺會成為零售業的第二個數位化風口嗎?也許,每一個老闆都要好好研究下「外賣」了。
  • 外賣平臺開始賣書!親,需要來點「精神食糧」嗎?
    螺螄粉、奶茶……此前,外賣堪稱宅家一族的最愛,可你知道嗎?如今在外賣平臺上,也可以訂購「精神食糧」了。   日前,72家北京市實體書店成為第一批進駐美團平臺的示範企業,美團平臺則對這首批書店給予免費入場、流量補貼等支持。點「外賣」,成為疫情之下讀者購書的一個新選擇。 資料圖:3月4日,恢復營業的建投書局(國貿店)。
  • 【地評線】紅辣椒網評:外賣「點書」,書店不妨化「疫」為機
    日前,72家北京市實體書店成為第一批進駐某網絡平臺的示範企業,平臺則對這首批書店給予免費入場、流量補貼等支持。點「外賣」,成為疫情之下讀者購書的一個新選擇。既點「外賣」,還能購書,已經成為疫情之下讀者購書的一個新選擇。往年春節、寒假一般是實體書店的一個銷售高峰期,但今年由於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實體書店按下了「暫停鍵」,遭遇到不一樣的「寒冬」。
  • 姚晨為單向街書店求救,實體書店該怎麼撐下去?
    一直以來,人們賦予在實體書店身上的意義,跟情懷有關,跟文化地標有關,在吸引外界關注的同時,也喚起了人們過往跟書店有關的記憶。在討論實體書店命運時,除了商業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什麼?而大悅城的整體客流量每天只有平時的十分之一,書店平均每天只能賣出 15 本書,其中一半還是愛書如命的同事自己買走的。預計書店 2 月份收入較往年直線下滑 80% 之多,對這個本來就利潤微薄的行業來說,這意味著絕境。」
  • 求生自救,200家實體書店上線淘寶直播!
    當實體書店覺醒   恐怕就沒純電商書店什麼事了   2020年對於實體書店來說,當然是艱難的一年,但同時,這也是尋求轉型的絕佳時機。   如今,實體書店已經開啟直播,擁抱線上,走出了改變的第一步,未來,實體書店一定還可以走出更精彩的下一步。
  • 當網絡改變消費習慣:實體書店發展如何打破空間界限?
    在實體書店裡看到想買的書,會記下信息,然後攢著等網店促銷。要是特別喜歡的書也會買,但類似情況不太多。「網上售書具有優勢,不用太考慮實體書店需要負擔的租金、人工等成本,自然可以給出比較大的折扣,這個現象並不新鮮。」出版人三石稱。實體書店也去網上賣書,會怎樣?
  • 實體書店六問
    2020年是極具歷史性的一年,以一位從業三十多年的書業人的眼光來看,這一年給我最深刻的體會是:圖書因網絡銷售、折扣、檢索、重量等原因,書店作為圖書零售的銷售功能正在加速消失,網絡平臺與實體書店此消彼長式的銷售格局正在加速割裂。真正能夠做到線上與線下融合發展、文化多元業態融合發展的實體書店,其運營邏輯和運營模式還有待進一步建構。
  • 誠品再見,實體書店還好嗎?
    今年4月,日本最大書店連鎖品牌蔦屋書店宣布將在中國開設1100家店鋪;文軒BOOKS招商花園城店成為疫情後國內新開的最大實體書城;世界讀書日當天,「最美書店」鍾書閣的北京第二家分店開始試營業,成為最具潛質的網紅書店。  一邊火速撤離,一邊蜂擁入場,書店行業平添了幾分魔幻色彩。當下,江蘇的實體書店生存如何?
  • 成都實體書店花式「雲帶貨」
    營業時間縮短,客流量減少,面對疫情帶來的困境,復工後的成都各大實體書店紛紛拓展渠道。從線下到線上,成都的實體書店通過微信、直播、抖音等多元化傳播途徑,將豐富的文化體驗帶給讀者。組建秒殺群 讀者紛紛要求加場「實體書店是閱讀書籍、美學生活、展覽空間、文化講座等多重文化功能的文化空間,這也是我們競爭力的體現。所以我們工作的重心是在閱讀場景打造上,為市民提供文化空間。」方所成都店的員工金金告訴記者,面臨疫情,讓實體書店的員工不免心慌。
  • 誠品再見,江蘇實體書店還好嗎?
    江蘇實體書店數量居全國前列《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顯示,江蘇省城市書店數量位居全國前列。2019年城市書店數量排名前20的城市中,有9個來自江蘇,分別是南京、南通、蘇州、無錫、淮安、徐州、常州、揚州及鹽城,這9個城市的實體書店數量均超過1000家。
  • 用直播拯救實體書店,萬商之家為中小企業帶來多元平臺
    其中,泉州風雅頌書局從粉絲只有73人的自媒體平臺,直播連線後直接吸引4000多名粉絲線上關注,直接為引流到線下做了一個鋪墊。前幾天,由長江新世紀及眾位名家倡導的 " 書店的春天——拯救實體書店 " 活動,央視前著名主持人倪萍也走進書店進行直播,倪萍與湖北新華書店、北京西單圖書大廈、四川文軒、山東臨沂書城、江蘇鳳凰新華書店五家書店連線,為讀者推薦好書、推薦書店,用這種「潮流」的方式為實體書店加油打氣。
  • 實體書店喜迎政策春雨
    特別是實體書店,之前的閉店,錯過了能為上半年提供現金流的春節運營高峰。即便恢復營業,無論圖書銷售,還是舉辦文化活動,都容易引起人群聚集。嚴重依賴於面對面交流的實體書店,如今就像一座遠離航線的孤島。圖書銷量斷崖式下滑,高昂的房租及人力成本,大多數書店資金儲備只能維持1到3個月。
  • 單向街書店眾籌自救:疫情會是壓垮實體書店的最後稻草嗎?
    同樣的道理,在紙質書相對萎縮的今天,作為紙質書的銷售渠道,書店則必然面對艱辛的局面。同樣的,沒有了書店,也不意味著人類就缺少了精神空間。2019年的圖書零售數據顯示,70%的銷售來源於網絡,則實體書店的銷售額首次下滑到不足30%。實體書店的經營者,又是否需要思考一下,為何自己被電商平臺所打敗呢?
  • 高校實體書店路在何方
    重慶高校實體書店的生存現狀如何?高校實體書店對於校園文化的建設,推廣全面閱讀將起到怎樣的作用?高校實體書店又該怎麼建?連日來,記者就此對我市多所高校進行了調查採訪。  高校實體書店日子不好過  在西南大學禾豐樓教職工食堂背後,有一家時而開門、時而歇業的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