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在數字出版、網絡銷售等時代浪潮的衝擊下,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今年疫情期間,實體書店整體受到重創。但我們也欣喜地看到,有一批書店通過創意設計、創新「玩法」吸引人流、提升服務,還有一些新店逆勢開張。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實體書店的經營狀況如何?實體書店的經營模式正在經歷怎樣的艱難蛻變?
鍾書閣 「網紅打卡地」引流是目的
坐標:廣東廣州
創意模式:連鎖不複製
「上海的鐘書閣真的超級棒,超級漂亮!」「在這種圖書館讀書,都想多讀兩頁。」「特別驕傲地告訴全世界,鍾書閣的設計師是一位美麗善良的女王。」這就是新開張的廣州永慶坊鍾書閣,再度成為年輕人的話題,前去打卡者絡繹不絕。
鍾書閣是2013年才創立的年輕書店品牌,初衷是把讀者拉回實體書店,短短7年卻已在全國有27家門店。2013年,初次亮相的鐘書閣驚豔了書迷,獲得「上海最美書店」的好評;其後被評為「中國最美書店」,後來更成為美國《WIRED》雜誌評選出的「全球10所最美書店」之一。自此,「中國最美書店」成了鍾書閣的代名詞,去到每處都能引起話題。
鍾書閣的建築設計曾榮獲義大利A設計大獎,關鍵在於它的文化內涵「連鎖不複製」,每家書店都獨具當地文化特色。從10多個城市落地的書店來看,重慶的「階梯講堂」、成都的「梯田」演講廳、揚州的拱橋「閱讀書廊」,都巧妙地融入當地特色建築和人文特色。
而在今年5月新開張的鐘書閣廣州永慶坊店,同樣以建築語言勾勒出這座城市獨有的風情——厚重的歷史文脈、宗族傳統、西方思潮、南洋風情,嶺南「趟櫳門」「鑊耳屋」「菱形拼花地板」,大量嶺南建築元素展現出西關大屋的氣派。比如,鑊耳屋是嶺南傳統廣府民居的主要代表,取形於明朝文官官帽,其封火牆稱「鰲頭牆」,是為「獨佔鰲頭」的寓意;菱形拼花木地板則致敬廣州特色花磚;永慶坊店還還原了西關大屋所承載的時代生活印記,展現眾多西關風貌老照片;咖啡區則鑲嵌著結合了中式傳統花窗與西方教堂風格的廣式滿洲窗。
也有愛書者在逛完廣州鍾書閣之後認為它的書籍較平庸,沒有特色閱讀主題和選書推薦,並發帖評論:「當書店的立足點是美而不是書的時候,很難真正地讓愛書之人把這裡當做可常逛的書屋。書店實質上已經變成公園。」對於「書店還是景點」的詰責,以及鍾書閣的選書品位,上海鍾書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鍾書閣創始人金浩說:「其實通過美的設計引流,讓讀者重新回到書店裡來就是我開書店的初衷。如今從效果來看,北京、寧波、都江堰等地的分店都做到了這一點。來鍾書閣的讀者,都是來了鍾書閣後發現正好有他喜歡的書,而不是那批來淘特定書的讀者;特定淘書可以在網上進行,不用去書店,這是我們對大眾讀者買書習慣改變的一種響應。」
由於疫情對讀者聚焦性消費的負面影響,鍾書閣也在圖書銷售策略上下了大量功夫。除了推出很多線上活動外,還發動店員走出書店去推廣,聯合政府等機構一起做閱讀推廣活動。金浩認為,鍾書閣的經營策略相比於一些書店步伐還是相對傳統的,他們一直堅持書店要以圖書擺放、銷售和服務為主,只增加了飲品和文創品兩塊,一個星期多達四五場的線下活動也都是閱讀推廣類活動。
2020年,受疫情影響,實體書店行業遭遇重創。在行業低谷中,鍾書閣可謂「逆行者」,除了以「雲逛書店」「雲講座」等方式自救,二季度更在北京、廣州、寧波接連籌備推出3家全新門店,包括北京的西單老佛爺店、廣州永慶坊店、寧波綠地繽紛城店。對於「逆行」的初衷和「逆市」的效果,金浩表示:「新開店是原來就定好了的合同,並不是疫情期間新定的。從目前來看,新店的銷售業績都還可以,寧波店、都江堰店人多得都開始限流了,總體上恢復了疫情前鍾書閣書店90%的流水吧。」金浩介紹。
金浩毫不諱言,鍾書閣並不是學術化的書店,而是服務於一般百姓的書店,這是他們的生存定位。他們的「連鎖不複製」原則,除了指裝修風格,也指每個書店內容定位都要和當地讀者聯繫,每家店開業前都要了解當地讀者需求、人口比例、受教育水平等,並且圖書內容要經歷半年時間的調整。「比如上海靜安寺店是迎合白領風格的;廣州永慶坊地區的人流主要是遊客、當地市民;北京老佛爺店周邊也主要是居民,所以圖書門類比較全,內容不那麼艱深。」
不知書旅 是書店還是旅店不重要
坐標:浙江杭州
創意模式:書店+旅店
「本以為這只是一家書吧,沒想到還是很藝術的青旅,格子屋非常有特色,每間面積不大,但是拉上帘子感覺私密性還不錯。來杭州旅行的小夥伴可以來這裡住,既可以看書又可以住。」一位網友表示。
這是位於浙江省杭州市江幹區來福士中心T1幢51樓的不知書旅,它於7月1日開業,是一個 24小時閱讀旅行共享空間。小店視野非常好,右邊是錢塘江,左邊是西湖。有很多太空艙式的單人睡覺房間,可以在這坐著喝咖啡辦公。
「不論是看書還是喝咖啡,都需要在大眾點評上買一個2小時或5小時的套餐,內含一杯28元以內的飲品。如果不買飲料套餐,坐著就收空間使用費,一小時15元。」網友FELIX表示,「服務人員很溫柔,在秋日的餘暉中,一杯薑黃拿鐵讓人舒服地感知這樣平淡和確幸的時光。」
「店內的書感覺都是經過精心篩選的,量少而質高,有些書的書籍設計和裝幀、封面設計都是頂配,希望藝術類的書籍可以再引進多一點。店內的住宿是與書架同壁,床鋪風格是日式簡風,看起來很舒服。簡單坐躺在懶人沙發上,無論是在外面發呆還是閉眼冥想,這裡都是一個可以大方接納無聊時光的空間。」一位匿名用戶表示。
「我們意於創造一個以書籍和閱讀為核心,吃、住、行、思,多維一體的『閱讀+』沉浸式複合空間。它是可以睡覺的24小時書店,是藏在書堆裡的高空旅館,是午後休閒的書香咖啡,也是打開自我擁抱心靈的療愈港灣。」不知書旅項目負責人王斐介紹。
因為喜歡看書、旅行,出去玩耍也會打卡書店,因此,創始人希望有一個地方可以將兩者加以結合,與更多人分享閱讀與旅行中的心得,心與腳步同在路上。另外,看書看到自然睡著也很舒服,在不知書旅便可以擁有這種任性。
「我們許諾了一處空間,人們盡可卸下面具,與書籍相遇,與返璞歸真的自我相惜;盡可做白日夢,也可飽讀深夜之書。不知書旅隱於城市高空,為追光者加油。」王斐說。
由於疫情原因,不知書旅中間經歷5個月的停工,因為不知書旅包含部分旅宿業務,損失很大,開業後也深受疫情影響,一些聚集活動不能進行。「但團隊所有人都在堅持,也想了很多辦法。疫情不可控,排除這個客觀因素外,產品的商業模式正逐漸被論證。我們團隊成員之前都沒有書籍出版相關的行業經驗,但對於整個書店業的發展我們還是樂觀看待的。對於傳統書店人來說,拓寬思維更重要,尤其是應對突發問題,更要發散思維,轉變思考方式和立場,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靈活放棄。相信實體書店的路會越走越寬。」王斐表示。
人間食糧 「物物交換」的小眾遊戲
坐標:河北邯鄲
創意模式:以書換糧食
「80後」高貴兵原是新京報的一名運營編輯,「北漂」了幾年之後,他深感北京的生存壓力,選擇離開北京,回到老家河北邯鄲開了一家書店——人間食糧。模仿一家書店以書換酒的形式,人間食糧嘗試著讓讀者拿家裡的舊書來換糧食,這個「物物交換」的做法很快吸引了一些文化人的關注。
「我們以書換糧食,也賣糧食,糧食是從農戶那裡收來的正宗東北五常大米,書店賣的是精神食糧,我們書店的標籤是『要吃飯也要閱讀』,畢竟,倉廩實而知禮節嘛。」高貴兵笑言,「目前,已有不少讀者拿書過來換糧食,還有不少老人拿著家裡的傳家寶,如一些經典名著、《新華文摘》等來書店換糧食。有的老人年紀大了,擔心如果不把書送到合適的地方,最後可能會被下一代當廢品賣掉。當然,我們也有自己的標準,只收人文、社科類書籍,不收教輔、盜版、成功學、心靈雞湯類的書。」
「之所以選擇換書這種做法,還有一個原因在於,新書的利潤空間較小,尤其面對噹噹、京東這樣強勁的對手,賣新書利潤空間實在是有限,只好選擇做二手書。」高貴兵道出了自己的無奈。
雖然實體書店的運營越來越艱難,但高貴兵覺得,有特色的書店還是活得不錯的,這一行裡,有賠的、有賺的、有情懷的……各種各樣的情況都有。「書是一個特殊的品類,不像BP機這類物品,會因為技術革新很快就過時或消亡,書在未來有可能會成為收藏品甚至奢侈品,有著獨特的潛力。」高貴兵分析。
從9月22日開業到現在,書店經營已有一個半月,第一個月恰逢國慶節,很多外地讀者過來光顧,書店營收還不錯,基本實現收支平衡。到第二個月,僅依靠邯鄲本地讀者的光顧,書店經營狀況就不理想了。另外,三線城市的書店比較分散,沒有聚集在一起形成書店群落,進而無法引流形成集群式消費。而且,新店的知名度還有待打開,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家新書店。
「我現在思考得最多的是怎樣讓書店活下去。最近一個月營收不理想,單靠線下運營,實體書店很難生存,說實話,剛開始我比較灰心,邯鄲有幾百萬人,也許只有幾萬人喜歡閱讀,那麼怎樣才能找到這些人?現在,背靠小紅書、豆瓣等線上平臺,我們開始尋找全國讀者,看到書店逐漸被邯鄲以外的人看到,我就有信心了。」高貴兵思索,「每個時代,閱讀幾乎都是小眾行為,尤其是嚴肅閱讀,不過,小眾也可以走向大眾化。一開始B站也是小眾文化,二次元、同人文化等都是非主流,後來,小眾文化也逐漸走向大眾化。所以,對未來我還是有信心的。」
普禾書吧 自修空間的商業探索
坐標:山東濱州
創意模式:城市自修空間
從創立到現在,普禾書吧已經走過7個年頭。普潤萬物,和而不爭,這是普禾書吧創立的初衷。
在所在的城市,點亮一盞倡導以閱讀為基礎的健康生活理念的燈火,普禾書吧成為了真正的「城市文化空間」。
普禾書吧推行會員制,推出自修卡,會員預付一年的費用,普禾書吧提供一年的服務。自修卡金額500元,提供的服務包括:餐飲消費享受會員價、半年內可到普禾書吧自修。
會員制讓普禾書吧獲得眾多投資商的青睞,也順利度過了這次疫情。「但我們還是給每個會員延期了3個月。疫情期間,我們主要做一些線上活動,包括線上借書、線上直播課程等。」普禾書吧創始人王弘表示。
普禾書吧聯合山東省濱州市文化和旅遊局、青春濱州讀書會推出了「七日宅讀計劃」,倡導不得不在家防疫的人們,用閱讀充實這段特殊的時間。普禾團隊還推出了普禾系列直播:花道、茶道的生活美學系列課程、中年女子的私房課、普禾創始人的古河故事系列。此外,普禾公眾號推出了可歆親子專欄,分享親子閱讀的故事。
2020年3月,普禾書吧和鮮橙文化聯合組織的「陌上花開,相約普禾」雲脫單交友活動如期在線上舉行。同時,普禾書吧和大學飯店聯合推出了「茜滋百味」直播活動,大學飯店董事長李茜在線教授大家做美食。
在不能營業的日子裡,普禾書吧轉戰線上,通過公眾號推文、今日頭條、微博、抖音等媒體平臺,向書友們傳遞聲音。
經過66天的停業後,普禾書吧於3月29日恢復營業。恢復營業後,新的問題又來了。受疫情影響,人們的收入普遍降低,門店的營業額與往年相比大幅度縮水。來書吧閱讀的人少了,但有剛性學習需求的人來書吧多了,普禾自修空間一度人滿為患。捕捉到這一變化,王弘帶領普禾團隊進行了自修空間的商業模型創建,並在大學飯店三樓新開普禾自修空間,40多個座位在兩三天內就被搶訂一空。目前,已有全國各地的投資者對普禾自修空間商業模型產生了興趣,與普禾書吧進行合作洽談,已有一家與普禾書吧籤訂合同,目前正在裝修中,將於近期開業。
專家點評
北京大學教授、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李國新:讓「賣書的」和「借書的」打通邊界
在目前的情況下,實體書店與公共圖書館融合發展,是一條值得進一步拓展深化的發展路徑。長期以來,「賣書的」和「借書的」涇渭分明,其實,書店和圖書館是全民閱讀鏈條上的不同節點,但目標是一致的。書店作為文化企業,承擔著推動全民閱讀的特殊社會責任;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也有通過公共資金的採購撬動文化消費、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責任。
近年來,全國各級公共圖書館較為普遍地開展「你選書、我買單」活動,打通了圖書買、借、用之間的隔閡,老百姓得到了實惠,書店獲得了效益,圖書館提高了供需對接的實效性,取得了多贏的效果。在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進程中,許多圖書館的分館建在了書店,書店強化了履行社會責任的服務功能,圖書館實現了老百姓身邊服務網點的快速布局,公共閱讀服務體系走向了完善。窮則變,變則通,深化改革是出路,秉持融合共享創新的新發展理念,書店和圖書館都會獲得新的發展空間和更廣闊的前景。
人民天舟出版社副總經理李蘇楠:書店「逆行者」看重更多利好
圖書銷售的線下市場整體上受疫情影響很大。我上周去北京三裡屯一家常去的書店,發現它永久性關停了,據我所知,受疫情影響關停的書店還不少。出版社的圖書銷售主要是線上、線下兩塊,線下總量也應是減的。那麼,之所以出現一些新開書店,主要原因是行業看重目前的城市功能轉型以及國家支持閱讀的長期政策,所以,一些資金雄厚的書店即使受疫情影響也還開著,也會有些源於個人旨趣、投資意向等的新入場者,比如房地產基建建設以後,書店就是個升級打造綜合文化體的好項目。實體書店業還有其他利好:一是城市年輕人願意讀書,書店是很好的城市文化空間;二是線上社群銷售等渠道發展多年,已相對成熟,反過來又能帶動線下的投資和發展,所以,疫情後出現一些「逆行者」並不意外。
再談談書店的營銷創新。打造集閱讀、休閒、文化活動等於一體的複合空間,這樣的定位,是經國際市場認同的模式,在讀書之餘讀者會有其他需求,滿足客戶需求同時又能增加收益環節。國外的書店就是這樣,周邊文具、筆記本等都會陳列,也會舉辦作家的交流活動。
二手書市場如果能流動起來非常好,因為有些書已經不再版,二手書拾遺補缺、差異化經營、節約能源、滿足另類藏書愛好者的作用都是比較強大的;書店成為「網紅打卡地」也好,只要圖書的主要功能存在,書店採用任何方法激勵人們的興趣,對文化產業都是有帶動作用的。有些書店的跨界比較新奇,比如跨界旅遊業,可能營運執照都跟傳統書店不一樣,它是書店還是旅館就看它偏重於哪個服務功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