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北大經典電影細讀系列的一本,他們還出了《眩暈》以及《白日美人》。
◆作者簡介———
D. A. 米勒(D. A. Miller),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英文系約翰·F. 霍奇斯(John F. Hotchkis)教授,其他著述有《簡·奧斯丁,或風格的秘密》(2003)等,他還為《電影季刊》撰寫專欄。
◆編輯推薦——
《八部半》是是每位資深影迷的必看之作,但它的門檻較高,初次接觸者難免「不知所云」之惑。和「經典電影細讀」系列的其他作品一樣,這本小書就是通過世界頂尖學者的筆觸,讓中國的讀者以更貼近的方式去理解這部謎一樣晦澀但卻迷人的名作。同時,它也是國內影評人寫作值得效仿的一個標杆。
◆內容簡介——
費裡尼的《八部半》在半世紀之前首映時,以其大膽的風格震驚了全世界,電影的主角與本片導演費裡尼構成了鏡像關係,而影片故事則映身了本片的拍攝過程。攻擊者撻伐《八部半》的自我沉溺,讚美者則稱頌它的自覺意識。無論如何,作為集體創作的電影而位列個人創製的藝術品,《八部半》早已成為典範之作。眾多大導演也從中吸取靈感,並通過自己的作品向其致敬。
本書闡釋了《八部半》歷久彌新的意義,並把它還原到各種語境之中,在條縷分析之後,力證了它的不朽價值。
序言
八十部半費德裡科·費裡尼的《八部半》註定要跟它的主人公一同陷入中年困局之中,儘管1963年該片剛問世的時候,甚至連那些帶著敵意的批評家都不免讚美它的創造性。當時曾有批評家堅稱,它根本無懼歲月。《八部半》而今介於四十歲與死亡之間——說它青春不老只是我們希望青春長駐的自我欺騙的幻象,也就是說,我們在意的只是我們自己的青春。說它過時,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從昔日的「突破」變成了今日的「庸常」(儘管我們現在很難理解當年《八部半》在義大利各地放映時,所有回憶段落都得使用深褐色調來幫助觀眾理解)。相反,這部電影的轉接之處如此順暢自然,以至於就在幾年前,R.E.M.樂隊在一個音樂視頻中複製了開場的交通大堵塞。即使在這些粗略的模仿中,費裡尼關於中年困局的寓意被掏空,這一段落仍然能在視覺的衝擊力方面與最新的影像抗衡。感謝義大利的Mediaset和美國標準公司(Criterion)的努力,這部電影中影響播映效果的噪點、黑線以及底版的損傷在新底片和DVD版本中幾乎都被清洗和去除了。於是,費力尼的影像呈現出驚人的質樸:仿佛這是一部新電影。
不,《八部半》的痛苦並非源自材質上的年久失修,它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那種常規衰老,它的痛苦僅僅來源於「文化老化」。雖然它還活著,和過去一樣活著,然而周遭的環境,曾經幫助它成為影史經典的環境消失了,或者說在不知不覺中變化了。隨著這一時刻的退潮,這部電影必須忍受隨之而來的看似無關痛癢卻又令人不安的羞辱——至少對於那些早年就知道這部影片的人來說是這樣。它在「史上最偉大的電影」的投票中的得票率開始下滑。知識分子們拋棄它,仿佛美食家們厭棄了一道主食。[1]同時,作為未來掌控者的年輕人,看著R.E.M.的錄影帶,沒有燃起對於《八部半》的絲毫敬意,如果還有那麼一點,也只是讓他們想起1993年喬爾·舒馬赫(JoelSchumacher)執導的《怒火風暴》(Falling Down)。這部片子複製了同樣的段落,並把這個場景改編成由於交通堵塞而引發的暴力事件。在當下這個年代,藝術影院變得與曾常常在其中上映的藝術電影一樣稀少,他們如何能認識這部《八部半》呢?如今大眾文化已經超越並壓倒一切精英文化,而藝術電影依舊心安理得地自我疏離。它看上去自命不凡而又離奇古怪,仿佛戴著一頂貝雷帽。
在大眾文化的前衛派中,其實許多人清楚地知道這段音樂錄影來自何處,並且這些人的數量還在增長。但是這不足以改變現狀,這僅僅意味著如今「藝術電影」太過虛弱,抵禦不了流行文化的裹挾,說到底,誤讀就像無知一樣糟糕。在品牌設計師也開始追捧低廉牛仔褲的時代,對藝術電影的「幻想」成為生產線上的每一部電影的點綴。好萊塢的影片,發布會排場越大,就越有可能把某人吹噓成「作者導演」。他能把電影中強制的意識形態上的陳詞濫調圖解成形形色色的人物與場景。我們被要求給予戈爾·維賓斯基(Gore Verbinski)的作品與溝口健二的作品以相同的關注度。在大眾文化產業的大背景之下工作——或置身其中工作——作者導演自然是鳳毛麟角。而今這樣的導演又成為每部電影市場營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因此多如牛毛,一文不值。
所有這一切都表明,連《八部半》修復後的簇新感都顯得有點可笑,但更殘酷的是,我們已經不再提及、更沒人抱怨業已丟失的精氣神。同樣無法讓人釋懷的是,批量生產的雞尾酒餐巾上的圖案源自如今已經碎裂而褪色的蒙德裡安油畫,可它們比油畫本身更能清晰地詮釋現代派美學的優美純淨。新版《八部半》的鮮亮提升了我們對當代景觀的欣賞,而在這種欣賞之下,舊版本的成就就變得遙不可及,甚至不可懷想。
文化的荒廢並非一個沒有盡頭的過程。《八部半》能在人們的記憶中「活」多久,它就能存在多久:它還能給哪一代人帶來驚喜,那它就存在到那個時候。當最初的觀眾最終離開人世,這棵大樹也許會倒下,也許不會。沒有人會在意它轟然倒下,也不會有人驚嘆:啊,它還在巍然屹立。終有一天它會進入檔案成為歷史,在那裡,它也許能獲得永久保存,但終會死去。如今,在這部電影即將滅絕之前,容我在這難得的時刻來為它寫點什麼。這黑暗可怖的末日同早起鳥兒所享受的歡快拂曉一樣不會再來:一個人只能年輕一次,同樣,一個人也只能中年一次。不可否認的是,任何抓住最後時刻寫下的文字都是令人緊張的(「還有什麼可以說?」),讓人傷感的(「誰還想聽這些?」),或者是讓人自我沉溺的(「無論如何,我還是會繼續下去」)。但是它的作者已然人到中年,很可能把電影和自己的人生軌跡混為一談。但是,這一行為的重點正在於此:有人樂於(其實任何人都可以)接受這部電影的內在情緒——同樣緊張/傷感/自我沉溺——並耽於某種可疑的社會針對性中。無論如何,沒有一部電影能像《八部半》那樣更成功地描述大眾文化產品中所潛藏的虛無感。電影中的主人公導演一直堅持「說些什麼」,很快又承認了「無話可說」。很久以前,這部電影的主題就為它宣判了眼下即將到來的死刑,並被其誇張的風格適時記錄下來。所謂「過時」不過是該片最近才為自己找的標籤,以此證明自己已不合時宜——如果心存挑釁,它仿佛就是一個令人羞恥的標籤,如果心情放鬆,它仿佛就能傳達最令人愉悅的信息:將一部電影保存在它的文化背景之下,將它重新放回昔日成功掙脫的舊背景之中,也許是一件好事情。但對於《八部半》,還能做一件更好的事,這就是將它還原為從未也永遠不會成為潮流的東西:它的超然世外。
這裡是: 桃桃淘電影,微信號:ttfilm
一個影迷做給影迷的電影小雜誌,每天與您分享與電影的一切。
回複數字1-8會有不同驚喜哦,回復 菜單 也有新體驗。
送書、送電影票、送各種電影周邊,每月都會搞,幸運隨時眷顧你。關注桃桃淘電影,福利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