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部半》:費裡尼的巴洛克之夢
作者:李嘯洋 電影史上,每位電影大師都有固定的招數:希區柯克的懸念「麥格芬」,伯格曼的夢境,李安的理智與情感,費裡尼的女人與狂歡。女人是《八部半》的電影主題詞,至於女人身上發生了什麼戲劇性故事,費裡尼才不關心呢。
-
影史最難看懂的《八部半》:夢境與現實交織,幻覺與真實重疊
費裡尼優秀的電影作品數不勝數,《八部半》算是他電影生涯裡最為獨特的一部,因為這成了他電影風格的一個轉折點,如果說在此之前費裡尼善於挖掘如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那樣殘忍的社會現實,在《八部半》這部混雜了現實與幻覺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之後,費裡尼徹底墜入了對夢境與意識流的探尋。
-
世界經典電影系列(8)《八部半》
費裡尼《八部半》拍攝於1963年的《八部半》是費裡尼最具自傳色彩的作品,講述了電影導演吉多的精神危機。吉多想拍攝一部有關人類乘坐宇宙飛船逃離地球的電影,然而才思枯竭。與此同時,妻子、情人、製片商等各方面都在對他進行圍堵,吉多的精神陷入崩潰邊緣。如果說此前的電影大多關注角色的外在際遇,那麼《八部半》的劃時代意義就在於它深入到了人物的內心:費裡尼為此開創了一種特別的意識流表現手法。
-
費裡尼:我是個說謊者,卻是真誠的
1963年,費裡尼拍攝了他著名電影《八部半》,又名《八又二分之一》。《八部半》被許多影評人評為「有史以來最出色的電影之一」,榮獲多項國際大獎,包括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八部半》劇照《八部半》展現了人類的精神危機以及他們在危機中的迷亂與掙扎。本片講述了一個已經靈感枯竭的名叫吉多的導演,他的創作危機和生活危機。
-
《八部半》12月5日和8日長沙放映 一起走進費裡尼的巴洛克之夢
1963年,被譽為稱為世界現代藝術電影「聖三位一體」之一的費德裡科·費裡尼,在他一生最迷茫的時候,拍出了他最經典的作品《八部半》,也正是在這部作品中,誕生了這個經典場景。12月4日,以空前規模回顧義大利電影大師費德裡科·費裡尼電影創作生涯的「費德裡科·費裡尼百年誕辰紀念放映」長沙影展,將正式拉開帷幕。
-
八部半:進入費裡尼式自我表達的迷宮之中丨書影傳奇
/ / 劇 情 梗 概費德裡科·費裡尼和《八部半》是被無數影迷和電影行業從業者奉上高臺的神聖存在之一,是回溯電影的歷史時,你絕對無法繞開的巨石。他創造的獨特視聽語言,至今仍在影響眾多的後來者,而《八部半》更是被譽為「the best film ever made about filmmaking」。
-
再「見」費裡尼
其後拍攝的《浪蕩兒》《大路》《八部半》等影片讓他名聲大噪,《八部半》尤其為創作者和迷影們所津津樂道並推崇 《八部半》圭多 50年代後期,費裡尼就逐漸開始脫離「新現實主義」浪潮,拍攝作者性更強的片子,探索最新的電影視聽語言,《八部半》就是一個典型
-
紀念費德裡科·費裡尼誕辰百年:打開費裡尼
但如今的情況是,我們通常無法吞咽像《八部半》這樣的電影。我們無法理解、排斥那些我們看不懂的影像,殊不知在費裡尼電影中並沒有什麼「任性」的成分。問題在於我們的打開方式:我們換一個視角,就會驚喜地發現,原來費裡尼電影不光「好看」,更是一個精神和文化的寶庫。
-
被嫌棄的費裡尼:大師已經不合時宜?
但這顯然是對費裡尼不求甚解的誤讀。他的電影,是現實與夢境、記憶與虛構互相滲透的產物,熱鬧誇張的氛圍內,總會有魔幻或者詩意的時刻升騰,捕捉與還原人類生命無序卻又不乏光亮的本質。她對於費裡尼學習繪畫的態度亦是如此。費裡尼從小熱愛漫畫,並從母親身上繼承繪畫天賦,不過由於父親認為畫畫不是男孩應該做的事,原本支持他的母親改變了立場。從費裡尼另外兩部沾染一定自傳色彩的《甜蜜的生活》《八部半》來看,父母之間男方外出風流、女方留守家門的關係,無疑影響了他關於家庭生活以及兩性情感的認知。
-
九部向費裡尼致敬的電影
伍迪·艾倫對於《八部半》中反映的導演創作焦慮問題深有感觸,《星塵往事》就是他的《八部半》。《星塵往事》就是伍迪·艾倫的《八部半》,同樣的黑白影像,同樣的自傳性質,甚至在《星塵往事》中伍迪·艾倫亦步亦趨地模仿《八部半》的形式內容,從角色設置到人物內心,都帶有濃重的費裡尼色彩,故事情節上同樣描寫一個功成名就的導演的煩惱幻想、對人際關係的處理、以及童年回憶。
-
「我的一切都在電影裡」——費裡尼誕辰百年紀念放映
《羅馬風情畫》就像是費裡尼寫給羅馬的情書,他將過去神話中的羅馬、現在的羅馬和自己虛構的羅馬結合起來,通過不連續的敘事,將導演自身想像中的羅馬城呈現出來。影片結尾,費裡尼借一位住在羅馬的美國作家之口表達了自己對羅馬的深情:「羅馬是個充滿幻想的地方,有教堂、政府、電影院,它們都引人遐想。我們離世界末日越來越近了,因為有太多人,太多車,太多藥物。有哪個城市比得上羅馬重生了那麼多次?有哪裡比羅馬更平靜?
-
被嫌棄的費裡尼:大師已經不合時宜?
大路》《卡比利亞之夜》《甜蜜的生活》《八部半》《羅馬風情畫》《阿瑪柯德》等帶有雜耍劇團和夢幻劇場性質的影片,再度令人錯愕,但又誘人心動。但這顯然是對費裡尼不求甚解的誤讀。他的電影,是現實與夢境、記憶與虛構互相滲透的產物,熱鬧誇張的氛圍內,總會有魔幻或者詩意的時刻升騰,捕捉與還原人類生命無序卻又不乏光亮的本質。
-
三部曲系列3:費裡尼-背叛三部曲
背叛三部曲包含了費裡尼最出色的作品《八部半》,以及電影《甜蜜的生活》和《朱麗葉與魔鬼》。1960年上映的《甜蜜的生活》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然而,這一困境反而讓他於1963年創作出了他最出色的電影《八部半》,也正是背叛三部曲的第二部電影。這部電影以當時費裡尼所面臨的處境為藍本,講述了導演古依多在籌拍電影時,不僅在創作上面臨困難,而且在感情上也陷入困境的故事。這部電影將意識流發揮到了極致,深入到了主角的內心,通過回憶、想像、夢境和幻覺等內心層面的事物與現實世界的結合,將主人公內心的煎熬體現地淋漓盡致。
-
搶到大導演費裡尼的電影票了嗎?
如同許多在1950年代崛起的電影作者,費裡尼從以故事吸引觀眾,逐漸轉向以講述故事的方式本身來吸引觀眾。在這位大導演的一生中,獲獎無數,成為義大利上個世紀中葉最為重要的導演之一。他的鏡頭語言帶有一些神秘感,不停反覆輾轉於各種象徵中,導演自己也承認,「我似乎總是在拍攝同一部電影」。
-
從新現實主義到馬戲團風格,誰看懂了費裡尼的華麗自傳?
或正因費裡尼對「自傳」的迷戀,致使當時他的作品遭遇諸多誤讀和批判,像是傳統評論曾諷刺其《八部半》為「自我中心之自溺呈現」,「徹徹底底、無可挽回地喪失了靈感」。在他們看來,費裡尼拋棄新現實主義根源而選擇個人幻想是一個錯誤。再看費裡尼作品,我們當立足前車之鑑,在幾經消化之後再解讀其形式風格,定會獲得不期而遇的驚喜。
-
電影 甜蜜的羅馬:——記費裡尼逝世20周年
人們著迷的「費裡尼式的」(Felliniesque)風情,時隔多年又在一部新電影中重現,這個帶有法式後綴的形容詞正是費裡尼《甜蜜的生活》一片的遺產,模糊指稱著俗世浮華、夢幻、巴洛克式精緻繁複、抒情瀰漫的詩意。
-
排片 · 開票|費裡尼百年誕辰紀念放映
本片也獲得第30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被視為費裡尼現實主義階段的巔峰之作,代表了費裡尼早期電影的最高成就。《騙子》《卡比利亞之夜》與影片《大路》並稱為費裡尼的「孤獨三部曲」。《騙子》延續著費裡尼對底層人物的關注,故事的主人公是幾個到處行騙的騙子,片中不乏吸引觀眾的幽默元素和喜劇色彩。
-
紙上電影丨新書推薦《八部半》
和「經典電影細讀」系列的其他作品一樣,這本小書就是通過世界頂尖學者的筆觸,讓中國的讀者以更貼近的方式去理解這部謎一樣晦澀但卻迷人的名作。同時,它也是國內影評人寫作值得效仿的一個標杆。◆內容簡介——費裡尼的《八部半》在半世紀之前首映時,以其大膽的風格震驚了全世界,電影的主角與本片導演費裡尼構成了鏡像關係,而影片故事則映身了本片的拍攝過程。
-
致敬系列1:八部半-跳舞片段
1963年,被譽為「聖三位」之一的費裡尼在他一生最迷茫的時候拍出了他最經典的作品《八部半》,也正是在這部作品中,誕生了這個經典場景。1994年,非科班出生的電影大師昆汀·塔倫蒂諾在他的代表作《低俗小說》中,致敬了多部經典電影。
-
「百年費裡尼」電影導航:一本正經地拍攝不正經
,片單如下:1、《放蕩兒》(1953)、《騙子》(1955)2、《甜蜜的生活》(1960)、《八部半》(1963)、《朱麗葉與魔鬼》(1965)3、《小丑》(1970)、《羅馬風情畫》(1972)、《阿瑪柯德》(1974)4、《訪談錄》(1987)、《月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