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裡推廣集郵文化的「老年天團」(中篇)

2021-01-18 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

  這兩位是中國集郵的鐵桿粉絲,一位曾經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高級編輯,另一位曾經是北京醫療器械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退休以後,他們自動自發地把休閒的時光全部奉獻給了集郵寫作、集郵授課,成為中國集郵文化的推廣者。如今,這兩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從講好郵票故事入手,樂此不疲地穿梭在集郵者、集郵組織和郵政單位之間,搭起了郵政與集郵愛好者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梁。對此,北京市郵政分公司集郵與文化傳媒部經理深有感觸地說:「老集郵家們在講好郵票故事、傳播集郵文化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李近朱:「我以專研精神,為集郵文化建設夯基。」 

  與郵政和集郵已結緣六十餘載的李近朱,是集郵界的老朋友,是有文化的集郵人、懂集郵的文化人,是大型電視節目《話說長江》《再說長江》總編導、電影《大草原》總導演,也是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六屆副會長、《中國集郵史(1878~2018)》主編,在傳媒、音樂、集郵等文化領域造詣精深、影響廣泛。他自1952年起開始集郵,曾有郵集《維也納的音樂故事》在國內、國際郵展中獲金獎、鍍金獎及大銀獎。 

  作為中國集郵文化的推廣者,今年已經75歲的李近朱說:「我與郵政、集郵、與全國集郵聯可謂一往情深。」回顧過往,李近朱印象最深的是,在彰顯集郵自身特徵、特色、特點的同時,中國集郵已在構築具有中國特色的集郵文化。 

  「集郵是我畢生的愛好,它讓我坐下來沉下去,以專研精神,為集郵文化建設夯基。」李近朱說:「集郵是一項有益的社會文化活動,是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高度知識性的娛樂活動。同時,郵票的內容十分豐富,我願意通過分享我的集郵體會、集郵故事,更好地宣傳中國傳統文化、集郵文化。」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集郵、喜歡集郵、參與集郵,李近朱採用「集」「寫」「講」的方法推廣集郵、宣傳集郵,他認為,要想成為推廣集郵文化的志願者,興趣與愛好就是加油站。有了這個動力,你可以學,你可以想,你也可以去擠出「24小時」之外的時間去鑽研……雖然他自詡是一位普通的集郵愛好者,但了解他的人都說,他更是一個在郵壇上大聲疾呼「集郵文化」的「文」人。 

  「集」:他以郵票為中心進行收集、鑑賞和研究,把集郵當作快樂之源、長壽之道,不僅集全了新中國發行的所有郵票,更是深有體會地說:「集郵要上一層樓,應當製作或創作更多的郵集。」 

  「寫」:他十幾年筆耕不輟,專注於集郵寫作、著述,出版了《中國集郵史》《愛上集郵》《70年郵票看中國》等十幾部著作,其中《70年郵票看中國》一書通過展示1949年以來發行的郵票,再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的偉大成就,並由此輻射到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與文化。他在《中國集郵報》上開辦專欄「玉淵郵譚」,至今已經發表了360多篇文章,從多個角度闡釋了集郵文化的含義。 

  「講」:他利用各種會議及展覽的機會,與郵政部門、郵友們商談各類集郵議題。他到各地開辦集郵文化講座,以其一生的集郵歷程探討郵票和集郵的現狀和未來,並由此延伸郵票真正的價值和意義。 

  2020年8月13日,中國集郵總公司特邀李近朱做客第四期「文脈·國脈」文化大講堂,帶來主題為「以文化定方位,創作品為產品」的分享,為集郵業務發展析形勢、定方位、探走勢。 

  李近朱認為,創造集郵事業的未來,要以文化築基,要從五個方面探索走勢。一是要走出集郵,面向社會。產品開發要突出郵票精巧的設計、精美的印製和深厚的文化,讓集郵走近大眾。二是走出郵品,接壤文化。集郵品姓「郵」,但不能困於「郵」,要讓集郵融入社會大文化。三是走出單一,面向多元。要發展郵票銷售品種,拓展小型拍賣等銷售方式。四是走出製作,瞄向創作。「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樹立作品意識,以高標準打磨產品。五是走出營銷,構築名牌。 

  「中國集郵總公司是集郵者的聖地,集郵總公司的品牌就是中國集郵發展的力量之源。」李近朱對中國集郵的發展充滿期待。 

  李伯琴:「我把郵票故事講給大家聽。」 

  今年已經83歲的李伯琴是我國醫療設備研製方面的專家,1989年,他獲得了我國科技界的最高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李伯琴是一名痴迷集郵70載的集郵家,他從1950年開始集郵,編寫了《郵票上的鳥類世界》《集郵要領與實踐》《漫話專題集郵》等著作,他製作的專題郵集《鷹》在2001年日本世紀郵展上獲得專題類金獎,成為我國專題郵集在世界郵展上斬獲金獎的第一人,為國家贏得了榮譽。 

  為了讓更多的人喜愛上集郵,退休後的李伯琴將自己掌握的集郵文化知識開發成課件,應邀到學校、工廠、企業、機關和各基層集郵協會舉辦集郵講座,到2020年,他主講的集郵講座已經超過300場,聽眾達4萬餘人。最讓李伯琴難忘的是,他曾經在我國著名高等學府清華大學主講了4年的「集郵文化與研究」這門公共選修課程。該課程的開辦,吸引了大學生們的積極參與。「集郵文化具有歷史性、系統性、廣泛性和兼容性的特點,構建和諧社會,需要集郵文化。」李伯琴說。 

  「集郵宣傳的重點是一老一小,青少年是集郵的未來和希望」,秉承這樣的理念,李伯琴對於青少年集郵講座十分重視。2019年12月20日,李伯琴為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三小五、六年級和回龍觀小學四、五、六年級共計430名葵娃講課時,始終站立講授,始終神採奕奕,始終用飽滿的熱情訴說著他的熱愛。他用淺白易懂的語言、生動有趣的故事,講述了郵局的產生、郵票的產生與發展、郵票的要素與涵蓋的內容以及集郵的意義。兩場講座,葵娃們聽得津津有味,絲毫沒有倦意。「郵票是傳播中國文化、紅色文化的載體,我要讓孩子們通過集郵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科學。」李伯琴激動地說。 

  「70年太短,郵票值得你愛一輩子。」李伯琴說,集郵是一種長期的沒有終點與止境的「自我學習與再教育」。

相關焦點

  • 我的2020集郵小結
    一,郵集獲獎情況;2020年一場來勢洶洶的疫情席捲華夏大地,「宅家隔離就是疫情防控最大的支持」,各地集郵者宅家之際,不忘集郵,2020香港屋首屆微信一框郵展在網上舉行,此次展覽共徵集到來自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報送的包括傳統、郵政歷史、郵政用品、航天航空、專題、極限、印花稅票、開放類、書信類等類別的234部一框郵集展品,從中優選入圍了100部郵集,藉助微信平臺開展了兩輪展示
  • 青銅峽 | 郭金山:50年磨一劍,創建全國首座鄉村集郵文化博物館
    展示櫃裡陳列的一方方小小的郵票、一框框精緻的郵集都是他精心呵護的寶貝。    今年62歲的郭金山已經有50多年的集郵經歷了,他的集郵愛好緣自小學老師的影響。採訪中,他向記者展示了他人生第一枚郵票——「毛主席去安源」,也正是這枚郵票為他打開了集郵的大門。
  • 集郵人和郵票社
    為了編寫「說郵票」,我將家藏的清末民國有關集郵的刊物集中起來,以便核實每一枚郵票的歷史資料。      在一本雜誌中,我發現了這樣一張字條(如圖①),是上海一位叫夏鎮波的集郵者徵集購買名貴郵票的廣告,名字是鉛印的,裁剪後貼在紙條上,再用鋼筆字寫上徵集廣告的內容。
  • 新編中篇評話《野狼谷傳奇》昨上演 吳新伯自編自演
    導讀:吳新伯表示,這件作品在小說《音樂會》為藍本,在上海評彈團和上海曲藝家協會的幫助下,三易其稿二度上演,希望觀眾們能從評話故事中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演出照片。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野狼谷傳奇》講述了吳新伯表示,這件作品在小說《音樂會》為藍本,在上海評彈團和上海曲藝家協會的幫助下,三易其稿二度上演,希望觀眾們能從評話故事中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 【轉載新民晚報文章】上海評彈團臺灣校園行
    上海評彈團在"中央研究院"9月24日晚上海評彈今年力推的新編中篇評彈《林徽因》在臺北市政府親子劇場上演,這也是曾多次赴臺演出的上海評彈團首次攜原創新編書目來臺灣上演
  • 「原地郵品」與「原地集郵」
    對集中多位政治、科學、文化等領域的傑出人物而發行的郵票,主題是彰顯他們在歷史進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及其所建立的豐功偉績,在科學、文化上的發明創造和卓越建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有背景圖案或攝影照片的,背景圖案有確地原地,照片攝製地明確的,存在主圖原地;無背景圖案、背景圖案無確切原地或照片攝製地無法確定的,無主圖原地。
  • 用集郵宣傳禁毒的民警
    趙汝軍同志是黑龍江省七臺河市勃利縣公安局法制大隊大隊長,全國公安文聯集郵協會郵展委員會委員。他十歲時喜歡上集郵,警校畢業參加公安工作後開始收集警察、禁毒專題郵品。
  • 封片資料|《王思睿集郵十五周年》郵資明信片
    2020年是王思睿集郵十五周年。為慶祝王思睿集郵十五周年,經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審批,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常德市集郵與文化傳媒部定於2020年11月8日發行《王思睿集郵十五周年》紀念郵資明信片一套1枚。
  • 重磅:北郵中心亮相南寧•2016亞洲國際集郵展
    集郵起源於郵政,集郵是一項情趣高尚的群眾性文化活動,通過集郵可以開闊視野、了解歷史、增長見識、陶冶情操、代表的是積極、向上、健康生活,蘊含著城市文化與郵政文化的豐富內容。「共享」是人類追求的共同夢想,從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延伸。「綠色·共享」兩者合一,把亞郵展與與集郵文化交相輝映。
  • 紀念郵票和紀念郵戳卡——私家集郵收藏
    《世界郵政日》紀念郵戳卡:貼2分普通郵票,蓋和平鴿——郵政是和平的使者和推廣郵政編碼紀念郵戳卡。上海市郵票公司製作,1986年10月6-11日發行。《河南省集郵協會成立》紀念郵戳卡:貼1分普通郵票,蓋河南省地圖形紀念郵戳和河南省首屆集郵展覽紀念郵戳。河南省郵票公司製作,1982年12月26日發行。
  • 京城名廚搶救餐飲文化
    京城名廚搶救餐飲文化據北京飲食文化研究會的不完全統計,目前京城的廚師已超過了30萬,但在這些眾多的廚師中,能稱得上名廚的卻鳳毛麟角,這些名廚有的年過半百,有的已七八十歲,但各個廚藝精湛,每個人都練得一手絕活兒。名廚在人們的心中,好像就是有點手藝又有點名氣的人,其實名廚是有標準的。這標準主要有三條:一是在行業裡德高望重,有一定的知名度;二是身懷絕技,有高級技師職稱(廚行最高職稱);三是在國內國際上獲得過大獎的。
  • 京城巷子裡地攤烤肉品牌,助你輕鬆創造源源不斷的收益
    這不,在疫情期間,京城巷子裡地攤烤肉又一次經受了考驗。一直到疫情緩解,後疫情時期,重新迸發出比疫情前更強大的市場競爭力,甚至震驚了業界。那麼,京城巷子裡地攤烤肉是依賴什麼徹底「甦醒」的?而它又有何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的地方呢?
  • 上海老年基金會向多區推廣自動洗澡機,將惠及3.9萬名老人
    上海老年基金會向多區推廣自動洗澡機,將惠及3.9萬名老人 澎湃新聞記者 俞凱 2016-12-08 14:04 來源:澎湃新聞
  • 臺北郵政博物館,這裡面最讓集郵迷流連忘返的是——集郵展覽室
    博物館裡最讓集郵迷流連忘返的是集郵展覽室,這裡展出的郵票以臺灣郵票為主,外郎為輔,多得讓人目不暇接。其中分為數個主題單元陳列,如珍罕郵品專櫃、連雅堂先生郵票專櫃、蔣介石郵票專輯、從郵票看臺灣專輯.……七層的郵政專業圖書館,藏書逾4萬餘冊,安坐其中,通得豐富的郎學資料。臺北的博物館造型各異,頗為奇特的當推北投文物館。
  • 臺灣藝術家陳逢顯:大陸豐饒的文化有助於推廣微雕藝術
    臺灣藝術家陳逢顯:大陸豐饒的文化有助於推廣微雕藝術 2019-06-27 14:49:3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關於圖畫明信片集郵的思考
    一是圖畫明信片可以用作集郵了,因為在此之前圖畫明信片是不可以用來集郵的,更別說是參加郵展了;二是圖畫明信片集郵也有了一套規則,這套規則是外國集郵者制定的,已經進入FIP集郵的評審規則。三是這套規則,還將在2019年武漢世界郵展上,用於競賽類圖畫明信片的評審規則。
  • 長安、應天、順天、神都…古都「集郵」開始!馬伯庸又一作品《風起...
    它颳起的「旋風」不僅僅是捧紅了原著作者馬伯庸,同時似乎也讓古都「集郵」流行了起來——繼馬伯庸今年剛推出的長篇小說《兩京十五日》宣布翻拍網劇後,11月5日,另一個同樣出自「馬親王」之手,同樣是以著名古都為背景的故事《風起洛陽》,也傳來了開機拍攝的消息。
  • 京城團餐再遇「黑天鵝」,外地同行緊急馳援!
    僅僅6天前,北京疫情應急響應剛剛從二級下降到三級,有團餐老闆在那天的朋友圈發文:憋壞了,希望下半年生意能一路順暢。「這不,剛剛看到希望,結果又來了當頭一棒。」一位團餐人無奈表示。自助餐重回盒飯,銷毀食材,找供貨商,食材價格翻番……對於京城團餐來說,接下來的挑戰還在繼續……01忙著解決配送業務
  • 濟南老年人大學舉辦2020年泉城老年記者團培訓班
    聯合網訊12月21日,濟南老年人大學在舜元大廈教學樓一樓報告廳舉辦2020年泉城老年記者團培訓班。來自中心校區、萊蕪校區,各區縣老年人大學,各分校記者站的站長、骨幹約90人參加培訓。開班儀式上,相關負責人宣讀了泉城老年記者團十大宣傳主題,並就泉城老年記者團成立的意義、目的及對下一步的宣傳輿論工作重點內容作了動員,號召老年記者通過自身正能量帶動身邊人,影響身邊事,用筆觸和鏡頭宣傳新時代,唱響主旋律,引領新生活,不斷推動老年大學工作向前發展,推進老年教育事業取得新的輝煌。
  • 小郵票也有大學問《透視之眼》教你集郵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集郵呢?集郵是一項有益的社會文化活動, 是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高度知識性的娛樂活動。在中國,集郵還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 集郵能夠增加知識、開闊眼界。郵票中蘊含著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