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藝術家陳逢顯:大陸豐饒的文化有助於推廣微雕藝術

2021-01-18 中國新聞網

臺灣藝術家陳逢顯:大陸豐饒的文化有助於推廣微雕藝術
2019-06-27 14:49:3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何路曼

    近日,臺灣微雕藝術家陳逢顯隨團到大陸多地參訪,期間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圖為陳逢顯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陳逢顯供圖

  中新網北京6月27日電 題:臺灣藝術家陳逢顯:大陸豐饒的文化有助於推廣微雕藝術

  中新網記者 楊程晨

  臺灣微雕藝術家陳逢顯近日到大陸多地參訪,他對記者說,微雕在雕刻藝術領域屬小眾,兩岸從事微雕的藝術家在比例上不算大。大陸地廣物博、人才濟濟,各地豐饒的文化對推廣微雕藝術有很好的助益。

  6月中上旬,由中國文物協會和臺灣優勢產業對外合作委員會主辦的臺灣文化教育界人士參訪團赴北京、吉林兩地交流。隨團的陳逢顯有幸參觀了多間文博機構並和數位民間藝術家溝通。

  陳逢顯的微雕作品近年在大陸引起關注,廈門博物館收藏了他的金茶壺,貴州、福建、京滬的文創業界都盛邀他駐足創作。

  對微雕的熱愛,源於其小學時的一趟臺北故宮之旅。陳逢顯還記得看到清代雕刻家陳祖章的傳世之作「雕橄欖核舟」時的驚豔,在長3.4釐米、高1.6釐米的橄欖核上,雕刻著八個表情不一的人物、精緻的花窗及300多字的《後赤壁賦》全文,這一堪稱「鬼斧神工」的作品一直留在他的腦海裡。

  在臺灣新北市新店安康路的一處低矮民宅裡,藏著一個「微小而奇妙」的世界。陳逢顯用三十多年創造的百餘件微雕作品,在放大鏡的協助下,讓參觀者驚嘆連連。

近日,臺灣微雕藝術家陳逢顯隨團到大陸多地參訪,期間接受

中新網

記者專訪。圖為陳逢顯(後排中)與臺灣知名畫家歐豪年(前排)、主持人殷正洋(後排左)等人在參訪行程中的合影。陳逢顯供圖

  近年來,陳逢顯還迷上了與木雕、石雕並稱為「三雕」的磚雕,更多次深入社區、學校,指導民眾進行磚雕DIY活動,樂此不疲。他還在自家院子裡開設了磚雕體驗班,為更好推廣,僅向學員收取100元新臺幣的工本費,「磚雕文化300多年前從大陸傳入臺灣,期望能讓更多人體驗這種源遠流長的人文藝術。」

  陳逢顯到過不少大陸城市的老舊社區。他說,大陸的老城大多保有古老之美,只是其中一些缺乏與之協調的藝術設計。「我很樂意把經驗與對岸做互動,讓中華傳統文化普及到更多平常巷弄」。

  他說,臺灣在文創界先走20年,經驗和養分可供大陸縮短探路時間,而大陸文化蘊含處處是礦區,又正不遺餘力栽培兩岸年輕人薪傳中華文化和技藝,兩岸結合是雙贏局面。大陸釋放好意,為臺灣青年設計師開啟燈塔,令兩岸文創合作漸入佳境。

  年過花甲的的陳逢顯現在把更多精力放在傳承上。他收了多位徒弟,從書法、繪畫等基本功教起,「其中一位十歲的小男孩已經學了兩年,基礎打好了,才有可能學習微雕。」

  陳逢顯還表示,上一代的藝術家比較能吃苦耐勞,一步一個腳印走到現在;現在的年輕藝術工作者腦袋活泛,卻追求速成。他說,藝術之路沒有捷徑,只有循序漸進、按部就班,方能有所成就。(完)

相關焦點

  • 臺灣微雕大師陳逢顯
    陳逢顯說。  外人無從知曉微雕創作有著怎樣的艱辛,在陳逢顯看來,一路走來,正是掙扎和傷痕的「點綴」,使自己所追逐的夢更具光彩。(完)(來源:中國新聞網)大陸豐饒的文化有助於推廣微雕藝術陳逢顯供圖  中新網北京6月27日電 題:臺灣藝術家陳逢顯:大陸豐饒的文化有助於推廣微雕藝術  中新網記者 楊程晨  臺灣微雕藝術家陳逢顯近日到大陸多地參訪,他對記者說,微雕在雕刻藝術領域屬小眾,兩岸從事微雕的藝術家在比例上不算大。大陸地廣物博、人才濟濟,各地豐饒的文化對推廣微雕藝術有很好的助益。
  • 香港《中華時報》創刊十周年走進臺灣活動圓滿落幕
    香港《中華時報》創辦人、中華時報傳媒集團主席曾曉輝博士專程於25日至28日在臺灣會唔了政商、媒體、藝術家等各界名流,並與他們就媒體的發展生態和合作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曾曉輝博士向臺灣讀者和朋友們介紹了創刊於2009年12月的香港《中華時報》這十年風雨歲月,秉承「大中華情懷、堅持弘揚中華文化、關注華人民生、反映社會民情、瞭望世界風雲」為宗旨,不斷搭建兩岸四地經濟文化交流平臺,以促進兩岸四地經濟和文化和諧的發展貢獻力量
  • 大陸企業攜手臺灣藝術大學 共同傳承中華文化
    當天,臺灣藝術大學校長謝顒丞、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所教授李怡曄、臺灣知名畫家李轂摩、知名書法家林隆達一行四人,和大陸知名畫家周昌新,在深圳匯德豐集團董事長藍海等人的陪同下,拜會中華文化促進會,就兩岸如何共同傳承中華文化等議題與王石進行交流。  王石表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兩岸民眾的共同記憶。
  • 海派微雕,精緻藝術
    ▲黃跟寶是一個微雕工藝美術師,因為父親是一位出色的木匠,所以跟隨父親學習。在十二歲的時候,把家裡的竹椅鋸掉做了一把二胡,但他的父親和母親知道後並沒有責怪反而鼓勵他,所以他就自然而然的走上了這條路。▲他喜歡收藏樂器,由於當時家庭的條件並不能放下那麼多樂器,所以他就想是不是可以把大的樂器縮小了收藏,於是他就開始製作微雕。他的微雕藝術屬於海派,海派最大的特點就是精緻,在取材和製作方面都力求完美。
  • 瑕不掩瑜——記購入臺灣木馬文化「豐饒之海」套裝
    恰好今天收到了心水許久的臺灣木馬文化「豐饒之海」四部曲,遂以為契機發出第一篇推文。學業繁忙,在將來一年為數不多的推送裡(只有這一篇也說不定。誰知道呢。),大多篇幅還是以圖片為主。你好我好大家好。以下正文:作為資深顏黨兼不務正業購書愛好者,心水這套來自寶島臺灣大名鼎鼎的「豐饒之海」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可能有個一兩千天了吧。
  • 臺灣藝術家:晚年望把大陸山河美景「裝」入畫
    中新社廣西崇左3月27日電 題:臺灣藝術家:晚年望把大陸山河美景「裝」入畫  作者 鍾建珊  「大陸的風光真是太美了。」當桂臺書畫攝影文化藝術交流團乘坐的旅遊觀光船行駛在廣西崇左市左江之上,船體推開碧波,一幅幅古老的駱越花山巖畫由遠及近漸次迎面而來,臺灣花蓮縣粥會理事長彭明德忍不住發出感嘆。
  • 2018臺灣藝術博覽會開幕 20餘家大陸藝術機構參展
    2018臺灣藝術博覽會開幕 20餘家大陸藝術機構參展 2018-09-07 17:43:5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南京:臺灣青年藝術家以多彩文化連接寧臺兩地情
    今年8月,南京的寧臺服務業合作促進中心正式啟動了臺灣青年藝術家駐地計劃,邀請臺灣青年藝術家——青鳥新媒體藝術總監林俊廷和TALES神話言創辦人曾國源參與計劃。通過創意設計和跨界創新,傳承文脈,呈現出形式多樣、廣受歡迎的藝術作品;同時以「我們的節日」「國潮風」為創作脈絡,展現中華傳統文化,正在成為兩岸年輕人了解歷史文化,增進交流的新紐帶。臺灣青年藝術通過在南京的生活,把對南京自然人文環境的喜愛融入了作品之中。
  •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微雕腕錶
    關注@腕錶藝術 新浪微博 更多實時圖片精彩、更多面對面微雕藝術所打開的可能性是無限的。
  • 【臺灣藝術市場調查報告】臺灣藝術品經濟人定律
    臺灣可謂保存中國傳統文化最完整的地域,近年兩岸長期保持文化交流中可明顯發現,臺灣在文化上清除了日本殖民文化的影響,全面恢復了傳統的中國文化。讓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在臺灣傳承,並且一直影響著藝術品收藏。提到藝術品收藏,不能繞過藝術品經紀人,他們是連通藝術家和收藏家的重要紐帶、影響藝術品市場走向的重要因素。
  • 臺灣學生在滇學雜技 促兩岸文化藝術交流
    臺灣學生在滇學雜技 促兩岸文化藝術交流 圖為臺灣戲曲學院學生展示在滇學習的雜技技能李曉琳 攝圖為臺灣戲曲學院學生展示在滇學習的雜技技能。 李曉琳 攝   中新網昆明8月22日電(李曉琳)22日,2013臺灣戲曲學院赴雲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雜技研修班結業典禮在昆明舉行,34名來自寶島臺灣的學生向老師和同學們展示了為期一個月的學習成果。
  • 藝術授權是藝術作品的平價美學呈現 | 獨家專訪臺灣貿易中心
    Q   目前臺灣的授權市場發展狀況如何?而中國大陸則在動漫影視行業見長,如《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捉妖記》,都是著名授權IP,擁有廣大受眾,較特別的則是中國大陸有許多原創宮廷古裝劇,如《延禧攻略》、《後宮甄嬛傳》、《如懿傳》,取材於中國歷史故事、人物、生活,以重現史實或改編想像創作,這部分IP是目前臺灣市場較少見的元素。
  • 名人訪談|臺灣舞蹈王子 - 舞界限創始人李偉淳先生:禪舞觀心,用舞蹈藝術傳承中國文化!
    作為藝術工作者,最重要的是隨時準備好自己,習舞25年,經歷過800多場次的演出,巡迴獨舞的足跡更是遍布全球40多個國家,被譽為「臺灣舞蹈王子」的李偉淳先生透過舞蹈傳遞樂活人生,曾給歐巴馬獻舞,與周杰倫、張惠妹、林志炫等人合作,他相信人人都是天生的舞蹈家,期許自己用舞蹈讚頌生命的同時持續寫作及弘揚中華文化,將中華文化舞蹈DNA傳承下去,集結中西方音樂創造出屬於大陸原創的舞蹈作品。
  • 開一間藝術銀行 讓公共空間變為藝術家的生活畫廊
    藝術銀行是臺灣文化部積極推動的視覺藝術產業振興方案,秉持「美麗的環境空間自己創造,自己的藝術家自己疼愛」的理念,自2013年起將加拿大、澳洲行之有年的藝術品租賃模式引進臺灣,推動「藝術銀行」項目計劃,以持續透過藝術作品廣泛的選購及租賃流通,為社會注入生活美學,讓公共空間成為臺灣藝術家的生活畫廊,達到全民美學推廣,提升國人藝術涵養的目標。
  • 微雕,方寸間的微小世界
    微雕作品可以說是我國傳統工藝美術中最為精細微小的一種工藝品,是集漢族文化精華的袖珍藝術品。家住西街小區的潘承德老先生,深深痴迷於微雕這項孤獨而又幸福的技藝。最終,不能賺錢的微雕成了潘老先生的愛好,就這麼堅持了下來。微雕是個細緻活,常常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年輕時候的他,每天一下班回家,就開始雕刻,完全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妻子倒也不管他的痴態,只是在夜深的時候,提醒他去睡覺。那時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有大把的時間可以讓他全身心的沉浸在微雕的世界裡。潘老先生在這毫釐之間鑽研數十年,他的微雕技藝早已自成一家。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臺灣藝術家蔣勳首次在大陸舉辦個展
    年屆七旬的臺灣藝術家蔣勳近日來到上海,為其在大陸舉辦的首次個人藝術回顧展揭幕。 9日,《天地有大美:蔣勳的藝術人生》展覽在上海佳士得藝術空間正式開放,迎接公眾參觀。展覽將延續到6月15日。 1947年出生於西安的蔣勳,是華人世界中知名的美學傳播者,集詩人、作家、畫家、藝術史學者等眾多角色於一身。
  • 臺灣藝術博覽會中國翰林書畫院臺灣書畫名家盡顯風採
    2017年獲頒臺灣中國文藝協會第58屆美術創作獎書法類文藝章。◎2017年第24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書藝章。◎2017年首屆中華全球華人企業慈善皇后。◎2005年榮獲美國「全球重要文化藝術薪傳金牌獎」。◎2004年榮獲日本文化會特別獎。
  • 藝術品經濟人定律:臺灣藝術市場調查報告
    臺灣可謂保存中國傳統文化最完整的地域,近年兩岸長期保持文化交流中可明顯發現,臺灣在文化上清除了日本殖民文化的影響,全面恢復了傳統的中國文化。讓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在臺灣傳承,並且一直影響著藝術品收藏。提到藝術品收藏,不能繞過藝術品經紀人,他們是連通藝術家和收藏家的重要紐帶、影響藝術品市場走向的重要因素。
  • 文化廣場推出藝術教育活動 推廣公益性藝術文化
    3月6日,上海文化廣場舉辦「藝術教育活動」年度發布會。會上,上海文化廣場方面表示,在為廣大市民提供豐富多彩的演出內容之外,也將積極策劃各類與舞臺藝術相關的藝術推廣項目,致力於建設一個真正具有文化內容與文化內涵的上海文化廣場。  劇藝堂是文化廣場劇院公益性藝術推廣的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