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藝術市場調查報告】臺灣藝術品經濟人定律

2021-02-18 雅昌藝術網

▲臺灣羲之堂

編者語在臺北,就連在計程車上司機都會談及藝術品收藏。臺灣可謂保存中國傳統文化最完整的地域,近年兩岸長期保持文化交流中可明顯發現,臺灣在文化上清除了日本殖民文化的影響,全面恢復了傳統的中國文化。讓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在臺灣傳承,並且一直影響著藝術品收藏。提到藝術品收藏,不能繞過藝術品經紀人,他們是連通藝術家和收藏家的重要紐帶、影響藝術品市場走向的重要因素。正如硬幣永遠有兩面,藝術品市場蓬勃的同時,也蘊含著諸多不穩定和不完善的地方,在此生態背景下,藝術品經紀人的專業化、制度化就是自然之事; 雅昌藝術網近期在臺北拜訪了一直堅守在藝術市場中的資深經紀人,了解到臺灣藝術收藏的情況,那麼臺灣的藝術經紀人又是如何推廣藝術品?

「經紀人」這個名詞最早是從臺灣傳入中國內地,而經紀人的概念,從英語翻譯來看,歐美一般指的是「dealer」(商人),中國更多的是指「agent」(代理人、經紀人)。事實上,在古代中國,便已經有了經紀人概念上的稱謂,即「牙人」,也就是以收取佣金為目的的中間人。事實我們這裡所指的是藝術品經紀人,是針對藝術品,而其中的藝術品指的是純藝術。藝術品經紀人和普通的商人不一樣,不是只用財富來衡量他的成功與否,還要看這個經紀人推出了那種級別的藝術家。

  

上世紀90年代是臺灣藝術市場發展的黃金時期,但是由於政治因素,仍然以西方油畫為主軸。1980年代末,臺灣經濟起飛,隨著房市與股市熱烈帶動,畫廊產業也盛況空。「臺北的阿波羅大廈與敦化南路地區,全盛時期甚至聚集了高達近百家的畫廊。而政權移轉到李登輝十二年的執政期間,『臺籍情結』對本土畫家的偏好也起了帶頭作用,因此選購油畫的流風也大行其道,從臺灣畫廊業的經營內容與拍賣會類型場次來看,西畫明顯變成巿場主流。」臺灣羲之堂負責人陳筱君回憶道。

  

在中國內地與香港春拍場上總能見到陳筱君的身影,她常常往來於中國內地、香港、臺灣,不僅看拍賣,還奔波於畫廊以及藝術博覽會,過眼海量的作品,對藝術品總有一種重新發現的樂趣,並把好的藝術品推介給她身邊藏家們。目前兩岸的交流越來越頻繁,慢慢地臺灣有一些畫廊開始關注、並挑選一些自己認為有條件走出去的藝術家。「羲之堂推介了一位在臺灣非常受到大家尊重的前輩藝術家李義弘,近期他已經接受北京畫院的邀請,今年就要在北京畫院舉辦個展,這是一件令人振奮的事情。北京畫院是歷史悠久,擁有一級美術師最多的單位,他們推崇李義弘對藝術創新與現代性意涵的表現,邀請他做一個交流、借鑑與展覽,這樣的機會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希望藉這一次的個展,能夠為臺灣的藝術家增添更多的能見度。」陳筱君興奮地談道。

  

陳筱君在業界被譽為「從未失敗過的藝術買手」,近年藝術市場中經她過手的張大千畫作不少,而近期于右任的書法也得以重視,她在其中也做了不少的工作,我們這次走訪臺北時,正好趕在了一場由黃智陽教授講「于右任題署書法研究」的講座。據陳筱君介紹,「不僅在臺灣,連中國大陸的各大拍場也紛紛推出于右任專場,如北京匡時於2013春拍推出的『挹翠廬藏于右任書法專場』,中國嘉德於2014春拍的『『一代書聖-于右任』專場,皆全數成交。而北京保利也將在今年春拍舉行的『髯翁遺墨 - 紀念于右任誕辰136周年書法專場拍賣』,可以見到于右任目前在市場上頗受注目。」

  

從臺灣到內地,陳筱君還見證了一代收藏家的成長,談到臺灣收藏家,她特別說到大名鼎鼎的「清翫雅集」,這個至今只有37個成員的收藏家團體,佔據了臺灣收藏界的半壁江山。「清翫雅集」一直堅持「交流收藏經驗、研究收藏方向、倡導收藏風氣、舉辦講座及展覽、出版專輯,致力推廣藝術文化」的核心宗旨,絕不允許組織內部有任何商業行為,成員之間的交流互動已上升至保護文物與文化的高度。陳筱君表示:清翫雅集』之所以得到大家的尊重,除了會員喜歡收藏這些藝術品外,他們還研究這些藏品,藉助展覽、出版等方式,傳播藏品背後蘊含的文化內涵。」正因為如此,這種文人性質的收藏團體,不僅最大限度發揮了民間寶物的價值,還起到了文化傳承的作用,使收藏真正回歸到傳承文化的本質。

  

林天民起初經營畫廊業並非容易,「我從上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進行藝術品銷售,後來蔣經國掌管時期很開放,80年代末同時也經營中國水墨的我跑到北京、上海去。當時,李可染先生的一張積墨大畫也就兩萬元人民幣。水墨後來我不碰,發覺水墨對我來講太痛苦了,好不容易拿到很喜歡的,但不敢買,因為互相重傷。當年我特別喜歡黃賓虹晚期的作品,但很難眾口一致,我親自從林風眠那拿回來的畫掛起來,人家還說『這個有點兒看不懂』。後來我專心做西洋美術,再做幾個可靠的老藝術家。」

  

早年懷揣夢想帶著開礦精神的林天民,經過多種途徑去發掘、接觸這些第一代的藝術家,把他們引進到內地和臺灣,一起來推廣。甚至他還在內地的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為藝術家們相繼做了展覽,為了就是讓他們的價值重現,也使他們應該有的地位讓大家有充分的認識。除了與美術館的學術連接,在市場運營上,林天民先生和藝術北京創始人董夢陽也是有著十多年友誼的業內好友。10年來,他們相互支持、相互幫助,共同見證了中國藝術市場,尤其是一級市場的發展與繁榮。「中國藝術市場的特色,運作體系我不是很清楚。但是我所了解的國際藝術博覽會包含的一個比較有規範的遊戲規則可以給中國市場提供意見。怎樣融洽和媒體之間的關係,怎樣為國內外收藏家提供優惠,誘導他們擴大藝術品投資,包括怎麼樣引導美術館進來購買作品,包括國外的基金會,國外的畫廊該怎麼樣去運作,這些經驗我們當時都有討論。所以剛開始董夢陽都有這樣一些類似於國際上藝術博覽會的主題展區,有英國的、德國的、日本的等等。還有包括畫廊博覽會,藝術北京跟畫廊協會應該怎麼樣去合作?都是當時大家共同在討論的話題。所以後來他很認真地去推動北京的畫廊協會。」林天民坦言道。

  

「我們從90年以後就經常和內地的美術館合作。96年我辦了吳大羽先生的座談會,我們又在中國美術館協辦、合辦藝術家的展覽,我個人在大陸也經常接受採訪,再加上從嘉德92年開始拍賣,之後保利、誠軒、匡時、翰海的拍賣等等,經常在拍賣的裡邊有著錄或者是展覽都寫大未來畫廊或者是大未來林舍畫廊,所以我們在大陸已經有一個品牌的知名度了,也已經有很多熟悉的客戶了。在藝術北京我們是藉由博覽會的聚眾效應,認識入門不久的機構或者收藏家,讓他們可以跟我們有一個接觸的平臺。還有一些是已經接觸收藏藝術品比較久的,但是過去同我們也沒有太大的聯繫的人,在這個博覽會上我們也和他們有了溝通。藝博會就好象一個廟會,很熱鬧。經過所謂的知名度形成的品牌效應,我現在在大陸,無論我與畫廊還是辦事處、聯絡處的生意都更順暢了,跟藏家互動變得更加緊密,幾個月沒見的老朋友,可能到了博覽會就碰上了。藝術北京成為了一個很好的聯繫平臺,不管是半個月,半年前、一年不曾見面人的都會在這裡見一次面。」林天民認定藝術北京並與其一路走到底。

▲陳筱君與收藏家林百裡(中)、秦孝儀(右)合影

由於臺灣文化一直沒有斷層,又是收藏文化深厚的地區,現今大大小小的收藏團體不下十個,其中最有名的團體要屬「清翫雅集」,從他們的收藏名單看來成員喜好多元,有書畫、瓷器、古玉,甚至臺灣前輩藝術家作品、西方大師作品都有。然而目前在臺灣,以中國書畫為主要經營項目的畫廊不多,大部份畫廊以經營近現代及當代藝術居多。

  

「一直以來臺灣的藝術生態早已形成完整體系,1949年後期,大批文人渡海赴臺,並於大專院校中授課,影響了大批莘莘子弟,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以筆墨為根基的中國書畫成為當時藝壇主流。然而1960年代,隨著美軍駐臺,美國文化亦大舉湧入臺灣,也推波助瀾了臺灣全面性的現代繪畫運動熱潮。1957年兩個標榜現代精神的團體『五月畫會』與『東方畫會』先後成立,目前享譽藝壇的大師劉國松便為『五月畫會』的發起人之一。」陳筱君談及臺灣早期的藝術發展情況。

  

另一次拐點,1994年春季蘇富比在臺北拍賣張學良(定遠齋)書畫,締造了百分之百成交的佳績。其中古書畫佔據60%份額,而近現代最受歡迎的是張大千,18件全數成交(張大千與齊白石同享其名,但基於張大千1978年至1983年在臺灣的人際往來,較齊白石更受藏家歡迎)。這造成書畫市場的一時轟動,卻只是曇花一現。據悉,這一次的拍賣熱潮過了以後,風光不再,幾乎整個中國書畫市場沒有了聲音,之後由於稅制的關係跟市場的景氣整個反轉的因素,蘇富比和中貿聖佳兩大拍賣公司撤出臺灣,金融自由度高的香港,順勢就成了亞洲藝術品交流中心。

  

而作為羲之堂主人的陳筱君,已堅持經營中國書畫推廣的二十餘年,她推崇中國書畫的理由,「我們之所以堅持推廣中國書畫方向可能是我個人對文史方面有高度的興趣使然,再加上曾有媒體工作的背景,所以當時成立的羲之堂是一個集文化、藝術、圖書、出版多元化的藝文空間。90年代末有機緣在臺北故宮策劃《張大千、畢卡索東西藝術聯展-張大千的世界》百年紀念展,一戰成名,也奠定羲之堂發展的穩固根基。」

  

在去年年底羲之堂喜迎二十周年慶典,並在臺北舉辦了《遷想妙得─中國近現代書畫擷萃》展覽,邀約兩岸業界人士、收藏家們參加。陳筱君當時介紹,這個展覽是源於我長久以來對中國書畫人文層面的關注,而衷心想籌辦的展覽。通過這樣的展覽,讓大家看得到羲之堂在這個板塊的資源、專業水平以及給觀眾不同尋常的觀展體驗。我相信這是一個比較新鮮的策展思路。二十世紀是中國美術轉型的節點,提供了一個中西交融、今古雜陳、轉換過渡的特殊情境,曾經給人帶來挑戰與困惑,也帶來開展和機遇,這些跨越百年經得起時間長河試煉所留下的藝術遺珍,描繪出了整個時代豐富的創作圖像,不但深化了中國繪畫的內涵,也建構了二十世紀中國繪畫的輝煌時代。因此,我以這段較為人所熟悉的歷史時期來策劃展覽,也較容易讓人產生共鳴與興趣。這些呈現方式就是我一直想要做的展覽思路,這也是我們長期以來在人文的視角上面關注的一個結果,只是把展演的形式擴大了。從這些傳統的大家能看到,當中每一個人的表現都具備所學多方、不拘一科的全方位藝術修養與成就。我們現在來看這些大師級的藝術品就是經典,所以這次展覽也可以說具有『向傳統致敬』的深意。」

  

時至今日中國近現代書畫的收藏在中國內地亦或臺灣都越發緊俏,早年的張大千、于右任等大家的作品一直在臺灣受推崇,「張大千百年紀念展後,我體認到近現代家這個板塊是十分值得深耕的領域。20世紀是中國美術轉型的節點,提供了一個中西交融、今古雜陳的特殊情境,在這短短幾十年間,無論是人數、風格、派別、社團組織和美術院校的質與量,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景象。」陳筱君坦言羲之堂以近現代書畫為經營主軸,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臺灣最著名、最肯花錢在大千收藏上的便為廣達集團的林百裡董事長,他曾被張大千老友、前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稱為「張大千身後知己」。檢閱近二十年來藝術市場的拍賣紀錄,在已公開的林百裡收藏品當中,從1992年的《青城山通景屏》、1994年的《幽谷圖》、1999年的《風荷四屏》,到2010年尺幅最大的這件的《愛痕湖》及2011年的《嘉藕圖》等,一而再、再而三地刷新張大千作品的拍賣紀錄。林百裡購藏大千畫作所費金額之大,不僅空前,也可以說是後無來者了。眼下有不少收藏家願意以高價來購藏張大千的精品,林百裡可以說是先行者,引領了一代人的審美風氣,而且這些可觀豐厚的收藏,幾乎沒有可能會再度出現在藝術市場上。林百裡願意大手筆收購大千的代表性作品,的確也使得一些擁有大千書畫的收藏者樂於把自己的珍藏讓售給他。所以秦孝公誇讚林百裡的大千收藏「絕對是天下第一」。

  

「1990年代臺灣的藝術市場也曾出過幾波不同的潮流,與畫廊、拍賣公司的運作不無關係。臺灣前輩畫家的作品被重新整理,如陳澄波、廖繼春、李石樵、楊三郎等,在市場上炙手可熱。1992年有國際拍賣公司品牌優勢的蘇富比在臺灣舉辦第一次拍賣會,首拍內容便以臺灣前輩畫家的作品為主,成交率高達93.5%。來年外商公司佳士得亦跨海來臺舉行古典時期與十九世紀西洋油畫珠寶的拍賣,然而並不符合當時收藏家的喜好,直到改採臺灣本土畫家與早期海外華人畫家的方向,才開出漂亮的成績。之後如第一代海外華人藝術家常玉、潘玉良經常成為圖錄封面的首選,而海外第二代畫家如趙無極、朱德群等,在90年代晚期以後價格更是一飛沖天,至今仍是收藏家追逐的目標。」

▲大未來林舍畫廊收藏的常玉作品  

在臺灣的收藏界,常玉、趙無極這類的華人藝術家,他們站在一個獨特的視角位置上,吸收了國外藝術的精華,但又帶著中國文化的血液,他們在海外創作,作品一般是由法國、歐洲的收藏家來收藏。到80 年代末、90 年代初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隨著亞洲經濟的崛起,臺灣市場的大熱。據相關報導,西方的重要拍賣公司的進入,對臺灣區域的市場給予了高度的關注並且做了深入的挖掘,努力銷售印象派藝術品和西方藝術品。受此影響,很多臺灣的畫廊代理並且銷售西方大師的版畫和印刷品,慢慢起起家的。而趙無極和常玉作為國際華人藝術家,自然會多幾分認同。而當時的新時代、大未來這些畫廊,也是力挺這些有國際聲譽度的華人藝術家。常玉是老油畫方向的國際華人藝術家,因此很快就得到認可,融入到了臺灣藝術品市場。他算是引進過程裡面做得最順利的藝術家,隨後趙無極和朱德群進入到臺灣藝術市場。因此這個上位過程,可以演變成上位三部曲:一、被國外發現價值,二、經由臺灣畫廊的引進和國際拍賣公司的宣傳、銷售,三、被國內藏家認知。

  

1992年創立於臺北的大未來畫廊,定位為引薦西方藝術名家作品,挖掘出為美術史所埋沒的海外華人藝術典範,同時推薦具有發展潛力的當代華人藝術家。林天民作為畫廊主人,早年曆經艱辛遊走世界各國,最終聚焦於巴黎。「當時巴黎就是一個朝聖的地方,所以不同國家的藝術家到巴黎朝聖,但是都有一個『原鄉』情結,就是從哪裡來還有原來文化的原味,不管是莫迪裡阿尼,夏加爾等等,常玉也是,他的一個文化原鄉的DNA還是在巴黎是存在的,不管你吃那裡的水,他的種子,DNA還是中國藝術家。特別是『五四運動』以後熱血青年去的,當然有一些人回來,像林風眠在杭州藝專當校長,徐悲鴻在北平藝專當校長,龐薰琹在工藝美院當院長,看到他的作品以後,這些文化的元素、圖騰或者是說文化底蘊是血融入水的。」林天民用了一個比喻,「老外不吃燒餅、油條,我們一看見燒餅、油條心理就有數了,不見得是漢堡能和燒餅、油條比美,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當我看到常玉的作品我當然很快研究他當時是什麼背景去了巴黎,在巴黎他幹了哪些活,被哪些評論家或者是收藏家認同。」

  

林天民一直強調「好的作品自己會說話」,最早他將常玉的作品帶進臺灣市場,開始還沒得到認同時,他堅信常玉作品一定會有欣賞它的藏家出現。林天民還道出了當時為了展覽引進臺北故宮,自己在展覽期間都徹夜難眠「當時他們答應到臺灣做展覽的條件,就是必須在臺灣能將參加展覽的作品銷售達到1億元臺幣,我當時為了能讓臺灣大眾與藏家有機會能看到這些珍貴的藝術品,硬是承辦了展覽。」 最終由於作品惜售,使得藏家們對常玉的作品都非常珍惜。

  

林天民按時間推移分析,常玉的作品在2004-2008年間價格有20倍左右的漲幅。1992年起常玉作品開始在臺北舉辦展覽,並在蘇富比有了第一次拍賣,此後價格一直都是在很小的幅度內上漲。2000年以後逐漸有一些精品出現,有比較明顯的高價,直到在2011年羅芙奧香港春拍中《五裸女》以1.28億港元成交,把整個常玉作品的價格空間拉升。林天民透露:「這件作品在1993年被臺灣國巨集團董事長陳泰銘以400多萬臺幣買入,當時也創下中國油畫拍賣紀錄。而在2011年以1.28億港元成交,可見漲幅之大。

  

除了常玉,趙無極作品學術及市場表現也不凡。林天民談到,「趙無極的《向杜甫致敬》當年在巴黎的一個小拍賣場才賣20、30萬法郎,而2008年秋天,在香港佳士得卻拍出4700萬港幣。我們讓老一代藝術家的價值和地位能夠體現出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價值認同,充分反映了市場的價格,現在只是階段性的價格而已,再往後,隨著整個中國的經濟崛起,會有更多的很有錢的資本家,他們會更認同精神價值的存在性,然後用他們能力所及的價格,去反映出老一代藝術家應該有的歷史和美術史的地位。這些老先生常年在海外,作為華人藝術家來講是很辛苦的,在那樣的環境被認同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讓他落葉歸根,回到了祖國,回到血緣文化都是一脈相承的地方。這樣的工作,我自己覺得非常有成就感,也能夠讓這麼多專業領域的人士和這麼多收藏藝術的愛好者們去認同,我想這應該是藝術經營者一個最大的成就。」

  

由於臺灣收藏家起步的早,因此也各自發展出成熟的收藏體系。近十年來,中國經濟實力帶動藝術市場迅猛發展,連帶吸引不少臺灣藏家釋出的手中珍品,在市場上迭創新高。陳筱君舉出具體實例:臺北羅芙奧2012至2014年共拍出三件破億元臺幣的趙無極作品。廣受人歡迎的常玉,代表作《聚瑞盈馨》也以8千多萬在香港蘇富比成交;此外,於2011年香港羅芙奧春拍1.28億元成交的常玉《五裸女》,來源是以收藏西方大師精品在國際享有盛名的臺灣收藏家陳泰銘的藏品。這些珍品精彩紛呈,在市場上引起轟動,可以顯現出臺灣收藏家的前瞻性眼光。然而這些都只是他們收藏的一部分,臺灣收藏家有超前意識,掌握了良好的時機,並且有實力留得住精品,除了寫下藝術收藏的一頁傳奇,也為自己創造最佳的獲利。同為臺灣資深收藏家的林明哲,北京保利為他的川美收藏設立專場「見證歷史-山藝術甄藏」,獲得不俗成績,其中羅中立《春蠶》破了藝術家歷來的拍賣成交紀錄。至於在中國嘉德2013春拍創下吳作人最高拍賣記錄的《戰地黃花分外香》,也是原藏於臺灣收藏家寶庫的精品。這些珍品精彩紛呈,在市場上引起轟動,可以顯現出臺灣收藏家的前瞻性眼光。然而這些都只是他們收藏的一部分,臺灣收藏家有超前意識,掌握了良好的時機,並且有實力留得住精品,除了寫下藝術收藏的一頁傳奇,也為自己創造最佳的獲利。

相關焦點

  • 藝術品經濟人定律:臺灣藝術市場調查報告
    正如硬幣永遠有兩面,藝術品市場蓬勃的同時,也蘊含著諸多不穩定和不完善的地方,在此生態背景下,藝術品經紀人的專業化、制度化就是自然之事; 雅昌藝術網近期在臺北拜訪了一直堅守在藝術市場中的資深經紀人,了解到臺灣藝術收藏的情況,那麼臺灣的藝術經紀人又是如何推廣藝術品?
  • 藝術品貿易國際合作論壇 | AMMA預判2019下半年藝術品市場發展趨勢
    作為第二屆藝術品貿易國際合作論壇,同時也是是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推動中國文旅產品和文化藝術品「走出去」的重要平臺之一。論壇上,徐翠耘分享了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的最新研究成果——2019上半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調查報告,並針對全球藝術品拍賣市場發展概況做了主題演講。
  • 中國臺灣古玩藝術品市場火熱程度,你絕對想不到?
    中國臺灣在全球藝術品交易市場中的位置十分顯赫。
  • 經濟前景渺茫 島內人士憂兩岸不穩拖累臺灣經濟
    原標題:經濟前景渺茫 島內人士憂兩岸不穩拖累臺灣經濟   臺灣經濟研究院25日公布4月景氣動向調查報告。(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據臺灣《旺報》報導,臺灣經濟研究院(臺經院)25日公布4月景氣動向調查報告,製造業為連續第4個月上揚,創近13個月新高,但是升幅不大。出口部分,學者指出,去年5月基期高,今年5月相關數據可能往下掉,整體景氣將從先前「雪隧塞車」(看不到前景)到變成「九彎十八拐」、「五連髮夾彎」的難以捉摸與渺茫的不確定性,令人憂心的就是兩岸不穩,將拖累臺灣整體經濟。
  • 2018臺灣中正春季藝術品拍賣正式開拍
    時歷一年,臺灣中正春季藝術品拍賣。在2018年6月28日今天正式完美舉行。2018臺灣中正春季藝術品拍賣預展時間: 2018.06.15~06.28拍賣時間: 2018.06.28~06.28拍賣地點: 臺北圓山大飯店專場信息: 5個
  • 藝術授權是藝術作品的平價美學呈現 | 獨家專訪臺灣貿易中心
    Q   目前臺灣的授權市場發展狀況如何?A:根據LIMA(國際授權業協會)的年度報告顯示,2017年臺灣市場品牌授權商品零售額達5.94億美元,較2016年5.81億美元成長2.23%,全球排名37名,在亞洲地區排名第9,主要授權商品類別包含角色娛樂、企業品牌、時尚、體育、名人、音樂、藝術及出版,佔比前三名分別為角色娛樂71.21%、企業品牌11.11%,和時尚8.92%。
  • 新聞發布丨嘉德藝術中心與臺灣藝術研究院籤署合作協議
    ,會見了臺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林富男及該院院務顧問暨臺灣藝術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蔡典謨、臺灣藝術研究院秘書長柯芷吟、執行長陳雅婷一行。▲嘉德藝術中心總經理寇勤(右)與臺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林富男(左)正在籤約寇勤先生與林富男一行就如何共同推動兩岸藝術交流合作事宜深入交換了看法,還就未來加強交流合作事宜達成共識,並籤署友好合作協議。
  • 風笛藝術平臺上線:搭建中西藝術文化橋梁掘金萬億藝術品市場
    風笛藝術整合了行業頂級的 藝術品資源,擁有集零售、賦能經銷商等功能為一體的電商交易平臺。平臺覆蓋13大類藝術品零售,匯聚了全國30家大中型經銷商。在線下,風笛藝術擁有數家實體藝術空間,以專業化的服務和市場運作,為經銷商、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可靠的交易平臺及沉浸式的藝術體驗。
  • 柏林藝術|臺灣收藏文化藝術之旅
    晚宴中 寒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定乾先生是著名的收藏家和藝術品經紀人,在他的運作下,曾拍下圓明園生肖銅首和《元人秋獵圖》等幾件世界級的中國古董回流歸國。 隨行導師梁偉超先生與王定乾先生合影 兩位資深藏家、臺灣藝術市場知名人士在百忙之中仍設宴款待遊學團,機會十分難得而珍貴,參與的遊學團員們也都非常珍惜與赫赫有名的大藏家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 莫要讓臺灣經濟成了「新南向政策」的「炮灰」
    18日,印度當地政府公布了關於一周前發生在印度班加羅爾地區臺灣企業——緯創公司新廠區內騷亂事件的調查報告。調查報告將事件責任全部推給了緯創公司,並表示將展開調查,追究這些責任。這一結果再次引發了關於民進黨當局「力推」的所謂「新南向政策」對臺灣經濟影響的討論和思考。  針對此次騷亂,緯創公司一再強調其為「犯罪」事件,而不是因為勞資糾紛所引發的「罷工」,並始終強烈否認曾經剋扣工資,堅稱他們每月都是根據合約按時向勞務中介公司支付所有款項,用以支付工人薪資。
  • 【每日藝訊】阿里巴巴正式開通藝術品金融銀行業務,藝術品市場前途無量!
    何謂藝術銀行,即銀行允許貸款人以抵押方式,以借款人擁有的藝術品為抵押物發放而貸款。抵押權人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有權依照協議內容以收藏品折價或變賣的現金優先得到清償。以臺灣藝術銀行為例,2013年開始正式運作之初就累積購入195位藝術家、共計346組作品。
  • 臺灣拍賣,藍海還是紅海?
    在業界看來,臺灣藝術品拍賣產業是未被充分開發的藍海,如果政策問題能夠解決,臺灣仍有成為亞洲藝術市場中心的潛力。「中華文物藝術拍賣協會」以抱團的方式,敦促政策改革,希翼就目前藝術拍賣產業發展,制定出一套良性的市場規則。臺灣地區的拍賣業始於上世紀90年代,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了蘇富比、佳士得兩家國際拍賣公司分別於1992、1993年,選擇臺灣作為進駐亞洲的第一站。
  • 調查顯示:去年臺灣薪資水平微漲 但民眾感受仍不明顯
    新華社臺北3月15日電(記者李建華 劉剛)臺灣人力資源機構1111人力銀行15日公布的《2018年度薪資調查報告》顯示,2018年臺灣薪資水平為36571元(新臺幣,下同),較上年略升1.02%。但在扣除物價因素後,民眾對於薪資提升的感受仍不明顯。
  • 調查報告透露臺灣職場的生存況味
    新華社臺北8月9日電(記者何自力 石龍洪)臺灣近日出爐的幾份職場調查報告,透露了職場沉浮的臺灣民眾的生存況味。管理層的感嘆、受薪層的無奈在調查結果裡呈現冰山的一角。  上市櫃公司「薪酸」的行業  臺灣「金管會」日前公布上市櫃公司非主管員工薪資,排名末尾的上市公司是觀光事業,平均年薪55.2萬元(新臺幣,下同)、上櫃公司則是塑膠業45.5萬元。被此間媒體稱之為「薪酸的行業」。  同為上市、上櫃公司,半導體業不出意料居於第一名,年薪分別有122.8萬元、97.2萬元。
  • 臺灣中正2018春季藝術品拍賣會徵集
    此次公開徵集藝術古玩收藏品可以中國書畫、古董珍玩、古籍善本、珠寶鐘錶、郵品錢幣、名人字札。徵集時間截止是5月止。徵集地點,廣州市越秀區五羊新城廣場大廈19樓。廣州博藏展覽有限公司。(中正拍賣現場)進年來,隨著大陸經濟的發展,居民文化意識、收藏意識不斷覺醒,民間收藏者持續增長,大陸銷往臺灣的文玩藝術品亦是持續增長。
  • 臺灣經濟的改善和出路只能主要依賴大陸市場
    臺灣夜市(圖片來源網絡)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各地大爆發,全球股市仿佛坐上大怒神,短短半個月不到,主要股市跌幅幾乎都超過兩位數。臺灣《旺報》發表社評指出,「羊群效應」發酵,讓市場籠罩在嚴重的恐慌情緒之中。
  • 臺灣普悠瑪列車事故調查報告公布
    臺灣普悠瑪列車事故調查報告公布
  • 臺灣真的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廢柴」嗎?|2017上半年臺灣移動網際網路報告
    我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類別就是「臺灣」,最火的話題大多屬於臺灣與大陸人之間的認知(就是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那種)、臺海政治、臺灣經濟這幾類。但是,在知乎的話語體系中,有一種非常不好的風氣,就是在大陸經濟逐步超越臺灣的過程中,大多數的大陸知乎er甚至說大多數網民對臺灣都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以及看熱鬧的心態。但是當我們嘲笑他人「井底之蛙」的時候,自己是否在真正地去試著了解對方呢?
  • 臺灣發布首份繁殖鳥類調查報告 麻雀數量最多
    臺灣野鳥學會18日發布了首份臺灣地區繁殖鳥類調查報告,在臺灣各地發現的200多種繁殖鳥類當中,麻雀的數量最多,紅嘴黑鵯則分布最廣。 「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在2009年和2010年分別記錄到201種和205種鳥類。經統計,紅嘴黑鵯在75%的採樣區內被發現,在臺灣的分布最廣;麻雀在51%的採樣區被發現,平均每個採樣區有18隻被記錄,數量最多。
  • 電玩暢銷餐飲業轉型 疫情升溫臺灣「宅經濟」
    中新社臺北4月19日電新冠肺炎疫情下,臺灣民眾外出減少,在零售、餐飲等業都催生出「宅經濟」的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