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野鳥學會18日發布了首份臺灣地區繁殖鳥類調查報告,在臺灣各地發現的200多種繁殖鳥類當中,麻雀的數量最多,紅嘴黑鵯則分布最廣。
「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在2009年和2010年分別記錄到201種和205種鳥類。經統計,紅嘴黑鵯在75%的採樣區內被發現,在臺灣的分布最廣;麻雀在51%的採樣區被發現,平均每個採樣區有18隻被記錄,數量最多。
報告顯示,經過兩年的調查資料對比,珍稀類品種臺灣畫眉族群數量保持穩定,烏頭翁族群顯著增長。此外,五色鳥、紅嘴黑鵯、小彎嘴、山紅頭等常見類繁殖鳥數量顯著增加,只有中杜鵑族群出現減少跡象。
這一調查由臺灣當局農業主管部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和臺灣野鳥學會,自2009年開始聯合實施,採取1平方公裡範圍為取樣基礎,採用定點調
查法,在每年3月至6月鳥類繁殖季節進行記錄。調查旨在全面、系統地掌握臺灣地區繁殖鳥類的分布、數量等指標的動態變化情況,研究氣候變化對鳥類繁殖的影響,為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提供基礎性資料依據。臺灣野鳥學會理事長程建中對新華社記者說,雖然該調查只進行了短短的兩年,但從長期來看,將對臺灣地區保持生物多樣性和保護生態環境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和數據,同時也有助於喚起民眾參與和生物科學的普及。
「臺灣與大陸同樣面臨生態環境問題,兩岸人民除了經貿合作外,也有責任、有義務保護好祖先留給我們的土地和物種,野鳥學會將努力促進兩岸共同的鳥類保護工作。」程建中說。他希望兩岸生態環保非政府組織能加強溝通,合作保護兩岸共有的極端瀕危物種——黑嘴端鳳頭燕鷗。
所謂繁殖鳥指在一定區域內繁殖的鳥類,包括留鳥和前來繁殖的候鳥。據了解,黑嘴端鳳頭燕鷗屬極危物種,目前在馬祖和浙江韭山列島的棲息數量不足100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