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是一部好電影,但其實也沒有他們說的那麼好

2020-10-25 喜新不厭舊

最近幾年,主旋律電影,抗戰電影多了很多,而今年正好是抗美援朝的70周年,在這個時代背景和時間節點下,可想而知,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都會在今年用一部反映志願軍抗美援朝的英勇事跡,來鼓舞人民,凝聚人心。

《金剛川》是最先上映的,這部由管虎、郭帆、路陽聯合執導的電影,從立項到拍攝結束,只用了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

一部戰爭片,只用這麼短的時間來拍攝,它的精彩程度必然會打一些折扣的。雖然以前港片確實有一個月就能拍出一部好看的電影的先例,但電影的題材無非是家庭喜劇,惡搞片,B級片,這些電影需要調度的人很少,也不用到處取景,更別說什麼大場面了。

《金剛川》則不同,作為一部戰爭片,先不說大場面,就單說電影裡一個師團的一萬多號人,你總不可能用幾十人來糊弄觀眾吧?電影裡有很多大全景,保守估計群演的數量不會少於三百人,而且劇中的大場面也是不少的。

拍攝難度高,時間又卡的這麼緊,要想完成任務,那就只能在題材和拍攝方式上下功夫了。

首先來說題材,我們知道,抗美援朝打了三年,經典的戰役有很多,血戰長津湖,上甘嶺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史詩戰役,可想而知,一旦把這些經典戰役拍出來,一定能調動起觀眾的觀影熱情。

但是,這些戰役之所以這麼出名,不就是由於它們的重要性嗎,戰爭的重要性靠什麼來體現,參與人數多、取得的戰果大。而這些,在電影裡想要得到完整的體現,是一件非常巨大的工程,以前在電影技術還比較"原始"時,我們所拍的戰爭片都是靠人來堆砌大場面的,一些為國家重要節日獻禮的戰爭片,一些軍區甚至會派真正的士兵來參與拍攝。

而在今天,我們確實可以依靠技術,只用幾十個人就可以營造出千軍萬馬的視覺效果,但那就缺少了那一股由真實而帶來的強烈的衝擊感。《金剛川》的開場,當原本風平浪靜的草叢下突然躥起漫山遍野的軍隊時,在大遠景的視角下,那種真實感,一下就能讓你進入這部電影,會讓你覺得,這個場面,在70年前,是真實發生過的。

但這也是這部電影僅能帶給觀眾的大場面了,在很多題材都不能選的局限下,三位導演選了造橋橫渡金剛川這個題材,這個題材很討巧。首先,事件雖小,但卻很重要,因為當時志願軍正在進行金城戰役,只要打贏這一戰,和平就會到來,而打贏這場戰役的關鍵,就是志願軍一萬多士兵能否在預計的時間渡過金剛川,準時抵達戰場。

其次,事件發生的地點變化小,電影裡大部分的鏡頭都在金剛川的兩岸和金剛橋,取景地固定,這樣就少了很多到處取景所耽誤的時間。

題材選擇好,接下來就是如何拍攝了,這部電影的拍攝也是比較討巧的,它借鑑了這兩年兩部主旋律,《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的拍攝方式,一個導演負責一個單元,同時進行拍攝,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拍的快,而且能兼具不同的導演的特色和風格。

但是這也會帶來一些問題,首先是不連貫,祖國和家鄉之所以採用多名導演合作的方式,是因為電影本來就是截取幾個不同角度來合成一部電影的,單元和單元之間本來就沒有聯繫。

但《金剛川》則不同,它本來就是一起完整的事件,開始、過程、高潮、結尾,它是有著很強的連續性的。所以這種拍攝方法我是不太看好的。

但看完電影,只能說在這部電影裡,這種拍攝方法確實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電影採用了和"祖國家鄉"一樣的方式,將整部電影分為三個單元,所不同的是,《金剛川》一個單元便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三個單元展現的是三個不同群體在整場戰役裡的不同視角。

這樣所帶來的的結果是故事被講得很透,但這也讓觀眾缺少了對電影接下來劇情的好奇心,飛機轟炸,"喀秋莎"齊射,場面是好看,但假如一模一樣的場面在一部電影裡出現了三次呢?這時,再大的場面精彩程度都會大打折扣。故事太"白"了,把所有東西都講的明明白白,連一點縫隙都不留,對一部電影來說,其實是一種傷害。

不過三個導演的風格還是統一得挺好的,沒有讓人有出戲的感覺,但這種拍攝方式不該成為主流,它只適合用在一些特殊的電影裡,如"祖國、家鄉。,但接下來的血戰長津湖還是會採用這個拍攝方式,雖然執導的都是大導演,但是1+1不一定大於2啊,在時間充足的情況下,一個導演拍一部帶有自己個人風格的電影不是更好嗎?

說完大的方面,再來說說電影,首先演技方面,沒必要多說什麼,演得最好的還是張譯,對於他,不管演什麼,你都不需要有任何的擔心,一部電影裡,他基本都是演得最好的那一個,其他人也都在及格線以上。

其次最讓我感到驚喜的就是這部電影裡的細節做得很好,當吳京脖子的縫隙裡全部都是黑泥的時候,你就知道,這部電影錯不了。不僅是這樣,對於志願軍如何行軍,以及志願軍令行禁止的紀律性,電影都做了非常真實的還原。

故事非常流暢,但由於題材的取捨,這部電影只是拍出了悲壯,人橋確實很震撼人,卻沒有那股恢弘的史詩感,這不是技術原因或者導演功力不足,只是兩個多月的時間,確實很難盡善盡美。不過儘管如此,在能夠做到的方面,這部電影都做到了最好。

相關焦點

  • 電影《金剛川》到底是好還是壞?
    那些說不好的是看不懂,沒有內涵的人等等。創作與創作者的作品與現實之間的關係,其實是個很複雜的東西,就像纏繞在一起的絲線。對於創作過於二元化的斷定,相當於把絲線向兩邊拉扯,崩斷的同時,結反倒會更難理清。《金剛川》值得說的點其實很多,印象最深的是演員的演技,張譯、吳京、鄧超,演技是絕對精湛的,導演:管虎 作品《八佰》也是實力導演。
  • 《金剛川》一部失去「靈魂」的電影
    從電影專業的角度來說,《金剛川》在這樣的速度來說,稱得上一部好作品,無論故事的導演選擇角度、故事結構、角色表演、敘事過程,拍攝角度、色彩運用、戰爭場面、特效後期等都可以稱得上一部佳作,雖然有人會說「美國飛行員」的視角的問題,但我個人認為是不錯的,這樣的敘事過程是對內容很好的的承託,有意義、有創造。
  • 特別的《金剛川》,是值得一看的一部電影嗎?
    國家舉行了盛大的紀念集會,而應景而生的電影《金剛川》同日在全國院線公映。首先這是一部三個月製作完成的戰爭電影,從製作時長上就是在挑戰極限。其次這是一部應和特殊時間節點特定場景的主旋律之作,家國情懷與熱血基調讓無數中華兒女期待。再次這是一部由三位在中國電影界各有分量各有特長的不同導演合力完成的作品。《金剛川》尚未亮劍,已經是萬眾矚目。尤其在疫情攪亂世界格局,國際關係不穩的當下,正如其熱血宣傳語中的一句:保家衛國,刻不容緩。
  • 《金剛川》好不好看?隨便聊聊《金剛川》
    正式開聊金剛川之前,先聊聊什麼電影值得去影院看。一個師傅跟我說的,大製作的,特效好的,衝著場面可以去影院看,那種劇情片什麼的,等到網上有資源了再看。有些電影,在影院看完了,再說爛片之類的,就沒什麼意義了,畢竟時間和錢都花費了。先給《金剛川》打分吧,及格分。不能說多好,總之沒超預期。不如看之前網上吹的,今年什麼什麼如何如何。一個導演就能幹完的活,非要三個導演組團一起折騰,何必呢!都是大導演,聽誰的不聽誰的呢?最後觀影的時候才知道,原來是分段式講述。好吧,你們牛逼。網上還說這種方式是學習敦刻爾克,說實話敦刻爾克我沒看,也就無從評論。
  • 《金剛川》豆瓣評分遠低於《上甘嶺》,它到底是不是一部好電影?
    電影《金剛川》上周五公映,此前主演張譯在一場發布會上曾經誇下海口,「我以人格擔保,《金剛川》不會比《八佰》差!」不過,電影公映後,口碑並沒有出現一邊倒的讚美。在豆瓣,它的評分只有6.5分,這個分數,遠低於1965年拍攝,由高保成主演的抗美援朝經典電影《上甘嶺》的8.0分,也低於管虎拍攝的《八佰》的7.7分,而觀眾對於該片開頭從三個不同視點來表現同一個護橋行動的拍攝手法也有不同的看法。
  • 遲到的「八佰番外篇」《金剛川》,一部不知所云的電影
    這是一篇遲來的觀後感,《金剛川》我又喜歡把它稱為八佰的番外篇。看這部電影之前,說實話我是十分期待的,畢竟管虎、郭帆、路陽三位國內頂級導演聯手執導、張譯、吳京兩大影帝聯手飆戲的電影陣容,足以滿足我對這部電影的任何幻想,但電影究竟好看不好看是不是一部好電影,看過之後才能見分曉。
  • 【電影】《金剛川》:素材是好素材,但電影未必是好電影
    為掩護部隊過江,張飛和他的老領導老關分別用明暗兩架高射炮拼死守衛。而電影《金剛川》,講的正是金城戰役爆發的前一天。7月12日,一支代號為「燕山」的志願軍主力部隊正全速向目的地金城開拔。他們的作戰計劃,就是在明日向金城發起總攻。然而此時,一條名為「金剛川」的大江卻攔住了燕山部的去路。想要如約赴戰,燕山部就必須在13日5時前渡江。
  • 讓人熱淚盈眶的《金剛川》,沒有評論的那麼不堪
    最近什麼電影火?答案莫過於《金剛川》。作為少有的抗美援朝戰爭題材的電影,《金剛川》自官宣以來就受到了極大的關注。恰逢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這部《金剛川》電影的出臺不僅非常及時而且很有必要。不僅引發了國人的集體共鳴,而且是一次很好的愛國主義的教育和宣傳。
  • 《金剛川》是部好電影,可惜宣傳的時候,卻出現了三大錯誤
    今天看到了一名軍事博主給金剛川寫的宣傳文章,他說觀影前需要做好的3個映前功課。這篇文章和各種各樣的影視自媒體寫的大同小異。給人感覺,材料都是由電影方提供的,看起來似乎是個通稿。這也非常正常,現在幾乎每一部電影都會有宣傳,不管是媒體還是自媒體。這無可厚非。
  • 金剛川:一部需要兩個月時間製作的電影
    這部抗美援朝的電影應該是一部不斷受到讚揚和正能量的電影,一部讓人哭泣的電影,這是一部需要表現中國人民志願軍智慧,英勇頑強不畏犧牲的電影,但遭到人質的質疑。所謂「一絲不苟」就是「慢活」,電影屬於藝術產業,需要匠人精神,一張高質量的膠捲需要仔細雕琢,一個好故事需要仔細解讀,如果一味追求利益,只會受到人類疾病的影響,一件質量完美的作品需要時間慢慢打磨,由於時間的壓縮,《金剛川》急於在前發布,因此有點像小學生寫作文來補字數,一張照片被連續使用了好幾次,這已經成為電影的一大硬傷。
  • 《金剛川》這是一部足夠好看的電影了
    其次是飛機特效,F4U我國是沒有實際的,說白了就是全靠建模,而真正給郭帆導演把建模到動作全部做完的時間,不超過一個月。這是真的讓我看到了以後我們可以做的很多東西,包括新中國成立後歷次空戰的拍攝可能性。所以我一直在強調,《金剛川》是一部開局和定調的作品,在我這,我能包容它的幾乎所有,讓你們感覺到不滿意的東西。
  • 10月最期待的新片,其實是這部電影《金剛川》,吳京張譯鄧超主演
    對《金剛川》的好奇與日俱增:這個班底加上這個故事題材,國產戰爭片這次又會有怎樣的驚喜?細想後又覺得:對我們觀眾,有優質新片看總是好事;對中國電影,這或許也會是電影工業積累經驗實現進步升級的好機會。不過,對我這個學歷史出身的寫字者,對《金剛川》的期待,自然又離不開這個歷史事件本身。
  • 孕育三月,《金剛川》橫空出世,倉促之間能否成就好電影?
    以抗美援朝為背景的戰爭電影《金剛川》,僅用了三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前後期多達幾十道工序的拍攝製作過程,於今日(2020年10月23日)定檔上映了。電影故事的落腳點並不高,僅截取了我軍需要架橋渡過金剛川的一個小片段
  • 管虎郭帆路陽合拍《金剛川》他們是如何「三合一」的
    《金剛川》的英文名是「犧牲」,這也正是電影的主題,導演管虎說電影力圖讓觀眾看到戰爭的殘酷,向先輩致敬,告慰烈士英靈。 導演路陽說《金剛川》是一部探討希望和信念的電影,而無論任何時候,我們都需要心懷一種信仰和信念。
  • 電影《金剛川》:「不可能,就是他們的武器」
    在後疫情時代,中國社會日益恢復正常狀態下,電影從立項啟動到拍竣公映,其速度之快,可謂是「中國速度」的一個新註腳。從攝製角度看,該片最大亮色是由三位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導演,管虎、郭帆、路陽同時、同步聯袂執導——如果說之前也有電影,並舉多位導演執導片段再連綴成終章,有些檢閱中國電影創作陣營「廣度」和「厚度」的意思。
  • 究竟如何評價電影《金剛川》?
    眾所周知,《金剛川》的拍攝周期非常短,短到可能令人咋舌的地步,這應該也是管虎拉來郭帆和路陽一起導演的主要原因。在這樣的一個時間背景下,交出這樣一部作品,應該說還是不容易的,這點還是要承認的。在這一點上,中國的國產電影和好萊塢大片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差距了,即便是在如此短的時間裡趕出的一部電影,戰爭特效也是過關的,包括一些軍事武器的細節等等,還是比較嚴謹真實的。
  • 這就是《金剛川》,這是一部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的電影
    國慶檔結束後有一部大片正在院線火熱上映,這就是《金剛川》,這是一部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的電影,上海DFC影城給了電影充足的排片,基本全天都可觀看。受到了疫情的影響,各行各業都受到了比較大的衝擊,尤其是對電影行業的衝擊,更是肉眼可見。然而即便如此,依舊給大家呈現了一部又一部精彩的作品,比如《八佰》、《我和我的祖國》等口碑票房雙豐收的電影。
  • 《金剛川》90分給譯外京喜,100分給電影中被輕描淡寫的他們
    管虎說:他皮實。張譯說:我的身體不是那麼皮實,但我真的特別特別喜歡我的工作,我這裡面(腦袋裡)挺皮實的。張譯的敬業也得到了兄弟吳京的高度認可,吳京說張譯連焦屍都要自己演,花四個半小時化好妝,然後只拍一個鏡頭。
  • 電影《金剛川》,我也說兩句
    由於突然的疫情和特殊的時局,這部電影未映先熱,人們對它給予厚望,似乎所有的愛國情懷和壓抑情緒都指著這部電影宣洩,但這樣的期望明顯超出了《金剛川》的承載力,《金剛川》不是宏大的《大決戰》,也不是特點鮮明的《上甘嶺》,它只是整個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英雄史詩金城戰役中毫不起眼的一群「我是來打仗,不是來修路的」的大樹上的枝節,機器上的螺絲,因此吹毛求疵、求全責備是不適當的。
  • 《金剛川》是好是壞?大家來評判
    金剛川是好是壞,交給你們來評判?   戰爭片是當今中國電影市場的類型片熱潮,歌頌了一件又一件歷史中真實的戰爭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