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主旋律電影,抗戰電影多了很多,而今年正好是抗美援朝的70周年,在這個時代背景和時間節點下,可想而知,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都會在今年用一部反映志願軍抗美援朝的英勇事跡,來鼓舞人民,凝聚人心。
《金剛川》是最先上映的,這部由管虎、郭帆、路陽聯合執導的電影,從立項到拍攝結束,只用了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
一部戰爭片,只用這麼短的時間來拍攝,它的精彩程度必然會打一些折扣的。雖然以前港片確實有一個月就能拍出一部好看的電影的先例,但電影的題材無非是家庭喜劇,惡搞片,B級片,這些電影需要調度的人很少,也不用到處取景,更別說什麼大場面了。
《金剛川》則不同,作為一部戰爭片,先不說大場面,就單說電影裡一個師團的一萬多號人,你總不可能用幾十人來糊弄觀眾吧?電影裡有很多大全景,保守估計群演的數量不會少於三百人,而且劇中的大場面也是不少的。
拍攝難度高,時間又卡的這麼緊,要想完成任務,那就只能在題材和拍攝方式上下功夫了。
首先來說題材,我們知道,抗美援朝打了三年,經典的戰役有很多,血戰長津湖,上甘嶺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史詩戰役,可想而知,一旦把這些經典戰役拍出來,一定能調動起觀眾的觀影熱情。
但是,這些戰役之所以這麼出名,不就是由於它們的重要性嗎,戰爭的重要性靠什麼來體現,參與人數多、取得的戰果大。而這些,在電影裡想要得到完整的體現,是一件非常巨大的工程,以前在電影技術還比較"原始"時,我們所拍的戰爭片都是靠人來堆砌大場面的,一些為國家重要節日獻禮的戰爭片,一些軍區甚至會派真正的士兵來參與拍攝。
而在今天,我們確實可以依靠技術,只用幾十個人就可以營造出千軍萬馬的視覺效果,但那就缺少了那一股由真實而帶來的強烈的衝擊感。《金剛川》的開場,當原本風平浪靜的草叢下突然躥起漫山遍野的軍隊時,在大遠景的視角下,那種真實感,一下就能讓你進入這部電影,會讓你覺得,這個場面,在70年前,是真實發生過的。
但這也是這部電影僅能帶給觀眾的大場面了,在很多題材都不能選的局限下,三位導演選了造橋橫渡金剛川這個題材,這個題材很討巧。首先,事件雖小,但卻很重要,因為當時志願軍正在進行金城戰役,只要打贏這一戰,和平就會到來,而打贏這場戰役的關鍵,就是志願軍一萬多士兵能否在預計的時間渡過金剛川,準時抵達戰場。
其次,事件發生的地點變化小,電影裡大部分的鏡頭都在金剛川的兩岸和金剛橋,取景地固定,這樣就少了很多到處取景所耽誤的時間。
題材選擇好,接下來就是如何拍攝了,這部電影的拍攝也是比較討巧的,它借鑑了這兩年兩部主旋律,《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的拍攝方式,一個導演負責一個單元,同時進行拍攝,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拍的快,而且能兼具不同的導演的特色和風格。
但是這也會帶來一些問題,首先是不連貫,祖國和家鄉之所以採用多名導演合作的方式,是因為電影本來就是截取幾個不同角度來合成一部電影的,單元和單元之間本來就沒有聯繫。
但《金剛川》則不同,它本來就是一起完整的事件,開始、過程、高潮、結尾,它是有著很強的連續性的。所以這種拍攝方法我是不太看好的。
但看完電影,只能說在這部電影裡,這種拍攝方法確實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電影採用了和"祖國家鄉"一樣的方式,將整部電影分為三個單元,所不同的是,《金剛川》一個單元便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三個單元展現的是三個不同群體在整場戰役裡的不同視角。
這樣所帶來的的結果是故事被講得很透,但這也讓觀眾缺少了對電影接下來劇情的好奇心,飛機轟炸,"喀秋莎"齊射,場面是好看,但假如一模一樣的場面在一部電影裡出現了三次呢?這時,再大的場面精彩程度都會大打折扣。故事太"白"了,把所有東西都講的明明白白,連一點縫隙都不留,對一部電影來說,其實是一種傷害。
不過三個導演的風格還是統一得挺好的,沒有讓人有出戲的感覺,但這種拍攝方式不該成為主流,它只適合用在一些特殊的電影裡,如"祖國、家鄉。,但接下來的血戰長津湖還是會採用這個拍攝方式,雖然執導的都是大導演,但是1+1不一定大於2啊,在時間充足的情況下,一個導演拍一部帶有自己個人風格的電影不是更好嗎?
說完大的方面,再來說說電影,首先演技方面,沒必要多說什麼,演得最好的還是張譯,對於他,不管演什麼,你都不需要有任何的擔心,一部電影裡,他基本都是演得最好的那一個,其他人也都在及格線以上。
其次最讓我感到驚喜的就是這部電影裡的細節做得很好,當吳京脖子的縫隙裡全部都是黑泥的時候,你就知道,這部電影錯不了。不僅是這樣,對於志願軍如何行軍,以及志願軍令行禁止的紀律性,電影都做了非常真實的還原。
故事非常流暢,但由於題材的取捨,這部電影只是拍出了悲壯,人橋確實很震撼人,卻沒有那股恢弘的史詩感,這不是技術原因或者導演功力不足,只是兩個多月的時間,確實很難盡善盡美。不過儘管如此,在能夠做到的方面,這部電影都做到了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