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電影,會讓你看完之後一臉懵逼,甚至懷疑自己智商不在線。在美團評分9.4、豆瓣6.5的《金剛川》,就是這樣的電影。
這個影片的劇情並不複雜,導演分別用「士兵」「對手」「高炮班」「橋」四個單元來講述抗美援朝時期金城戰役發起總攻前夜的故事。
關於抗美援朝戰爭,我之前看過一個電影,名字倒是記不得了,但影片中,第一批赴朝鮮援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在糧食儲備、槍枝彈藥都供應不足以及國家領導的作戰方針和戰略都不夠確定的情況下,及時根據朝鮮戰場的實際情況臨時對作戰計劃作出相應調整,雖然過程充滿艱難,但最終,志願軍還是通過戰術的改變突破了敵人的防線。這個影片中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是一支能夠及時總結失利教訓並立即進行戰術改變的隊伍,是一支不打無準備的仗、不打無計劃的仗的隊伍,這當然有導演的歌頌成分在,但實際上,中國人民志願軍,就是這樣一支有熱血、有凝聚力、不怕犧牲、不畏死的具有令人嘆服的智慧的隊伍。
然而《金剛川》讓我們看到了什麼?
首先,第一個單元「士兵」中,來自四川的劉浩原是打算到正規戰場殺敵拿勳章的步兵,然而因前方工兵修橋遇阻,被上級命令作為工兵的替補。在森林中躲避美軍戰鬥機襲擊和等待替補工兵過程中,跟班小胡看穿劉浩喜歡一個同樣來自四川的女通訊員,但劉浩坦言對方連自己叫什麼都不知道,主動示好又有什麼意思?這時鏡頭切到女通訊員身上,我記不住她的臉,只記得她一邊戴著耳機一邊試圖和另一個排取得聯繫,在喂喂喂的呼叫聲中,美軍戰鬥機不斷投下子彈,訊號不斷被中斷。這時鄧超飾演的小領導騎著白馬高大威武地立於森林中用江西話喊大家隱蔽,正是他口音太濃,下面的人聽不懂,以至於鬧出了他講抽菸還是什麼,下面的人答非所問的一些笑話,這些笑話確實讓觀影的人發出了笑聲。
然而,抗美援朝的故事,是一個嚴肅的具有歷史和政治意義的真實故事,就算導演想取悅觀眾,就算嚴肅的題材允許有輕鬆的氛圍,但個人認為刻意的輕鬆和搞笑,並沒有搞笑的效果,還有,戰爭片是因為太無聊了所以要談點小情小愛才顯得有激情嗎?鄧超飾演的小領導,排長還是班長我忘記了,我沒明白人人參戰都步行就他騎白馬!而且整個影片就只有他一個人有白馬。
我去,真是看得讓人火翻。
這,還不夠。
當工兵第一次把橋修通,大部隊得令可以分批過江時,志願軍來到江邊準備過橋。但這時敵軍又開著戰鬥機在上空偵查,大家只好退回通往橋的大路邊蹲下。
然而,蹲下躲避敵軍偵查的志願軍,操作特別詭異。大家明目張胆地把打開的手電筒舉在耳邊,成排的手電筒發出的光,很耀眼地直射到了橋上。
這,這是志願軍在向敵軍示威他們人多嗎?還是告訴敵軍,橋已經修好了,我們給你照亮,你趕緊來炸?
第二個單元,以美國飛行員希爾為主角。他和同伴開著戰鬥機一直在上空偵查,並不時向志願軍投彈,可惡的是有些炸彈是延時爆炸,所以工兵在橋被炸毀又不知江中投下了延時炸彈的情況下跑去修橋,結果可想而知。
這個單元詭異的地方又來了。
首先是修橋的人,把整座橋都拉通電,然後在橋頭、橋中都豎起了電桿,電桿上綁了燈。俯拍鏡頭掃過去,通火通明的整座橋,讓人恍惚間看到了港珠澳大橋修通的繁華感,詭異的是在敵軍不斷偵查的緊張氛圍下,工兵大張旗鼓地通過燈光的照射,在橋上敲響鐵錘。
咋的,燈不夠亮就證明橋不夠穩固?鐵錘聲不夠響就成不了鼓舞士氣的號角?
這,也還不夠。
在這個單元中,美軍希爾不斷俯衝掃射和轟炸,橋一次次被損毀,卻又一次次被修好。
然後我們看到鏡頭好像在這裡不會行走了一樣一直在掃射、轟炸、橋毀,橋被修好、志願軍分批過江、掃射、轟炸、志願軍退守、橋毀,橋被修好等等片段重複。而且,每次志願軍起身準備過江的鏡頭,居然都在同一座山上的同一片森林中。
不斷反覆的鏡頭之後,戴著牛仔帽的希爾終於受傷,由他駕駛的飛機終於墜落。
你以為希爾就這樣死了?
嗯,我相信很多觀眾和我一樣都覺得希爾死了。但,居然,在第三個單元「高炮班」的激戰中,他又駕駛戰鬥機在上空進行掃射,而且,他駕駛戰鬥機的鏡頭、掃射的鏡頭、甚至他受傷臉上貼膠布的鏡頭、鬼笑的鏡頭、嚼口香糖的鏡頭,竟然又,又和第二單元的重複。
這真是讓人坐立不安。
好吧還是繼續說「高炮班」這個單元吧。
為掩護部隊過江,張飛和他的老領導老關分別用明暗兩架高射炮拼死守衛。張飛是高炮連的一名排長,他不時站在江對岸,焦灼地觀望工兵連的施工進度,當聞嗅敵軍來襲,他就吹響哨子作為暗號讓大家撤離。
然而艱難的是高炮班僅有的兩門高炮,炮彈不足百發。於是在作戰中,操控兩架高射炮的十來名炮兵不是被戰鬥機的機槍打成血塊,就是遭燃燒彈轟炸,身體變焦。而且,當美軍進行掃射的時候,高炮班的炮兵們,完全無力還擊。
咋的呢,都到金城戰役這個階段了,一座如此重要的行軍橋,要通過上萬人大部隊的交通據點,我們是比美軍裝備劣勢,但是橋兩頭居然沒有正兒八經的掩護部隊,而是僅僅只能依靠兩門炮彈不足的高射炮?請問,我們的作戰水平在哪裡?我們的戰略戰術在哪裡?
這裡,我們不妨看一下金城戰役。
1953年6月,時值援朝戰爭第三階段籤訂停戰協議前夕。彭德懷元帥在和毛澤東主席、金日成同志分別磋商後決定:應抓緊時間攻訐偽軍,並向金城發起全面進攻。
史稱「金城戰役」。
金城戰役的爆發時間,是1953年7月13日。
而電影《金剛川》,講的正是金城戰役爆發的前一天。
7月12日,一支代號為「燕山」的志願軍主力部隊正全速向目的地金城開拔。他們的作戰計劃,就是在明日向金城發起總攻。然而此時,一條名為「金剛川」的大江卻攔住了燕山部的去路。想要如約赴戰,燕山部就必須在13日5時前渡江。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這對於身經百戰的志願軍本不是難事。而且,這個時候我軍打仗基本是萬炮齊發,糧食儲備足夠前線部隊吃8個月,彈藥儲備12.3萬餘噸。
但為製造緊張感、無力感、壓迫感,電影描述的事實是炮彈不足百發,而且過江部隊僅僅只是依靠「高炮班」來掩護,這分明是不合邏輯的,為顯示「高炮班」的堅韌不屈,電影又用了很多重複的鏡頭來拍炮兵的頑強抵抗,和敵軍激烈的突突突交戰中,炮兵全軍覆沒,最後只剩張飛一個人英勇護送部隊。
這,是不是太過於強調個人英雄主義了?
還有,一個用一句話就能概括的很簡單的故事,大量的情節交叉拍攝和鏡頭重複,看到後面真的非常味同嚼蠟。
有豆友說重要的事情,可以說三遍,但電影,堅決不能重複三遍。我深以為然。這就好比一句話就能讓人明白的事情,你磕磕碰碰重複講三遍,就顯得你像個結巴。
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到第四個單元「橋」,當美軍看到橋又一次被建起來,並且是用人體支撐隊伍過江時,美軍居然一邊開著戰鬥機一邊感動,繼而放棄轟炸,並說出「大部隊已經過江,再投彈已經沒意義」的話來。
美軍是這麼容易被感動和放棄轟炸的嗎?請問,我們還沒有自己的政治立場?
我沒看懂,真心沒看懂。
想想導演管虎之前導演的《殺生》、《老炮兒》以及《我和我的祖國》,都是不可多得的經典影片。然而《金剛川》,更像是他在抗美援朝70周年之際匆忙寫下的一個命題作文。
而這個命題作文,拿到的素材是好素材,但電影卻沒拍出好電影。
影片最後,畫面播放了中方接回在韓志願軍的遺骸進行厚葬,還採訪了部分老志願軍。作為影片的升華內容,結局這樣處理無疑是令觀眾感動的,然而,作為具有家國情懷的素材,這最後的真實記錄,其實並不足以讓整部影片顯得高尚,也並不足以令人觀後獲得思考或震撼。
我想,這應該還是和影片有很多重複的鏡頭有關,還有感覺故事講得很單調又很倉促,感覺該講的東西沒講透,該簡單的東西又一直講。
據報導稱這個電影僅用不到三個月時間就完成拍攝並上映,那麼,像我這種不挑剔又沒心沒肺的觀眾都覺得結果差強人意,也是情理之中了。
我記得陳凱歌在一期綜藝節目裡說過,好的影片是需要用時間去打磨的。
然而,有幾個導演能成為陳凱歌?
——李配醞
2020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