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300多種戲曲種類是怎麼誕生的,京劇又如何從中脫穎而出成為了國粹?

2021-03-01 非常歷史

  我國的戲曲種類眾多,根據1982年統計,全國共有317個戲曲劇種,但是近些年有些劇種遭到市場的淘汰,如今已經失傳,現如今,大概只有270多個劇種。那麼這麼多的劇種是怎麼產生的呢?

  中國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多民族國家,雖然自古以來,文字都是一樣的,但是各地語言卻有很大的區別。再加上少數民族的文化差異,形成了非常複雜的多語種系。

  比如南方的粵語和閩南話,北方的東北話和河北話,甚至兩個城市非常相近的北京和天津,其語言也有明顯的區別。

  其實,我國一開始的戲曲種類並不多,之所以後來出現了這麼多戲曲種類,是因為這些戲曲在流傳到不同的地方,與當地的方言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了新的劇種。

  雖然現在的戲曲種類眾多,但它們主要是由戲曲界的四大聲腔作為基礎唱腔,這四大聲腔分別是高腔、崑腔、梆子腔、皮黃腔。此外,各少數民族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劇種。比如白族的白劇、傣族的傣劇、藏族的藏劇、朝鮮族的唱劇等。

  地方戲形成後,由於戲班和藝人的流動,人口的遷徙,軍隊的駐守,戰亂與逃荒,商賈的貿易,官員的調動,帝王的出巡等等,又造成了地方戲的相互交流與融合。

  明末李自成義軍的徵戰就為秦腔在西北、華北的傳播與繁衍創造了條件,如梆子腔到河南形成了豫劇(河南梆子),到山東形成了山東梆子,到河北形成了河北梆子,到徐州形成了徐州梆子等。

  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也為揚州的戲曲繁榮,以及徽班進京和京劇的形成帶來了契機;再如「商路即戲路」的說法也說明了商貿促進了戲曲的交流。所以單聲腔的地方戲又發展成多聲腔劇種。

  比如川劇就由昆路、高腔、皮黃、梆子、燈戲五種聲腔組成;京劇就成了微、漢、昆、秦等劇種匯合的產物;而山西省分布了晉劇、北路、蒲劇、上黨等四大梆子。

  另外,由於城鄉差異和觀眾不同的欣賞習慣,同為湖廣語音就有專演三小戲的楚劇和擅長袍帶戲的漢劇。甚至有的戲在不同的地方,會採取不同的唱法。也正是這些原因,才形成了戲曲的多樣性和劇種的不同風格。

  那麼,在眾多的戲曲種類中京劇是如何脫穎而出成為國粹的呢?

  上文提到,京劇是由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帶來的契機形成的劇種,歷經了嘉慶到道光年間,京劇雖然已經成型,但是地位一直沒有得到提升。直到往後一百多年京劇傳播歷史,京劇才經歷了兩次興旺的巔峰,這兩次高潮恰巧與兩個女性有極大的關係。

  這頭一個就是慈禧,可以說是京劇第一次大繁榮的關鍵人物。

  《菊部叢譚》載「孝欽後(慈禧)酷嗜歌劇,晚年尤甚」。1883年,慈禧五十大壽,指定張淇林、楊隆壽、鮑福山、彩福祿、嚴福喜等十八位名角入宮當差,不僅演唱,而且要當京劇教習,向太監們傳授技藝。

  如果某個太監有超群的絕藝,就會得到慈禧的賞識,因而也就飛黃騰達。當時清宮太監張蘭德(小德張)就是由於在昇平署唱戲,才藝雙絕而得到慈禧的賞識,提升為昇平署戲班提調,最後爬到了總管太監的地位。

  據說,按捺不住的慈禧也曾在太監宮女的喝彩聲中親自登臺演唱。自此,京劇入宮唱戲成了「定例」,一直到清朝滅亡。

  清宮掌管演出事務的機構「昇平署」,每年均選著名藝人進宮當差,譚鑫培、楊月樓、孫菊仙、陳德霖、王楞仙、楊小樓、餘玉琴、朱文英、王瑤卿、龔雲甫、穆鳳山、錢金福等各行當名家一百五十餘人均曾入宮演出。

  權傾朝野的慈禧其個人嗜好可不是簡單的個人問題,各級大小官員無不視其為貼近宮廷核心的最高時尚,競相效仿。看戲、唱戲、學戲之風,由官員而士紳,由士紳而市民。京劇通過出入宮廷和達官貴人的私人庭院,用「御賞」和「堂會」這種特殊方式,完成了不可思議的自上而下的柔性權力傳播與普及過程。

  這在世界戲劇傳播發展史來看,也是十分罕見的。正是慈禧個人的喜好,促成了京劇由民間藝術走向廟堂。要說京劇是「國粹」,那最大的功勞一定是歸於慈禧。

  第二個讓京劇在現代大放異彩的女性則是江青。

  如果說慈禧是用了柔性權力促成了京劇的獨領風騷;江青則是用硬性的權力開道,打造了京劇的現代畸形繁榮。對於江青與樣板戲的關係,一種說法認為這是她實現政治陰謀的工具,一種說法認為樣板戲是藝術工作者的集體創作,與她沒有什麼關係,她只是「竊取」了果實。

  「不論是『竊取論』還是『剝離論』,其實都無法忽略一個基本事實,即江青與『樣板戲』經典化打造的內在聯繫。」在近十年的「文革」時間裡,中國舞臺上只剩下了八個「樣板戲」,那個時代的中國人民不僅無從選擇,而且不看不行,不聽不行。

  那時的國務院文化組為了在全國範圍內普及「樣板戲」,採取了一系列全民學唱「樣板戲」的具體措施。

  一是「樣板戲」劇本一經定稿,當即在《紅旗》雜誌和《人民日報》及省市報紙上全文發表,並配發社論和評論文章;

  二是「樣板戲」到各地作巡迴演出,以擴大影響;

  三是各地報紙,大量刊載有關「樣板戲」的文章,廣播部門以「樣板戲」為主要節目內容,連續不斷向群眾播放;

  四是「樣板戲」彩色電影和電視紀錄片常年在各地城鄉放映;

  五是出版部門大量出版發行「樣板戲」的劇本、曲譜、掛圖、年曆、字帖、畫片、明信片等有關「樣板戲」的書籍宣傳品和實用品;

  六是灌制大批量成套的「樣板戲」唱片,供全國各地播放;

  七是中小學語文課本裡選用若干段「樣板戲」唱詞……


江青和樣板戲

  中國的三級京劇團之所以被保留下來戴罪立功(很多地方還因此新建或擴張了京劇團),就是因為要演樣板戲。作為政治任務,他們馬不停蹄地到部隊、工廠、農村、學校巡迴演出。而看樣板戲也是單位「革委會」規定的政治任務,通知一下,人人到場,不管你已經看過幾遍了,這是樣板戲傳播的第一招。

  第二招是將欽定的版本拍成電影,到處播放。那時的電影放映隊也是極具中國特色的傳播隊伍,他們經常到基層放電影,甚至可以覆蓋到中國絕大部分鄉村。

  最狠的還是第三招,那就是遍布中國城鄉的「大喇叭」。這種高音喇叭在街道、學校和有電的鄉村,天剛亮,就以「東方紅」開始,中午還要加播,晚上八點以後,才以「國際歌」結束。除了「文革」話語宣傳,文藝部分只有革命歌曲和樣板戲。音量之大,堵耳朵也沒用,讓你不聽也得聽。在此背景下,凡公開的單位與民間的娛樂活動,大家只能以學唱樣板戲的方式自娛自樂。

  這種無法逃避的長期的每日灌輸,終於打造成功了中國歷史上最龐大的京劇接受群體。中國所有的「60後」及其之前出生的,都屬於這一範圍。2008年,教育部遴選的「京劇進課堂」的十五首曲目,就有九首來自樣板戲,弄得主張復古的倡議者大呼「違背初衷」,京劇名宿梅葆久也因此出面反對。教育部的回答非常實在:這是廣泛徵求社會意見的結果。這從另一面反映出樣板戲的巨大影響力。其實答案很清楚:現在的學生家長都是樣板戲「哺育」過的一代。


樣板戲《智取威虎山》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樣板戲」接受年齡段恰好涵蓋了今天在崗或退休的中國中高級領導幹部。我們知道,許多高層領導幹部是京劇戲迷,甚至是「票友」,這是不是京劇成為頭號「國粹」的另一個隱因呢?

  大凡權力媒體高調拉抬某個對象,一般就是其日子不好過的時候來了。當「文革」的特殊時期過後,京劇一方面自身迅速轉向復古;另一方面傳播是地區急劇收縮,受眾急劇萎縮。

  現在的京劇市場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幾個大都市,南方廣大地區京劇氣韻稀薄;「80後」群體離京劇越來越遠。這與「國粹」的承擔極不匹配,難怪2003年全國政協委員孫萍「京劇進課堂」的「兩會」提案,會成為新聞一時的關注焦點。

  教育部在許多重大改革問題上動作遲緩,為此飽受民眾和輿論詬病;但在京劇進課堂這點上卻反應異常迅速。在2008年即開始京劇進中小學課堂的試點工作,在北京、天津、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廣東、甘肅作為試點省(直轄市),各選十所試點(中小)學校。這可以在另一個層面上驗證京劇被政府國粹的定論。

【相關文章導讀】

♦ 為什麼大半個中國的人,都說自己的祖先來自洪洞大槐樹?

♦ 文革中的「八大樣板戲「到底是哪八部戲?

♦ 影視劇中的日本人形象變遷:日本鬼子是怎樣消失的?

《非常歷史》

verydaily

長按右圖識別二維碼一鍵關注

敬畏 · 求真 · 鑑今

相關焦點

  • 中國戲曲種類及其簡介 中國戲曲知識大全
    木偶戲  古稱傀儡戲、傀儡子,是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戲曲形式。中國的木偶...中國木偶戲 民間傳統藝術...中國皮影戲民間戲曲藝術從前每逢黃梅季節,常常洪水成災,四鄉農...安徽黃梅戲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大全...川劇變臉 中國戲曲文化
  • 陳維昭:國粹與當代性——從京劇歷史談起
    我們的選題廣涉文學、音樂、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希望自己能成為穿梭在閃耀的人類群星中的旅行者一號。提到京劇,「啊呀!依孤看來,今日是你我分別之日了~」(《霸王別姬》)也許是我們最熟悉的唱段,這是因為張國榮演繹的電影和歌曲的流傳。但是,除此以外,我們對這門國粹似乎不甚了了。對許多人來說,京劇成了流行歌裡的一段插曲,電影的一個片段,甚至只是春晚的一個節目。
  • 生旦淨醜名家薈萃 陌陌直播間上演國粹京劇
    12月10日的安徽會館裡,好戲正在上演,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廣京劇國粹藝術為主題的「京彩薈萃」戲曲直播季,給北京的冬日帶來一場傳統文化的視聽盛宴。首場表演集中介紹和展示京劇的四大行當——生旦淨醜,來自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等著名京劇院團的青年演員,為手機前的網友表演了《文昭關》、《貴妃醉酒》、《赤桑鎮》、《三岔口》等京劇經典選段,還深入揭秘了京劇表演藝術中的絕活。
  • 生旦淨醜名家薈萃,陌陌直播間上演國粹京劇
    12月10日的安徽會館裡,好戲正在上演,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廣京劇國粹藝術為主題的「京彩薈萃」戲曲直播季,給北京的冬日帶來一場傳統文化的視聽盛宴。直播於北京安徽會館戲樓舉行,此處是北京現存的四座民間大戲樓之一。
  • 國粹生香 | 京劇藝術的介紹
    京劇,曾稱平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曲調經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 觀京劇藝術、賞國粹之美|《國粹在身邊——國家京劇院戲曲音樂演唱...
    還不知道國粹有多美?國家京劇院帶你現場領略傳統國粹的魅力!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師從姬少戎、楊博森、趙晶璇、孟憲達、王文祉、馬名群、馬名駿、徐超、李欣等老師。曾參與福建京劇院排演新編歷史京劇《趙武靈王》飾演肥義,並參加福建第六屆藝術節獲得金獎、個人表演榮譽獎等。常演劇目:《赤桑鎮》《遇皇后·打龍袍》《鎖五龍》《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趙氏孤兒》《包龍圖》《強項令》等。
  • 【愛上國粹】北京亮相天樂園,全球首家國粹京劇體驗館,分分鐘愛上京劇
    在「亮相文化」的打造下,京劇不再僅僅是一臺戲,更成為了戲劇、戲曲以及影像藝術、裝置藝術、空間藝術等當代舞臺藝術相融合的一臺滿足視聽體驗的「劇場秀」。同樣的國粹別樣的京劇《關公開臺》《霸王別姬》《貴妃醉酒》《京劇風雲》《挑滑車》……一段段經典戲劇的呈現,卻讓所有觀眾看到了全新的演繹,天樂園全息劇場體驗融入了當下熱門的技術手段,通過VR、數位化應用實現戲曲作品的靜態展示和人屏交互
  • 中國戲曲藝術展覽在京啟幕 京劇名家親臨現場互動
    12月24日,中國戲曲藝術展覽在位於紫竹院澄碧山房開展,本次展覽由北京文化藝術基金資助,紫竹院公園主辦。展覽設計了6大主題,300多張展覽圖片,並且邀請北京京劇院名家現場與觀眾交流互動。作為北京市內戲曲藝術為主題的公益性展覽,本次展覽展出了由北京京劇院提供的眾多珍貴資料、包括視頻、實物道具等,此外還展示了近年來京劇藝術優秀劇目和知名藝術家作品。除靜態展覽外,展覽還設有影音區,觀眾可以看到京劇藝術的普及視頻資料,以及優秀獲獎劇目的精彩選段等。
  • 2021國考行測備考:從「頤和園·戲遊記」學中國戲曲知識
    在全程300分鐘的超級直播中,京劇、崑曲、秦腔等傳統戲曲將輪番唱響,在欣賞演出的同時,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有關中國戲曲的公基知識!   一、戲曲簡介   戲曲是中國漢族特有的民族藝術,歷史上也稱戲劇。中國戲曲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門傳統藝術,是漢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
  • 中國十大戲曲種類
    我國273個戲曲劇種中, 有10個戲曲劇種脫穎而出,,被稱為「十大劇種」。
  • 陌陌直播間秀京劇絕活 四功五法盡顯國粹風華
    來自天津青年京劇團、中國戲曲學院等知名藝術團體的青年演員,為網友們帶來《時遷偷雞》、《通天犀》、《戰宛城》、《扈家莊》等經典劇目的同時,揭秘這些絕活是如何練成的。由北京網絡文化協會指導,陌陌科技主辦的京劇直播大戲為期一個月,將為網友帶來四場別開生面的京劇藝術直播,從名家唱段到絕活揭秘,從唱念做打到妝發知識,帶領網友深入了解京劇藝術的國粹之美。
  • 中國戲曲的種類及簡介
    中國戲曲的種類及簡介一、中國戲曲介紹:戲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是傳統文化中一朵經久不衰的奇芭。
  • 唱念做打華服妝發,陌陌直播間上演京劇國粹
    中新網12月23日電 要展現京劇舞臺上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除了依靠演員功底,考究的「行頭」也必不可少。12月22日的「京彩薈萃」戲曲直播季直播間,為手機屏幕前的票友們揭秘京劇造型的技巧和魅力,展現京劇「行頭」背後的故事。
  • 《鬢邊不是海棠紅》,京劇IP如何盤紅?
    今年開春,《鬢邊不是海棠紅》以國粹京劇為背景,借用影視劇娛樂的屬性,&34;。傳統戲曲與影視劇的融合早已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論專業,前有專業性的戲曲影視,論娛樂,《霸王別姬》《大秦腔》《大宅門》《青衣》等影視劇早已耳聞能詳,影視劇中借鑑、融入非遺文化,推進了劇情發展,也保證了劇作品質。
  • 大國之風丨名揚世界的中國國粹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看看中國文化中名揚世界的的四大國粹。京劇也是中國的"國粹"之一,已有200年歷史。京劇又稱平劇、京戲,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的京劇是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五大戲曲劇種分別為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 中國國粹京劇,生旦淨末醜,分別代表什麼
    中國國粹京劇,生旦淨末醜,分別代表什麼文/@成長新視點京劇,是中國的國粹。京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其中的多種藝術元素被用作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符號。生、旦、淨、末、醜是中國戲曲中人物角色的行當分類。
  • 傳承國粹、弘揚文化,京劇電影《大鬧天宮》石破天驚
    《大鬧天宮》取材於膾炙人口的經典名著《西遊記》,孫悟空的形象也已經家喻戶曉,如何在繼承傳統京劇文化的基礎上對這一劇目進行創新,以滿足觀眾在大銀幕觀看的需求,成為了橫亙在主創面前的首個難題,「《大鬧天宮》劇組在成立伊始便定下了先有舞臺版,再有電影版的大方向」,程籙在導演闡述中談到
  • 傳承國粹、弘揚文化,京劇電影《大鬧天宮》石破天驚
    《大鬧天宮》取材於膾炙人口的經典名著《西遊記》,孫悟空的形象也已經家喻戶曉,如何在繼承傳統京劇文化的基礎上對這一劇目進行創新,以滿足觀眾在大銀幕觀看的需求,成為了橫亙在主創面前的首個難題,「《大鬧天宮》劇組在成立伊始便定下了先有舞臺版
  • ...校園,國粹共傳承,「書院娃盡享梨園香」戲曲進校園知識講座效果好
    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一種無形的歷史文化遺產。推動戲曲進校園,是傳承、繁榮、發展戲曲藝術的重要舉措。橋西區一直重視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戲曲進校園」活動,一貫堅持「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校園,沁入學生的心田,化作育人的文化營養」的理念。
  • 首創國粹京劇融入大美山河 為了更好的傳承
    把國粹京劇融入到大美山河,這是左卿侯老師提出的一個全新攝影概念。在中國這是第一次有人提出,也是第一個人把這種概念化為現實。過去京劇屬於舞臺,人們只有在特有的場景中,才能見識到京劇。把國粹走出來,融合到中國美麗山河之中,讓更多人見識,了解,才能得到更好的繼承與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