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上面「中華馮氏網」 免費訂閱!
中華馮氏網微信公眾號:fenghomecn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馮」,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中華馮氏網」 再點擊「關注」,即可成功加入中華馮氏大家庭。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馮氏文化,傳播馮氏正能量。
馮族始祖入粵閩之引;馮氏原籍長樂信都(河北薊縣)人,407年,後燕帝慕容熙暴虐無道,高雲和馮跋把帝殺死,高云為帝,後高雲被臣殺害,馮跋自立為帝,於409年建都於龍城(遼寧朝陽),稱為北燕國。馮跋死後,其弟馮弘(馮業的父親)於431年為帝,改元為太興。
432年,魏國(拓跋氏)開始出兵攻打北燕,魏帝親徵,率軍至遼西,燕屬各州郡紛紛降魏(馮弘長子長樂公馮崇降魏),使龍城成為孤城,馮弘固守,魏軍久攻不下。433年和434年,魏國以馮弘拒絕以子入質,兩度起兵攻龍城,將城外百姓遷走,禾稼割光,進一步圍困孤城。此時,遼西王馮崇向魏帝要求去說服其父馮弘投降,帝不同意。435年,馮弘求救於南宋朝,宋表示賜他燕王封號,但無力救援。436年春,馮弘願意送子為質求和,魏不接納,馮弘求救於高麗(朝鮮),高麗派大將葛蔓盧率軍迎接他。馮弘令家眷、婦人被甲居中,軍隊在前和壓後突圍,因魏將古弼酒醉,馮弘才能突圍東奔高麗。魏帝大怒,把古弼「黜為廣夏門卒」。在突圍時,馮弘有一子一女被俘降魏。(其女入宮為魏太武帝貴妃,其子馮朗任魏官刺史,朗後來被殺,朗女兒入宮由姑母撫養,長大後為文成帝皇后,帝崩,封為「文明太后」,466年,太后殺了當政的丞相乙渾,自己執政,471年,她扶植年4歲拓跋宏為孝文帝,把「拓跋」姓改為「元」姓,她嚴懲貪官,實施均田制,建立戶籍制度,促進魏國的繁榮,為少帝將來親政打下基礎。)。高麗不肯交出馮弘,魏擺出將要出兵的架勢進行威脅。437年,其間有42代的北燕王馮弘派次子馮業率300人乘船從高麗(朝鮮)浮海到了廣東新會,投奔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被封為懷化侯新會太守,後又封為羅州刺史,浮海歸宋(「因留於新會」)。438年,馮弘被殺,馮弘在高麗歷時二年。
自馮業傳下的第15代之後,有一支係為避遼金之亂,輾轉到了福建寧化石壁下,至20世有馮雯(即萬八郎)官拜湖南招討使,奉宋室詔令鎮守武年,留居象洞。馮雯的曾孫太昌於元朝初攜子遷徒於廣東平遠八尺鎮。太昌有三個兒子、長子萬泉留居平遠,次子萬海移居潮州府海陽縣豐政都仙洞坑,三子萬濱往江西南部創祖。
馮萬海入潮攜有三子,時為元朝至元22年(公元1285年)赴潮之後長子五一郎擇居揭陽藍田都崇義鄉獵坑村,次子大一郎定居豐良石壁下,三子七九郎留居仙洞坑。(清乾隆三年始置豐順縣,今馮萬海後裔3萬多人,大都轄屬豐順)。馮萬海季子七九郎的長孫馮均生的後代於元末明初遷居海豐赤竹壩(現屬普寧大坪鎮,村落已廢)。不久有一支遷往河婆與貝氏同居一村。(清代嘉慶年間被官兵抄散)。另一裔孫馮榮太背著「家神牌」(祖牌)於明朝永樂初遷至潮邑青麻山定居(即現潮安鳳塘馮厝村)。嘉靖年間,馮榮太六代孫馮雲開赴府城謀生,於城南郊沙洲島上搭寮定居,是為鳳凰州第二輪的開拓者。鳳凰洲於南宋慶元年間由金、曹兩姓始創,後因兵禍天災他遷,洲又陷為荒蕪。清代康熙年間,則有仙洞坑馮七九傳下十二代的潘田坑馮欽選到歸湖克安村打鐵謀生,娶當地黃氏女而後定居克安。
五華始祖原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當宋兵時遷居上杭縣大屋場,離縣三十裡與武平縣隔界,今武平縣裔孫甚多,亦有移居漳州者,族亦繁盛。至宋末時祖同兄中三人入粵,後散居府縣或居於揭陽縣躐坑村,或居於五華縣大都河背洞,良嶺,山下三寨,雙華虎石,平南合完,或居於海洋縣豐政都等處。居躐坑者即系長房開基祖,能銀匠(不知名號)其後有隨母在黃家者故有五三郎黃五三郎之說,又有依姑家者故有呂六一郎之說,後仍姓馮,故有馮念四郎之名,妣溫氏傳梅崗奇嶺八代孫系嘉靖時人,凡揭陽縣藍田都李廣坡馬跡普寧縣黃坑都旱壙埔是其後裔。居大都約即系亞壽公也,詳在世系圖下,凡長樂老虎石,二洋龍村,橫坡,程鄉,興寧,歸善,龍州,海揚,豐政都,石壁下,河源等處是其後裔。居豐政都者系三房也,馮始祖慶孫又名七九公,系冶角匠,墓坐東向西地名鏽針落巢,妣陳氏墓是鳳形眼穴,傳念八郎墓黃田徑妣黃氏墓在崗子崬,再傳亞青公,妣陳氏葬在七九公墓左,又傳均生,均政,均輔,今海揚縣德鄉堪田堡仙洞坑及上村凹背是其後裔。
接錄本雲念三公兄弟三人,長房念二郎名德裕,妣彭氏葬於五華縣大都河背洞石橋頭對面乙山辛向蜻蜒點水,原由揭陽而移豐順仙洞鄉居住 自皇弘治鹹化年間後移長樂 中坑九子瑕是其後裔。
二房馮念三郎行位馮三大郎。
三房馮念八郎妣周氏生二子,馮昭,馮彰,公墓葬於五華橫坡乾壙寨,周祖妣帶一子移居平縣,始租潮州府仙洞坑,移居長樂縣,蔡潭約中坑居住。
又雲念三公伯叔兄弟甚眾,其後散居興寧,龍州,歸善,和平,博羅,海豐,河源,永安,海揚,惠州,二府各處立業。
高祖叔衍經(順治甲午科武舉)曾祖叔秉銓(康熙乙亥科中舉人後選葉縣知縣)京元道炳俱(生庠)俊造(貢歲)稟式(生廩)昆煥(貢歲)梅秀(生廩)誠修(系國朝翰林院庶吉士乾隆癸酉科選四川主考)馮輔(嘉慶壬戌科欽賜翰林院)
民國甲寅年修整半嶺祠牌名立記簿;
嘗思木本水源,流水之為物,雖支分派別,莫不發源星宿,獨是族齒繁衍,一脈所生,支流甚多,即如水分別,尤是支分派也。而得姓受氏者,即如星宿。茲我族姓溯厥淵源,是文之昭,迨至畢公高,食採馮城,遂賜姓馮氏。所謂緣官以為氏,由歷秦及漢代馮異獨立大樹,不誇己績,被封大樹將軍故又稱大樹堂。又曰馮氏姓系出姬姓,乃畢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高,封子畢,是為畢公高,以國為氏),食採馮城,因以命氏,馮城隸屬於燕始平,遂定於始平郡,後世稱始平馮氏,實基於此,於唐宋之際,我先祖及宗叔季時,原譜所載。茲我三世祖清公妣陳老孺人,原居豐順縣仙洞鄉,於前明年間遷來樂邑虎石,半嶺開基祖也。始遷來時,虎石鄉人屬少,僅住陳馮張三姓,地名為三家村也。福從天降生四大房,長榮德,二榮貴,三榮俊,四榮監,清公於半領蕉頭窩建立宗祠一座,祖德庇蔭,房房略可比鄰,至七八九世,齊齊多士,事業維新,秀監群群。地方夾小,遷他省他鄉者不止其半,至十一十二世榮監公派遷四川成都府龍門鄉,住者相移縣住,裔孫科甲崢嶸,於道光年間,回鄉朝祖,立桅於祠。右砂巍巍,念文明經進土,三世科名,金匾於祠永垂不朽。十二十三世,原居虎石山下半嶺者,書香不輟,虎石鄉良田水口至尾三有其二也,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總之地方限於人也,誤聽時師養三元先生,以燕芳家著札。先生謬說惑人,祠堂大典主富不科族等,此之謂想望名譽,於嘉慶年間信他將祠易甲山兼寅,富分金五間,過造未安門樓。易此山向分金貽害非輕,差之毫厘失之千裡,居處近處者微微退敗,遷他省他鄉,無回朝祖,抑且並無信音。原住虎石半嶺祠山下二寨寂寞,寂寞猶可,挨到同治壬戍癸亥二寨各散西東,連年世界不平,各處失散十餘寨,十分得失太甚太甚。然至同治辛未桂月,來一江西張啟明先生,用庚將祠立卯山兼乙分金,公舉十五世子云祥恭記生經理,食用銀錢材料灶煙,戶丁口捐題,殷實加意,題銀湊用,易此山向,並未曾鑿先祖立老式,系本冬十一月二十四未時興工行牆,三間二廊安乙門,匠工十五世京橋父子,不舍晝夜,勞心勞力而成,至壬申二月十七辛未日合火卯時迎祖登龕。後至民國甲寅四十四年略可安穩,人各氣運,起者有,落者有,甲寅元月祠堂祭祀,齊集山家,大利倡修改造山向,眾議定上中下放牌,題銀使用丁口煙戶,亦要題銀湊用。公舉十六世泉茂經理,食用銀錢材料,課用本年九月合三庚子日派工拆卸,三十丁未日平基,至數日果系鑿出開基祖先,立老式牆腳,四正天井,原式中宮立辰山兼乙,角宿十度未,做工人多,傳各寨董事者,勿吝步登祠,看明先祖所立非虛,俱照老式眾一詞,盡皆樂意,書雲不愆不忘,率由舊章尊先祖立法,而過者末之有也,家先生子云選課,本年十月初五壬子日辰時興工行牆,三間二廊,十一月初四庚辰日合火,辰時中刻迎祖登龕。匠工十六世榮昌父子兄弟,俾盡作夜不惜勞苦而成,至乙卯正月初外結照牆,高升安乙門。要專用派工,多至泉茂公家中,傳路逢親朋,恭喜好笑,是為後世永觀,厥成叨祖蔭裔,永賜祚胤,熊罷葉吉,螽斯麟趾,子孫千億,戩殼鹹宜,而富興貴,房房鼎盛,連登科甲,代代簪纓,永垂萬世,只況斯引。 戊寅年又進行復修,集五華惠東紫金後裔之力,三月初一拆卸平基,十四卯時興工立乙山兼寅坐元宿八度向橫移十二度,二零零六年即丙戍年從虎石墟至祠堂道路開通,正月十三並舉行嘗燈吉慶,各地裔孫雲集,車水馬龍,共同見證歷史入之輝煌。
各位宗親,如果您感覺內容不錯,請在下面的拇指處點讚,並傳給更多的宗親!歡迎各位宗親提供更多的馮氏資料。
知曉馮氏天下事,敬請留意「中華馮氏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