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4日,星期日。
雖然法定的8天假期被削減了一半,但由於不能出遠門,回家轉了一圈之後,閒下來,也就倍感無聊!上午在家看電視,無意中看到了上周的《新聞周刊》節目。
一說到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新聞周刊》,在廣大觀眾的心目中,片頭閃過,出現在螢屏上的,一定是該節目主持人白巖松那張一本正經的臉,或者說,一臉嚴肅的表情。
但這一次,卻沒想到,竟是個例外!——因為,這是一期《新聞周刊》的國慶特別節目!在我看來,特別接地氣!特別煽情!特別淚目!
也是在這一次,我認識了獨立攝影師黎光波,記住了他的忠實記錄了七年的情緒記錄館!
2019年底,他帶著幾年來一直未變的幾個常見問題:今年有沒有什麼開心的事情?有什麼遺憾的事?難過的事?對明年有什麼願望?——拍攝了100多位武漢市民的幸福與悲傷,這碰巧記錄了疫情暴發前,武漢市民的模樣。開心、難過、遺憾、希望,四個關鍵詞叩開接受採訪者的心靈門窗——
「有啊,我去年體檢重度脂肪肝,今年體檢我變成輕度脂肪肝了。」
「今年最開心的是我女兒考取了安徽大學,屬於國家的211學校。」
「遺憾當然是跟男友分手了,我倒是覺得挺可惜的。」
「有,我想變魔法。」
「明年想帶男朋友回家。」
「我希望明年我一定要把我2019年立的flag給實現了。」
……
這是去年——2019年底被採訪者的回答!
黎光波說,當時拍攝完以後,其實整個狀態就覺得武漢人真的好樂觀。「他們都會覺得來年家裡人健康,自己工作順利,多賺一點錢買個房子,這樣的人生就夠了。」
9個月之後,黎光波回到武漢,重訪那些老朋友,同樣的提問,答案的色彩卻不相同。
2019年的時候,共有100多人參與了情緒記錄館;可是今年,最終有20幾位接受了回訪。
這期節目,以「回到武漢」為主題,製片人以2020年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為背景,以黎光波在他的情緒記錄館拍攝去年接受他採訪的普通民眾的鏡頭為依託,平靜地講述在這個紅塵滾滾的大千世界裡,一些平常百姓、普通家庭在這場重大變故中遭遇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愛恨情仇、生離死別等等。
人,依然是2019年的一些人;攝影師黎光波提出的依然是七年來一直未變的幾個常見問題:
——今年有沒什麼開心的事情?
——有什麼遺憾的事?難過的事?
——有什麼願望對明年?
今年的回答多與疫情有關——
「開心的事,好像感覺沒有什麼開心的事。」
「反正今年活著就是很開心的事。」
「難過的事情就是疫情的時候,隔壁樓道就是總聽見別人有人哭,就是家裡有人得了新冠,有人病了。」
「家人每天就不停地打電話。多的時候有四五個,不停地視頻,打電話。」
「是,還有堂妹,疫情的時候她突然給我轉一千塊錢,我說你幹嗎啊,她說你天天在家裡,怕你沒錢買菜了。」
「期待再找個好工作。」
「這口罩蠻好看的,你看,上面有個I Love Wuhan,也是我今天特地準備的一個。」
更讓人淚目的是,黎光波說,他知道有些人真的可能不會來了——因為有微信的,都給他傳遞了絕對不會來的信息,因為這個事情他們(的情緒)現在還沒辦法緩過來。
曾經80多個可以打通的電話,近一半聯絡不上。
黎光波說:「也得知了有很多人因為疫情的原因,選擇離開了武漢,去了廣州、深圳。當然我也猜測,其實在這個過程中,有人是因為疫情原因感染了,或者說有一些生命上的變故。」
在接受回訪的武漢人中——
劉先生,婚姻走向危機,「過好自己的生活吧,該搬磚就去搬磚。」
張先生失戀半年,「努力工作,看能不能跟有緣的女孩子共同生活。」
善女士去年的遺憾是沒生二胎,「現在很慶幸沒生二胎」。
徐小姐想要一個「能夠自己支配時間」的工作。
柴女士一家如願買了新房,「是個江景房,可以看江」。
……
新聞周刊,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製作的一起大型一周新聞綜述類節目,撇開國內重大時政新聞事件不談,鏡頭向下,目光向下,深入基層,深入百姓的內心世界,忠實紀錄,真實表達,不遮不掩,無拘無束,正應了那句當下較為時髦的流行語:關注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
但這句話裡不含貶義!
這是這期特別節目特別感動人、打動人、激動人的地方!而獨立攝影師、重慶人黎光波,未來想把情緒記錄館帶到長江沿岸的更多城市。
這樣的新聞周刊,咱們老百姓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