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探-小龍蛋」做短視頻推動無障礙事業進程,他們卻無所事事在網上找存在感;「盲探-小龍蛋」針對此類評論一一「反駁」,他們卻銷聲匿跡不敢認錯。
今天,當我們被36歲全身癱瘓的作家高淳感動,為19歲視障男孩蔣佩文圓大學夢開心之際,這句冰冷刺骨的話卻給大眾當頭一棍。
據《新周刊》報導,類似的話,出自短視頻播主「盲探-小龍蛋」的留言區。幾天前,播主「盲探-小龍蛋」在平臺分享了一條自己坐電梯時遇到不便的視頻,視頻中,播主站在一臺沒有語音播報和盲文標識的電梯裡,尷尬地笑著說,「哎呀,太難了」「希望以後公共場所的電梯能夠更加人性化一些」。
這本是殘障人士出行困難的日常一角,「盲探-小龍蛋」的表達也相當溫和,結果卻被評論區的網友們花樣百出地教訓起來。
有人「語重心長」地說,「社會是為大眾服務的,大眾都是正常人,你也沒有權利要求,什麼都以盲人為主吧」。有人直接挖苦,「你要一個城市為你服務」。有人「理性辯論」,電梯加了語音提示會不會吵到別人?
還有人發出靈魂拷問——「你一個盲人,你要出去幹什麼?」
很多留言都是字句不通的,可是這些留言有一個共同點是表露無遺的,那就是滿滿的優越感。面對殘障人士的正當訴求,這些「正常人」不具備公共討論的基本能力,甚至連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利索,卻不妨礙他們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
最怕智力不及格的人有「大局觀」。
在這些人的臆想裡,一個社會如果為殘障人士提供足夠的便利,就要浪費太多資源,犧牲太多效率。殊不知,若講道理,公共資源的存在就是為了照顧包括殘障人士在內的所有人。而從實踐來看,在無障礙方面做得更好的國家和地區,通常是更發達富足的。
溫柔地對待殘障人士,不僅不會拖累社會的進步,反而是社會進步的目的和標誌。
有這種認識的人是可憐的。他們不僅意識不到說這些話是對別人的傷害,更不知道他們也可能成為其中的一份子。或者可以這樣說,認知上的殘缺遠遠比身體上的殘缺更可怕。僅從他們與「盲探-小龍蛋」的「對峙」中就能足夠體現,「盲探-小龍蛋」做短視頻推動無障礙事業進程,他們卻無所事事在網上找存在感;「盲探-小龍蛋」針對此類評論一一「反駁」,他們卻銷聲匿跡不敢認錯。
不可忽視的是,這並非個例,楊麗萍事件、張宏民事件與之都有一定的共性,無論是嘲笑公眾人物不生孩子,還是痛罵殘障人士出行,他們都因為缺乏對人基本的尊重,對人生價值的思考與審視,反而讓自己成了網絡「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