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新月異,感知古琴魅力,提升古琴知識 -
文 / 石湖居士
坐姿很重要,因為它直接關係到能否順暢、正確地發力。
記得或是在2009年,黃樹志先生來蘇,我有幸在平江河畔陪先生品茶受教。當我一曲撫畢,黃先生沒有就琴曲、指法等問題做任何評說,而是強調了坐姿的重要性。他說,彈琴,首先自己要舒服,同時還要讓其他人聽著舒服、看著舒服,並撫琴示範。
黃先生並沒有直接批評我的坐姿,但我已經很受傷了,也明白了他的意思,原來多彈了幾年琴,我還沒有坐好!此後一年內,我就十分注意糾正自己的琴姿,讓琴友幫忙看,自己對著穿衣鏡糾正,各種方法都用,儘量糾正。次年黃先生再來蘇,便沒有再提身法一事了。
徐立孫先生
2009年,我跟隨上海今虞老琴家胡維禮先生習琴,每次與先生對彈前,先生總是要問「音調準了沒有?」「坐好了沒有?」由此,我也慢慢我也慢慢養成了習慣,彈琴前必然要先調音,注意一下身姿。
後來我反覆琢磨,身法不僅僅是在琴容上,更重要的是正確的身法,直接關係到發力取音(這一點等會再說),這也是我將身法列為「發力」首篇的原因。
那麼坐姿的要求是怎樣呢?
我們先看一看明代楊表正《重修正文對音捷要真傳琴譜》中關於坐姿的闡述:
以琴近案,座以第五徽之間,當對其心,則兩方舉指法。其心身要正,無得左右傾欹、前後抑合,其足履地,若射步之宜。……不宜飛撫作勢,輕薄之態,欲要手勢花巧以好看,莫若推琴而就舞,若要聲音豔麗而好聽,莫若棄琴而彈箏。
相信不用翻譯了,大家都看得懂。主要意思就是強調身體要中正,不可以左右搖擺、前俯後仰,肢體語言少點,中正為宜。
管平湖先生
關於身法坐姿,現在出版的一些古琴教材和視頻教學中也多有表述,綜合起來大概有以下幾個重點:
1、胸口對著五徽或四五徽之間;
2、屁股不可坐滿琴凳,身體坐直;
3、兩手放在琴面上,小臂應平直;
4、彈奏時,身體應保持中正,不可彎腰或偏斜身體;
這幾個要點目前已經很普及了,老師也這麼教,學生也多知道,關鍵是要做到就好了。但我常琢磨,為什麼要這樣子呢?還是習慣性地用太極拳的站姿來進行一下對比,下面我就用太極拳裡面的無極樁來與古琴的坐姿做一個對比。
無極樁是太極拳樁功裡的基本樁,也就是太極拳的預備式,立定站好便可,看似非常簡單,實則內含萬千變化。許多拳友往往急於練習招式,而忽略了這個預備動作,但它卻是極為重要的。
我們先看一看楊澄甫在《太極拳體用全書》中對無極樁的敘述:「立定時,頭宜正直,意含頂勁,兩眼平視,含胸拔背……守我之靜,以待人之動,則內外合一,體用兼全」。又說「人皆於此勢易而忽略,殊不知練法用法,俱根本於此」。正說明此式的重要,應該單練,細心體會虛領頂勁、沉肩垂肘、松腰松胯、氣沉丹田的意境和自我控制、調節的能力。呼吸要自然,先呼後吸,呼氣時想松,自頸、肩、背、腰、胯節節下松,直到腳掌。吸時心靜,含胸拔背,節節上提。一呼一吸,一下一上,是練習上下之圈,以練松沉為主。
聽琴圖(局部)
個人愚見,習琴應先練松沉,而無極樁的站姿要求正是練習松沉的最佳方法。由此,我便把無極樁的站姿要求移用到習琴坐姿上來。於是我將習琴坐姿的基本要求和方法綜合如下:
1、選擇標準琴桌、琴凳;
2、身體前胸宜對四五徽間;
3、身體與琴的距離以雙臂搭於琴上,小臂緩平,肘尖略在胸前為宜;
4、雙腳平行踏地,與肩同寬,小腿與地面呈95—100度角,;大腿平直與小腿呈95—100度角;腰身與大腿垂直;
5、上身宜直,含胸拔背,雙臂與胸有圓意,彈琴時上身宜略微前傾,忌前後左右搖晃;
6、腦袋不可低垂,宜脖靠衣領;
7、腳踏實地,略加意識蹬地,以產生反彈力;
8、坐定後,雙臂下垂,全身放鬆,做四五次深呼吸,勻齊緩慢為宜,待氣定神閒後再彈曲子。
這裡我強調了「雙腳平踏」,竊以為這樣有助於身體的中正及腳下生力。但楊表正稱「其足履地,若射步之宜」,應為前後腳,如同太極樁的虛步。現代也有琴家主張前後腳,可在音樂需要身體前後微動時保持穩定。但我對身法的理解應以中正為主,在大多數時間內,彈琴是不需要太多肢體語言的。前後腳會導致下半身重心位移,兩腳必分虛實,不利於力量的生成。故我採用「雙腳平腳」之法。
以上僅為個人愚見,敬請琴友批評指正。
你若喜歡,點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