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四方踏歌行
——鐵一師宣傳隊紀實(三)陸川改編
文/鐵一師 盧楨
抗美援朝勝利凱旋。到60年代初,鐵一師先後參加寶成線、黎湛線、鷹廈線搶修搶建。這期間,一師文工隊堅持為兵服務的工作方向,面向基層,深入連隊,以普及提高為主,大力開展部隊群眾文化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為基層和友鄰部隊輔導培訓,搞好普及與提高,是文工隊經常的任務之一。抗美援朝歸國後,部隊駐紮在陝西寶雞,文工隊經常下基層輔導連隊演唱組,從發聲演唱、形體訓練、到舞臺造型、編排節目,有效提高了基層部隊的的藝術水平。 當時三團的業餘文體活動,在全師都是數一數二的。老紅軍李萬華當時是團長,他特別重視文體隊伍建設,每年徵兵都刻意吸收「特長兵」。三團的籃球隊,兵強馬壯,打遍寶雞周邊友鄰部隊、廠礦、學校無敵手;三團的宣傳隊更是人才濟濟,深受廣大指戰員歡迎,其水平,不亞於師宣傳隊。 三團一連演唱組創作、排演,的《架橋舞》,造型獨特新穎形象,1954年2月參加了寶雞匯演。
在舞臺上表演線路撥道。
表演部隊搶修的《打樁舞》。
寶雞公安大隊的文藝骨幹,來一師取經,師文工隊員孫敏、杜和喜等人毫無保留的傳授經驗,手把手指導表演技巧。
編輯創作人員身背背包,手握鋼筆,深入到連隊,與指戰員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採訪寫作,力求文藝節目更具時代感,戰鬥性和鼓舞作用。
文工隊圍繞中心工作部署創作,排練和演出,他們從群眾中吸取了無窮的智慧,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是尚慶民隊長和王迺賓編輯在工作。
當時的節目單。
1954年,一師日夜奮戰在寶成鐵路線上。文工隊派李佩蘭,王秀珍等同志到蘭州軍區文工團學習培訓,不斷的學習培訓,使文工隊的業務水平明顯提高。
同年,師文工隊在去寶雞返回途中,因避讓群眾車輛發生車禍,造成多人傷亡。這是杜和喜寫的回憶文章。
就在這些英姿勃勃,精神煥發的文工隊員,讓青春的歌聲,響徹祖國的鋼鐵運輸線,把青春的英姿留在縱橫萬裡的鐵路網上時,1955年春,軍隊開始正規化建設。按照軍委部署,軍以下文藝單位統一撤銷。當時部隊正在搶修黎湛線,師文工隊駐紮廣西陸川。服從上級命令,風華正茂的文工團員告別舞臺,紛紛轉換工作崗位。有的上調鐵道兵文工團,有的下連隊任文化教員,到團裡任俱樂部主任或幹事,有的留師機關任文化科科長或幹事,鐵一師文工隊,由專業文藝團體,逐步過渡為戰士業餘文藝演出隊,走上業餘輕騎發展之路。 戰友們分別留念,前排中間為隊長焦乃積。
音樂分隊琴瑟和鳴,配合默契,分別之際依依不捨。
演員分隊依依惜別時合影。
1956年,通過全師層層匯演,由政治部文化科從各部隊抽調基層骨幹、築路隊女青年和部隊家屬組成師業餘宣傳隊,加工提煉匯演中的優秀節目,精心編排,組織了一臺高水平的晚會,下部隊巡迴演出,極大地豐富了基層文藝生活。
任務完成後,宣傳隊即行解散,隊員各回原單位。即使是業餘演出隊,對基層的文化活動發揮了深遠的影響,使基層部隊的文藝舞臺,始終充滿朝氣和活力,深受廣大官兵歡迎。 青年築路隊的文藝骨幹和幹部家屬成了宣傳隊的女演員。
宣傳隊員個個一專三會八能,到基層能掃盲,能教唱歌,能寫美術字,圖中杜和喜正在精心設計黑板報版面。
1958年,搶修鷹廈鐵路。杜和喜下連當兵體驗生活,和文化幹事王迺賓,楊連第連副指導員孫治珊、姜海富合影。(未完待續)
鐵道兵公眾號第2019-685-1期
來源:信息中心
編輯:火花石
文字投稿郵箱:tdbzy51@163.com
視頻投稿郵箱:69319458@qq.com
鐵道兵戰友網:http://www.tdbzy.com/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