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嘴硬了!《狗十三》就是你的「青春血淚史」

2021-02-07 野獸派娛樂

時隔五年,曹保平拍的青春片,終於上映了。

 

沒錯,2018年12月7日上映的《狗十三》,被塵封了5年。

而5年前,正是青春片最為泛濫的時候。由《致青春》拉開序幕,那個階段的青春片,大致上便分為兩派,一邊是《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等懷舊主題基調的青春敘述,每一上映便賺得盆滿缽滿;

 

另一邊,卻是另一種社會現實類的青春片。它如同一片葉子的背面,粗糲齟齬、沒那麼明麗光澤,放大來看儘是成長的溝壑和爪印,《狗十三》便是這樣。

 

《狗十三》的導演曹保平,是一個對劇本和演員都出了名苛刻的摩羯座導演,崇尚慢工出細活,以至於這14年來,他拍的電影一隻手都可以數得過來:2004年《光榮的憤怒》、2006年《左偉和杜葉的婚姻生活》、2007年《李米的猜想》、2015年《烈日灼心》、2016年《追兇者也》……

 

曹保平的個人風格再明顯不過,題材和影像風格都異常「兇猛」。而《狗十三》這個片子放在曹保平的電影裡來看,似乎顯得有些突兀。畢竟大多數時候,曹保平都是以拍男人見長。曹保平有一個綽號,叫「影帝製造機」:男演員演曹保平的片子,很容易被影帝砸中。

從王硯輝、鄧超、段奕宏再到劉燁、張譯,可謂屢試不爽。而他們在曹保平的「黑色犯罪片」裡的身份也無外乎以下幾種:毒販、嫌疑人、殺手、警察、亡命之徒。

 

儘管他的片子裡也有女性:從李米到伊谷夏,再到萍姐,這些女性角色大多情感猛烈、愛恨情仇直接且極致。但大多數時候,女性很少會成為曹的電影裡的主導。

 

但是《狗十三》不同,曹保平不僅在這部電影中拋下了「犯罪」元素,更是將鏡頭聚焦到一位13歲的少女——李玩身上。

 

因此,當這個50歲的嚴肅導演,將那顆無處安放的青春投影在一個13歲少女身上的時候,你想破腦殼都想不出,他會拍出一部怎樣的青春片。

 

結果很意外,效果很驚喜,這個粗糲的山西漢子,拍起青春片來還是「暴烈」不減,一開口就用兩個字……不,三個字,喊出了他對青春的態度:《狗13》

 

《狗十三》的片名就扼要地告訴了我們這部電影的主人公:狗,和十三歲的女孩「李玩」。但它的故事可不是走主人與忠狗的溫情路子,那顯然不是曹保平的風格。

 

我們或許可以從電影的英文名中窺視電影的核心:「Einstein and Einstein」。Einstein(愛因斯坦)是劇中女孩「李玩」給狗取的名字,表面上說的是李玩的兩條狗,實際上是以兩隻狗的命運暗喻李玩在中國式教育中的兩種命運:青春期叛逆,要麼被懲處,要麼被規訓。

所以說,在這部青春片裡,雖然曹保平沒有拿出一把刀子,但無形的匕首卻時時刻刻刺在每一個「李玩」的身上。

(以下涉及輕微劇透)

影片中的李玩應該是近年來國產片中少有的一個少女形象,她從小父母離異,身上有著超乎同齡人的成熟,熱愛物理,喜歡聽搖滾樂,愛看《鏗鏘三人行》和《時間簡史》,相信平行宇宙。

 

在父親重組家庭後,李玩便一直與爺爺奶奶共同生活在一起。但這種隔代的親人,往往很難進入到孩子的內心。比如,他們會以「為孩子好」為由,讓李玩喝牛奶,卻並不知道李玩一喝牛奶就吐的毛病。

 

另一邊,作為握有父權的李玩爸爸,則同樣會以「為孩子好」為由,捏造著孩子成長的模樣。爸爸的口頭禪是「碎女子,就不能懂事一點」「你什麼時候可以長大」。電影通過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展現了李玩在成長過程中的一場場風波,而當這場孩子與大人之間漫長的「割據戰」結束之後,李玩也終於如大人所願,成為了一個「懂事的大人」。

 

//////////

大人的「糖果」騙局

大人的想法千千萬萬,但在讓孩子「聽話」這方面,他們的套路卻只有一個——給「糖」。李玩在成長中,就面臨了無數次「糖果補償」。

比如,她痴迷於物理學,父親覺得學英語更好,脅迫她改報了英語小組。作為補償,父親送給了她一隻寵物狗。出於對物理的熱愛,李玩給這隻狗取名叫「愛因斯坦」。

 

在爺爺不小心弄丟「愛因斯坦」後,大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去找狗,而是用另一個「糖果」來補償——溜冰鞋。

在溜冰鞋不奏效之後,他們依然不願意去幫助李玩找狗,只好想出另一招——買來一隻一模一樣的狗,並對李玩謊稱,它就是走失的「愛因斯坦」。

 

「糖果」是否能補償一切?顯然,在大人眼中,糖果是萬能的法寶,但對李玩來說,「愛因斯坦」卻意味著無法取代的陪伴。

 

影片中有一段「認狗」大戲,曹保平把這齣戲拍得如同一出「皇帝的新衣」:李玩堅稱「愛因斯坦」不是「愛因斯坦」,但從繼母、父親、爺爺、奶奶,甚至到自己最親的小夥伴——表姐堂堂,都告訴李玩:「這就是愛因斯坦」。

 

李玩不依不撓。大人們的「糖果盒」終於見底了,用什麼來終結李玩繼續找狗?父親選擇了撥開糖衣,放出「炮彈」:暴力。

 

對於這個片段,曹保平拍得異常「暴烈」。

 

而看著影片中張雪迎瑟縮的那一刻,我幾乎是晃神的,因為這些似曾相識的打罵聲,似乎撕開了每個人青少年時期曾碎落一地的尊嚴。

 

意料之中,在父權系統的震怒下,李玩只能妥協。她承認了這隻新的「愛因斯坦」。

而暴烈過後,大人們選擇與孩子和解的方式也是如出一轍,畢竟他們的「糖果」源源不斷:在李玩一臉沉默地從浴室出來後,爸爸一把攬過女兒,撫摸著她的傷口說「爸爸比你更疼」,並承諾女兒,會帶她去看她念想許久的「天文展覽」。

但請相信,這些承諾最終的落地可能比他們的表情還要雲淡風輕。

成年就是一場「自我獻祭」

 

如果說承認「愛因斯坦」是李玩成長的第一步,那適應飯局生態,可能是李玩成長的第二步。中國人的「飯局」,吃的到底是什麼?吃的是關係網。


全片中共出現了三次飯局,而這三次飯局構成了這部影片中最諷刺、最具漫畫感的片段。

 

第一次飯局,是家庭聚餐。父親帶李玩前往他與情人一同生的兒子——昭昭的生日宴。而在這場生日宴之前,李玩對這個弟弟的存在一無所知。她是直接被父親推到這個陌生的場合裡的,周圍的親戚不認識,周圍的氛圍不適應。飯局上她該怎麼做?很簡單,看著大家都在笑,你也笑就對了;看著大家都在唱「生日快樂」,你也跟著唱就對了。

 

第二次飯局,是父親的應酬飯局。李玩爸爸帶著全家人,包括情人、兒子昭昭以及李玩一同出席。飯桌上的C位,是滿口詩書風雅的張伯。

席間,李玩催促父親帶她去看之前約好的天文展覽,但在被張伯詢問「有事兒」之後,父親脫口而出的卻是:「跟您吃飯就是這輩子最大的事兒」「人的事兒都沒搞明白呢,就往天上看」,而一旁的繼母也迎合「跟你張伯吃頓飯,比看十個天文展覽都有用」。有沒有覺得很耳熟?

 

而張伯也不是個「體貼的大人」,聽到李玩說最近在看《時間簡史》,可能他連這本書講的是什麼都不知道,便脫口而出:「那是小孩子看的書」。那什麼才應該是「大人」應該看的書呢?繼母便讓兒子昭昭背誦起了《三字經》,張伯讚不絕口。眾樂樂之間,李玩悄然離席,而鏡頭外,身後的昭昭剛好把三字經念到了「養不教,父之過」。

 

第三次飯局,是李玩的升學慶功宴。影片中,李玩最後得了物理獎被保送重點高中。慶功宴上,一位劉叔叔將一盤紅燒狗肉推到李玩面前,告訴她,「這是店裡的招牌菜,特地為你點的」。

而在這次慶功宴之前,因為昭昭的一次淘氣,「愛因斯坦」被繼母要求「送到了狗肉店」。在這個全過程中,李玩沒有絲毫髮言權。李玩的父親表面時答應了繼母,但因為不忍,只是將「愛因斯坦」悄悄送去了收養中心。卻不料,當李玩和爸爸前去看望它時,「愛因斯坦」卻因抑鬱絕食而死。

回到慶功宴上的場景。李玩面對這盤狗肉是什麼神情和反應,我相信,看到那個片段,你們一定會覺得不寒而慄。

 

(註:在影片結尾有寫明,

本片反對虐待動物和食用狗肉

李玩用她的一系列動作,完成了她的青春「獻祭」。但這樣的「獻祭」遠沒有結束。就像李玩的弟弟,同樣一遍遍喝著「為他好」的牛奶,再一遍遍吐奶;一遍遍練習不喜歡的旱冰,再一遍遍爬起來。

 

而長大後的我們又會是怎樣呢?我們不妨看看李玩爸爸的模樣——

在結束慶功宴後回家的路上,父親高興地誇女兒「你是我的驕傲」,心血來潮的他一時興起,唱起了某首歌。唱完後他說:「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就想起了這首歌」。不得不說,導演太狠了,一句短短的歌詞,足以將父輩們的性格成因勾勒出來。

 

但下一秒,當李玩的媽媽打來一通祝賀電話之後,李玩掛掉電話笑著問爸爸:「你和媽媽是怎麼開始的?」話未開口,爸爸卻是淚流滿面——這應該是全片最大的淚點。伴隨著背景樂《再回首》,我身旁的中年大叔也跟著在輕聲啜泣。

看到屏幕上這個男人痛哭扭曲的臉,有一瞬間,我卻是希望李玩和她的父親算是徹底和解了。

(這裡,容我也點一首《再回首》~)

 

入骨三分的扣題

如果影片在《再回首》中戛然而止,似乎也無關緊要,但曹保平的刀,還要再入骨三分。還記得影片的英文名吧?「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影片的結尾,第二隻愛因斯坦死去,而第一隻愛因斯坦呢?

走失後的「愛因斯坦」,有了新的主人和新的名字——「貝貝」。當李玩和表姐堂堂在街上偶遇到「愛因斯坦」時,它壓根已經認不出原來的主人。在生存的法則中,聽話的「愛因斯坦」,得到了好的歸宿;對抗的「愛因斯坦」,註定成為「盤中餐」。

而李玩也終於不再像當初一樣,為找到「愛因斯坦」而拼盡全力,只是淡淡地對堂堂說:「還好它沒認出我。」

 

然而畫面一轉,她卻獨自一人出現在了街角,看著街道上的半張尋狗啟示,狠狠哭了一場,繼而擦乾淚頭也不回地消失在鏡頭中。

 

至此,一場青春的自我獻祭終於完成,那半紙尋狗啟示,如同一張蒼白而殘缺的繃帶,見證了李玩在經過一系列對抗後,最終還是頭破血流地敗下陣來。

影片中,李玩有一句話非常耐人尋味:「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

 

什麼樣的大人才算真正的大人?青春期的我們渴望長大,但經過一番現實的閹割後,又有多少人成為了真正想成為的人呢?又有多少人在聽到《再回首》時,不至於會被回憶擊垮?

誠如「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這樣的成長,每天都在中國千千萬萬個家庭裡上演,甚至其中有更多普通卻被我們忽視的細節,而正是這些細節,雕刻出了長成後的你。「如果撕開了看,現實可能會比我們想像的驚心動魄。」

//////////

最後有個小故事。影片是七年前拍的,主演張雪迎如今已變成了一個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早不再是影片中那個身材幹癟瘦小的「李玩」;如今的曹保平,也過了五十知天命的年紀,但有意思的是,他的影響風格依然兇猛,他的精神層面,卻還是「很像個孩子」。

 

有記者問他:「很多人分析,覺得「十三」是阿拉伯數字13拼起來的意思。這個片名是想表達一種操蛋的成長過程的意思嗎?」

曹保平回答:「我沒有那個意思,你要非說有那個意思,那是你的意思。我的意思是一條狗和十三歲小女孩的意思,這樣的一個意思。」

 

相關焦點

  • 《狗十三》:失物招領,你的青春
    殘酷成有人說,成長就是漸漸發現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而導演卻給成長一個更加酷烈的定義,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狗十三有一張海報,成為雕塑的父親雕刻著快成為雕塑的女兒。關於青春的電影總有自己詮釋成長的角度,而狗十三中,青春似乎是一個妥協與沉默的過程。
  • 豆瓣8.4:電影《狗十三》,我們真實的青春記憶
    — 點擊藍字關注青橙故事 —最近有一部被塵封五年的青春片《狗十三》,上映三四天就衝上了豆瓣8.4的評分,被稱為「中國最好的青春片」。 它也許不是預算最高的青春片,也不是明星最多的青春片,但卻一定是最真實的。 我們大多數人的青春,是偏科、長痘、想養狗。
  • 《狗十三》影評:不要忘記被粗暴對待的青春
    看完《狗十三》,我突然想起賈樟柯點評《風櫃來的人》的一句話:「電影拍的是一群臺灣青年,但總覺得是在講我山西老家的那群朋友。」他談的是個體生命經驗的共通性,一部遠方的電影竟能召喚起記憶中的生活細節。我想每代人都有他專屬的青春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和《陽光燦爛的日子》不可不謂耀眼,但《狗十三》才是我的《風櫃來的人》。《狗十三》從第一個鏡頭起就擊中了我,素顏的張雪迎頂著滿額頭的粉刺注視著攝影機。這是青春的證明,也預告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就像粉刺一樣要浮出水面了。這扎眼的粉刺提醒觀眾這部電影的立場:不迴避、不矯飾。《狗十三》首先讓我熟悉的是片中的成長環境。
  • 《狗十三》——青春最真實的疼痛
    當叛逆的孩子轉變為成人眼中的「乖孩子」時,青春已經逝去了,留下的,只有成人才該有的世故。在父親還沒有重組家庭之前,李玩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但是,繼母生下弟弟後,這個家對於李玩來說,也許就是一個對她沒有任何感情的收容所。如果在別的電影裡,李玩的爸爸說不定是一個完美的爸爸。不賭博不酗酒,對妻子溫柔。對李玩也很有耐心,會經常誇獎她。。
  • 《狗十三》:青春才是最大的懸疑,因為沒有人會知道答案!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狗十三》是曹保平的第三部電影,塵封五年後於2018年播出,在他一堆涉及犯罪、懸疑的作品中,當《狗十三》要播出時似乎顯得有些「小清新」,但是卻沒有人覺得它在片名中就透露著一股狠勁。
  • 《狗十三》一部真正的中國式青春的電影,不動聲色的聽話你有過嗎
    《狗十三》一部真正的中國式青春的電影,不動聲色的聽話你有過嗎哇哦,大家好!《狗十三》現在優酷、愛奇藝、騰訊上線,主演張雪迎不僅哭戲動人,對「成長」的演繹更是讓好片心有戚戚。《狗十三》一部真正的中國式青春電影,不動聲色的聽話你有過嗎?任何一個生活在傳統家庭中的孩子都一定與李玩的故事有所重合。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一個打磨稜角的過程,打磨了個性,打磨了那些無處安放的脾氣,成長本來就是要付出一些代價的,這個世界很美好,當然也是很無奈的!
  • 影評|《狗十三》
    序言這部塵封五年的《狗十三》帶大家經歷了零零後、九零後的青春時期,在電影的類型上,《狗十三》的劇情稍微傾向於個人化、小眾化的作者電影。但在曹保平手中,《狗十三》又如同姜文導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和馮小剛導演的《芳華》那般成為反映時代與社會的電影詩。
  • 希望你永遠都看不懂的一部電影,有一種青春,叫做狗十三
    希望你永遠都看不懂的一部電影,有一種青春,叫做狗十三不管你是十三歲,二十三歲,還是三十三歲,如果你看過這部《狗十三》,那麼都能從李玩的身上看到自己年少時期的影子。如果沒有,那麼小編真的很羨慕你,你擁有著一個大多數孩子都沒有過的幸福的童年。很多影評人說,這部《狗十三》是近幾年中國最好看的青春片。沒有俗套的校園霸凌,沒有早戀,更沒有那麼多狗血的橋段。但就是這樣一個平靜的、普普通通的故事,把一個叫李玩的少女從稚嫩到事故的蛻變赤裸裸的展現給屏幕前的你。像一把溫柔的劍刺進了觀眾最柔軟的地方,喚起了那份獨屬於青春最疼痛的回憶。
  • 《狗十三》:最不懂事的華語青春片
    當時來看,這部電影就是來給國產青春片正名的。然而,在無限期待中,它卻沒了聲音。五年間,它始終是無數影迷心裡的神秘之作,也始終是專業電影網站裡,難得一見的8分國產片。唯一的遺憾是,這五年,它依然密封,與大眾不得相見。畢竟,對於好作品而言,無法與觀眾見面,便是最大的悲哀。消失了五年,《狗十三》終於得見天日。
  • 再看《狗十三》,我想像個文化人一樣,水煮青春
    但是,我並不是那麼認同《狗十三》講述的主線僅僅是一個青春的路程而已。果真如此的話,我的心裡會有更多的失落吧。在我們的許多家庭觀念裡,許多人也都是經歷過「家長制」。這種沉重而又讓你不得不面對的「甜蜜」負擔,可能需要背負一生之久。
  • 電影《狗十三》上映收穫好口碑,曹保平交出「最好國產青春片」
    半島記者 黃靖斐「你長大了,應該懂事了」。「爸打你,是因為愛你」。這些臺詞是不是很熟悉?這些從小聽到大的話就出自曹保平導演的青春片《狗十三》。和國產電影青春片慣常表達的「殘酷」不同,《狗十三》用平實的故事真真切切地講述了許多尋常孩子的成長曆程,影片也因此被稱為「最好的國產青春電影」。12月9日,記者在大商影城(麥凱樂店)觀看了這部口碑超爆的影片。
  • 《狗十三》中的狗是主要線索嗎?到底是保護動物還是少女的青春?
    《狗十三》作為一部劇情片,是由張雪迎、果靖霖、智一桐、曹馨月等人主演的,豆瓣評分8.2分,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張雪迎飾演的女主李玩接二連三得狗失狗的故事,最後又與愛因斯坦重逢的故事。通過這部電影,大家可以看到全家人都有著男尊女卑的刻板思想,全家人對弟弟太過寬容,但是對李玩卻太過苛刻,這部電影曾慘遭禁播,播出以後便實力碾壓眾多傳統華語青春電影。電影裡有狗,但似乎並不是主要線索,狗的出現頻率佔比不大,但關於保護狗的內容倒是蠻多的,所以看到後半部分我很疑慮這到底是一部劇情片還是公益片。
  • 《狗十三》:誰的青春沒笑過、痛過、哭過?到最後都就此別過……
    《狗十三》是由曹保平執導,張雪迎、果靜林、智一桐等人主演的關於青少年成長題材的影片。影片講述了一個女孩從童年到成年殘酷的變化過程中所發生的故事。一 愛因斯坦的出現初中選科,喜歡天文物理的李玩被迫改選了英語,只因老師說了句只要把英語成績提上去就可以穩佔全級前十了,預算爸爸不顧孩子的意願,直接替李玩做了主。
  • 狗十三:以愛為名的暴力,被成人規則碾壓的青春
    電影《狗十三》由曹保平執導、豆瓣評分8.5、榮獲第64屆柏林電影節國際評委會特別獎以及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被禁五年才上映。 單從片名來看,狗十三、狗13、狗B,是一種無聲的宣洩和反抗。2013年的《狗十三》,塵封五年之後,終於和我們見面了。
  • 《狗十三》狗,和十三歲的女孩 這就是一個簡單的故事
    關於影評《狗十三》片名就簡練生動的將兩個主人公擺在觀眾面前:狗,和十三歲的女孩。這就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初讀「狗十三」這幾個字,那种放浪不羈和憤世嫉俗的意味便在唇齒間氤氳不散,頗有些罵髒字的意思。為什麼有這個意思呢?因為中國的語言博大精深。
  • 狗十三豆瓣評分多少電影好看嗎 狗十三最新影評怎麼樣
    由曹保平導演,張雪迎主演的電影《狗十三》將於12月7日上映,該片被禁五年,豆瓣評分高達8.5分,此次終於能夠上映不少觀眾都倍感期待、狗十三豆瓣評分多少  目前電影《狗十三》在豆瓣上的評分為8.5分,該片2013年就已經製作完成,不過直到今年才在全國公映,目前該片定檔12月7日,上映之後可能豆瓣上的評分還會出現波動
  • 強烈推薦的青春題材電影之《狗十三》
    關於家庭與成長的電影很多,今天為大家推薦一部國產影片——曹保平導演的《狗十三》。說起曹導,可能有朋友不熟悉,有興趣可以看看他的《李米的猜想》《光榮的憤怒》和《烈日灼心》,作為編劇出身,曹導構建故事的能力是槓槓硬的。
  • 狗十三 點擊閱讀原文在線觀看
    這就是我們曾經所經歷的青春,《狗十三》裡面有我們成長道路上的親切和孤獨感。這種孤獨感,來自長輩對孩子的漠視和壓制。但當年的最佳影片卻被《狗十三》拿走了。這部最不像「青春片」的青春片,拿獎後儘管迎來了「被偷走的那五年」,但一直被認為是這個時代最好的青春片。很難想像,如果國產青春片2013年有《狗十三》的烙印,那麼青春片發展是否還會和後來的劇情那樣「離奇」?
  • 在看《狗十三》,希望你未曾經歷她所擁有的青春
    與這兩部作品不同,《狗十三》是一部青春文藝片,也被很多人譽為今年最讓人震撼的國產電影。因為它太過真實,反映了我們的青春、我們的成長。她也擁有青春的懵懂與叛逆,所以她才會喜歡上滑冰,在鏡子前偷偷看自己的胸圍。
  • 影評《狗十三》
    《狗十三》是導演曹保平的一部關於青春題材的作品。同影片中的少女李玩的坎坷經歷一樣,這部電影在被禁了五年後才在2018年正式上映。該片講述了13歲的少女李玩,由於父母離異,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正處於青春期的她渴望得到家人的了解、陪伴和愛。在「要聽話」的中國式教育裡,李玩在掙扎與妥協的過程中也完成了屬於她的「成人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