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別歲》是一部很特別的電影。歲末和親友宴飲辭舊稱為別歲,用這個詞做片名,以為是以溫暖、祥和為電影底色,但看過電影會發現恰恰相反,《別歲》是一部關注社會邊緣人物的現實題材,用三代人的境遇,投射了大時代的變遷,帶給觀眾反思和回味的空間。
《別歲》講述的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電影聚焦了一個家庭的三代人,周樹達是在特殊年代下鄉的老知青,在得到返城的機會時,他拋下了妻子和兒子,回到原籍北京,過上了高級知識分子的生活,再次娶妻生子,三十年後,周樹達再次回到當年相愛相的那片土地,想彌補他曾經犯下的錯;而另一邊,當年被他拋棄的兒子陳樂,剛從監獄裡放出來,但等待他的是妻子改嫁、有自閉症的兒子,和更加艱難的生活,周樹達和陳樂就像兩條不想交的平行線,各自都有需要面對的難題。
電影有父親和兒子兩條主線來剖析現實,帶給觀眾很多思考和回味。
首先是黑白和彩色,互相顛倒、互為對立。周樹達從北京回到當年下鄉的地方,其實是有點「衣錦還鄉」的意味的。電影中有一場戲,他和當年的老友吃完飯聊天,說自己在北京的老伴兒過世,女兒在國外,說明過著優渥的生活,但偏偏他的戲份都是黑白的;
而陳樂的生活一直沒有擺脫困境,他始終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周遭也有更多的黑暗和醜惡,他過著黯淡的人生,但他的戲份卻是彩色的。電影用色彩表達情緒和氛圍是很常見的手法,為什麼導演要反其道而行之?
其實色彩的運用,恰恰是故意留給觀眾的一個暗示。周樹達的生活會多姿多彩嗎?他當年拋妻棄子,從返城的那一刻開始,妻子和兒子就是埋在他心裡的一根刺、是他永遠也擺脫不掉的負擔,也是他無法放下的牽掛。
需要注意的一點,周樹達回去接孫子,和陳樂那條線並非平行時空,而是在陳樂再次入獄之後,那麼讓他回去的不僅是接孫子的任務,也因為在北京的老伴已經過世,自己終於有了「自由身」,他這一生是怎樣過來的?恐怕不會比陳樂好過吧!
再看陳樂,黯淡無光的生活,在他和雅茹相識相知的那段時光裡,釋放出溫暖又耀眼的光芒,這是人性之光也是希望之光,讓觀眾在平靜且冰冷的敘事中,找到了一絲暖意,特別感動,哪怕只是為了這一段,也是值得賦予色彩的。
其次是三代人,用錯位的人生和下一代的悲劇,詮釋了父親的重要性。中國傳統觀念裡「男主外女主內」在正常不過,因此很容易漠視父親這個角色的重要性。可能他不做家務、不輔導功課、不怎麼跟孩子說貼心話,但父親仍然非常重要,他通常是家裡的頂梁柱,是孩子的第一個偶像,他用寬廣的臂膀給孩子安全感,他其實一直參與孩子的成長,只要能給他一個健全的家。
《別歲》裡周樹達在陳樂的成長過程中是缺席的,這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陳樂有性格缺陷,他偏執、狹隘、沒有父親的管教從小好勇鬥狠,一言不合就喜歡用拳頭說話。
更重要的是,沒接受過父愛的他,不知道該怎樣愛自己的兒子。比如,他不知道自己的兒子喜歡什麼,從監獄出來,兒子已經八歲,這八年裡他沒有參與過兒子的成長,所以匆忙的買了一個遙控汽車,在後續的劇情中,兒子從未玩過這個汽車,說明他並不喜歡。面對兒子,陳樂是手足無措的,他想逃避、不想承認自己的兒子有自閉症,他很畸形的愛著自己的兒子,沒能給他及時的治療和正確的教育,這才有了後面的極端事件。
電影的節奏真好,開始從陳樂滿懷希望出獄,到最後持刀再次引發極端事件,陳樂走完了自己又一段人生。這短短的一段時間裡他得到了什麼呢?一個自己沒能力撫養的兒子,感受到不被接納的冰冷,以及沒有辦法追求自己權益的世界,電影將很多耐人尋味的細節堆砌起來,一步步將陳樂送到絕境,看到最後,只剩無盡的傷感和喟嘆。
最後想給電影的幾位演員打call,特別是飾演周樹達的袁忠遠和飾演陳樂的龔格爾,他們都有著和角色高度匹配的氣質和細節把握,比如周樹達回到曾經工作的工廠,摸著那些當年很熟悉的機械,回憶、感慨、失落,所有的情緒在那一刻交匯在一起,袁忠遠將這複雜的情緒全部展現了出來。龔格爾呢,我和他一起抽過煙、聊過天,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漢子,沒想到在電影裡能把陳樂前期的怯懦、自卑,以及最後的偏執把握的那麼好,並且表情上的那些小習慣也如此自然,能看出來是真的用了心。
《別歲》是一部有現實意義的電影,不僅能看到社會邊緣人物的狀態、時代對人的影響,還有人性、人情,這些都是對現實非常精準的投射。我們常說,電影是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的藝術,那麼《別歲》就是一件完成度很高的藝術品,值得去影院接受內心的觸動,以及對家庭、父子關係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