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可能想不到,龍門石窟的夜景這麼美!

2020-12-27 天眼新聞

河南省洛陽市龍門石窟景區結合疫情防控要求及遊客的個性化需求,於4月起推出「夜遊龍門」參觀項目。

「夜遊龍門」活動採取遊客線上預約的方式,由旅行社統一組織參觀遊覽。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這裡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陸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

其南北長達1公裡,現存洞窟像龕2345個,石雕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

它與莫高窟、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後加麥積山石窟稱四大石窟,而龍門石窟數量之多位於中國各大石窟之首。

景區由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園四個景點組成,其內的造像多為皇家貴族營建。

當時為更好地統治北方、尋找更優越的自然環境,孝文帝不僅遷都洛陽,同時也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

這一時期北魏統一北方,外來的宗教佛教成為思想統治的精神支柱。龍門石窟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遷都洛陽的前幾年。

此後在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都有修復和續作,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開鑿活動規模最大,長達150年之久。

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佔30%,唐代佔60%,其他朝代僅佔10%左右。

新華社圖(李嘉南 李安 攝)

來源 新華網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河南旅遊景點大全—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遊景區。北魏孝文帝年間龍門石窟開始鑿建,歷經多個朝代陸續營造400多年,南北長達1公裡,現存洞窟像龕2345個,造像11萬尊,與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 。
  • 被摸出包漿的龍門石窟,是怎麼來的
    這不,剛過去的這個十一,龍門石窟的佛像就被摸出包漿了。祈福,確實是龍門石窟的關鍵詞。龍門石窟的第一座洞窟——古陽洞,就是當時的皇帝為了給祖母祈福而開鑿的。至於為什麼祈個福非要花費那麼大力氣跑到山上開窟(廟裡它不香嗎),那就有特殊的時代背景了。龍門石窟是什麼?小學的時候我們就背誦過,龍門石窟和莫高窟、雲岡石窟以及麥積山石窟一起,並稱中國四大石窟。
  • 龍門石窟,位於伊河東西兩側,為何一邊人頭湧動,一邊冷冷清清
    與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的龍門石窟,作為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先不說它的藝術成就以及歷史地位,單純從人氣來說,它就是洛陽人氣最高的景區了,乃至整個河南省內人氣都是排在前三的景區。龍門石窟是國內四大石窟當中開鑿延續時間最長,跨越朝代多的石窟。
  • 白馬寺與龍門石窟,蒼龍彩鳳碧海藍天,蒼松翠柏寺廟依建
    走過龍門之後就到了第二處淨土,龍門石窟,龍門石窟是我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在北魏孝文帝年間就已經開始開鑿,之後又經歷了北齊,隋朝,唐代,五代,宋朝等朝代的持續大規模的營造長達400多年之久,南北長達一公裡,迄今為止現存的窟龕有2345個,造像10萬多尊,碑刻題記2800多,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的精華所在,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唐楷書藝術的楷模;在石窟之下也有著僧人經過,品藝拜佛
  • 龍門石窟流散佛首「回歸」原位!首次採用……
    23日,在位於龍門西山的奉先寺北壁,一件一比一3D列印的佛首被龍門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員安放在一尊等身立佛的殘像上,佛首和殘像的兩個斷面完全吻合。這開啟龍門石窟流散文物「數字回歸」之路也是國內石質造像流散文物首次實現「數字回歸」去年5月,龍門石窟研究院研究員楊超傑和副研究員焦建輝了解到上海博物館有5件館藏文物來自龍門,但在龍門的具體位置尚不得知。
  • 世遺寶藏龍門石窟85件珍品亮相粵博
    「梵影歸來——流失海外回歸文物」、「至善至美——北魏造像及碑刻藝術」、「蓮華莊嚴——唐代造像藝術」三個部分,匯集了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研究院收藏的85件龍門石窟相關藏品,同時結合龍門石窟、石刻圖片以及3D列印模型,較為全面地描繪出龍門石窟佛教造像藝術的基本面貌和風格特徵。
  • 誰促成了敦煌、雲岡、龍門三大石窟首次聯展?
    誰促成了敦煌、雲岡、龍門三大石窟首次聯展?、雲岡、龍門,多少遊客為了一睹其風採而千裡跋涉。而10月18日在洛陽博物館開幕的「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讓觀眾得以一站式盡享石窟藝術盛宴。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舉辦的大型藝術聯展。開展當天,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來到洛陽博物館嘗鮮後感慨萬千,「震撼」已經不足以形容,還要加一個詞「神奇」,是變戲法般的神奇。
  • 從印度到中國的石窟藝術_文藝_澎湃新聞-The Paper
    佛教石窟中有不少是僧房窟,其中第5窟規模很大,可能就是古代的講堂,是一個縱長方形的石窟,縱深達三四十米,正壁開一佛龕,內有一佛二菩薩,龕外兩側又各有一鋪菩薩像。主室除了兩側有列柱兩列,中央還有縱向的平臺兩條。在兩側壁有中部凹進的壇。沿兩側壁開有很多小禪室。可以想見,在這樣寬敞而巨大的石窟中,當年曾有多少僧人在這裡學習和修行。第11窟和12窟都是像三層樓一樣的大型建築。
  • 洛陽龍門石窟流散佛首「回家啦」
    流散近百年 龍門石窟一佛首「數字回歸」 通過數位技術復原石窟藝術 讓千年石窟「活」起來跟小編一起走進現場 運用數位化3D列印技術,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一尊流散百年的無量壽佛佛首實現「身首合璧」。
  • 數位技術揭開洛陽龍門石窟最美觀世音神秘面紗
    「在龍門石窟萬佛洞女性菩薩造像中,這尊觀世音是最經典的一尊,堪稱龍門石窟菩薩造像典範。」近日,指著龍門西山萬佛洞前室南壁上的觀世音造像,在龍門石窟工作了10年的講解員馬丁,已記不清給遊客講過多少遍這尊被稱為龍門石窟「最美觀世音」菩薩造像了。儘管造像儀態萬千、婀娜多姿,面部大部分殘缺還是讓人感到有些遺憾。
  • 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數字+非遺」,解鎖文化保護與傳承新模式
    作為龍門石窟的「守門人」,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在近日舉行的第15屆中國—東協文化論壇上表達了分享了「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旅遊開放」等相關經驗。史家珍表示,為做好龍門石窟修護工作,該所相繼開展了洞窟搶險加固、龍門石窟綜合治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龍門石窟保護修復」、中意合作龍門石窟「雙窯洞」保護修復、東西山洞窟滲漏水保護修復等重大保護工程,並建立起完備的世界遺產監測體系。龍門石窟中的佛像此外,在國際合作保護工程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
  • 微電影《龍門石窟的傳說》開機 預計元旦前後與大家見面
    昨日下午,在關林景區內,微電影《龍門石窟的傳說》舉行了開機儀式,並開始了第一場戲的拍攝。這部計劃時長30分鐘的微電影,作為首套「洛陽十大文化符號」系列微電影——「美麗洛陽」的第二部,預計元旦前後與大家見面。
  • 唐三彩仕女、龍門石窟供養人 這些古代人物的服飾都是什麼樣?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大河網訊 永寧寺陶俑、宋墓壁畫、唐三彩仕女、龍門石窟供養人,你可能只在古裝片中見到類似人物的秀美服飾,那麼這些古代人物的真實服飾都是什麼樣呢?在這場「一眼千年」的秀中,共二十五套歷代裝束參考了大量出土服飾及首飾實物,其中更有豐富的「洛博元素」,從永寧寺陶俑到宋墓壁畫,從龍門石窟供養人到唐三彩仕女…這些翔實、精美的文物資料,通過嚴謹、科學的復原方法,以走秀的形式,在這個舞臺上又重新勾勒、描繪出數千年來伊洛河畔那一幕幕繁華與榮光。(魏薇 趙雅菲)
  • 夜光杯 龍門天闕
    我們已經無法確切知道千年前,最初北魏遷都洛陽時的龍門石窟是什麼模樣,時光流轉間,佛像已風化,但如今的龍門石窟在整個氣勢和整體構造上,依然保留著最初的樣貌。伊河自東西兩山間穿過,狹窄如門闕,兩岸石窟鱗次櫛比,綿延數裡,燦若繁星。
  • 蒙曼帶你遊山西|雲岡石窟,一部用石頭雕刻的「千年史書」!
    表裡山河 大美山西 山西文化歷史底蘊深厚雲岡石窟就是在這一時期修建的。 第6窟內造像 那麼,為什麼孝文帝時期要開鑿雙窟,
  • 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成「網紅打卡地」
    11月12日,在洛陽博物館2樓,參觀「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的遊客絡繹不絕。自10月18日開幕以來,三大石窟聯展成了「網紅打卡地」,吸引各地前來參觀的遊客近6萬人次。
  • 北朝留給後世的佛窟和佛塔:雲岡、龍門、莫高窟、少林寺和懸空寺|兩晉南北朝史話結束,隋唐篇即將上演!
    (休息幾天,隋唐篇即將上演)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布,一些帝王和貴族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修建了許多佛寺佛塔,開鑿了不少石窟。這些璀璨的佛教藝術,為我國藝術史增添了豐富的內容。北朝開鑿的石窟很多,其中以雲岡、龍門、敦煌三大石窟最為著名。石窟寺院起源於印度,原是僧徒禮佛的祠堂和僧房,洞窟內開鑿佛龕,並飾以圖案雕刻和豔麗的壁畫。
  • 快手上線天堂、龍門石窟、老君山三大地標AR魔錶
    據悉,「快手網紅文旅大會」於7月18日在洛陽正式啟動後,作為此次「豫見快手,嗨在洛陽」活動特色之一,快手特別針對洛陽的天堂、龍門石窟、老君山3個景點,分別打造了隋唐幻境、魚躍龍門、紫氣東來3款地標AR魔法表情。憑藉著趣味的互動玩法,3款洛陽地標魔法表情一經推出就立即吸引大量快手用戶進行短視頻創作並積極分享作品。
  • 中國佛教石窟,絲綢之路上經久不衰的藝術
    除了這些仙界的存在,石窟壁畫還描繪了許多真實的細節,如中亞商人、穿白袍的印度僧侶和在田野裡勞作的農民。這些的肖像靜靜地駐留在中國西部的石窟中,等待著後世發掘他們的美。中國有許多石窟和洞穴藝術遺址向公眾開放,以下是我們為你推薦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