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路西法爾
楊宇碩導演的韓國政治驚悚片《鐵雨2:首腦峰會》在上映五天後,觀眾數就達到了100萬,考慮到疫情的影響,這個數字還算不錯。在IMDb上本片評分7.5分,也算中規中矩。
但在豆瓣上本片口碑卻遭遇了滑鐵盧,目前僅有5.9分,與高達8.2分的前作處於兩個不同的評分檔上。
《鐵雨》改編自韓國的熱門網絡漫畫,作者大膽想像了朝鮮軍隊趁領導人在開城工業園區視察時發動叛亂,以至於身負重傷的最高統帥不得不在特工的保護下逃入韓國境內避難的情景。
《鐵雨》
朝鮮突然陷入權力真空,給了虎視眈眈的美國機會,為了避免朝鮮半島陷入核大戰的災難,由鄭雨盛飾演的朝鮮特工和郭度沅飾演的韓國外交官不得不聯手阻止美朝雙方互射核彈。
朝鮮半島核問題是全球矚目的焦點,《鐵雨》站在韓國本位的立場上講述了朝核問題的複雜性。朝韓兩國雖然政治制度不同,但終究同屬於一個民族,避免戰爭、保護半島和平、反對大國幹涉是南北的共同願望。
《鐵雨》的結尾,朝鮮將自己的一半核武器轉交給韓國,正是基於這種血濃於水的民族主義。從《共同警備區》到《愛情迫降》,超越國籍的「兄弟」、「家人」始終是韓國影視作品在講述南北關係時的關鍵詞。
第一部中的「鐵雨」暗指從天而降的飛彈,第二部裡則提到了從日本海峽通過的超級颱風。颱風的意象暗示這部電影講述的將不僅僅是朝韓關係,也將周邊國家捲入其中。
《鐵雨2》
楊宇碩有意將《鐵雨2》設置為第一部的鏡像:前作中飾演朝鮮特工的鄭雨盛搖身一變成為了韓國總統,飾演韓國外交官的郭度沅卻穿上了朝鮮軍裝。「兄弟」關係在選角上有了更微妙的體現。
《鐵雨2》飽受詬病的一個原因就是前半段顯得過於冗長,為了讓觀眾理解朝鮮問題上各方的複雜立場,導演做了大量的基礎性的「科普」,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類型片的節奏。
對於了解朝鮮問題由來的觀眾來說,這些鋪墊顯得多餘;而對於不了解的觀眾來說,哪怕走神一小會兒也會漏掉大量信息。影片中韓國總統問自己的夫人:「你不知道嗎?在《停戰協議》上竟然沒有我們(韓國人)的籤名。」怎麼看都像是對觀眾的發問。
2018年6月,美國總統川普和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在新加坡實現了歷史性的握手。雖然新加坡峰會無果而終,卻激發了楊宇碩的靈感。影片中他將峰會搬到了朝鮮元山。美朝雙方正因為「棄核」程序爭執不下,這時朝鮮軍隊內部反對棄核、主張對美強硬的將領發動叛亂,劫持了美、朝、韓三國領導人,將其押往一艘核潛艇上。
原來美國在和朝鮮談判「棄核」的同時,和日本準備在釣魚島舉行一場聯合軍演。美軍策劃在軍演途中擊沉一艘日艦,然後嫁禍給中國,趁機對中國發動軍事打擊,以維護美國的霸權地位得到維護,日本則可以藉此機會重新合法地擁有軍隊。美朝談判,意指中國。
然而日本右翼並不願意被美國裹挾著和中國硬碰,把計劃實施地點換成了與韓國有爭議的獨島。
日本的如意算盤是:資助朝鮮內部的叛亂,叛亂軍按照約定擊沉日艦,嫁禍給韓國。自衛隊趁機出動打敗韓國,同時叛亂軍也趁機用核彈攻擊韓國。雖然美日韓同盟瓦解,但是朝鮮強硬派和日本都能從韓國戰敗中得到好處。等於日本瞞著美國向韓國捅了一刀。
可是日本低估了朝鮮對於韓國的手足之情,朝鮮政變部隊不打算按照日方的劇本那樣,對韓國發動核打擊,而是準備用核彈打擊日本。一則朝日世仇,二則叛亂軍認定美國被中國取代只是時間問題,三則朝鮮強硬派擔心改革之後會被韓國吞併。雖然日本是韓國的盟國,但是政變軍自恃有美國總統做人質,美軍會投鼠忌器,不敢輕易對朝鮮動手,瞞著日本捅了日本一刀。
在CG電影大行其道的今天,大概也只有韓國敢在商業電影裡設置這樣一環扣一環的複雜衝突。為了幫助觀眾理解,《鐵雨2》做了漫畫式的簡化處理。
影片裡有一半時間,美國總統、朝鮮國家主席和韓國總統被關在一個狹小的船艙裡,美國的頤指氣使、朝鮮的過度自尊、韓國的左右為難用近乎屎尿屁的鬧劇手法展示了出來,把它當作時政類的脫口秀也沒有絲毫違和感。
所以我懷疑這部影片在中國遭到差評並非是因為影片中流露出的韓國民族主義激怒了中國觀眾的民族主義,而是因為它對於政治的直白解構為中國人所不習慣。與全亞洲最愛爭取權益的韓國人不同,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是高度「去政治化」的。
大多數中國人不喜歡表達政治意見,激烈地誇讚和批評都是幼稚的表現。普通人對「政治」總是懷著厭惡又神秘的模糊心態,這個詞通常和酒桌上醉醺醺的中年男人聯繫在一起,在國人心中的隱秘程度等同或僅次於房事。
然而對韓國電影來說,以嚴肅沉重的話題嵌套類型片元素卻是輕車熟路的手法。或者反過來也成立:動輒被國人驚呼「突破禁區」的韓國電影只是在類型片的套路裡嵌套了不同的政治元素。
比如上半年大熱的傳記片《南山的部長們》,取材自金載圭刺殺樸正熙的真實事件。
其中有一處金載圭竊聽樸正熙的情節,金載圭不慎發出異響引發樸正熙懷疑,就在他的藏身之處即將暴露的時候,樸正熙的電話適時響起助金載圭趁機脫身——這一幕當然不可能是歷史真實,樸正熙如果真地懷疑隔牆有耳,一定會發動安全部門徹查到底。但是按照驚險片的邏輯,這個情節就可以算是完整了,因為電影只要起到調動觀眾情緒的作用就可以了。
《南山的部長們》
網民經常羨慕韓國電影百無禁忌,什麼都可以拍。的確,從國際陰謀、政壇醜聞到歷史懸案、社會問題,幾乎沒有韓影不能表現的題材。但是突破尺度並不等於就是自由表達。解禁以來韓國電影雖然擺脫了外在的桎梏,但內裡仍服膺類型片的邏輯,往往流於淺嘗輒止或圖解概念。
《鐵雨2》
以《鐵雨2》為例:多方博弈的最大輸家日本居然事先沒有想到政變之後朝鮮核武器的問題,是一個非常初級的失誤。而政變方抓住美朝韓三國領導人後,拿美國總統當人質還有情可原,就算顧及韓國的「兄弟」情義不傷韓國總統,那朝鮮主席是非第一時間幹掉不可的,自然也就不會有潛艇裡三方會談的一幕了。
這便是韓國電影在看似的百無禁忌之下,為了類型片套路而犧牲邏輯的一個例證,它導向了另一種封閉,也是韓國電影需要花更多時間去對抗的,來自通俗性的審視。